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己的生涯浮沈。检视一个个的信封,当时的心情跃然纸上。而信封里所装旧的,是我对父亲无限的思念。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44
劳动、死亡和疾病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一个流传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间的故事。
那里的人们说,上帝最初造人时,不是非要他们劳动不可的。他们既不需要房屋,也不需要衣食。他们都能活到百岁而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疾病。
过了一段时间,上帝想去看看人们生活得怎样,他看到的是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而且互相争吵,只顾自己,不仅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反而诅咒起生活来。
此时,上帝对自己说:“这是因为他们都能独立生活的缘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帝做了重新安排:人们要活下去,就不能不劳动;为了避免受冻挨饿,人们就不得不建造房屋、耕种谷物。
“劳动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上帝心想,“要是他们不合作就造不了工具,伐不了树,盖不了房子,种不了地也收不了庄稼,纺不了纱,织不了布也做不了衣服。”
过了一些时候,上帝又来查看人间的生活情形,看看他们现在是否幸福了。
可是他发现,人们生活得比以前更糟了。他们在一起劳动是出于不得已,而且也不是大家全在一起,而是一伙一伙的。每一伙都想把另一伙的活儿抢去干。他们互相倾轧,把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争斗之中了,所以他们的生活还不如从前。
上帝看到自己的安排并没有使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于是便决定让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人们随时都会死亡,并向他们宣布了这一安排。
“要是人们知道自己随时都会死亡,”上帝心想,“也许就不会为争夺那些身外之物而浪费自己的年华了。”
但是事情还是与上帝的意愿相反,当他再次来视察时,发现人们的生活还是同以前的一样不幸。
那些强有力的人,利用人随时会死的事实,降服了一些软弱无力的人,杀掉一些,用死亡去威胁另一些。结果,强者及其后代都不劳动,闲得百无聊赖,而弱者则不得不拼死劳动,终生不得休息,两种人互相害怕,彼此憎恨,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不快活了。
看到这种情况,上帝决定用一种补救方法,他把千奇百怪的病魔打发到人间,上帝认为,当人们都受到疾病威胁时,他们就会懂得,强者应该怜悯并帮助那些弱者。
当上帝再次回来查看人们有了得病危险以后的生活情形时,他看到人们的生活甚至比以前更糟了。上帝的本意是要让疾病使人们能够互相同情关照,岂不知,如今疾病,反使人们陷入更大的分裂。那些强壮得足以强迫别人劳动的人,得病时就强迫他们来侍候自己,但临到别人生病时,他们就置之不理。那些被迫劳动、在别人生病时又得去侍候他们的弱者,其劳累程度便可想而知了,他们有了病就只能听天由命。为了不使病人影响健康人的精神状态,人们把病人和健康人的住宅远远分开。其实健康人的同情本来是会使那些可怜的病人的心情快活起来的,这些病人只好待在他们的房子里受煎熬,死在那里。那些雇来看护他们的人,不仅没有热情,反而还厌恶他们。此外,人们还认为有许多病是传染的,由于害怕传染,他们不仅躲着患者,甚至把自己同照看病人的人都隔离开来。
上帝自言自语道:“如果连这样都不能使人们懂得他们的幸福所在,那就是咎由自取。”于是,他撇下人们不管了。
过了许久,人们逐渐明白,他们是应该而且也是可以过得幸福的。只是到了近代,才有少数的人懂得,劳动不应该成为人生中的苦差事,也不应该认为是服苦役,而应该是使所有人联合起来的共同事业。他们开始懂得,死亡时刻威胁着每个人,人类惟一合乎理性的事,就是在团结和友爱中度过有生之年的每一分钟。他们也开始懂得,疾病不应该把人们分开,恰恰相反,它应该为人类相爱提供机会。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60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作者: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
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
我甚至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钟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絮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做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
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就是这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树的枝丫,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
母亲的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
我看到母亲那双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母亲在灶坑底下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小小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的住在家里;到月球去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向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
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在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
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您密密缝合的针脚。
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心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作灯油,用你的善良作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们就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11
漫画与幽默——幽默
干净又明亮
父亲走到儿子的房间,夸奖道:“干得好,儿子,窗户干净又明亮,你是用肥皂和水擦的吗?”
儿子:“没有,爸爸,我用的是锤子。”
转折连词
语文老师让学生用“却”“但是”造句,并解释道:“这两个词都是转折连词。“却”是小转,像转一个小弯,“但是”是大转,像转个大弯。”
有学生立即说:“我家到学校只转几个“却”,而到外婆家要转几个“但是”。
船上禁酒
一艘俄罗斯科学家考察船在大洋上飘荡了好几个月。海没开始偷偷地喝酒,船长召开大会,决定制止酗酒:“为了严肃纪律,我命令,把所有的酒都扔到海里去!”
船舱里变得像墓地一样寂静。这时后排有海员喊道:“船长说得对!早就该把所有的酒都扔到海里去了!”
全体船员愤怒了:“这里没你们潜水员说话的份儿!”
花生酱
某人刚到一所小学代课时,学校的主管对他说,任何学生在上课时间不得离开教室。但不久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他正要开始上课时,只见莱蒂站起来说:“老师,我得去告诉弟弟,今天中午吃花生酱。”
“哦!我想,它同上课相比,是不重要的吧?”
“不,老师!”莱蒂说,“如果我不告诉弟弟今天中午吃花生酱,他就会把妈妈留给爸爸晚上吃的烤牛肉吃掉。那样,爸爸回来,就会要妈妈辞去她的工作,因为她不能使他吃上好饭。然后,妈妈将骂爸爸猪,叫他下馆子,爸爸便很晚很晚才能回家,最后妈妈便叫着要闹离婚,并到外婆家去住了……”
最好的观众
歲的兒子要和他父親一起去看電影,我告眨@部電影非常傷感。但他並洠в斜粐樀埂.斔麄儑閬淼臅r候,我問他有洠в锌蕖?br /> “哭暸。”他說
“在哪一部分?”我問
“爸爸不願意給我買爆米花的那一部分。”
看菜单
丈夫与妻子坐在海滩上,妻子在打毛衣,丈夫戴上墨镜,眼睛却紧紧盯着过往的每一个女人。
“亲爱的,你真不害臊,你已经是有家庭的人了。”妻子说。
“亲爱的,打个比方,如果我正在节食,并不意味着我就不能看菜单。”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34
没有。。。。。。
作者:徐约维
没有说出的
没有说出来的感觉是美好的,就像遥远的星光,闪闪发亮。悠悠远远,恍恍惚惚,但又是随时伸手可触的。
没有说的时候,心充盈着,仿佛抽浆的玉米穗,心里满满的。但欲张口,却发觉任何表达都显得轻了,滑了,酸了,涩了,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心里好像短了什么。有时候,心里的感觉很寂寞,说出来的话却很喧哗。有时候,心里的感觉很茫然,说出来的话却是斩钉截铁。
没有写的
没有写的,不是我们已经忘记,而是我们心里无法忘记。
因为没有写,所以不会忘。
也许我们能够回首曾经一度使我们昏厥的痛苦之时,就是我们心中刚刚开始能够摆脱它们的时候。
而留在心底的是还在流血的伤口。
心里越是看重的,越是无法写——
不敢写,不敢碰。
生怕写坏了它,生怕写歪了它。
就会下意识地把它们挡在我们的文字之外,仿佛屏障。
深情只留在心中,这才安心,放心。
偶然泄露,也是朦朦胧胧,是心里很满很满溢出的一点点余香。
水在地面底下,就成为潜流。
但正是地面地下的潜流,才在暗中滋润着我们的心。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33
米哈博桥上的眼泪
作者:熊培云
三十而立,飘在巴黎
新近搬了家,我住在一首诗的旁边。十六区,右岸偏左。
初次见面,和其他法国朋友一样,房东太太问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来法国?对于这个问题,我很少自问。我的南开校友、戴思杰先生在他的成名作《巴尔扎克与中国的小裁缝》中有很好的解释:一个小裁缝受到巴尔扎克书的影响,最后走出天高文化远的小山村。它说明,文化无孔不入、魔力无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回想我这些年读过的书,无意有缘,大多都和法国文化有些渊源。因此,来到法国继续学习,对我自己来说,并不意外。
对我最有影响的人不是巴尔扎克,而是罗曼·罗兰。罗兰这样描述法式乌托邦:“世界安宁、博爱、在和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