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
鼗坪右幌撷佟M保蚨耐祭挡恳部荚獾侥厦骶拥耐缜康挚埂F渲杏辛鹾槠鸬恼幌钟烧喷蒲迓柿斓墓ザ峥獾某虑狈虿棵骶辉谡喷蒲寰澈蠡褂凶な仡≈莸男矶ü克奈迩寺恚灰约坝傻钡睾狼坷罴视雎柿斓谋τ胄矶ü嗟钡挠裾凇6囝熘髁Σ慷又挥?万人,无法与这些军队抗衡③。只要南明军队守住睢阳,至关重要的两淮及长江下游防区就可保无虑。只有两种状况可能改变这一局势:一是大顺军被彻底赶出陕西,清军得以从西北调出增援;二是睢州一线守军反叛,使南明某个主要将领丧失信心和畏缩动摇。这两种情况终于在1645年初的几个月中出现了。其直接原因是:清政府与北直隶,及山东抗清势力极为成功地达成了和议,并出其不意地迅速占领了山西和陕西。
④ 顾苓:《金陵野钞》,第13页。
⑤ 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21页。左懋第的母亲熟读史书,经常向儿子灌输忠君思想。李清:《三垣笔记》上,第15页。
⑥ 这一要求是1644年7月24日提出的。计六奇:《明季南略》,第7页。
⑦ 在通北使臣出发前所进行的讨论中,马绍愉提醒弘光帝,陈新甲曾试图秘密与满族谈判,后遭言官弹劾而被弃市。于是,弘光帝提议正式悼念陈新甲,因为他们正在实现陈新甲的策略。李清:《三垣笔记》下,第3页。
① 其中1万两银和2000匹绢是送给吴三桂的,1000两金,10万两银和1万匹绢是送给清朝的,3万两金用于其他馈赠,3万两金用作使臣的旅费。陈洪范:《北使纪略》,第117页;斯特鲁弗:《南明》,第19页;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第109页:黄仁宇:《明代的大运河》,第132—133页;《明史》,第3093页。
② 顾炎武:《圣安本纪》,第9页;谈迁:《国榷》,第6127—6128、6131—6132页;计六奇:《明季南略》,第8页。使臣离开南京的确切日期是1644年8月22日。开始,他们乘漕运船北上。后因未能征到或买到车马而改乘小船,被迫丢下部分绢帛,并减少随从的卫兵。陈洪范:《北使纪略》,第117—118页。
③ 进入淮北地区后,他们发现城镇被农民军劫掠一空,交通被阻断,乡下到处是散兵游勇。因此,沿途城市都拒绝放他们入城。甚至当他们说明了自己的钦差身份之后,也只能露宿城外或强行冲进城门。离开济宁后,他们抵达了山东西部的汶上县,见到清军总兵杨方兴。直到此时,他们才受到正式接待。杨方兴炫耀道“我国兵强”,并说,只要南明官员认识到必须接受多尔衮的“一统”主张,清朝将十分愿意和谈。他还强调南北双方要“同心”扫除叛匪。陈洪范:《北使纪略》,第118页。
④ 他们实际在临清就遇到了原锦衣卫指挥骆养性派来的护送部队。9月18日抵达德州后,这位山东巡抚又通知他们,只能带100名卫兵在清军护送下进北京。九天后,在静海县,骆养性亲自接待了他们。在清兵护卫下,南明使臣及其100名卫兵继续前往北京。其余的卫兵则被关在静海的一座寺庙中。10月5日,使臣到达京师郊外,多尔衮傲慢地命令他们,先派一名使臣献上礼品。使臣们拒绝这种如同属国的待遇。于是派代表去见内院学士洪承畴、谢升、冯铨和刚陵(全名刚陵榜什——译者)。据说,洪承畴、谢升同代表谈话时深感惭愧:“似有不安之色,含涕欲堕。谢升时而夷帽,时而南冠,默然忸怩。”而冯铨却相当无礼并言辞粗鲁,刚陵作为清方主要代表则要求使臣立即进京,并拒绝安排与钦差身份相适合的仪式。但使臣代表坚持除非清政府派大臣迎接,否则绝不进城。他们宁死也不接受这种非礼之遇。五天之后,清政府让步了,同意派一名礼部的满族官员,由祖泽溥(他在大凌河降清)陪同迎接使臣。10月12日,通北使臣终于在清朝禁军的护卫下从正阳门进入北京城。进城后不久,他们便明白了,清朝实际上将他们视为囚犯。陈洪范:《北使纪略》,第119—121页。
① 使臣在鸿胪寺内极不舒服,因不得生火取暖,常感北方秋凉刺骨。左懋第曾派人去会见吴三桂,但是,这位前明朝的总兵传话说:“清朝法令甚严,恐致嫌疑,不敢出见。”据说,此后不久他便被派往西部剿匪。陈洪范:《北使纪略》,第119页;又见顾苓:《金陵野钞》,第35—37页。
② 1644年农历七月,多尔衮令李雯致书史可法,劝其投降。此时,他可能已决定对南方施加压力并进而征服之。在那封信中,他指出:弘光朝廷是利用政局混乱之机得以控制江南的。正如顾诚所指出的,这实际上是否定了他本人在过去致南明檄文中提出的南北议和的可能性。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2页。
③ 同上书,第142—143页。多尔衮于11月22日发布了告河南、南京、江西和湖广士绅的露布,列举了南明朝廷的罪行。
④ 10月14日的会见是正式的,甚至是紧张的。起初,刚陵要左懋第像满蒙幕僚一样坐在他脚下的毯子上。但左懋第说,汉人不愿席地而坐,要求为他们搬出三把坐椅。坐椅搬来后,刚陵便通过其弟的翻译,质问左懋第为什么不设法救援崇祯帝,反而拥立福王即位。于是,左懋第为他对明朝及先帝的忠诚进行辩解。但刚陵粗暴地打断他的话,并说:“毋多言,我们已发大兵下江南。”陈洪范:《北使纪略》,第122页。
① 对左懋第提出的在昌平明室墓地举行祭奠崇祯帝仪式的要求,刚陵的回答十分尖刻:“我朝已替你们哭过了,祭过了,葬过了。你们哭甚么?祭甚么?葬甚么?先帝活时,贼来不发兵。先帝死后,拥兵不讨贼。先帝不受你们江南不忠之臣的祭。”陈洪范:北使纪略》,第124页。
②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62页。陈名夏是奉多尔衮之命前去劝降左懋第的汉官之一。左懋第见到他时说:“若中先朝会元,今日何面目在此?”陈名夏无言以对。而另一位降清汉官金之俊对左懋第说:“先生何不知兴废?”左懋第反问道:“汝何不知羞耻?”小横香室主人:《清人逸事》,第5页。
③ 这些俘虏(10月27日以后,这些使臣都被囚于鸿胪寺)听到了更令人担心的消息。他们从一个密探那里得知,多尔衮问其内廷大臣处置南明使臣的办法。一位满族贵族说:“杀了他罢!”冯铨则主张强迫这些人剃发并囚于北京。但洪承畴认为,如果杀了使臣,将来双方就无法互派使节了,而且会阻碍以后的谈判。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的意见:“老洪言是”。于是,这位摄政王下令释放了南明使臣。陈洪范:《北使纪略》,第123页。
④ 可能在通北使臣到达济宁时,陈洪范已被清朝收买。陈洪范:《北使纪略》,第1页;《世祖实录》第五卷,第17、23页。
⑤ 钱肃润:《南忠集》,第112页;《明史》,第3093页;《清世祖实录》第十一卷,第3页;钱■:《甲申传信录》,第155页;斯特鲁弗:《南明》,第21页。他在临刑时提到“碧血”二字。典出周朝忠臣苌弘。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62页。据传闻,南京陷落时,多尔衮曾宴请左懋第。左懋第赴宴时发现,这是为庆贺南京陷落,于是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谈迁:《北游录》,第346页。事实上,他是与其他五名官员一道被处死的。见李清:《三垣笔记》下,第26页;姚家积:《明季遗闻考补》,第 118—119页。
① 《明史》,第4111页。
② 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洲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111页。有关陈洪范的军事生涯的史料记载,见《明史》,第156、157、3097、3662页。
③ 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4页;钱肃润:《南忠集》,第112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762页。
① 邓尔麟:《达官贵人》,第253页。
② 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7—68页。豪格接到明确命令,不得在此时过河。《世祖实录》第十三卷,第9页;第十四卷,第7页。
③ 吴伟业:《吴诗集览》第八卷上,第13页。史可法要求增援的急件,见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09—210页。
④ 谢国桢:《南明史略》,第68页。
⑤ 《世祖实录》第十二卷,第140页。
① 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3页。顾诚认为此时是南明发动北伐的最好时机。清山东巡抚王永吉曾上表说,由于增援西线,当地守军所剩无几。如果南明趁机攻打山东南部各城镇,必将势如破竹。一些南明的官员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承认真正可怕的敌人是清军而不是大顺残部。江西总督袁继咸写道:“闯为虏败,虽可喜,实可惧。虏未及谋我者,闯在耳。闯灭,非江南谁事?”
② 许定国,河南太康人,行武出身。在山东镇压白莲教起义时屡立战功,从游击晋升为副将。崇祯年间,他继续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后被任命为援剿总兵。崇祯朝灭亡前夕,被派往山西。南京政府命他驻守睢州。胡山源:《嘉定义民别传》第四册第七卷,第30—31页。李际遇是一位有文化的农民,率领着一支由矿工、当地宗派成员和灾区流民组成的队伍。他曾与刘洪起共同抵御过李自成对南阳的进攻。谢国桢:《南明史略》,第104页;德·弗格斯:《中原起义》,第25—26页。此时,许定国已同豪格暗中往来,伺机反叛。
③ 多铎奉命在河南西北部收缩,以保证其后方部队对西安的攻势。李自成的残部又成了清军的主要攻击目标。放弃进攻西面的大顺残部而转向进攻东南的命令,是在与左懋第谈判之后下达的。《世祖实录》,第十卷第12页;第十二卷第1—21、27页。
第六章 清朝统治的建立
明季骄淫坏法,人心瓦解,以致流寇乘机肆虐。我朝深用悯恻,爰兴仁义之师,灭尔仇仇,出尔水火,绥安都城,兆姓归心。近闻士寇蜂起,乌合倡乱。念尔等俱吾赤子,不忍即加兵革。已往者姑从宽宥。谕到,俱即剃发,改行安业,毋怙前非,倘有故违,即行诛剿。
《世祖实录》,1644年6月15日,第五卷,第53页。
北京新政府面临着三个十分紧迫的任务:恢复京城的治安并使行政机器重新运转起来;平定北直隶和邻省山东的动荡不安的农村,以及追击并消灭现已逃到太行山西部的大顺军队。其较为长远的重要的任务,则是官僚机器的改革,与平民困苦生活的改善。①
① 正如多尔衮在1644年7月20日训谕礼部时所言:“古来定天下者,必以网罗贤才为要图,以泽及穷民为首务”。(《世祖实录》第五卷,第59页)。尽管多尔衮堂而皇之的辞语是受了像范文程和冯铨(他作为顺天巡抚,始终强调征集贤才的重要性)这样的合作者的启迪,但是,他的政策毕竟是出于对形势的全面理解。至于冯铨,他在摄政王面前自诩为“老马识途”。参见琴川居士《皇清名臣奏议》第一卷,第1页。两个多世纪以后,当美国军队因1900—1901年“义和拳”包围使馆而占领了北京部分地区之后,马肯雷(Mckinley)将军告谕其军官:“培植一批精英,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抵抗的可能性……同时,美国人应该赢得大众的好感——通过了解他们的困苦,通过鼓励内政改革,通过约束军队以及来到此地的美国投机商。”亨特:《被遗忘的占领》,第502—503页。
地方合作者
如果没有汉人的军事合作的帮助,满族人是不可能征服中原的。而这种征服,随即又恢复了汉人降官的权力。明末兴起的一批军事力量,特别是左良玉、刘泽清这样的军阀,都使得回天无术的文官们更加虚弱无力了。无论是大顺军对北京的占领,还是勤王将领们在南京政权中的专横,都使这个帝国中的军人们越来越显要了。清人在华北与中原的胜利,既没有终止对这类军人的需要,也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力。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军人的这种对立,直到70年代“三藩”叛乱时才得到最终的解决;但在攻占北京以后,新的满族军事领袖们,随即就开始让昔日文职官僚们重新发挥作用——这种作用由于明末社会军事活动的频繁,曾经大为下降了。在清王朝的统治奠基过程中,有一个看来似乎自相矛盾的现象,这就是来自东北的满、蒙、汉军的旗人将领帮助在中国重建文官的权力。②
由于从多尔衮进入北京那时起,他就公开申明他欢迎明朝官僚加入新的政权,所以,北京及其周围城镇的占领,在开始就非常顺利。1644年6月7日,多尔衮谕示兵部,对于迎降之处实行赦免,因为帝国的百姓“皆属吾民”。①同时,还特别向地主官员做出保证,如果他们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