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
摄政王抛弃了,遂于12月12日在广州提名隆武的弟弟朱聿■(唐王)为绍武皇帝。当这一消息传到梧州时,永明王的随臣决定让他返回肇庆,也登基称帝。12天后,他成了永历皇帝。斯特鲁弗:《南明》,第63—65页;肖尔:《中国明代最后的朝廷》,第22、29页;查继佐:《东山国语》,第87页。
④ 永历的军队与绍武的军队打过两仗。在1647年1月4日的山水战役中,永历一方取胜。三天以后海口战役的情况正好相反,永历军队险些全军覆没。斯特鲁弗:《南明》,第65—66页;肖尔:《中国明代最后的朝廷》,第31页。
⑤ 同上书,第31—32页。
① 德·帕拉福克斯:《鞑靼人中原征服史》,第150—171页。
② E。C。鲍拉:《满洲对广东的征服》,第88页;林恩·斯特鲁:《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南明大事概要》,第8—11页;《传统中国社会中史学的作用》,第20—22页;《南明》,第67—68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200—201页;勒·P·路易·盖拉德:《南京今昔》,第228—230页。李成栋攻占桂林未成。这或许得归功于替永历政权作战的尼克劳·弗里拉所布置的炮火及其手下的葡萄牙炮手。对桂林的围攻是1647年7月1日被解除的。伯希和:《米彻尔·保伊姆》,第102页。
③ 《明清史料》甲编第二册,第170页。兵部的命令10月8日到达南京,在北京大约是9月中旬左右颁布的。洪承畴力陈由于他的杨武烈、高进库和蔺光元部3000精兵已被派去江西,所以他非常需要巴山的人马。仅仅这种争辩不会有多少份量,因为清廷已另派4000人马前来补充。1646年3月31日,前来清廷朝见的朝鲜使节报告说,朝鲜政府已对洪承畴增加兵员物资的要求感到为难。吴晗编:《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3755—3756页。由于南京遭到围攻,北京朝廷遂同意让巴山留下,然而没有批准洪承畴此时回京的请求(他可能已经感到起义使自己的招抚政策出了大洋相)。相反,清廷命令他继续在江南任职,并赐其妻白金百两、貂皮两百,以表示赞许他对江南事务的处置。《清史稿·洪承畴传》,转引自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第127—128页。满洲朝廷把洪承畴平定江南看作是“为建立清朝统治立了头功”,因为它意味着为清政府征服全国其他地区而保证了江南的经济资源。《洪承畴背明始末》,第252页。
① 关于地方士绅,尤其是洞庭山区域的地方士绅帮助清政府消除匪盗的作用,见钱肃润:《南忠记》,第4—9页。
② 1646年9月7日递送到北京的土国宝奏章,《明清史料》乙编第一册,第16页。见《南明史料》,第33—34页。
③ 《世祖实录》第二十九卷,第344页。
④ 1647年4月5日—5月4日苏松巡按奏章,《明清史料》丁编第一册,见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第91—92页。
⑤ 谢国桢:《南明史略》,第90—91页。
⑥ 如前所述,戴之俊是杨廷枢的学生,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80页。周谦——勿与周瑞相混淆——成了吴圣兆的幕僚,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下,第9页。
① 这座宅第是徐孚远的祖先徐阶建造的。傅路德、房兆楹:《明代人名辞典》,第576页。
② 尤其是管之著及其兄弟管芸颇,他们因援引古代圣贤以激发吴圣兆的忠君情感而出了名。不过,怂恿吴圣兆与黄斌卿接触的,则是戴之俊与周谦。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下,第7、9—10页。
③ 黄斌卿系漳州(福建)人氏。1644年他变卖家产,征募士卒水手“勤王”。在得知北京陷落的消息之前,他已率部北上到了山东。接着他返回南京,被任命为总兵,派去守卫芜湖。黄斌卿与张名振是姻亲。不过,这并不妨碍张名振后来杀死他这个军事对手。《南明史料》,第453—458页。张名振是南京人,1638年武科进士出身。南京政权陷落时,他在宁波以南一支戍军中任参将。他转而效忠鲁王,被任命为都统,后又授爵为伯。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46—47页;参见斯特鲁弗:《传统中国社会中史学的作用》,第19—20页。
④ 郑采曾是唐王的一个主要支持者。他拒绝了郑芝龙要他归顺清朝的恳请,与鲁王共命运。后来他对鲁王与郑成功缔结联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47、181页。
① 清浙东督抚诱使鲁王母族的一些亲戚相信,他是乐于归降新“监国”的。鲁王的朝臣们失于轻信,以致过高估计了夺取杭州和嘉兴的可能性,并直接导致了他们在浙江省的军事失败。查继佐:《国寿录》,第109页。
② 同上。
③ 谢国桢:《南明史略》,第91页。
④ 这些安排的起因不清。吴圣兆甚至可能主动与夏宝谟联系过。起初,可能是戴之俊使吴圣兆注意到陈子龙的。
陈子龙与松江兵变
到1647年5月初,在参加了杀身取义的夏允彝的葬礼之后,陈子龙作为一名复明分子的意志,似乎有所恢复。①起码,他感到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复明分子的形象已使得他别无选择,他所能做的只有保持对明朝事业忠心耿耿了。总而言之,他只能取“危时”之“拙计”,正如他当时写的一首诗所披露的:
计拙存谋野,时危适遯荒。
友人怜豫让,女子识韩康。
周鼎无消息,秦灰正渺茫。
冥鸿天路隘,何处共翱翔。50000454_0567_1②
这是由一个正赶上改朝换代时期的人所写的诗。在这首心曲迂绕的诗中,最能表露真情之处是它提及了韩康。众所周知,韩康是东汉人,在长安卖药,因从不讨价还价而声名远扬。陪伴他外出采购与销售药材的女儿,在他又一次清高地拒绝与顾客讲价钱而损失了钱财的时候,对他愤愤然起来。他回答女儿说,他韩康即使想要讨价还价,也不能那么做,因为他的名誉约束着他。那么,像韩康一样,陈子龙依旧做一名复明分子,也是因为他别无出路了。因此,在关系到他的名誉之时,或者说由于惟恐辜负了这名誉,陈子龙一直 不得不尽其所能。由忠义所认定的自我完善的人生义务,驱使他最后一次到松江去加入吴圣兆阴谋集团。
也许,陈子龙在两件重要事情上帮助了吴将军:他把缙绅阶层中的复明分子引入了阴谋集团,他们是第一次松江抵抗活动的幸存者;他还使得鲁王政权确信,可以信赖吴将军按计划起义。黄斌卿本人的疑惧大概也消除了,因为他后来同意支持张名振率一支舰队北伐,以策应吴圣兆领导的松江起义。两军于1647年5月20日会合,从水陆两路去进攻南京的清军。①
随着起义计划的制订,起义消息在吴圣兆衙门的吏员僚属中已是人所共知了。5月12日,即两军预计会合的八天前,陈子龙到松江郊区,戏剧性地向他的门徒宣布直到那时他还认为是一个秘密的计划。他的学生着实吃了一惊,告诉老师说,城里人人都知道了这个秘密,他恳求陈子龙绝不要参与进去。②毫不奇怪,阴谋传到了南京的清朝当局耳中。在预定发动起义的两天前,洪承畴接到松江同知杨之易的一封密信。杨之易是著名的东林义士杨涟的儿子,他在信中写道,吴圣兆正计划兵变。③洪承畴意识到,要赶到松江去制止叛乱,为时已迟,不过他立即提醒土国宝注意迫在眉睫的 入侵,动员起长江沿岸的军队做好决战准备。为以防万一,洪承畴还下令迅速处死在南京被扣作人质的吴圣兆家人。①
这时,吴圣兆已听说了杨之易的出卖。他认为城内其他一些官员可能也与南京方面有秘密交往,遂将他的2000士卒集合于城下,在他们宣誓加入南明舰队、推翻清王朝的口号声中,处死了杨之易及松江的知府与其他文官。②
吴圣兆仍然自信他的事业会成功。就他所知,张名振的舰队已绕过江南海岸的突出部,甚至正准备在长江与他会合。他怎么会知道自然的力量已经注定了这场叛乱的失败呢!在松江官员被处死的两天前,南明舰队停下来抢劫崇明岛上游大约50公里处的鹿苑。那天夜里天气闷热异常。5月18日清晨,一场小台风扫过长江口,冲击了系泊的舰队。由于来不及起锚到外洋避风,张名振的几乎所有兵舰和黄斌卿的大约一半船只都沉没了。许多水手、士卒挣扎着游到鹿苑岸边,但是迎接他们的却是附近福山的部队,土国宝事先已将这场迫在眉睫的进攻通知了他们。清兵轻而易举地用刀剑弓弩杀死了散布在岸边的1000名南明士兵,此外又俘虏了500人,包括张名振的兄弟张名斌。张名振本人则与黄斌卿和张煌言一起,设法从海上逃走了。③
这时,吴圣兆对这一惨败全然不知,遂遣副将张世勋率兵从松江北进,去迎接浙江的复明军到他的驻地来会合。张世勋等待着盟 友的到来,但一直不见踪影。时间一长,他慢慢意识到南方的舰队再也不会来了。在这一紧要关头,他为自己的命运着想,突然回师松江,迅速制服了吴圣兆的卫兵,逮捕巡抚,占领了衙门。然后张世勋以吴圣兆的名义,召集其他主要起义领袖到州府议事。最重要的对手是戴之俊,此人不容轻视,不过张世勋很快设计杀了他,于是太湖匪贼群龙无首,翻山退回到湖面上去了。张世勋接着向南京正式报告这次起义,将吴圣兆押送总督洪承畴处监禁。①
虽然鹿苑溃散与松江兵变被扼杀是清政府的重大胜利,但朝廷并未因此欣然自信,反而充满了疑虑与猜测。仅在几个星期之前,即1647年4月,清廷恢复了其招抚政策,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帝国经济的心脏地带新的复明叛乱的爆发,现在看来那是一个软弱的姿态。所以,鲁王舰队沉没之后,土国宝以张名斌未作抵抗而投降为理由,要求予以赦免,就遭到了巴山的弹劾。巴山指出,恰恰是这种宽大怂恿了像吴圣兆这样的人率先作乱。这位兵部尚书接着颇不情愿地承认,把在鹿苑囚禁的人全部处死,也许确实太多了些,但他宁愿把他们作为战俘用于徭役,也不肯作为正规水兵编入清朝水军。他还提出,土国宝的行为应受吏部审查。皇帝批准了他的奏章。②
洪承畴也受到了怀疑,因为清廷将他与缙绅阶层中的复明分子联系了起来。在起义平息后从事调查的官员们,全都过高地估计了那些人在阴谋集团中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些文人自己造成的,他们故意夸大自己的重要性。③江南缙绅沈廷扬,风暴来 临时正在泊于鹿苑的鲁王舰队的一艘船上。他发现了沿岸的清军,便说:
风浪似此,天意竟何在也!吾应报国而死,然若此就死,无名也。①
于是,沈廷扬为了扬名,大声向清军将领叫喊,自称是鲁王朝廷中的一名监察官。后来,他在苏州受审期间,又自称是他告诉黄斌卿许多江南文人还没有剃发、保持着对明朝事业的忠心,并说服他参加了舰队。沈廷扬不屑于被赦免,尽忠而死,赢得了烈士的名声,而且,这样做有助于让他的刽子手相信,怀有贰心的文人组织仍遍布江南。②
①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第五卷,第9页;艾维四:《陈子龙》,第139—140页。
② 陈子龙:《陈忠裕全集》第十四卷“避地示胜时”。豫让是成书于公元前2—3世纪《战国策》里一则著名故事中的英雄。这则故事已多次被译成西方语言。有一个译本见于沃尔夫冈·鲍尔、赫伯特·弗兰克编的《百宝箱》,第25—27页。豫让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国仆人替死去的主子复仇的决心。“周鼎”,这个特定的礼器秉承周天子先祖之灵,它象征着周王朝天赐的正统地位与统治权。在这里,它被用来表示明朝绝对的正统地位。
① 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下,第10页。陈子龙最后两年的年谱是由他的一个学生完成的。他试图表明陈子龙并没有直接卷入起义,然而大量证据表明事实正好相反。艾维四:《陈子龙》,第139—140页。
② 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年谱”下,第7页。
③ 没有什么证据表明地方官员们——他们有许多是前明士大夫,现在则归顺清朝——愿意加入吴圣兆和松江士绅们的复明起义。例如,附近长洲县的“二十三义士”恳请刘曙(1643年进士及第)叛投鲁王。清长洲知县李实正好是刘曙的同年,也是在1643年进士及第的。然而,他一直忠于新朝,不愿与自己这个身为当地缙绅的同年为伍。刘曙被捕获处死。李实本人即时引退,也许是因为怕受到牵连。不过,1661年他在廷试中名列第二,再入仕途,康熙年间官至户部尚书。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75页;《大清一统志》第八十卷,第6页。关于李实生平,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