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
烟雨垂钓翁。
神禹知有命,
蜿蜒视蚊龙。①
历史正如黄河那样,有时汹涌奔腾,一路汇集着涓涓细流,有时则气息奄奄,干涸断流。如果这一比喻是恰当的,阎尔梅所处的正是这样的时代。由于京师已落入李自成之手,阎尔梅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学者的悠闲与诗人的欢宴从生活中消失了。他一度回到徐州。大顺官员前来接管此城后,他便逃入附近山中。武素几次派人寻找阎尔梅,并邀他返回徐州,归顺新政权。但阎尔梅复信表示要尽忠于明朝。②回淮安后,他决心保持名节,并尽力使其家族摆脱当时的困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阎尔梅开始注意到淮安以南160公里处史可法的扬州大营。他听到有关礼贤馆的消息后,便产生了再次乘船南下的念头。但此次南下与他20岁时到南京参加诗人聚会大不相同。对许多像阎尔梅这样的文人学士来说,作史可法的幕僚便意味着暂时结束毫无目的的迷茫生活,得到一次重获已失际遇的机会。直到1645年2月12日他被邀请作史可法的幕僚时,阎尔梅才真正加入了史可法的幕府。他进入礼贤馆时所抱的希望,是鼓动南京出兵北伐。③
就在这时,史可法和南京朝廷开始考虑与北京新政权结盟,以共同对付大顺残部及仍控制着西北大部分地区的其他农民军势 力。正是这位长期以来一心保护长江下游免遭农民军袭击的史可法,首先提出了联合吴三桂以镇压农民军的可能性,并要求朝廷考虑。①于是,一位姓何的南明副将奉命秘密北上,联络吴三桂,并以弘光帝的名义封吴三桂为蓟国公。正值此时,南京朝廷得知清军已将李自成赶出北京并在那里建立了清王朝的消息,但这个新王朝的意图尚不完全清楚。②1644年7月18日,南京政府收到一份多尔衮致江南百姓的檄文。文中之意十分含糊。第一部分写清朝出兵华北的理由,说满人希望剿灭流贼,以救中国。北方的汉族官员士绅都“怀忠义之心”以迎清军,现在已和新政府合作。这一点恰好证明了清朝的善意。多尔衮在檄文中写道:所有与清朝合作的人,都被封官晋爵,对支持南明的江南百姓,清朝也将一视同仁,慷慨相待。
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和讲好,不负本朝。彼怀继绝之恩,以惇睦邻之谊。③
在檄文的这一部分中抛出了“两立”的诱饵,以求清与南明能和平共处。
然而,檄文的第二部分又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文中指出:国不可有二主并存,否则百姓心存二意,必将导致国家的混乱。所以清朝在稳定北方之后,必然会遣军南下,实现统一。否则,将来很可能发生叛乱,臣民的忠诚也会发生动摇。④
檄文中虽说到南下之事,但毕竟提出了目前实现缓和的可能性。南明朝廷已开始考虑以淮河为界实现南北分立,因而对清檄文中所提建议的反应是相当积极的。①史可法也持乐观态度。他极力主张利用清军的力量去消灭主要的敌人大顺军。他认为杀害先帝的流贼比刚刚入关占领中原的夷狄更为危险。②经过充分商议,并经史可法同意,南明决定派遣使臣北上与清军谈判。③
④ 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2596页(第二三○卷,第3页)。
⑤ 沈翼机:《浙江通志》,第2993页(第一七九卷,第13页)。
① 黄之隽:《江南通志》,第1837页(第一一二卷,第30页)。
② 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2307页(第二○二卷,第5页);第2374页(第二○八卷,第 8页);第2932页(第二六○卷,第7页);黄之隽:《江南通志》,第2557页(第一五二卷,第9页)。史可法对安庆、六安和庐州的士民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而这些地区的士民对史可法亦怀有同样的感情。史可法高度赞扬了1642年遭到农民军杀戮的庐州士民,见史可法:《史忠正公集》第三九○卷,第4—6页。安徽士民因史可法政绩出色而为他立祠,见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575页(第五十六卷,第10页)。
③ 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2310页(第二○二卷,第11页)。史可法与后来的曾国藩不同,曾国藩对其幕僚有严格的甄别,而史可法则很随便地接纳新来的人,以求能在众多平庸者中发现一些奇才。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洲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140—141页。
④ 温睿临:《南疆绎史》,第567—568页。应延吉是优秀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有关他的事迹,见谢国桢:《南明史略》,第57页;斯特鲁弗:《传统中国社会中史学的作用》,第83、166—168页;应延吉:《青磷屑》第二卷,第5、7页。
⑤ 黄之隽:《江南通志》,第2861页(第一六九卷,第10页);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2054页(第一七五卷,第16页)。
① 阎尔梅:《白耷山人集》,第五卷,第11页;第七卷,第9页。
② 有关这些活动及其一同祭扫先师之墓的描述,见阎尔梅:《白耷山人集》,第五卷第4、57、58页;第六卷,第11、12、14、15、19、20、24、28页;第七卷,第35页。
③ 罗振玉:《万年少先生年谱》,第3页。
④ 阎尔梅:《白耷山人集》第九卷,第24、28—29页。
① 阎尔梅:《白耷山人集》第五卷,第3页。诗题为《怀古》。
② 同上书第十卷,第25—27页。
③ 同上书第十卷,第19页。
① 史可法:《史忠正公集》第三八七卷,第6—7页。史可法与马士英都在皇帝面前赞扬吴三桂曾杀死很多流贼,建议给吴三桂封赏。姚家积:《明季遗闻考补》,第93页。
② 这位副将到达北京后,发现吴三桂已剃发并被清朝封为王,对与南明结盟之事毫无兴趣。不过这位副将被准许在北京南城进见多尔衮。从他们的谈话中可明了一点,即这位满洲贵族正在考虑南北对峙的可能性。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1页。
③ 谈迁:《国榷》,第6118页,又见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1页。
④ 谈迁:《国榷》,第6119页。
① 李清:《三垣笔记》下,第3页。
② 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2页。
③ 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洲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109页。顾诚认为,南明统治者局限于对大顺农民军的阶级仇恨,以至看不到其他出路,比如趁清军攻打农民军时去袭击清军。他们最担心的是农民军与清军联合起来对付南明,因而错过了进行北伐的良机。史可法尤其担心农民军与清朝联合的局面出现。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4页。
和谈
被选中充当通北使臣的是左懋第。他原是户科给事中,现在弘光帝手下任南京巡抚。④他的母亲刚刚在天津去世,他(山东人)想回北方安排母亲的葬礼。⑤因此,他请求率使团前往北京。这次出使表面是为崇祯帝督办祭品及安排葬礼⑥,实际上,其真正的使命是说服吴三桂与南明结盟,并以赠送厚礼、割让更多的已被清军控制的塞外土地及每年输银10万两为条件,说服清军撤到关外。⑦ 这次出使声势浩大,除左懋第为正使外,还有两名副使:太仆寺少卿马绍愉和左都督陈洪范。此外还有10名官员,20名随从,骑兵50名,马夫200名,卫兵3000名,并携带有作礼品和行贿用的大量金银绸缎。①
通北使臣一行于8月7日正式离开南明朝廷。②他们准备去感谢清军从叛匪手中解救了明帝国。然而,他们刚刚离开淮安安全地带,便遭到农民军的袭击。③左懋第一行于10月到达北直隶时,被督抚骆养性阻留。后者要求他们将卫兵减少到100人,然后把他们送到会同四夷馆,好像他们是向清朝进贡的外国使臣一样。④左 懋第欲将弘光帝的敕书交给清廷,但清人的答复是让他们送交礼部转呈,不得直接递交朝廷。左懋第抗议道:“此乃大明皇帝御书,何得以他国文书比。”然而,清廷官员干脆拒绝接受这份敕书,并将南明使臣安置在鸿胪寺。吴三桂及其他降清的汉族大臣则避而不见。①
清廷采取这种专横态度的原因很简单。在左懋第一行离开南京,出发赶往北京期间,多尔衮已下定决心,要实现其檄文第二部分所宣布的一统天下的宣言。②多尔衮和清廷赞成原明朝御史柳寅东的计划,即在剿灭西部大顺军残余后,取道四川直下东南。当左懋第要求与吴三桂会面时,清军已经开始集结,准备投入这场新的战役。③
10月14日和26日,左懋第总算见到了内院刚陵,虽然败局已定,他还是向刚陵详细阐述了南明提出的条件。④他还要求允许 他们为崇祯帝举行葬礼。刚陵断然拒绝了左懋第的要求,并明确表示,清朝已得天命,根本不会接受赎金退回东北。①他转告左懋第,多尔衮亲自邀请使臣们到清政府中任职。左懋第意识到,达成协议的希望已成泡影,于是,婉言谢绝了多尔衮的邀请并结束了谈判。②出于对这位不辱君命的使臣的好感,多尔衮同意左懋第等于10月25日由清兵护送出城。左懋第及其随员意欲南归者,听其自便。③
陈洪范不愿南归。他得知谈判失败后,秘密派人致书清廷,表示愿率部归顺,并将左懋第和马绍愉交清廷处置。④1644年11月29日,清廷接到此信,多尔衮立即派出满族骑兵追赶通北使臣,并在沧州截住了他们。左懋第提出抗议,但还是被迫回到了北京。这一次他被勒令而非邀请加入清政府。他再次拒绝,结果被处死。临刑之际仍表示要为明朝尽忠。⑤马绍愉接受了多尔衮的条件,向清 廷宣誓效忠。①陈洪范则自称为向南京朝廷转达清廷的意图而获释南归。1645年1月,陈洪范回到南京。从此他便成为清朝的密探,专门向清朝递送有关南明防御中薄弱环节的情报,同时还向周围的人散布绥靖妥协和天命已去的观点。②
虽然正如我们所指出的那样,左懋第通使北方是得到史可法支持的,但在公众眼中,这次通使却仅仅与马士英有关。由于历史正在南京重演,所以人们总是习惯按照历史上南朝的模式来思考问题。于是,两派之间,即志在收复北方失土的人们与希望安抚狄夷征服者、主张偏安南方的人们便展开了争论。由于收复失地论和绥靖偏安论的争吵缠绕于大多数文人学士的头脑中,左懋第的通使北方便成了马士英胆小怯懦及不愿力争决定性军事优势的又一证据。后来,当陈洪范的所作所为被揭露后,通使事件似乎又遮盖了众多南明将领叛变的事实,并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多尔衮突然决心南下的原因之一。据说,多尔衮是因从陈洪范那里得知了南京防御的虚实,才下令提前对南方发动全面进攻。③不管这一推测是否真实,清朝向南明进攻的第一道明确命令确实是在和谈失败时发布的。
清军于11月开始进攻,当时多尔衮的弟弟多铎被任命为“定 国大将军”。50000454_0303_0①从山东发动的进攻是佯攻,降清汉将、山东巡抚方大猷正在那里为突破南明的淮扬防线而经营基地。1644年12月底,豪格由济宁南进,夺取了沿海城市海州,袭击了靠近运河与黄河交接处的宿迁,包围了大运河畔的邳州。史可法部奋起还击。刘肇基所率南明军队解了邳州之围,并重新控制了黄河北岸。②然而,在大后方南京的马士英却拒不相信史可法向朝廷报告清军大队人马已进入山东、江苏交界处的急件,并冷嘲热讽地猜测说,史可法不过是想得到更多的军队给养以抬高自己在军中的声望。③所以,他没有增派援兵。1645年1月,豪格再次发动进攻,重新占领了宿迁,将南明军队赶到了黄河以南。尽管如此,南明军仍有足够的力量阻挡清军过河。史可法派刘泽清部驻守黄河南岸,只要这支军队坚守阵地,清军在山东一翼的进攻就将受阻。④
由多铎亲自率领的西路大军也暂时停止了进攻。起初,西路大军的前锋迅速穿过河南北部。离开郑州后,多铎率军向开封西面的重要黄河渡口孟津挺进。抵达孟津后,多铎派图赖率其令人胆寒的精锐骑兵沿黄河南岸横扫河南北部。这一地区是大小寨主及黄士欣、张有声等大顺军残余,浙江冒险家陈潜夫等南明将领竞相争夺之地。在迅速挺进的清军面前,大顺军和大量寨兵的阵地完全崩溃了。图赖的人马刚一出现,黄士欣和张有声便望风而逃。15个大寨及全部士卒百姓都向图赖投降了。黄河沿岸100公里内的地区全归了清朝。⑤
然而,到12月,将战线拉得过长的两路清军都遭到了阻挡。在西线,河南怀庆附近的大顺军残部发起了反击,打败了清将金玉和,并攻打了黄河北岸的许多地区。为防止大顺军突破清军防线,多尔衮及清朝不得不下令多铎主力撤回黄河一线①。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