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昧斯诰;匦J保M挤疟瘢攘一队崖碓己泊有N髅乓恢碧У叫D凇B藜衣琢⒓从纸碓己蔡嵛淌冢指丛霸剑一顾退恢灰骷湍睢?br />
罗家伦用人唯贤,不惜得罪自己的老师朱希祖先生,成为一时传诵的佳话。历史系的朱希祖教授资格最老,他是中国史专家。当时若聘他为系主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罗家伦觉得朱先生对世界史接触不多,“这就无法使这个系走到现代化路上”。罗家伦不得不以校长身份兼史学系主任,占了这个“缺”,留给一年后方可到任的蒋廷黻先生。当时学贯中外历史的蒋廷黻博士在天津南开大学执教,罗家伦礼贤下士亲自到天津去请。因蒋已受聘于南开,最初表示不愿。罗家伦坚持,说“你若不答应,我就坐在你家不走”。他真的在蒋家“磨”了一个晚上,蒋廷黻只得答应等南开聘期满后再去清华。罗家伦晚年在回忆中提及此事说:“纵然得罪了我的老师,但是我为了历史系的前途,也不能不为公义而牺牲私情了。”
在招生上,罗家伦开创了在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新学年开学,一下招了15位女生。他操办此事有点“独断专行”,只在学校拟定的招生简章上加了“男女兼收”四个字,而事先并未呈报大学院批准。对特殊人才,他坚持“破格”录取,钱钟书即为一例。“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语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钱钟书)罗与钱这两位年龄相差一轮的校长与学生,后来常通信,切磋诗词,互相引为知音,成为诗坛的佳话。
罗家伦办学是有战略眼光的。为了使清华有长足发展,他想筹建图书馆、生物馆、学生宿舍和气象台等教学、生活设施。到任不久,他写了份《整理校务经过及计划》的报告,提出动用清华基金用于六大建设;同时要求改革现行的基金管理模式,即由清华自己掌握清华基金。罗家伦之所以耿耿于此,是因为他在1928年初担任战地政务委员时,偶然中见过清华基金账目报告,发现那是一个黑洞!外交部掌权者利用基金购股票、买公债、炒外汇,大肆中饱私囊。有笔股票抬头写的就是当时外交次长陈篆的名字,陈氏竟堂而皇之浑水摸鱼提走二十万现款……清华基金,是外交部一块肥肉,谁当政都不肯放弃管理权。罗家伦的提议,遭到外交部的强烈反对,也有人来缓颊说情。罗家伦一概不睬,一面据理力争,一面发动废除基金会的社会舆论;并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五个月内三次向教育部提出辞呈,以“辞”抗争。他说:“我的辞职不是对于黑暗势力的屈服,我是要以我的辞职,换取清华资金的安全与独立,和清华隶属系统的正规化。”他在递辞呈的前两天,拟了一份近万言的长篇谈话,披露了清华基金被高官们贪污、挪用的黑幕,还公布前任清华校长挪用公款的问题。他将谈话稿寄到上海《申报》《时报》《新闻报》和《民国日报》同时发表,引起社会关注。一场“恶斗”后,原基金董事会终于撤销,基金回归清华。后,罗家伦理智地将基金交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代管。他提出的六大建设项目的款子终于落到实处。后来,他一不做二不休,呼吁“改隶废董”。“改隶”就是要清华大学与外交部脱钩,隶属教育部;“废董”,即废除清华基金会。为此,他采取了一些非常手段,拜访了美国公使马慕瑞,国府委员戴季陶、陈果夫和孙科等人。经一番努力,终获成功。他说:“我承认我所取的办法,有点非常,或者可以说带点霸气。但向黑暗势力斗争,不能不如此。要求一件事的彻底解决,不能不如此。……人家对我的仇恨我不管,我为的是清华的前途,学术的前途!”
1930年罗家伦黯然离开清华。其外因是当时阎锡山控制了华北,要扫除蒋介石的人;内因是清华有些学生对罗家伦不满,要求他辞职。尽管要求罗家伦辞职这项议案当时没通过,但他还是采纳了冯友兰的意见,为维护校长的尊严决意离开。在他的辞呈没有得到批准时,便拂袖到武汉大学当教授去了。罗家伦在晚年所作的《我和清华大学》中有一段自我评说:“我虽然主持清华不过两年,可是我相信我这两年中艰苦的奋斗,为清华大学打下了一个学术的基础。”陈寅恪说:“志希在清华,把清华正式的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即不论这点,像志希这样的校长,在清华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10
骑白马的不都是王子
阮直
骑白马的不都是王子,就像扛掏耙的也不都是猪八戒一样。那么,能拎一根棍子,前边揻一个弯,在草地上甩一膀子,一抡就是贵族了?
可眼下,有钱人真的就这么培养自己包括自己的仔儿,说从小就让孩子打高尔夫,感受高尔夫的氛围,就会知道贵族的礼仪、礼节、气质、风度了。
如果贵族就是这么培养的,那么新西兰人和我们内蒙古人离贵族就不远了。新西兰人百分之五十生活在牧场上,整个国家就是个天然的高尔夫球场地,牧羊人那个牧杆前边有几个弯儿齿,可以撮起一个小石块,然后甩开膀子一抡,就能把脱离羊群的那只羊打中,高手的准确率是打羊的左后蹄儿就不会打右后蹄儿的。若让这样的牧羊人去打“老鹰球”或“小鸟球”那真是小儿科的。绝对不会像我们想成为贵族的人那样,花大把的钱,流一身的汗,浪费那么多的草地,却喂不壮一只羊。
为了好奇,老夫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高尔夫球”的起源,这一看不要紧,我更加敬佩我自己了。俺平民也有“所见略同”的时候,高尔夫这玩艺在古时是苏格兰牧人在牧羊时闲得无聊了,而自娱自乐的一种游戏。苏格兰人用一根棍子,将一颗圆石子击入野兔子洞中,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有人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高尔夫球运动。这个在苏格兰政府和贵族眼中的“粗俗”运动曾遭受过政府令的禁止。1457年3月代表苏格兰贵族的王室,还颁布了一项“完全停止并且取缔高尔夫球”的法令。
原因是这项消遣性极强的运动,不仅粗俗,而且妨碍了苏格兰年轻人练习“国术”——射箭。后来高尔夫球才逐渐成了平民大众的游戏。随着草场的昂贵,平民逐渐退出了“高尔夫”。于是才被有钱人钟享。高尔夫从起源到如今都与“贵族”无关,有关的仅仅是“钱”要多。于是高尔夫便成了身份和“金钱”的象征了。这有点像“美国”人的英语,与传统的英格兰英语比,并不是谁“正宗”谁才更“英语”,而是谁的货币更坚挺,谁的声音才时尚。转移到中国就是今天的港台腔比正宗的国语更有魅力。
贵族不是有钱,贵族有点像我们的姓氏;贵族更不是“烧钱”,贵族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就没有贵族,你就是爱新觉罗的二大爷,你也不是贵族,那是皇族。更何况从1949年起,什么贵族、皇族在大众的眼中都是“狗屁族”,人们都怕沾上臭,如今怎么就有了“逐臭族”呢?
有人想把自己改造成像英国贵族那样有品味,像英国绅士那样有气质的人,这好啊!也简单,但不用像打高尔夫球那样大的投入,老夫可奉献一招,把你的小轿车卖掉,为贫困山区的穷孩子们盖一座希望小学,你就有了一点“同情心”、“博爱情”;你不随地吐痰,见了乞丐舍出毛把钱,看见弱者遭遇不公时,能仗义执言,遇见歹徒以强凌弱时,能挺身而出,你就有了点绅士风。这是第一步,你做得到吗?
否则,你高尔夫球打得再好,往大了说,不也就是个“职业”球手吗?弄个“大满贯”之类的高帽子戴,顶多是一个著名球手,还不是贵族。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高尔夫球手是黑人,他们的先人出身恰恰是奴隶。
我是不相信打高尔夫就能打出贵族气质的,就像我从不相信骑白马的小子都是王子一样。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26
内心的羁绊
尹玉生 编译
一个猎手非常喜欢在冬天打猎。这天,天气异常寒冷,猎手取出他的猎枪,穿戴得严严实实,准备到几十里外的乡下去。到达乡间野地不久,他就惊喜地发现了鹿留下的痕迹。在鹿痕的引导下,猎手来到了一条结冰的河流跟前。
这是一条相当宽阔的河流,河面完全被冻冰所覆盖。虽然冰面上明显地留下了鹿走过的踪迹,但能否承受得了一个人,猎手并没有一点把握。最终,捕鹿的强烈愿望使猎手决定,涉险跨过河流。
猎手伏下双手和膝盖,开始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爬行起来。当他爬得到将近一半的时候,他的想像力开始空前活跃起来。他似乎听到了冰面裂开的声音,他觉得随时都有可能跌落下去。在这个寒风凛冽的冰封日子,在这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一旦跌入冰下,除了死亡,不会有第二种可能。巨大的恐惧向猎手袭来,但他已经爬行得太远了,无论是爬到对岸还是返回去,都危险重重。他的心在惊恐紧张中怦怦地跳动个不停,趴在冰面上瑟瑟发抖,进退两难。
就在此时,猎手听到了一阵可怕的嘈杂声。一个农夫驾着一辆满载货物的马车,正悠然地驶过冰面。当农夫看到匍匐在冰面上、满脸惊恐不安的猎手时,一脸莫名其妙。
很多时候,我们踌躇不前,并非因为外界的阻挡,而是受到了内心的羁绊。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29
名声
张小失
一位爱好摄影的老人家只身去山区采风,汽车在崎岖的小道上颠簸很长时间,把他送到一个洞口边,那洞里是一条暗河。由于水汽浓,什么也看不清。
终于等来一位船工,他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一点热情都没有,再加上暮色苍茫、水汽朦胧,老人家很怀疑他的可 靠性,心里嘀咕着怎么办。这时船工跳上岸,将木船的头使劲拖上岸,说:“上吧。”老人家就上去了。只见船工又使劲将船推进水里,而他自己却没上船。老人家吓坏了,“哎——哎——”地叫了几声。
船工没理他,反而后退几步,用竹竿一撑,像撑杆跳高一样,“嗖”地落在船头,稳且准。老人家被他的动作吓呆了。这时船工才注意到老人家的表情,说了句:“我们习惯这样的。老人家别怕,天快黑了,我们要赶时间。”
老人家稍稍放心,但还是有些不悦。船工又说:“洞里很多钟乳石,好看得很呢!”接着递来一支手电筒。老人家边行边看,被眼前的奇妙景色迷住了。就在他沉醉的时候,船工忽然喝道:“身子坐正!”老人家吓一跳,赶紧坐正。船工略带歉意地解释:“这是暗河,水流不稳当,也看不清,防止摇晃翻船。”
老人家笑笑说:“你一惊一乍的,我心脏可不好承受。”船工没回答,又以命令的口气说:“手不要扶船边!”老人家赶紧把手缩回来,问:“这又是怎么啦?”船工正使劲呢,终于越过一道逆流,才回话道:“要是船边擦上岩洞,会伤了你的手,也伤了我的名声。”
老人的心一动,正要说话,船工又道:“坐我船的客人,还从来没出过事呢!”
老人家咽下了想说的话,将手电对着船工的脸照一照——那是一张黑黝黝的很壮实也很粗野的脸,朴实无华。
“耀我眼了,不要照!危险!”船工叫道。
老人家立即灭了手电,乐呵呵地坐在船上。他安心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29
美丽的火车
阮献武
萨洛杨的小说里,有一个寂寞的野孩子,每逢火车越野而过,总是兴奋地在后面追赶。二十多年前,也有那么一个寂寞的野孩子,在夜半的笛音里,悠然神伤。
家在夹河的一个小村,距离陇海线不过10分钟的路程。夜深人静时,火车奔跑的声音清晰可辨。常常想,这么晚了,为什么只有火车还不睡呢?
7岁那年,父亲去枣园送苇席,顺便带我去看火车。雄伟修长的车身、轩昂的车头、铿锵的车轮——这慑人的气派令一个乡下的少年瞪大了双眼。车在小站停靠,有人下车,有人上车。我在以后很长的岁月里,总是反复地问父亲,火车上的人都是从哪里来,又都是往哪里去——读完了小学读初中,读完了初中读高中,都是在夹河的一个小镇上。我不知道我啥时候也能走出夹河,去坐一坐火车,随便带我到远方的某个地方。那个地方越远越好,是塞北,是江南,是大漠,是草原——只要,和夹河的风物不一样。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