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宫实录





在吉凶难卜的情况下,年轻的皇帝想除掉执掌朝政的外戚,需要冒极大的风
险,孤注一掷,皇帝能够依靠的力量只能是宦官,如果没有充分的信任,贪
生怕死的皇帝是不会冒这个险的。

东汉从和帝开始,新即位的皇帝都是少年或孩童,导致母后临朝,外戚
入主朝政。皇帝与外戚的权力斗争便不可避免。汉和帝十岁即位,朝政掌于
外戚窦宪,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大臣们见皇帝幼弱、外戚擅权,只能暗自
叹息、流涕,无能为力。和帝身边的钩盾令郑众,为人机敏,从和帝作太子
时就随侍左右,被和帝视为心腹。永平四年,和帝十五岁,发觉窦宪要图谋
不轨,和帝与郑众计议对策,郑众设计了一套方案。先让和帝下诏,将窦宪
控制的禁卫军调开,再召窦宪进宫,然后紧闭宫门。窦宪进宫后,宦官们立
即向他宣布皇帝的诏命,收缴其印、绶,迫令他回到封地。窦宪一到封地,
和帝又下诏令他自杀。事情成功后,郑众升为宦官首领大长秋。郑众这个人
在宦官中是一位贤者,对皇帝的赏赐辞多受少,和帝对他更以贤者待之,经
常与他谈论政事,未料从此开创了东汉宦官用权的先例。十年后,和帝深念
郑众的功绩,封他为啵绾睿挚戳嘶鹿俜夂畹募吐肌?br />
和帝皇后邓氏在皇帝死后,又临朝听政,将邓氏家族引入了权势中。安
帝即位时十三岁,十五年后,安帝决定铲除邓氏家族势力,这时宦官李闰和
乳母王圣成了皇帝的同谋。事情的结果正符合他们的愿望。

汉安帝死后,阎太后为了久专国政,立了一个幼童做皇帝,史称北乡侯。
小皇帝即位二百多天就死了,阎氏家庭准备另立皇帝,他们紧闭宫门、屯兵
自守。济阴王刘保是原来的太子,宦官孙程、王康都是服侍过济阴王的人,
他们在此关键时刻,誓死扶立济阴王,孙程聚集宦官同党们谋划,撕下一角
单衣以为誓。地震加重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孙程等十几名宦官在北乡侯死后
的第七个夜晚,突然闯入内廷,杀了依附阎氏的宦官江京等人,并胁迫李闰
听从他们的指令,李闰在宦官中资历老、职位高,跟随他的人很多,孙程把
刀放在李闰的喉咙边,说:“今当立济阴王,无得摇动!”李闰只得应诺。
于是以李闰为前导,迎济阴王入正殿。次日,召百官在南宫进见新立的皇帝,
因此大臣们和孙程等取得了共识,帮助宦官们收拾了在北宫准备反扑的阎氏
家族。

相类似的事情紧接着发生在桓帝与宦官身上。桓帝十五岁即位,二十八
岁时外戚梁氏还在总揽朝政。桓帝迫于梁冀的威胁,多年隐忍,梁冀的女儿
又是皇后,桓帝又怕泄露心机。梁皇后一死,桓帝认为可以行动了,桓帝趁
上厕所的机会,召来他最信任的小黄门唐衡,问他宦官中哪些人与外戚有仇,
唐衡告诉桓帝,单超等人与梁家结有私怨,于是桓帝召来单超,密图除梁之
策。主奴们意气相投,定议,为表示坚定的决心,桓帝在单超的手臂上猛咬
了一口,以血为盟。事情取得了成功,桓帝更加信任宦官。


五、弱主身边的强奴

古人很自然地把宦官列为小人,宦官群就是小人聚集所,宦官是皇帝的
奴仆,仆人得宠于主人,无非靠讨主人的喜欢,靠伺察主人的喜恶,言行乖
觉、献媚,把主人服侍得舒舒服服。这就是典型的小人得道的方式。

得了宠的宦宫就不再是普通宦官了,成为宦官首领。宦官的升职都是由
皇帝决定的,不同于百官需要经过科举考试、吏部甄拔。因此被提升为首领
的宦官都是得宠者。

得了宠的宦官,能够做到得意而不忘形的很少。孙程帮助汉顺帝取得皇
位,被大封特赏,有时得意便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一次在大殿上,当着皇帝
的面,呵叱左右,惹怒了顺帝。明代大宦官魏忠贤和皇帝一起围猎时,骑马
狂奔过天启帝前,毫无敬意,天启帝搭箭射中其马颊,魏忠贤从马上掉下来,
怏怏然。

宦官们只需要忠,不需要诸如学识、道德、礼仪等修养,如果想增加修
养是他自己的事,没有人强令他。宦官在皇帝面前定性为奴仆,在大臣和百
姓眼中被视为非人。人格扭曲,躯体伤残,因此宦官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屈
辱感、逆境感。他们时时想改变这种状况。奴才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主人,奴
役别人。他们在皇帝面前得宠后,就要做皇帝以外的任何人的主人,奴视他
们,污辱他们。如有可能,他们也要改变与皇帝的关系,做弱主前的强奴,
甚至使皇帝屈从于自己。那么对于君主的忠也就不再需要了,到那时他们只
忠于权力。

被宦官首领视为奴才的首先是小宦官,他们对小宦官颐指气使,任意污
辱、折磨,小宦官只得从命。小宦官不是直接听命于皇帝而是听命于大宦官
的,他们只能依附于大宦官。

其次,宦官首领要奴视百官。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动辄代表皇帝,
在皇帝的默许下,百官只得就辱。唐代宗时宰相李揆向李辅国执弟子礼,称
他为“五父”。明代王振弄权时,朝廷百官上至太师、英国公张辅都要跪着
向王振禀报事情。大臣薛瑄、李时勉由于对王振不敬,被王振陷于他罪,薛
瑄险些亡命。御史李铎一次遇见王振没有下跪,事后就被贬谪到铁岭。凡是
大臣与宦官发生冲突,宦官没有不加倍泄愤、欲将对方置之死地的。宦官出
镇地方或出外办事,几乎无不纵逞威福、欺侮地方官和百姓。

宦官首领将有求于他的外朝官视为当然奴才。宦官首领声威赫赫于朝
廷,就会有趋炎附势的外朝官前来奉承,求他们向皇帝引荐、称道自己,而
宦官首领正需要对他们奴颜卑膝的势利小人,以满足心理需求。明英宗朝工
部郎中王祐因攀附大宦官王振而升为工部侍郎,在王振面前他一副奴相,王
振也爱耍弄他开心。王祐面白无须,王振就问他为何无须,王祐谄笑着答称:
“您没有胡须,我怎么敢有?”明代甚至出现了一群被称为阉党的官僚,他
们以奉承宦官首领为仕进的门路,升官之后,一切按恩主的意旨行事。官至
宰辅的焦芳就是大宦官刘瑾的党徒,面见刘瑾,开口必称千岁,自称为门下。
明末宰臣顾秉谦等人则是魏忠贤的门下走狗。

宦官首领既震慑了百官,就要进一步改变与皇帝的关系。宦官首领与皇
帝间奴主关系的更改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许多宦官是从小皇帝或太子身上
开始下功夫的。从服侍小皇帝或太子起家,使皇帝从小就接受他们的训导,
养成信赖的关系和听命的习惯。赵高就曾是太子胡亥的老师,胡亥即位后,


赵高仍以师长的身份对待他。明代几个得志的大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都
是走的这条途径。王振服侍幼年英宗,还充当他的文化老师;刘瑾在武宗做
太子时,就陪伴武宗玩乐;魏忠贤最初为熹宗母亲王才人典膳,后又结交了
熹宗乳母客氏,周旋于幼年皇帝身边。

皇帝幼年缺乏父爱、母爱,在太监的抚养下长大,这份亲情就多少转移
到太监身上。皇帝长大在后对自幼服侍他的太监言听计从。这样,大太监就
可以左右皇帝的思想和行动了。皇帝对他多一份敬重,他就会对皇帝少一份
礼仪,奴主关系就这样移动。汉灵帝十二岁即位,与中常侍张让、赵忠最为
亲近,常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宦官们以张、赵为首,大
行其是,聚金钱、筑第宅。一次,灵帝登台眺望,宦官们怕皇帝看见他们修
筑的拟于王宫的宅第,便进谏说:“天子不能登高,登高百姓就会离心而逃
散。”灵帝相信了宦官的话,从此不再登高了。唐僖宗幼年就和宦官田令孜
吃、睡在一起,日夜相伴,即位后僖宗称田为“阿父”,一任田令孜所欲,
政事也委之于他,明代王振由于辅导年幼的英宗,英宗即位后称他为“先生”。
明英宗因为信赖这位先生,付出了重大代价。

当时,蒙古瓦刺部落据于明朝边外,英宗十四年,其太师也先向明廷贡
马,王振煞价付钱给也先使者,使者恼恨而去。当年七月,也先率军大举入
寇,好大喜功的王振,要求英宗亲征,英宗毫不犹豫地听从了,至于大臣们
频频进谏,英宗却不予考虑。于是王振带着英宗,率几十万大军向北开进,
到宣化遇大风雨,大臣进谏,王振号怒不听,成国公朱勇跪着求他,尚书邝
埜、王佐不从王振之意,被罚跪在草中。八月军驻大同,王振还要向北进,
镇守太监郭敬报告敌情,王振开始怕了,决定班师。路上,王振打算邀请英
宗到他的家乡蔚州看看,借此向当地人炫耀,然而王振又担心大军踏坏他的
庄稼,遂改变主意,从宣化回京,绕了一个大弯,到了土木堡。这时瓦刺兵
追至,明军大溃,像一场噩梦,王振被乱军所杀,英宗束手就擒,继宋徽、
钦二宗后,明英宗又一次成为被外族俘虏的皇帝。然而英宗运气要好得多,
次年被也先放回。回京后,英宗退居太上皇,在宫城外的南内苦熬了七年时
光,经过夺门复辟,英宗再度坐朝。复位后,英宗对王振所造成的这番颠沛、
折磨无怨,还十分怀念王振,为他祭祀、招魂,为他设立祠堂,赐名“精忠”。

宦官首领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大到能够废立、杀害皇帝。最早废立、杀
死皇帝的是历史上第一个掌大权的宦官赵高,赵高杀了胡亥,立子婴为秦王。
接着是北魏宦官宗爱逞凶,继往开来。宗爱对于北魏宫廷的祸害令人瞠目。
最先他与东宫官员仇尼道盛等人有矛盾,因而构陷对方,利用太武帝拓跋焘
的猜忌,杀了仇尼道盛。东宫官员因“罪”被杀,致使太子忧惧不安,陷于
忧惧之中的太子不久就死了。拓跋焘对儿子的死十分伤感,转而对宗爱产生
怀疑。宗爱敏感到了,开始惶恐,然后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冒险杀了拓跋
焘。拓跋焘身体魁伟、武力过人,至于他如何被一个宦官杀死,没有人知道。
宗爱诈称皇帝暴崩,秘不发丧,然后立其少子拓跋宗。拓跋宗既然被宗爱拥
立,乃将军政大权委之于宗爱。宗爱权既重,便目空一切。拓跋宗深以为患,
谋划夺其权,预谋又被宗爱闻知,宗爱再起杀机,拓跋宗又成为宗爱手下的
死鬼。及殿中尚书源贺等拥立拓跋浚即位,宗爱遂遭夷三族的下场。

宦官最得势的唐代,确切地说是唐中晚期,宦官废立、杀戮皇帝不再成
为稀罕事。宦官得力于手中掌握的禁卫、枢密之权,而能够做出这种“大逆”
之事。皇帝把统领禁卫军权交给宦官,依据的是对宦官的信任。唐代自“安


史之乱”后,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的攻击经常发生,皇帝经常处于外患临头
的境地,在患难中,宦官表现了对皇帝的忠诚。唐玄宗和太子避难,逃往蜀
地的途中,服侍太子的宦官李静忠给太子献计,在灵武,力劝太子即位,于
是肃宗遂不经玄宗禅位而自立为皇帝。肃宗感于李静忠的拥戴,改其名为李
护国,后又改为李辅国。回京后,李辅国备受信赖,升为兵部尚书,职掌兵
权。紧接着代宗时,吐蕃大举进攻唐都,代宗逃难,在华阴,受到宦官首领
鱼朝恩领军奉迎。平定后,代宗命鱼朝恩掌神策军。继任的德宗反对宦官领
军,委用士人掌禁卫军。然而德宗却受到后面发生的事实的教训。在一场军
士叛乱中,德宗召集禁卫军,竟无一人前来。唯有宦官首领窦文场率宦官和
一群亲王前来护卫,带领德宗逃往奉天,宦官的忠诚又一次在危难中展现,
教育了皇帝。此后德宗将禁卫军权再度交与宦官,并且定为制度,设置左右
神策军中尉、中护军官职。同时德宗还有一个重大的创制,就是委任宦官为
枢密使,参掌机要。宰相奏事时,枢密使在场,宰相出去后,枢密使可以按
皇帝的意图,发布诏书,改变诏书内容、或发布伪诏是不难的。

宦官自掌禁卫军和内廷机要权后,干政愈演愈烈。宦官与皇帝的关系发
生了相应的转移,由奉承皇帝而得宠信,再借权逞威到以实力挟持皇帝,将
皇帝控制。唐代有七个皇帝是由宦官拥立的,宪、敬二帝直接死于宦官的杀
害,顺宗、文宗则死于幽愤。

唐顺宗试图夺回宦官的军权,未能成功,而自身患有严重的风疾,宦官
迫使他禅位给太子,宪宗由此即位,顺宗次年死去。宪宗冀求长生而服用丹
药,导致性情暴躁、动辄杀人。宦官首领害怕殃及自身,共谋杀害宪宗。宪
宗被杀后,王守澄、陈弘志称皇帝服药致死,然后共立太子即位,是为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