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宫实录
序》以玉匣贮之,其它二千六百纸皆以一丈二尺为轴,伴太宗长眠地下。多
年后,昭陵被盗,《兰亭序》还于民间。
唐太宗的后代,唐高宗善作飞白书,唐玄宗善作八分书,各逞其才。玄
宗流传至今的作品是行书《鹡鸰颂》,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宋太宗赵光义在笃好书法上不落唐太宗之后。淳化年间,他将搜集来的
古帖编为十卷,刻石于秘阁,此后这些古帖称为阁帖,可惜这些刻石后来遭
火灾被毁。
当时大臣王著学王羲之书,深得其法。宋太宗在闲暇时,也学练王氏书
法,经常命宦官将他的习书持示王著,请他评议。最初,王著的答复是:未
善。太宗更加刻意临学,之后,再拿给王著,王著再次以未善为对。反复多
次,太宗再接再厉,执意求进。旁人问王著何以用此法规益皇帝,王著说:
“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此后,宋太宗练就笔法精绝,超
越前古的工夫,王著之功存焉。
皇帝也好为人师,仅当学生是不够的。宋太宗经常御笔飞动,召书吏中
可造就者于便殿,向他们传授笔法,观其长进,学有所成者赐以银章象笏,
入翰林院待诏。
宋仁宗,在当朝士人的眼中是“天纵多能,尤精书学”,他的飞白书已
达炉火纯青。文臣李唐卿曾撰飞白三百点进呈,仁宗颇为嘉赏,特作“清净”
二字赐给李唐卿,这二字中的六点尤为奇绝,出于李唐卿的三百点之外。仁
宗喜用飞白书为宫殿门观题榜。大臣之碑上也多有仁宗的赐篆,如王曾之碑
篆文是“旌贤”,寇准之碑是“旌忠”,范仲淹是“褒贤”,吕夷简是“怀
忠”。
仁宗还曾用飞白书答谢辽兴宗的赠画。辽兴宗耶律宗真通儒术、好音律、
擅绘画,他画的鹅鸭点缀精妙,宛乎逼真,曾将一幅鹅鸭画送给宋朝,得到
仁宗飞白书的答谢。后来又将五幅缣画千角鹿图送来,宋仁宗欣然张图于太
清楼下,召近臣纵观,次日又经皇后召命妇观览。之后,将画藏于天章阁。
与宋皇室有特殊关系的金章宗完颜璟,嗜好书画,悉心效法宋徽宗之体,
在字上,专师“瘦金书”,学画也极逼真。宋徽宗喜用磁蓝纸泥金字贴签,
金章宗亦相效仿;徽宗曾用苏合油搜烟为墨,金章宗也要仿之,仅购得一两,
而价格却是黄金一觔,挥金如土,金章宗无奈不敢仿效。
明代皇帝对于书画的爱好明显强于对音乐的爱好。书画几乎是明代皇帝
皆有的修养,就中最出色者是明宣宗朱瞻基。他书学颜清臣,而微带沈度姿
态;在绘事上,喜欢画意趣横生的花石和小动物。现今故宫博物院藏有多幅
明宣宗的画作,自然也有不少作品流落到民间,因为宣宗常将画作赐给太监
和近臣。如赐给太监吴诚的一幅,画的是一只小鼠正在吃荔子,小鼠的个头
比荔子还小,旁有数石,菖蒲树杂错于石间。赐给太监王进(即王瑾)的《子
母鸡图》,亲情爱意寄与笔墨点染间,附诗:“斜阳欲没影荒淡,细草乱茁
青猗猗”。宣宗画的《黑兔图》,上有丹桂花子垂垂,下有瑞草呈紫白色,
黑兔居中间,兔的茸毛外层用淡墨轻轻染成,似碧空满月,贯注着皇帝的一
片怜意。宣宗的点染工夫很细,加之观察敏锐,抓取小生灵生动的一瞬,图
画情景颇能牵动观者的情感。他所画的黑猿攀槛悬臂取果之景具有动态中的
妙趣,仿佛果树枝在摇动,地上布满了果子。《荷雀图》中的小鸟,楚楚动
人,湖石水草,俱得真趣。宣宗也常画山水人物,在赠给某王公的一幅小扇
面上,画着山溪红树间,一人骑马漫游,后有一名侍从执宫扇,人、马长不
及寸,而意态生动。《西山霁雪图》也见功力。
明人沈德符说:“本朝列圣极重书画”,除宣宗书画出众外,宪宗、孝
宗父子也精于绘事,明成祖喜好沈度、沈粲兄弟的书法,而明神宗的书法出
于宣宗之上,但对画作不甚留意。
明宪宗作画的题材多是神像、金盘、金瓶、牡丹、兰菊、梅竹之类,他
的山水小景据当时人记载,也是洒洒出尘。孝宗无意将自己的书画四下传扬,
他性情沉静并不自以为是,喜欢默观画士们作画,观赏他人作画的过程也是
一种享受,而且可以琢磨笔法,启迪自己的灵感。仁智殿是明代聚集画士的
地方,有次孝宗在仁智殿观钟钦礼作画,由于皇帝的脚步声和气息声很轻,
钟钦礼全身心投注于创作上,不知道皇帝在背后观看。钟钦礼挥毫如劈如飞,
极为兴奋,孝宗也被他这种情绪所感染,钟钦礼画到如醉如痴的地步甚至有
些癫狂了,他忽然捋一把胡子大叫:“天下老神仙!”此事后来成为一则美
谈,孝宗赐给他“天下老神仙”字作为私印。
明神宗自幼练习书法,加之天资聪敏,十岁即位时已写得一手好字了。
神宗最先习赵孟钭郑浜笥至氛虏荩醯淖痔彩巧褡谙白值闹匾?br /> 帖,在日常宸翰中常常模仿这种笔体,时人称,御墨挥洒,有凤翥龙翔之妙。
明代就连被排出十三陵之外的景泰皇帝也时常点染翰墨,笔下生出明丽
的夹竹桃枝、杏花和小鸟;仅作了一个月皇帝的明光宗,每每挥洒出大字扁
额、书写对联。
由于天子极重翰墨,宫廷用笔的供应便频繁而考究。明廷规定,每月十
四、二十四日两次贡进御笔各二十管。冬天笔管裹绵外施以绫,春天外裹紫
罗,夏秋则用象牙、水晶、玳瑁笔管。这些笔都由内府临时指派各地制造,
运京。弘治年间,吴兴笔工进造的御用笔都有细刻的小标记,刻上笔工之名,
孝宗发现很多笔管上都刻着“笔匠施阿牛”之记,觉得此名太鄙俗,遂更其
名为“施文用”。
清顺治皇帝福临,很少人知道他善作指头画。今人王伯敏的《中国绘画
史》中说,指头画最先由唐代张璪尝试,宋、元、明期间未出现有此专长的
画家,清人高其佩应为指头画的确立者。然而事实上顺治皇帝恰是在高其佩
出生以前擅长指头画的人,高其佩生于1660 年,顺治则生于1638 年,死于
1661 年。乾隆朝编辑的皇家书画录《石渠宝笈》收录了顺治的四件法书和十
五件绘画,这些画是他在十八岁到十九岁时创作的。顺治曾将他亲手画的《渡
水牛图》赐赠某大臣,画面皆以手指螺纹点铺,意态生动。高其佩是顺治之
后的一名出色的指头画家,对指头画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然而福临这位少
年早逝的、以异族入主中原的皇帝,对汉民族沉湮已久的指头画倾注了极大
的热情并创作了很多作品,实在难能可贵。
康熙在政事之余,勤练书法,他临摹的是翰林院詹事沈荃的字,沈荃素
习明人董其昌的字体。康熙二十四岁时,曾令沈荃将他的草书《千字文》、
《百家姓》奉上,作为字帖,并将御书汉字二幅赐给沈荃。在给沈荃的谕旨
中说:“朕素好翰墨,以尔善于书法,故时令书写各体,备朕摹仿玩味。今
将朕所书二字赐汝,非以为佳,但以摹仿尔字,故赐汝观之,果相似否?”
沈荃感恩上奏:“臣任外吏有年,书法甚为生疏,每奉旨命书,臣皆勉强缮
写进呈。今不意皇上殊恩,将御书颁赐,臣获恭睹宸翰,精妙已极,实由无
纵。臣书陋劣,何堪上尘御览。钦捧皇上御笔,非但臣一身感戴,传之子孙,
永荷皇恩于不朽矣!”
清代大臣对于皇帝益加诚惶诚恐,王著规策宋太宗苦练书法的故事不复
重演,而唐代辨才敢冒欺君之罪,藏匿《兰亭序》的事情也不复再现。康熙
十六年八月,国子监祭酒冯源济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墨迹二十四字装成
册页,进献皇上,奏称“此帖乃王羲之所出真迹,臣父素所珍藏。今皇上留
心翰墨,臣不敢收藏此帖,愿进御览”。康熙收览后传谕冯源济说:“朕万
几之暇,笃好读书临贴。常临王羲之字,素谓此贴甚善。今睹所献真迹更佳,
朕心喜悦,赐以表里各八端,将此贴留览”。
数月后,康熙为王羲之曹娥碑真迹作跋,他写道:“曹娥碑相传为晋右
军将军王羲之得意书。今睹真迹,笔势清圆秀劲,众美兼备,古来楷法之精
未有与之匹者。至今千余年,神采生动,透出绢素之外。朕万几余暇,披玩
摹仿,觉晋人风味,宛在几案间,因书数言识之”。
仅有二十几字《快雪时晴贴》传至乾隆手中,益加受到珍爱,乾隆将此
贴与王献之的《中秋贴》、王珣的《伯远贴》,藏于养心殿西室,此室因这
三件珍宝而得名“三希堂”。弘历在六十多年中不停地玩味《快雪时晴贴》,
反复为之题跋,据统计,他对此帖竟作过七十三次题跋。
乾隆皇帝一生精力极为充沛,加之寿长,在人间留下了许多墨迹,其数
量之多,创历代皇帝之最。神州到处都可以见到乾隆御笔。不过,大量的墨
迹中也有一些是精于书法的文臣代作的。弘历曾学大臣张华亭(即张照)的
笔体,而一些御题的碑铭,是由张华亭直接代书的——“寺里石碑称御笔,
精神姿态是华亭”。从筋骨中可分辨御笔的真伪,但一一分辨也非易事。
精力充沛的乾隆皇帝过着富足的风雅生活,诗、书以外,对于绘画的兴
趣亦甚浓厚,他所做的更多的是搜集、玩赏历代名画,组织宫廷画士从事绘
画创作。弘历本人也能提笔作画,其作品有《烟波钓艇图》、《竹溪雪意》、
《岁朝图》、《春蔬图》、《梅花》、《四友图》等等。他的画作与画士们
的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好为人师的帝王心理,使他在画士们面前常摆出导师
姿态,如意馆是画士们作画的地方,弘历常察看他们的工作,见有用笔草率
者,辄亲手指教,遇这种情况,该画师极感荣幸,旁人也钦羡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