洪业 清朝开国史
徊抖鸬氖状斡筛瓷绶⒍乃罩荼┒校饺硕荚鲎氏嘀P鞗F还是黄道周的密友,并积极推动复社的事业。其子徐枋是苏州著名画家。《明史》,第3015页。尽管徐汧实际上从未降顺过李自成,但阮大铖和南京朝廷中的某些人却认为徐汧汧背叛了明朝,并将他作为复社成员降敌的又一例证。阮大铖高兴地说:“今陈名夏、徐汧俱北去矣”。温睿临:《南疆绎史》,第715页。其实徐汧已跳河自尽。《明史》,第3O16页。
① 周氏虽是金坛的大族,但其内部已出现裂痕,“周氏,金坛贵族,而其父子兄弟悉有离心。镳与钟尤以才相妒,各招致生徒,立门户。两家弟子遇于途不交一揖。”徐鼒:《小腆纪传》,第207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邓尔麟:《达官贵人》,第244—245页,及其《嘉定忠臣》,第263页。
① 宫崎市定:《科举——中国考试的地狱》,第91页。
② 文天样(1236—1283),江西人,1256年状元。1275年,他在赣州试图阻止蒙古人南进,但其所率由贵州土著组成的军队伤亡惨重。后来他奉命出使巴颜,被蒙古将领囚禁;但他设法逃出并在江西又组建了一支军队。再次战败后,他逃到广东,并被南宋进爵为公。他想重整旗鼓,不幸的是,他的许多部将被流行全国的瘟疫夺去生命。尽管如此,他仍率残部坚持战斗,甚至在战败被俘后仍不承认蒙古人的权威。文天祥被带到北京监禁了三年,而其立场从未动摇。最后,当他被带到忽必烈可汗面前时,仍毅然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临刑前,他向南方磕头,犹如宋帝仍在杭州一样。翟理斯:《中国人名辞典》,第874—875页(引文中的话见《宋史·文天祥传》——译者)。在满族征服中国的过程中,文天祥成为明室忠臣的榜样。其祠遍布各地,例如,1645年南京西50公里的全椒县便为其立祠。张其濬等编:《全椒县志》,第192页。
③ 这种用法无疑是周钟之“钟”的双关语。
④ 徐鼒:《小腆纪传》,第208页。
① 温睿临:《南疆绎史》,第714页;文秉:《甲乙事案》,第54页;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第五卷,第27—28页。
② 《明史》,第4112页。虽然按六等治罪者的名单于1645年1月底便上奏,但直到5月3日才下达死刑令。开列这一名单的官员被指责为过于手软而遭弹劾,接替其职者遂下令重挞周钟。徐鼒:《小腆纪传》,第208页。
③ 例如,曾被迫降于李自成、后逃至江南的侯恂(侯方域之父)也被逮捕。逮捕他的命令可能是阮大铖发出的。据说阮大铖正想除掉侯恂。侯恂设法逃出后,回到商丘老家。德·弗格斯:《中原的起义》,第34页。
④ 刑部于1645年1月20日颁布了关于此案的正式条例。姚家积:《明季遗闻补考》,第103页。
⑤ 有五种从贼官当处以“磔”刑:从贼攻京师者;邀贼入京并为贼撰写文告者;所有接受大顺政权所授予的三品以上官职者;所有降贼的督抚和总兵;所有主动助贼策划夺取地方的翰林院和科道官员。其他11种从贼官将受到较轻的惩处。若主动自首,则惩处更轻。顾炎武:《圣安本纪》,第12—13页;又见李清:《三垣笔记》下“补遗”,第3—4页。
⑥ 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1—62页。
⑦ 顾锡畴是昆山人,可能与顾炎武同族。他曾被魏忠贤除名;复职后,又被杨嗣昌除名。弘光帝一度批准了他的请求,取消了温体仁的谥号。但后来因顾锡畴的政敌提出相反的意见,弘光帝又改变主意,恢复了温体仁的谥号。顾锡畴因此而辞职。后来,他到了福建并拒绝了唐王政权的邀请。最后,他定居在浙江东南地区,因警告贺君尧不得毒打当地生员,而被其雇用的刺客暗杀。《明史》,第2512—2513页。
① 其中一册名《正续蝗蝻录》。蝗,指东林党;蝻,指复社。另一册名为《蝇蚋录》。蝇,指东林党;蚋,指复社。温睿临:《南疆绎史》,第714页。斯特鲁弗(私人通信)认为:温睿临《南疆绎史》的最早版本中没有提到这两本名册,可能是19世纪编印此书者的伪作。
政治迫害
阮大铖开始编制黑名单时,对其政敌的迫害也进入了新阶段。由于马士英和阮大铖对东林党抱有明显的偏见,因此,他们开始招纳过去与魏忠贤有牵连的人作为支持者。而这些人被鼓动起来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担心一旦正人君子们重新上台,他们自己会因过去与魏忠贤的交往而遭到贬斥。比如郭如阇、周昌晋,特别是杨维垣,在公众眼中都与从前的“逆党”有关,而如今都在马士英手下任职。这无疑将使冲突更加残酷。②杨维垣在1624年吏部之争时便是阮大铖的密友,现在他又力劝阮大铖不择手段地打击政敌。1645年初,一位自称大悲的疯和尚为阮大铖一伙提供了这样的机会。③
1654年1月12日,南京西城兵马司得报说,西华门外有一个和尚自称是亲王。④一名官员奉命前去调查,将此和尚逮捕,带入南京,由京师提督戎政忻诚伯赵之龙率手下官员审讯。在审讯者看 来,这个和尚无疑是个疯子,他自称法号大悲。是定王,并说,1642年先帝为防不测而派他南下。①审讯中,大悲和尚几次改变自己的封号,还肆无忌惮地说自己与潞王有联系。最后,他向审讯者提到两位南京政府官员的姓名,其中之一是钱谦益。②
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大悲不过是个发狂的和尚,他自称亲王的行径是可怜的,可以不加追究。但阮大铖和杨维垣却抓住大悲提到钱谦益(他被视为与东林党和复社有牵连的人)这一情节,试图编造一起阴谋支持潞王谋反篡权的案件。③于是,他们令一名亲信参加了审讯,夸大了大悲的口供。使之牵连到143人,其中有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以及其他一些具有同等声望和地位的人。④但阮大铖还没来得及下令逮捕这些人,钱谦益便上疏抨击了这一针对他的而又不堪一击的指控。这样一来,此事便公开化了。这就迫使阮大铖寻求马士英对此案的支持。马士英浏览了供词,意识到这项指控根本不能使公众信服。相反,只能使其同党显得滑稽可笑。⑤他看出这个可怜的和尚不能用来作为发动清洗的借口。遂于3月27日下令将大悲处决,并拒绝支持对那143人的指控。⑥
尽管如此,阮大铖仍继续对复社成员进行报复,特别是对那些曾在“南都防乱公揭”上签名的人或公开反对他复出的人。《桃花扇》对此有如下描写:
凶凶的缧绁在手,
忙忙的捉人飞走;
小复社没个东林救,
新马阮接着崔田后,
堪忧!
昏君乱相,
为别人公报私仇。①
有些人遭受打击,不得不更名换姓躲藏起来②,其余的则全部逃出南京,或到左良玉军中避难,或到扬州作史可法的幕僚。③侯方域显然是阮大铖寻求报复的主要目标,一位与之关系密切的将领(经常与他一起饮酒)警告他说,阮大铖打算逮捕他。④作为阮大铖发泄私愤之对象的其他官员,干脆在被革职之前就离开了朝廷。即使被授予官职,他们也断然拒绝。⑤
有才干的人中,有些拒绝任职,有些则因与马士英和阮大铖不和而得不到任用。例如:前广西巡抚方震孺在行政和军事方面都是行家,尤其擅长发动乡绅和乡兵。也许是因为曾受到史可法的举荐,也许是因为曾遭受过魏忠贤的迫害,并几乎被拷打致死,方震孺受到猜忌。尽管他愿意出力“勤王”,却遭到马士英和阮大铖的排斥。因此,方震孺所具有的地方管理才干无法得到发挥。①
但如果说1645年1月以后,南京政权中所有的官员都是马士英或阮大铖的亲戚朋友,也不符合事实。还有一部分相当出色的官员留在朝中,在马士英弃职逃走后的最后日子里,就是他们主持朝政。其中三位主要大臣是赵之龙、王铎和钱谦益。赵之龙并不是马士英的亲信,由于他处事公正,得到朝中许多官员的敬重。这些官员担心朝政走向某一极端,因而希望有一位温和甚至妥协的大臣。②王铎是著名的书法家(1622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1640年升为南京礼部尚书,后丁忧告假还乡。期满后,原定到北京任礼部尚书,因李自成攻陷京师而未成行。1644年6月,出任南京政权的礼部尚书,继而兼任大学士。③王铎转任吏部尚书后,钱谦益接任礼部尚书。④钱谦益是著名的东林党人,⑤故有必要指 出,尽管马士英与阮大铖打击正人君子,但仍有不少与东林党有关系的官员留在南京朝中。50000454_0288_0①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有才干的中立者在朝中担任要职,其中包括杨鹗、丁启睿、高倬、朱大典和练国事。②
② 郭如阇当上了刑科给事中(《明史》,第3436、3453页);周昌晋为御史(同上书,第3453、3496页);杨维垣为通政使(同上书,第2667、2749、3092、3495页)。
③ 克劳福德:《阮大铖传》,第37页。
④ 顾炎武:《圣安本纪》,第17—18页;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4页;顾苓:《金陵野钞》,第44页。
① 据有关大悲的最详细的资料记载,此人是安徽休宁人,15岁在苏州出家为僧。其父姓朱,可能是皇族的远亲。姚家积:《明季遗闻补考》,第108页。
② 计六奇:《明季南略》,第171、181—183页。周镳的名字可能也被提及。一位御史后来提出周镳是这一阴谋的策划者。这种说法显然符合阮大铖之意。徐鼒:《小腆纪传》,第 207页。
③ 不过大悲在百姓中确有一批追随者,李清:《三垣笔记》下,第16页。
④ 关于姜曰广反对阮文铖复出一事,见李清:《三垣笔记》下,第7页。
⑤ 马士英可能还意识到他可以利用钱谦益,因为钱谦益已开始试着巴结马士英和阮大铖。斯特鲁弗,私人通信。
⑥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103页;《明史》,第3494、4111页;斯特鲁弗:《南明》,第22页。李清赞扬弘光帝明智大度地防止了这一事件演变为大规模的政治迫害。李清:《三垣笔记》下,第16页。
① 孔尚任:《桃花扇》,第219页。
② 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 2490页(第二二○卷,第7页)。
③ 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2页。
④ 侯方域:《壮悔堂集·壮悔堂文集·传》第一篇传,第1页;第二篇传,第2页。
⑤ 例如,徐石麒初任福王政府内阁都御史,后接替张慎言任吏部尚书。阮大铖清除异己时,他告老还乡,回到嘉兴。嘉兴城陷时,他悬梁自尽。《明史》,第2513、3090页;贝蒂:《中国的土地和宗族》,第39—41页。第二种情况,可以桐城的方孔炤为例。方孔炤曾为杨嗣昌所迫,离京返乡,在桐城镇压当地农民军。崇祯末年,他被调往大名、广平地区负责剿匪。北京陷落时他逃到南方。他表面上以阮大铖在朝为由拒绝接受南明政府的任命,实际上是以此为借口与南明保持距离。他想恢复其家族对桐城的控制。桐城地区出身豪门的人普遍持此种态度,他们很快便同清廷联合起来,以保证其私有财产不受当地农民军的袭击。贝蒂:《中国的土地和宗族》,第45—47页,及其《抵抗的抉择》。
① 方震孺原籍桐城,后迁到安徽中北部的寿州。他也在北方任过职,并曾说服祖大寿为明朝效力,后被阉党囚禁。崇祯即位时,他正在狱中备受折磨,因及时获释才幸免于死。《明史》,第2819—2820页。
② 《贰臣传》第七卷,第24—25页。作为“勋臣”,赵之龙还控制着南京兵马司(斯特鲁弗,私人通信)。
③ 《贰臣传》第八卷,第29—30页;傅路德和房兆楹《1368—1644年明代人名辞典》,第1434—1436页。
④ 文秉:《甲乙事案》,第53页,记钱谦益的任命日期为1644年7月11日。
⑤ 然而阮大铖在邀钱谦益入内阁时,曾迫其答应参加弹劾侯峒曾和夏允彝作为回报。虽然实际上钱谦益可能从未上疏提出这项弹劾,但他确实草拟了这一奏稿。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下,第3页。
① 其中包括工部侍郎易应昌(《明史》,第967、2347、2874页);大学士王锡衮(同上书,第2879、3132、3134页)。
② 杨鹗(1631年进士)是一位出众的行政管理人才。曾任顺天巡抚。南逃后任兵部侍郎,掌四川、湖广军务。后出镇湖广(《明史》,第2497页)。于启睿(1619年进士)是丁魁楚之侄。1641年任兵部尚书,后被撤职。此时在弘光帝的南京政府中任兵部尚书(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23页)。高倬(1625年进士)擅长于组织地方武装,曾在南京任右佥都御史。弘光政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