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屎砑∪馑沙诙斐傻拇蝼⒆础6阅腥硕裕蚬泛鸵蹙ゲ鸲际怯梢恢值趸锼瓶氐模庵值趸镌诖竽灾欣┥⒖螅瓤赡艿酱锟刂坪粑纳窬Γ部赡芟滦兄粮蹙ナ渌湍芰康难堋S惺闭饬街止δ芸梢酝狈⒒幼饔谩?br />
说了这么多打哈欠的奥秘与好处,可不要产生错觉,以为哈欠带给你的都是好事。如果你已迈进中老年的门槛,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患,出现了不自主地频繁打哈欠,可得注意了,可能是脑梗塞(缺血性脑中风的一种)即将临身的信号。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现象。而且哈欠越频繁,意味着大脑缺氧越严重。这时,应及时向医生求助,万万不可听之任之,让病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61
果子也会疼
刘心武
远郊那条公路两边,有许多果园,门外全都竖着“欢迎采摘”的大牌子。儿子儿媳妇轮流开车,拉着我们老两口,进入那条公路放慢车速,大家边往外张望边讨论:去哪个果园呢?一家果园门口有醒目的广告:“请来采摘火龙果!”儿子说:“火龙果长在树上还是藤上啊?去看看也好呀!”儿媳妇说:“那一定得进棚里摘,爸妈还是喜欢在阳光下的露地上采摘的。”我说:“采摘之意不在果,能在苹果树下走走就好。”老伴看见一家门口大字写着“美国布朗”,兴趣陡发,说:“如果里头人不多,那就摘点布朗吧。”于是儿子把车开进了敞开的大门里。
车子可以穿过两片果林,驶进果园深处。露出了红瓦灰砖的房子,有狗跑出来,不是狂吠,而是欢叫,紧跟着露出了果农的身影,乍看简直像个非洲黑人,露出两排白牙,指点停车的位置。那里已经停了两辆车,果园深处,有欢笑的人声。
“你们,头回吧?”果农问。
儿子说:“怎见得?”果农也不答,只是说:“有四种苹果、三样梨,还有大枣、柿子,可以混着称。”老伴就问:“不是有布朗吗?”果农说:“有哇。您摘吗?那可要贵上好些。”他分别报了价,说着递过装果子的塑料袋,又指指屋檐下靠着的一摞马扎,意思是可以随便取用,摘累了坐下歇歇气。
儿媳妇张望着,说:“比超市的贵那么多呀!”果农就说:“您采摘不是有个乐子吗?”我们就一人拿了一个塑料袋,又都取了个马扎。
果农说布朗树只有五棵,在果园深处,他领我们去。穿过许多苹果树和梨树,有时需要弯腰前进。我见一棵苹果树只有我那么高,也没张开树臂,却缀满了滚圆的红果子,就伸手去揪其中一个,没想到果农大喝一声:“您别!您那样,果子他疼!”我们全愣住了。果农站到我跟前,指点着说:“您得先来回瞅瞅,瞅准了那熟的,再轻轻先摸摸他,他冲您乐呢,您再这么把他摘下来……”他示范着摘下一个来,儿子说:“这个又不大,也不是最红,您怎么偏说他熟了?”果农就笑说:“熟不熟,看果把儿啊。”老伴评价:“您这么摘果子,跟相亲似的。”果农大表扬:“您心里亮堂。可不是跟搞对象似的。”我现在记录他的话,说到果子全不用“它”,只是不知道究竟写成“他”还是“她”更恰切。
终于走到布朗树下。紫红的布朗有的已经似乎快要胀破,但是我们都没轻易下手,因为懂得,首先要看果把儿。可是又怎么对果把儿下判断呢?围住果农,再听他解说,说实在的我也没太听懂,只记住他嘱咐“这样果子他就不疼了”、“那样果子可就疼坏了”的语音。儿子问他:“那我们吃果子的时候,果子不更疼吗?”果农严肃地回答:“那不。果子离了树,就是另外的事情了。果子疼不疼,全在下树的那一刻。疼过的果子,吃起来总欠点味道。所以头一回来我这果园采摘的,我都这么说一回。有的没听完,扭头走了,那是没缘分,走了好。二回再来的,全是懂得疼果子的。真有那比我还疼果子的,我就连钱也不收他的,晚上睡觉时候想起来,念叨给媳妇听,由她笑话,我心里头那个痛快劲儿,别提了,比喝了天宫的神酒还痛快!”
回到家里,大家围着餐桌清点采摘来的果子,老伴把布朗逐个拈起检验,把一只对着灯光细看,跟他道歉说:“真对不起,让您疼着了!”都听见了,都没笑,心里都有回音,我心里有个声音在呼应:凡世上能称得上果实的事物,从今后,都不该让他疼呀。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56
公平的畅想
王建国
人间有各式各样的公平。例如机会均等,结果上的均等,起点上的均等,贡献上的均等,等等。然而这每一种均等,都有它不可克服的不公平的一面,并且带有一定的负面效果。机会均等,其结果就不会均等。就像买彩票,每人赢钱的机会是均等的,但其最终结果却只有少数人赢得巨款。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机会均等的,但结果却只创造少数富人。并且机会均等的机会的性质与游戏规则有关,而游戏规划总是只对适用规则者有利。因此机会均等已包含不公平的一面。结果均等就绝对公平吗?也不!结果上的均等掩盖了贡献上的不均等,收入上的均等掩盖了成本上的不均等。投入不同成本的人得到相同的结果,这种均等也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效率。那么起点上的均等又怎样呢?人们在同一个财富起点上起步,因其能力和机遇不同,在结果上就一定不会平等。因此这也不能说是真正的公平。贡献上的均等可看成为多贡献多得,等贡献均得。其结果上仍是不均等的。
人间的公平充满了不公平。那么来自天上的上帝的公平又如何?上帝的公平充满了公平。在上帝的公平原则下,谁也不能多得!
如果一个人感觉上很幸福,那么上帝同时让你感觉上的主观时间流逝更快,因而主观感受上的寿命更短。如果一个人因财富、因恋情、因环境使其感觉很幸福,那么他一定会感到时间比别人过得快,因而主观上比别人短寿!
如果一个人因贫穷、失恋,或环境恶劣感到痛苦,那么他主观上就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因而主观上便觉得寿长。
福与寿不可兼得,顾此便失彼。这难道不是上帝的绝对公平吗?你追求幸福吗?那你同时就是追求短寿。反之亦然。
你富有吗?那么同一个感受便需更多的金钱才能获取。因而获取同一程度的幸福所需财富的公约数就大。你有100万元,一个单位的幸福便需花1000元,获取1000单位的幸福。你有1万元,同一个单位的幸福只需花10元,你也获取1000单位的幸福。上帝让你富有,但不会让你比别人更幸福。
你追求财富递增吗?那么上帝就让你的感受递减。你贫穷吗?上帝就让你感受递增。福与富不可兼得。这难道不是上帝的绝对公平吗?
你只享受而不劳动吗?那么即使是山珍海味吃起来也无味发腻,变得与粗茶淡饭并无差别。你劳动而缺乏享受吗?劳作而饥饿时吃粗茶淡饭也如同人参燕窝。你贫穷而必须劳作吗?其结果你因被迫“锻炼”获得了健旺、健康。你富有不劳作而整天锦衣玉食吗?过分的营养积在身体中便成疾成病损害你的健康。
享受与健康不可兼得;不劳与胃口不可兼得。这难道不是上帝的绝对公平吗?
贫穷吗?上帝让你知足。富有吗?上帝让你贪婪。劳作吗?上帝给你胃口,让你健康。享受吗?上帝让你乏味,给你肥胖。追求幸福者上帝让你感觉命短,遭受痛苦者上帝让你感觉寿长。
上帝的公平,是真正的公平,绝对的公平。在上帝面前,这才真叫人人平等啊!我不是基督徒,却不得不服上帝的能耐。不服不行啊!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01
糕点师的梦想
欢颜
这是下午4点的非洲。
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里,一些动物们在水塘边饮过今天的水,正心满意足地离去。他站在空旷的野地里,等待着也许将在一个小时以后来喝水的长颈鹿。非洲在太阳不会对这个中国男人有半点客气,他钻进车里像被蒸烤,走到车外又会被曝晒。可是当太阳还有10分钟就要接近地平线,当整个天空变成深玫瑰色的时候,他看到3只长颈鹿在太阳最后的光晕里缓步走来。调镜头,按快门,这一刻,他不记得自己就在前一秒钟几乎被晒晕读者。
第一次见到相机是在实践的时候,同学的父亲正在擦拭一台老式海鸥相机,它深棕色的皮壳裹着一个神秘的内里,令他着迷。高中没毕业,他不顾家里反对去一家摄影公司当学徒。22岁这年,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台照相机。他记得它的价格是1700元,那是他第一个恋人,他一直对它一往情深家。
但是,他知道,他不能靠着一台相机吃饭,在20世纪90年代,生存与更好地生存比精神需求来得更迫切也更实在。在更现实的世界中,他把相机暂且包起来,选择了一个与生存与吃饭靠得最近的职业:糕点师园。
他用了7年的时间,将一间蛋糕店发展为一个投资1。5亿元的大型食品加工厂,在一切进入平稳之后,他重新拿起相机回归摄影。和身家亿万的富豪比起来,那才是他的“光荣与梦想”。
为了他的光荣与梦想 ,他出生入死,深入危险地带无人区,去捕捉动物的美丽。他在镜头里到金钱豹对视,他在雪山之巅仰望飞鸟,他知道乞力马扎罗大象的哀愁,他和奔跑而来的斑马不期而遇。
在连续9次进入非洲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几点长颈鹿“约会”,几点可以拍到角马的“演出”。他也终于知道,那是比创业更惊险刺激的行程,心总像被奶油裹着,安稳而甜蜜。可是在周围堆满奶油蜜糖的店与厂里,他从未有过这样的感受。
他在照片被挂在北京地铁里,那些姿态轻盈、眼神静谧的动物,在非洲炫目的色彩中与都市里的人默默相望,有一种蛋糕一样的柔美气息与梦幻气质。首发
驻非某大使与夫人在地铁里看到它们的。大使找到他,要把他的作品推荐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6年6月5日,在世界环境日这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他举办了个人影展,作为在内罗毕举办的 “世界环境日”系列纪念活动的主题活动之一。
2006年初,他宣布让出总经理职位,把自己的身份彻底从糕点师改为摄影师。先生存再追梦,他用迂回的方式接近理想,却走出一条以迂取直的通途。
他叫罗红,今年39岁,他的这家食品厂名字叫好利来。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32
犯错的成本
莫小米
前些日采访一位高位截瘫者。他60岁了,从事体育理论工作,事业上很有成就。可是说来令人难过,当年他是一名英姿飒爽的体操运动员,参加过全国运动会,20多岁时从吊环上落地,一个动作出现差错,偏偏本应在一旁的教练又正好走开,导致了他的大半生在轮椅上度过。
也许是由职业决定的,这世界上有些犯错的后果是如此严重,比如司机肇事的差错,比如医生误诊的差错;这世界上有些犯错的后果又是如此轻描淡写,没关系,错了就改,没关系,算是交了学费,没关系,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
不怕犯错,有错就改,真是这样吗?
想起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是这样批改作业的:把我们的作业本拿起来对着亮光照一照,有擦过橡皮的痕迹就要扣分,超过3个痕迹就要重写,重写时标准还是一样,所以就有做一次作业用了半本练习簿的纪录。
他不许我们错,甚至不能容忍我们已改正的错,那时我们对他恨之入骨,长大成人后才知老师的用心良苦。在他的苛刻要求下,我们后来就很少写错了,再后来就基本不写错了,判断失误的差错当然是有的,但随心所欲的笔误是绝对没了。
老师让我们懂得,一个错就是一个错,即使改过来也有痕迹。
他让我们懂得:要是改过来太容易了,我们就会轻易地犯错。
直到今天,每每看见那些一而再、再而三犯错的人和事,我就知道,那准是改正太方便了,用今天的说法是,犯错的成本太低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49
大学者与“土包子”
卞毓方
笔者曾和季羡林老先生共进早餐和午餐,那还是在他住院之前。前者是我去早了,正赶上他忙,还没顾上用早点,得,客来了,那就放下手中活,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