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眩裁挥腥嘶岫狭四愕南呗贰1收咴谌鸬溲笆保胁簧僦泄粞加械缡踊蠖嗍羌窭吹模龈龆寄芸矗比唬谴蠖嘁膊唤傻缡臃选?br />
不过,瑞典的普通家庭一般都会主动缴纳这笔钱的,因为电视机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家庭用品,如果不缴这笔钱,就会有偷税、漏税之嫌。记得我当时的房东诺迪鲁斯就有一台旧彩电,可他眼睛不好,常常是以收音机取代电视机。有一天,他告诉我,不看电视还要缴费,不合算,他打算把电视机捐给慈善机构。第二天,他停缴了电视费。可谁料到,停缴没几天,突然就有了重要节目,记得是东德与西德合并仪式的实况转播。
诺迪鲁斯是从匈牙利来的移民,这件事对他来说自然十分重要。那天下午,他后悔地直说:“这个季度的电视费真不该停缴。”我觉得他傻得有点儿可笑,便对他说,事情很简单,只要接上线,就可以收看。今晚看了,明天不看不就完了。根本不可能那么巧,刚好就有人来检查。他听了这话,睁大了眼睛瞪着我,半天没说话,那样子就好像是我让他去干什么天大的坏事。那一晚,他硬是听了几个小时的收音机。
时间一长,我对诺迪鲁斯对法律充满敬畏感的处事方式也就不觉得奇怪了。有一次,我和他坐小火车去斯德哥尔摩附近的小城。小火车一般有两三节车厢,有一节为持月票者专用。门口挂着个红牌子“本节车厢没有检票员,为持月票乘客专用”。
通常,瑞典人都会自觉遵守规定。但那天因为时间紧,我和他没买票就先上了车,准备在车上补票。可没想到,一着急上了月票乘客专用车厢。诺迪鲁斯看到“月票专用”牌子,立即在我耳旁小声地说:“糟糕,糟糕,我们上错了车。”看他说话的神气,跟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似的。到了下一站,他拉着我下车,飞快换到另外一节车厢,主动补了票。
诺迪鲁斯的不同还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还是一个能够主动维护法纪的公民。有一次,他和我去图书馆还书,忽然看到有辆汽车停在残疾人专用的停车位上,可车上却下来一个小伙子,跑进了图书馆。诺迪鲁斯很生气,嘟囔着就走了过去。当他看到那辆车上并没有带“残疾人证明”,干脆就笔直地站在那儿不走了,那模样儿就像是在执勤的警察。
不大一会儿,小伙子跑了出来,诺迪鲁斯立即上前和他理论。他教育那小伙子说:“这是残疾人的停车位,你不应停在这里。”小伙子似乎是见惯了这号爱管闲事的人物,一边点着头,一边就赶紧钻进汽车,一溜烟地跑了。可诺迪鲁斯还一副不肯善罢甘休的样子,指着远去的汽车喊道:“这是要罚款的!”
也许,听我讲了诺迪鲁斯的几个段子,大家就会或多或少地理解,瑞典人为什么会死死揪住缴电视费这样的小问题大做文章。在一个视法纪为生命,而又少有特权的社会,遵纪守法的公民是无法容忍任何人任何无视法规的举止的,当然,也无法信任有过这样“前科”的人来当他们的领导人。
瑞典新政府成员的丑闻被曝光后,也有一些人感到惋惜。他们认为,这两位大臣为了十几年前的错误而辞职,特别是其中一位还“才貌双全”,对瑞典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重大的政治损失。但是,斯德哥尔摩大学政治学教授尼尔森却说了这样一段话,颇能代表主流民意:“作为政府公务人员,其操守必须成为楷模。甚至民众要求他们‘一尘不染’,也不为过。”
用更通俗一点的话来说,正是像诺迪鲁斯这样自己严格守法且又爱多管闲事的公民“造就”了一尘不染的“清官”,使他们必须120%地检点。因为,即便是微不足道的瑕疵,即便是陈年的老账,他们也不会放过,也要翻出来折腾一番。
摘自《读者》2007年第09期P52
人之老
●陈 村
阿城说:男人这锅汤,煲到五十岁算是煲好了。
那时他已五十,我尚未及格,不免狐疑。等我也五十,再次狐疑,觉得“煲好了”还是说早了。人的这锅汤,不要放鸡精,煲来煲去能煲出不同的滋味。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很不错,但将老只当作被人“老”(尊敬、赡养)不免有缺损。如果是某些动物倒也干脆,譬如螳螂吧,一交配完留下后代雄性当场就义,公蜂大抵也是这下场。人却不同,要父系母系一起抚育后代,照顾好私事,还对公共事务发言。人的受教育期那么漫长,活活把父母等老了。人一老,头白齿摇、皮肤打皱、动作慢了三拍。他们动辄提起“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之类格言为自己壮神,动辄回忆童年少年。年轻人一听见“老底子如何如何”心烦得很,宁可吃亏也要耍酷的。当商业也进入时,年轻更成了辉煌的卖点,人生被修理得只剩前头的二三十年。
老头老太见多识广,看看过去就知道现在,看看现在就明白将来,年轻人不那么狡猾,肯动一些没名堂的脑筋,肯费蛮力,新世界是他们创造的,正如新生命是他们创造的。年轻的毛病是被荷尔蒙迷了心窍,忙于垦荒播种,哪有时间来细辨天地人的种种蹊跷。当河流走到下游,才能浮起最大的舟船。人既老,除个别杰出分子,传宗接代的任务已经完成,心中安泰,可以无邪审美,可以审世界也审自己。历史渐渐呈现意义,来处和去处历历在目。到这时,人生才幽默,真正好玩起来。压迫儿孙的旧历已翻过去,梁祝的故事成了传说,老人一个比一个慈眉善目。我到处听到的是老人宁老不屈帮衬子女的故事,看到的是外婆大人一见外孙而载歌载舞并跟他藏猫猫的动人情景。更有老人旁若无人地做起学问,不问收获。成家立业是儿孙的事情了,被欲望折磨到要死要活是三五十年前的事情了,将人生的泡沫撇去,汤就清了。
人的大麻烦在于年轻时候自顾不暇,被功名利禄被色相纠缠得紧,急于打造一方天地,哪有闲心来敷衍老的小的?年轻时总觉得年轻是保鲜的,永恒的。还是说一说阿城,有次一年轻女子说话时带出“迭只老女人”,阿城立即将她打住,实在地说:你也要老的。近年“神童文化”的风气顿开,“七零后”刚摆显了几天,“八零后”抢班夺权,更有“九零后”已蹲在身后。比年轻,总有更年轻的,否则人类就要灭种。写到这里,我应该反省自己,当年我看那些四十岁以上的人,敬而远之,觉得他们已老无可老。我没去想老也有光泽与层次,有厚度。只要不夭折,人人都曾年轻,算不上特殊的资本。年轻到莫扎特,活35岁写出那么多的杰作是上帝的意思,年老到托尔斯泰,临死还想离家出走是人的意思。我读托翁最后一年的日记,感慨良多。要是他老人家也“中道崩殂”,这个世界多么多么不好玩啊!
以前看过一部日本的电影《山节考》,写某地的民俗,人老了就背上山,让他自然地冻饿而死。老人也觉得这是应该的,以宿命的态度对待。这电影获得过戛纳奖。儿子背着母亲,电影中将上山的一路拍得很长很长很长,让人痛心到麻木。在生存资源极度紧张的年代,只要传承后代,其他都可牺牲。这样的生活已不是人的生活。
我想,在上帝眼里,只要能有效传承后代,这个物种就是免检的。上帝的乐趣是让物种一代传一代,看看变出什么戏法。走出伊甸园的人不甘心当寻常的“动物”,他的进取与深入离繁殖稍远,创制了自己的规范和理念。人的文化,由各年龄段的人共同创造。没人能划出一道界限,把线外的人一律忽略,称作废墟。
年轻时怕老。后来想,有一个老在等自己,实在很幸运。呵呵,你可童言无忌,我可为老不尊。
摘自《读者》2007年第09期P42
情人的味道
●胡 焰
仰光的七月虽是雨季,但那白花花的太阳依旧晒得让人足以迷路。从酒店出发,据说走十五分钟就能到当地最大的农集,我走了半个小时却还没看到。向路人打听,无奈他们听不懂中文,也听不懂英语。正焦急间,忽然有人温文尔雅地对我说:“我可以带你去。”天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帅哥来解救我啦!
一路上与老人攀谈,得知他是厦门人,原先在民国中央银行工作,后被派到缅甸来常驻,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回国,等到能回国的时候,却觉得回去与否都无妨了。
老人自告奋勇待我逛集市,说他自己虽不常来,但用缅甸语帮我还价还是没问题的。忽然一阵清香飘来,我们扭头看见一个绿、白两色的小摊子,是卖茉莉花环和香水的。香水装在浅绿色玻璃瓶子里,塞木塞,瓶颈上还系着各色的丝带。拔开塞子,茉莉芳香四溢,闷热的空气随着香气清凉下来。
老人似乎比我还要兴奋,跟摊主热烈地交谈,半天才想起还有一个我在这里。老人告诉我,这是花农自制的土法香水,几十年来,他也第一次遇见。我好奇:“您喜欢香水?商场里不是有很多吗?”老人摇摇头:“你不懂,自制的好,味道纯,清淡……”见我还是不解,老人这才道出秘密:“我在厦门的时候有个好朋友,那时比你还小一点,会自制茉莉香水,就是这个味道。”
五十多年前,老人还在念书的时候,同班有位“茉莉小姐”。因为家里做花卉和果园生意,这位小姐最爱的是茉莉花。有鲜花的季节,她每天都插一串茉莉在纽扣眼里,教室里都是淡淡的茉莉香。她还自己研究出一个特别的法子,用茉莉花蒸香水。茉莉香水的味道没有鲜花那么浓,很清淡,似有若无的,害得当年坐在茉莉小姐后排的老人总忘记了上课,专心地去寻那缕淡香,好象闻到了,一会儿又好像没有了。
老人忽然笑起来,说:“我们读书的时候,男女生是不大说话的。我跟她第一次说话,还是被她骂。”原来有次老人寻茉莉小姐的茉莉香水味太入神了,茉莉小姐偶然一回头,看见一张伸着脖子发愣的脸呆在那里,吓了一跳。“‘呆头鹅!’她骂我。这以后我们倒成了好朋友,天文地理、政治文学无话不谈。”老人有点得意。我笑起来:“那是因为她发现你喜欢她,她也喜欢你的缘故啊!”
老人没有搭我的话,自顾自回忆下去:“直到我毕业,去银行做事,被派到缅甸。那天我告诉她我要去缅甸了。她愣了会儿,从包里摸出一瓶自己做的茉莉香水给我,说南洋天气炎热,空气不好,蚊虫又多,晚上睡觉前可以洒一点在房间里。我很跟她说,等香水用完,差不多我就可以回去了……”话说到此有点伤感,我和老人各自低头选起香水来。
从缅甸买回的香水差不多都分送了朋友。其实我想,他们除了觉得新鲜外,也并不在意这样便宜土气的小东西。但对于有的人来说,也许会有一种味道不可取代,不能混淆。无关乎那味道是否名贵,或许是指尖淡淡护手霜的味道,也许是一种洗发水的余香,又或者是廉价花露水的味道,只因为那是情人的味道。
摘自《读者》2007年第09期 P33
苹果酿
●胡 蝶
小镇上远近的邻居们都知道,威姆斯·沃克家里的苹果酿是整个镇上最好吃的,那恰到好处的湿度,醇厚的口感,还有丝丝入扣的酸甜融合的味道,让每个吃过的人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只是让人奇怪的是,沃克家做得出这美妙的苹果酿的,不是心灵手巧的沃克太太,而是看上去有些笨手笨脚的沃克先生。所有奇怪的现象背后都会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沃克家的苹果酿也是一样。如果我不这么多嘴,也许你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关于苹果酿的动人故事。
那时,我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孩,虽然生活贫困,但父母还是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有两个哥哥,父亲威姆斯是小镇林场的伐木工人,母亲莉莎曾经是小镇酒馆的一名服务员,后来因为要在家里生下我而辞职回家。因此,家里所有的开销几乎都得依靠父亲伐木的微薄收入,其生活窘况可想而知。
好在母亲是个非常心灵手巧的女人,她那么的贤惠又聪明,用这些有限的钱将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还常常利用我睡着的时候,帮邻居家做点小手工活儿,改善家里的生活。
春天的时候,父亲从林场回来的时候,手里握着一根青绿的苗子。他兴奋地对母亲说,这是一棵苹果树苗,伐木的时候,被别的伐木工人扔到了路边,他偷偷地捡了回来。我们都知道,母亲最喜欢吃的就是苹果,?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