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宫实录
乐舞的兴致悄然减退了。也许是戏曲的发展,转移了皇帝的注意力?缺少了
皇帝热情参与的明清宫廷乐舞,显然不如汉唐那样生机盎然、那样色彩纷呈。
如果没有崇祯皇帝喜爱音乐的事实,人们便会怀疑朱明天子的血统中有
无音乐细胞。崇祯喜欢听琵琶曲,闲暇时命宦官或才人在寝宫弹奏琵琶,崇
祯倾听不倦,其中最喜爱的是《索梁州》。崇祯本人可能不会弹琵琶,但
鼓琴确实在行,鼓琴是他的雅好。最能显示崇祯音乐才能的是作曲,身处内
忧外患之中的年轻皇帝,向往道家空灵无忧的境界,因此创作了五支访道曲:
《崆峒引》、《敲爻歌》、《据桐吟》、《参同契》、《烂柯游》。宠妃田
氏与崇祯有同样的音乐爱好,被崇祯引为知音,五支访道曲经常由田贵妃鼓
琴弹奏。田贵妃且弹得一手好琵琶。宦官白秀贞从蜀地带回一把精美的琵琶,
上有镂金红文,成双凤图案,崇祯赏给了田贵妃。在皇帝身旁,田贵妃弹奏
琵琶,如抱月怀风,音韵凄清。
清代是一个极重雅乐舞的朝代,尽管清代在年代上距上古最遥远,古音
依稀,但清代雅乐舞俨然完整无缺,频繁出现在皇帝各种活动中。这之中少
不了皇帝对雅乐舞的抬举,康熙、乾隆二帝都精通律吕,他们的音乐修养大
多用在了雅乐的考证和修订上。作为少数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朝代,清代着力
兴隆华夏文明,编纂四库全书,在知识界形成古文献、古史考证之风,而朝
廷大抓雅乐舞相当于高屋建瓴了。
现代音律学家看得出,清代的雅乐不过是假古董,但只要它体现着复古
意识,就不能不说它是雅乐。清代雅乐不仅用于祭祀、朝会上,也用于宴飨
上,具有普遍和代表性的是《中和韶乐》,在祭祀时配以歌舞,歌词的种类、
量极大,词藻是古来一贯的庄重而晦涩。在朝会和宴飨时所奏的《中和韶乐》
不配歌舞。太和殿中,乐器一应具有,常年供用。
在酒宴上演出的《喜起舞》、《庆隆舞》值得一提。这两种舞沿自满人
的传统。《喜起舞》的舞者是从侍卫中挑选的有膂力、动作敏捷的十人,身
穿一品朝服,舞于殿庭之坛。歌声与舞蹈同拍,歌者身穿豹皮褂,头戴貂帽,
用满语歌唱,歌词为陈述国家忧勤开创之事。乐工吹箫击鼓,歌舞酣畅。《庆
隆舞》用意是表现八旗艰难创业、建立武功的历史。在殿庭外的丹陛间,摆
放虎豹异兽模形或以人装扮,八大人骑马而来,象征八旗,舞姿呈骑马逐射
状,搭箭射兽,一只兽被射中,则众兽皆丧胆驯服。
乾隆皇帝的音乐作品与其诗作相比,在数量上差之远矣,御作《花子拾
金》只是提示后人,乾隆还有作曲的才赋。《花子拾金》不能算作单支曲子,
应是北曲(昆曲)小段,即短剧,讲的是一个叫花子拾金而发财的故事。这
是戏曲创作而非音乐创作,但在古代总之是一个“曲”字。
多愁善感的光绪皇帝注定是一个音乐爱好者。裕德龄说他是天生的音乐
家,种种乐器都不学而能,最喜欢的是洋琴,即钢琴。光绪的爱好都在西洋
乐器上,殿内摆放着许多精制的钢琴。经德龄的传授,光绪能在钢琴上弹奏
舞曲。
九、诗人皇帝
帝王,在国人中间属于文化人。不识字的皇帝几乎没有,有识字不多的
开国皇帝,读书不甚行,但可听书。那些在宫中长大的嗣位皇帝,由全国一
流文士中的卓越者为之启蒙,教习经史、书翰,接受严格的教育,可以说皇
帝是高门弟子了。且看十四岁的朱瞻基(明宣宗)怎样即兴续祖父出的对联:
永乐十一年端午节,明成祖率皇亲击球射柳,观众有文武群臣、四夷朝使、
在京耆老,成祖见皇太孙连发连中,武艺达标,大喜,紧接着试其文才,出
上联“万方玉帛风云会”,太孙随即叨头应声道:“一统山河日月明”。果
然才思敏捷。
大多数皇帝都有作诗的才能,但把诗文当作嗜好、甚至当作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内容的皇帝并不多,这和皇帝们的性情、天赋有关。多愁善感和豪爽、
浪漫的个性能引导他们喜欢诗,天赋则影响他们的能力和水平。
汉武帝雅好诗文,他自己的水平算是中等,怀悼李夫人的赋是代表作,
仍可见想象力丰富,文辞典丽。武帝的鉴赏水平甚高,当时司马相如尚未显
达,其作品《子虚赋》令他玩味不已,未知作者是当代人,乃叹道:“朕独
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此话被侍立一旁的狗监(职官)杨得意听到,杨是司
马相如的同乡,禀告:“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武帝惊喜,马上
派人召来相如。此后,武帝与司马相如结成了文学上的朋友,经常读到相如
的作品,但武帝并没有作品与相如交换,除了一层君臣关系外,是因为武帝
没法与相如比试水平。
魏晋南朝出现了很多诗人皇帝,被迫认为皇帝的曹操是位领一代风骚的
政治家,魏文帝曹丕写诗吟诵,不落其父之后。
南梁的君主不知为何都染上了诗癖。梁武帝萧衍的爱好不脱时代特色,
专喜细赋、阴柔的闺怨诗。他最喜欢的诗人是谢朓,到了“不读谢诗,三日
觉口臭”的程度。谢朓也擅长这类风格的诗,兹举一首“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梁武帝之子萧统、萧纲都沉醉于诗文。先立为太子的萧统是位青年文学
家,他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文选》,著有文集、诗集四十卷。冥冥
中注定等待他的不是帝位,而是英年仙逝。萧统死后谥为“昭明太子”,现
今流传下来的著作又称《昭明文选》。萧统的弟弟萧纲即后来的梁简文帝,
自称“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他继萧统为太子后,以作艳诗自娱。“艳”
意为美人,古代楚地的歌曲也称为艳,艳诗则是指男女爱情诗,与闺情闺怨
诗属一种源流。萧纲的艳诗在南梁广为流传,文士争相效仿,艳诗很快成为
当时诗坛的主旋律,由于它出自宫中,又被称为“宫体”。
梁简文帝的《美女篇》:
佳丽尽关情,风流最有名。
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粉光胜玉靓,衫薄拟蝉轻。
密态随羞脸,娇歌逐软声。
朱颜半已醉,微笑隐香屏。
南梁的君臣几乎无一不是诗人,一群诗人组成了一个朝廷。君臣宴乐,
常常诗兴大发,吟诗往往成为宴饮上的主要内容,这种宴便叫诗宴。在诗宴
上,文臣们竟相展示才华,梁武帝时,沈约当仁不让是文坛泰斗,诗宴自然
由他担任主角,他负责分韵给在座诸臣,要求即兴成诗。一次,武将曹景宗
立功还朝,参加诗宴,沈约以为他只会吃酒,没分给他韵。曹景宗不甘寂寞,
执意要求赋诗,但韵将分完,只剩下“竞”、“病”二字。曹景宗领了韵,
稍作沉思,挥笔完成,诗中的韵句是“归来笳鼓竞”,“何如霍去病”。真
是急智惊人、功底下浅,文臣们不得不对武将刮目相看了。
梁武帝第七子、五岁就能背诵《曲礼》的梁元帝萧绎,文才不在兄长们
之下,可惜遭逢外乱。当北魏大军进攻至城下时,梁元帝别无良策,却在城
上身穿戎服对臣下讲《老子》,巡城时犹口占为诗,随从的大臣也有占诗与
他唱和者。天不保佑,诗书如何能够保佑?眼见魏军发起猛攻,城将不守,
梁元帝愤而焚烧图书,以宝剑击柱,哀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然后,
出城投降。
十、隋炀帝痴爱文词
隋代的杨坚、杨广父子都不乏诗才,比较而言,儿子比父亲更爱诗文,
且才高一筹,更加自负。隋文帝杨坚作皇帝的第十年,巡幸至并州,与亲族
宴饮,忽感时光易逝,前景难料,生悲怀而作四言诗:
红颜讵几,玉貌须臾。
一朝花落,白发难除。
明年后岁,谁有谁无。
隋炀帝痴爱文词,对文学有较深的修养,史称他的文风“并存雅体,归
于典制。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由于爱好文学,炀帝改变了以往的取
士标准,专以诗赋取士,广罗文士、才子,入仕朝廷。
隋炀帝自奉才高,认为自己的文才在天下文士之上,曾对侍臣说:“天
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但隋炀
帝却时而发现自己的高估不切实际,一些文士才华闪烁在他之上。他每看到
惊人妙语出于别人之手便忿忿不已,隋炀帝的个性也非宽弘、磊落,而是诡
秘、偏狭。他因一篇歌颂文帝时代而不赞美本朝的文章,杀害了作者薛道衡,
实则是内心忌恨薛道衡的文采。薛道衡死时,炀帝解恨说:“更能作‘空梁
落燕泥’否!”“空梁落燕泥”是薛道衡诗中的一个佳句,未想到引得皇帝
如此衔恨。另一位文士王胄依附叛乱的杨玄感,败后被捕,然后被送上断头
台。王胄死前,炀帝诵其佳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邪!”
看来是文采太高,不被君容,否则不一定丧命。同是诗人,南唐中宗李璟也
有过隋炀帝的这种酸涩感觉,但他没有恼羞成怒,只是以玩笑的口气对冯延
已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隋炀帝晚年在醉生梦死中度日。在东都洛阳,日夜酣饮,以图麻醉自己,
遗忘那些令他心烦而无对策的祸乱。隋炀帝本来具有牧羊犬般敏感而警惕的
本能,羊群已经四散逃跑,他却故作无事悠闲度步,内心能不如麻乱、如火
焚?他在洛阳作的五言诗,结尾是“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诗成,令
美人再三吟咏,炀帝位下沾襟,侍御者莫不欷殻А?br />
隋炀帝生命的最后一站是江都,在江都留下一首百感交集的五言诗: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但隋炀帝也彻底享受过乐不够的时光,他在东都咏道:
洛阳城边朝日晖,天渊池前春燕归。
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小苑花红洛水绿,清歌宛转繁弦促。
长袖逶迤动珠玉,千年万岁阳春曲。
在龙舟千里下江南的路上,隋炀帝欢心鼓舞,写下《泛龙舟》,配曲歌
唱: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
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
十一、唐帝好文墨
唐代是诗人峰聚云集的朝代,皇帝如有幸被列入诗人的阵容里,也不过
是不起眼的角色。对于身系天下的皇帝来说,作诗只是雕虫小技,不必象梁
元帝、隋炀帝那样被诗陷进去以至于被夺命或夺人之命。
倚筵移暮景,紫阁引宵烟。
南栋歌尘合,分阶舞影连。
声流三处管,响匝二重弦。
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
这是唐太宗的《三层阁上置音声诗》,一番闲情雅兴,道出人间仙子的
滋味。赋诗,是君臣间文雅的游戏。一次在洛阳,太宗宴群臣于积翠池,酒
酣,命大家各以历史事件、人物赋诗一首,他自己先赋《尚书》:
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
夏康既逸怠,商辛亦沉湎。
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
魏征紧接着太宗的思路,以西汉历史作诗: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燕经柏谷,朝游出牡原。
终籍叔孙礼,方知天子尊。
太宗说:“魏征每言,必约我以礼”。有魏征在,唐太宗的神经就不得
松弛,须臾不敢怠慢。然而在另一种场合——与近臣的宴饮中,气氛就不一
样了,太宗尽可仰面捧腹。一次在这种宴席上,太宗令近臣们相互嘲谑,揭
别人的短处取乐。皇后之兄长孙无忌先嘲弄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身材瘦小
而貌丑,长孙无忌一诗道出:
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
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欧阳询应声回诗作答:
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
只由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长孙无忌生性怕寒,长着一张圆脸,冬天头戴大厚皮帽,古人的袍服里
面裆是开着的,长孙却缝紧了裤裆。欧阳询的诗并不比长孙无忌赠送的诗更
尖刻,然而太宗在大笑后收敛起笑容对欧阳询说:“汝岂不畏皇后闻耶?”
李白与唐玄宗共处一个年代,他的才气传到玄宗耳里是自然的,玄宗特
在金銮殿召见他,共论时事,李白当即挥笔成《颂》。玄宗大为欣喜,赐食,
并亲自为李白调羹,诏命供奉翰林。
如果把唐玄宗与李白的关系和汉武帝与司马相如的关系相比,似乎前者
的遗憾要多一些。也许是李白更不适合做一名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