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
献忠离开成都,准备进攻陕西的时候,由于他的一个部将投降了豪格,他在凤凰山遭到清军的突然袭击,被杀害了。豪格和李国英的5000名精锐的战士南进西充时,张献忠听探子说他们已到达此处,但是他没有相信。他外出视察敌情时遭遇到了一支正在渡小溪的满军。李国英把张献忠指给满人的一个神射手,放箭射杀了张献忠。帕森斯:《中国农民起义的高潮》,第398—399页。又见G。马戈尔海兹的目击记:“张献忠带着他常有的暴怒神情,跳上战马,带着几个没有武装的随从,刚跑出去就碰到了满人。他被一支穿心箭射翻,没走几步,倒地而死。”引自邓恩:《一代伟人》,第326页。
② 徐勇也来自辽东。他打败了像“白云寨”这样有名的地方匪寇团伙以及黄拐子和李拘马这样的匪邦。《贰臣传》第一卷,第25—28页。
③ 《贰臣传》第一卷,第21—23页。
① 刘约瑟:《史可法》,第143—144页。
② 《世祖实录》第十五卷,第170页。
③ 同上书第十六卷,第192页。离开归德之后,清军兵分三路,一路沿淝水而下直奔临淮;第二路沿黄河西南而下直奔盱眙;准塔率领的第三路在徐州从第二路中分出,沿黄河东北方向行进,攻占淮安。到5月13日,各路纵队合攻扬州。斯特鲁弗:《南明》,第29—30页。
④ 同上书第十七卷,第199页。
进攻扬州
史可法仍然希望南明的防卫可以守住淮安,刘泽清部已从抗击左良玉的战斗中撤回来了,正驻守在那里。刘准备在淮安外10里远的黄河、淮水和清水交结处扎营,并集结了4万部队和1000只战船。准塔的部队开离徐州,水陆并进,沿江而下,在与淮安的南明主力接触之前,轻而易举地击溃了由刘泽清的一个部将指挥的先头部队。在淮安,准塔把他的部队分成两部,小部分军队被派遣渡过清水,从刘泽清防线的侧后翼进攻,而同时主力部队从正面进攻。这两支部队成功地在刘泽清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从而把正在准备入城的部队与淮安城分割开来。混乱之中,刘泽清和他的一些家丁(侍从)想乘船逃走。当他往船上装运家财时,他自己的部 下却开始四散逃命了。于是刘泽清偷偷溜回了淮安城,借以藏身。但他很快就被抓获,送到了准塔面前。准塔接受了他的投降,并封他为三等子爵。①这个城的百姓也归顺了新的清统治者。不久,准塔又上报说,巡逻队已经平定了附近地区,而且凤阳和庐州地区也已投降。②
当准塔驻军淮安的时候,多铎的主力对扬州发动了进攻。在史可法调军进入阵地之前,盱眙已经陷落;现在他已从白洋河退了回来,把他的3万部队撤到扬州防线。③他们的到来,成为加在扬州上百万或更多的老百姓身上的巨大负担。④尽管史可法向他的部队训了话,告诫他们各当其责,不累百姓,但是他们人实在太多了,不仅占用普通老百姓的住房,而且抢劫食物、奸淫妇女(尽管百姓已把城中妓女送给了他们的长官)。⑤不过,他们也不得不忍受来自城内的拥挤——来自像瓜洲等地的难民,他们被高杰部队的散兵游勇搅得人心惶惶——希望躲过这场灾难。⑥事实上,史可法甚至想在扬州狭窄的城墙内集结更多的士兵,并且还“急檄防河诸镇兵赴援”。⑦
这很少有人响应。刘泽清已经投降了准塔。很快,运河地区的 两个指挥官李栖风和张天禄也步其后尘,而他们本是应该守卫扬州前沿阵地的。①响应史可法号召的最有名的人物是义肝侠胆、决意抵抗的庄子固。他12岁时就杀过人。作为老资格的勇士,他高举“赤心报国”的大旗,在归德—徐州地区招募自己的军队。当得知史可法的处境后,庄子固率领他的队伍以最快速度及时奔赴扬州,参加了这个城市的最后决战。但是他的队伍只有700人,能发挥的作用就像史可法的卫队一样,却并不是真正有实力的守军。②然而,尽管像庄子固这样的战士明确表达了对史可法和南明事业的忠诚,但毕竟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最终史可法不得不依靠刘肇基指挥的防守部队,再加上他自己带来的部队,其士兵总数有近4万人。③
在所有扬州当地官吏的帮助下,史可法在余下的极短时间里开始夜以继日地布置城防工事,特别是在城墙建造木制炮台。④但是,时间转瞬即逝。5月12日,多铎的先锋部队——由韩岱、阿济格、尼堪和杜尔德指挥——在扬州北部20里长的战线上安营扎寨,并且开始抢夺船只,没收老百姓逃跑的工具。⑤没过几天,到5 月23日,成千上万的清军开到了扬州城下。①前明将领李遇春举着豫王(即多铎)的帅旗来到城下,叫喊要史可法出来答话。史可法一出来就痛斥他的变节行为,这个叛徒却大声反问道:“公忠义闻华夏,而不见信于朝,无益也!”②
① 《明史》,第3070、3074页;吴伟业:《吴诗集览》第六卷下,第11页。
② 《世祖实录》第十七卷,第199页。
③ 有一些史可法直接指挥的士兵,还有张天禄和王永济部队,但没有说他们的人数。刘约瑟:《史可法》,第140页。
④ 科里斯:《大内》,第61—62页。
⑤ 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515—516页。这份在19世纪末对中国民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著名史料,有几种不同的译本。比如,奥考特神父译:《扬州日记》;又如,巴克豪斯和布兰德的《16—20世纪北京宫廷的编年纪事》,第186—208页。
⑥ 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516—517页。
⑦ 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3页。这个城市的城墙高5。4米,建于明初,嘉靖年间曾加以修缮。姚文田:《扬州府志》,第1054—1055页(第十五卷,第2—3页)。
① 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3—114页。
② 同上书,第221页。
③ 柯立斯:《大内》,第62页。刘肇基是一个辽东军官,曾于17世纪30年代在北方任职。在李自成进攻首都之前,他被调往南京。史可法负责淮阳防务以后,他又被调到那里。《明史》,第3058—3059页。
④ 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518页。帮助他的官员包括知府任民育,盐道杨振熙,以及至少还有其他八个正式任职的士大夫。见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4页。济宁人任民育是一个以骑射闻名的举人,在逃往南方之前,曾任真定巡抚。在弘光政权中,他任亳州知州,因为政绩突出,被提拔为扬州知府。扬州城陷落时,他拒绝与其部队一起逃跑,而是留在大堂中,正襟危坐,直到被满人杀害。黄之隽:《江南通志》,第1906页(第一一五卷,第20页);《明史》,第3079页。
⑤ 《世祖实录》第十六卷,第192页。
① 当多铎向扬州进军时,有13。8万士兵投降了他。他们主要是高杰的部队。另外,刘良佐手下的10万人也投降了他。这样,在旗人部队之外,总共有23。8万名汉族士兵加入了他的队伍。邓尔麟:《达官贵人》,第356页,及其《嘉定忠臣》,第66页。
② 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4页。根据同时代的另一份值得怀疑的材料记载,史可法的养子史得威回答说,他们已受明朝恩惠,因此要誓死守城以报皇恩。城池被攻破以后,史可法把他的养子藏到一边,告诉他说,为了后人他应该活下去。这份记载,可能表明了史得威为他父亲死去而自己苟活所感到的深深内疚。这份材料记载道,史得威跪倒在史可法面前,流着眼泪说,得威义士,理应同死。史可法答道:我为朝廷而死,汝当为吾家而生。史得威:《维扬殉节纪略》,第1—2页。在19世纪80年代晚期,番禹县一个叫史建茹的史可法后人是广州和澳门的革命积极分子,而在20世纪初又是兴中会的成员。柴德庚等编:《辛亥革命》,第245—250页。
史可法与多尔衮
要求史可法考虑与新的清王朝合作的建议,这已不是第一次了,不过以前的建议不太露骨,其措辞也显得很委婉巧妙。最为明确的呼吁来自多尔衮,他在去年秋天,即1644年10月,让一个叫唐起龙的军官把一封信交给了史可法。50000454_0411_2③这封信表明多尔衮最后下决心征服南方——是清人宣传攻势的一份杰作。它打着“正义”的旗号,这原是当满人第一次听到崇祯皇帝遇难和李自成占领北京的消息时,范文程向多尔衮建议的。不过草拟这封由多尔衮签字的信件的是一个南方变节者:前复社成员、诗人李雯。因而,较之范 文程主要强调满人誓报明帝死难之仇的捉刀之作,这封呼吁信更能巧妙地打动史可法敏感的神经。李雯的信件强调多尔衮本人知道史可法的名望:
予向在沈京,即知燕山物望,咸推司马。及入关破贼,得与都人士相接见,识介弟于清班,曾托其手勒平安,奉致衷绪,未审何时得达?①
这封信后面的要点是,明主在南京继位有违《春秋》大义——它禁止在弑君者受到惩罚之前登基继位。李雯接着指出,正当清王准备发动讨伐李自成的战斗时,这种行为造成了多么大的问题:
夫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也。贼毁明朝之庙主,辱及先王,国家不惮征缮之劳,悉索敝赋,代为雪耻,仁人君子,当如何感恩图报……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日,此殊为不可。再者,汝等知否,汝乃为“弱主”卖命耶?②
这种论调并不陌生,确实,这是在1644年秋天,清之所有宣传里反复申述的中心思想。但其独具匠心之处又在于,李雯写给史可法的这封用心良苦的信,并不赞成阎尔梅一类人所提倡的那种极端原则。在援引了为清朝效力的吴三桂和受到尊敬的其他明朝官员的例子以后,多尔衮的信补充说道:
晚近士大夫好高树名义,而不顾国家之急,每有大事,辄同筑 舍。昔宋人议论未定,而兵已渡河,可为殷鉴。先生领袖名流,主持至计,必有深惟终始,宁忍随俗浮沉?取舍从违,应早审定。①
很有可能,史可法在自己的营帐中对那些激进分子们也讲过这一类话语。政治才能和历史智慧要求这个聪明绝顶的人不能仅仅追求那种使个人留芳千古的诱惑,以及对原则信仰怀有私心的献身;相反,为百姓服务和对国家负责,要求他在道德操守与灵活权变之选择上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然而因为这些充满忠告的建议是由另一些人、特别是那些已经降清的人提出来的,因此,史可法自己的腰板挺了起来。在答复多尔衮的信中(这封信可能是李雯的文友侯方域起草的),史可法耐心地驳斥其提到的关于皇统和分裂的谬说的每一个论点,建议以同盟者的身份与清相处,并且请求他们的合作以反对农民起义。②实际上,在这封信中,史可法甚至通过左懋第的和谈使者答应与满人谈判,把他们当作与中国和睦相处的另一个国家的代表。但是当谈到接受满人做他的新统治者以及背叛明朝时,史可法抛弃了他可能有过的其他想法,在那篇后世学童都熟知的文章中,他义正辞严地说:
可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陷大戮,罪应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者,实为社稷之故也。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③
1644—1645年冬初,史可法的这个措辞强硬和带有挑战意味的回答,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表明了史可法对自己拒绝投降的立场有深刻的理解——换言之,这是一种生死选择,而不仅仅是无关痛痒的个人内省。
然而,从那以后,史可法发动反攻的希望化为了泡影。和史可法最初接到多尔衮信件的时候相比,满人已经更像是天下的争夺者了。现在敌人已经兵临城下,史可法的努力显然已经失败了,他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且更为矛盾的是,如果现在改变他的主意的话,将会加重他的失败。选择“政治家”式的权变方法将会使人们嘲笑他以前的正义情感,会加强他失败时的绝望无助。对史可法来说,在他尚可以与满军将领平等地会谈时,与敌人缔结和约还算容易一些。然而到了现在,动摇意味着不幸。毫不犹豫地接受命运已是唯一的选择。正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①
不同于阎尔梅速战速决的主张,史可法看来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持久的策略。不过就个人而言,当这种结局日渐临近的时候,他为自己的失败承受了剧烈的感情痛苦。为保卫扬州,他采取了完全的防御性战略。他已不能冲锋陷阵,与敌人面对面厮杀了,而只能留在城内,坐以待毙。②他写信给家人说:
恭候太太、杨太太、夫人万安。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