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猪的网友却想到了更多:“能不能利用数量庞大的旅游者的力量去帮助这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小朋友?”
于是,在2004年的4月,安猪在网上提出了一个叫做“多背一公斤”的计划。最初的思路很简单,鼓励每位旅游者在出游时背上一点书籍或者文具,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和孩子。为了让这一切更有效,安猪建立了“多背一公斤”的网站(1kg),在网站上收集和提供学校的信息和需求,作为旅游者出行前的参考。
“一公斤很轻,但如果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一公斤,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就是这个朴素的理念,立即得到了旅游爱好者的广泛认同,仅仅依靠口口相传,在最初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广州、上海、北京的旅行者已经自行组织了20多次活动,参与人数超过200人,活动遍及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捐助文具超过10000份,书籍超过3000本。
面对取得的成绩,安猪的心是雀跃的,但他的行为也同时被人质疑:“对旅游者来说,每次山长水远地背一点点东西过去,意义到底有多大?”“对山区来说,每次这一点点的物资,又有什么用?要缺物资的话还不如直接从邮局邮寄呢,量又大,又省时间。”
这些质疑的声音让安猪迷惑了。于是,他于2004年8月再次到贵州和广西进行调研和实践。通过和当地老师和志愿者的交流,安猪肯定了自己这个“人人多背一公斤”的行动。但在一次喝酒时,贵州白碧小学文老师无意中说:“物质的匮乏还是可以克服的,但真正的问题是观念和信息的落后。”一语惊醒梦中人,安猪为自己的无知和短视感到惭愧。他意识到,“多背一公斤”的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旅行者更应该“背”去信息和观念,在和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中,更多地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之后,安猪对“多背一公斤”行动指南做了部分修改。他建议,旅行者最好自备信纸、写有回信地址和贴上邮票的信封,见面时交给孩子,让彼此保持长期通信联系;下载并打印若干梦想卡片,鼓励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梦想;把旅途见闻、照片、梦想卡片等发到网站,以便捐助者之间交流经验……
“我们不强调可怜和同情,如果说最初的‘多背一公斤’只是提倡扶贫,那么现在的‘多背一公斤’更注重的是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安猪反复强调这一点。
这种平等交流的快乐也成为了“多背一公斤”成员的共识。“其实这个旅游方式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充满了人情味。我送了一些小礼物,而孩子们回馈给我们更多,有灿烂的笑容,不断的进步……与其说是我们帮助了这些孩子,不如说是这些孩子给了我们启示、触动和快乐,这多背的‘一公斤’其实是送给了自己。”广州的网友Ansel从云南回来后,这样总结自己的感受。
目前,在安猪的领导下,“多背一公斤”活动和网站全部由志愿者在业余时间开展和维护,对比他们获得的影响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安猪对此仍不满意,他一直在尝试与商业力量合作,他认为:“在今天,企业应该能做更多的事,而不仅仅是开一张支票。我相信,只有当社会的各种力量都在为一个共同的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时,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有希望。”
摘自《读者》2007年第10期P62
《读者》2007年第11期目录
心声
文 苑
·卷 首 语·心之歌帕蒂·汉森1
·文 苑·冰雪中的爱让·保罗·鲁朗4
诗二首赫鲁伯 韩 东5
心灵的花园梁晓声6
阴杨 绛11
莱登修女的遗物清单查一路15
爱的第一百种语言张祖文18
奇迹鱼泰莉·巴若斯48
不需注释的生命祝 勇50
人 物
·人 物·帝王张居正熊召政12
·名人秩事·我邂逅的名人张慕飞 汤礼春28
胡也频的期盼张兴集47
社 会
·社会之窗·禁令凶猛余毛毛9
·杂谈随感·至情至性有几人王开林14
威胁生命的无价值感黄国泰26
贫穷的和富有的叶兆言39
躺在火上的人刘茂胜40
那人、那屋、那树陈鲁民53
酒道陈志雪62
·今日话题·什么是我的
——《物权法》与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张 欢36
·警 世 钟·警惕:全球变暖陆炜炜 吴万宏45
人 生
·人生之旅·再平凡也可活成一座丰碑谢胜瑜8
通向公正的路苇 笛10
紧握生命线特瑞·阿当姆斯8
世贸中心废墟的英雄德里克·伯内特51
·两代之间·四月的一个早上小 月19
亲恩浩荡侯拥华29
我的难堪,你的尴尬安 宁54
·人 世 间·宽容是一种拯救张 翔17
无声世界里的似水亲情李锦何20
报答王琼华56
温情人生琳达·赖恩奇57
·青年一代·罗比的神秘使命乔治·M·弗林9
成功就是一片浩瀚的大海赵功强16
被生活“欺骗”后柯 晓46
·家庭婚姻·勿忘我简·古德温42
生 活
·生活之友·仇人与恩人高永斌60
·经营之道·问对“问题”郝广才61
·心理人生·那一刻,爱披着欺骗的外衣陶 洁22
抱怨不如改变尹玉生33
知 识
·知 识 窗·情商与成功乔·卡洛58
看世界
·风 情 录·巴黎,一席浮动的盛宴邦 妮52
点 滴
·漫画与幽默·幽默与漫画 34
·言 论·言论 41
·补 白·经过推敲的语言大江健三郞23
猛兽多是懒汉周 涛25
生命的价值陈蓉霞27
感恩的老人珍妮弗·叶·卡斯佩32
生命的启示玉 珍49
人的季节济 慈55
把玉米变成黄金感 动59
交 流
·编读往来·短信平台 63
·封 面·同乐(摄影作品)
至性至情有几人
● 王开林
何谓“真文人”?其一,真文人肯定是性情中人,内心一派天真烂漫,善感多情,不圆滑,不世故,以良心为王,以良知为帅,待人、处事、接物决不走虚伪和阴暗的路线;其二,真文人的个性十分鲜明,无论狂狷、桀骜、固执、刚强,还是恬淡、平和、谦退、渊静,均趋于极致,不落入中庸的窠臼;其三,真文人都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倾向,更容易看到人生的破绽和社会的疮孔。更容易滋生失望的念头和痛苦的情绪;其四,真文人身上有主人性而无奴隶性,他们只相信道义,不畏惧强权;只相信智慧,不畏惧野蛮,有时要他们低头竟比要他们断头还难:其五。真文人崇尚精神之独立,心灵之自由,他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六,真文人风流好色,不藏掖,不躲闪,不怕流言。
文化只有新旧,无所谓真伪;文人只有真伪,无所谓新旧。辜鸿铭、王国维、易顺鼎、陈寅恪、梁漱溟是典型的旧文人。陈独秀、张竞生、苏曼殊、徐志摩、郁达夫则是典型的新文人,但他们都是本色原味的真文人。辜鸿铭貌似狂妄,其实天真,他性似顽童,专好玩智力游戏和语言游戏,以调侃他人、嘲弄他人、敲打他人、讥刺他人为赏心乐事;王国维貌似冷漠,其实热忱,他对王室至忠。对朋友至信,对家人至亲,一旦精神顿失凭依,便毅然投身湖水,舍弃生命;陈寅恪貌似荒寒,其实情热,他“痛哭古人,留赠来者”,内心爱慕的竟是古代的才女陈端生和柳如是,他唯恐二人沦没,竟调用其渊博的学识精搜力探,为她们考证身世之谜,撰写长篇传记,盲翁晚岁雅兴亦可谓不浅啊;梁漱溟貌似倔强,其实平和,他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却始终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从不汲汲于名利:陈独秀貌似豪横,其实散漫。他以文人积习深入政途,不跌跤不摔跟头才怪;易顺鼎貌似淫荡,其实深情,他爱慕刘喜奎、鲜灵芝、金玉兰等一众坤伶.用心留意至极,人谓其花痴。并不公平;张竞生貌似荒唐,其实严谨,他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性学和人口学,颇多真知灼见。却因超前而受诟病,因惊世骇俗而无处容身;弘一法师貌似严肃,其实悲悯,他多才多艺,名满天下,却一朝尽弃,皈依佛门,连柳亚子都看他不懂,世人更看他不懂;苏曼殊貌似放浪,其实坚贞,他出入青楼,阅人无数,却一直守身如玉,不破佛门戒规,人谓其癫实为痴;八指头陀貌似慈柔,其实刚猛,他遵循佛祖“千疮求一偈”的苦修精神在长明灯上烧断两指,此种毅力,常人难以想像;徐志摩貌似婉约,其实奔放,他在情场上的那股认真劲、执著劲举世少有,为了追求十六岁的美少女林徽因他主动离婚,为追求二十四岁的美少妇陆小曼他吃尽苦头,他硬是把这条路走到两眼发黑,直到飞机坠毁;郁达夫貌似洒脱,其实冲动,他太在乎王映霞,方式却不得法。他怀疑妻子有外遇,于是写下《毁家诗纪》,最终家丑外扬,婚姻解体。一代才子流落海外,竟然尸骨无存;沈从文貌似笨拙,其实精明,他追求心仪的女子,一味地使用书信攻势,终于大功告成,他面对政治的高压,毅然放弃文学创作,钻研古代服饰文化,卓然成家,别开生面。
无论在乱世,还是在治世,真文人都是率性的,从真里面求善,从善里面求美。从美里面求真,要看一个文人是不是真文人,就看他愿不愿走进这样的循环圈。伪文人热衷于名利权位,他们不得不用厚黑学的手法立命安身。还哪肯去走真一善一美这个循环圈呢,就算他们走过一遭,戴着假面具,走了也还是白走,无济于事。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尝言:“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则无足观矣。”他蔑视的实际上是那些无真知、无傲骨、无操守的伪文人,这些“三无产品”充斥于市,人间遂平添出许多的扰攘和喧嚣。
至性至情有几人?这样问.多少带点悲观的意思,但我们还是有乐观的必要,无论在何时,真文人都不会像恐龙那样绝迹,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那些伪文人藏头则露尾,藏尾则露头。无所逃遁于天地之间。
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14
再平凡也可活成一座丰碑
● 谢胜瑜
他是一个称得上可怜的老头儿。他一生无儿无女,从一家工厂退休后,一个人住在城郊,生活十分清贫,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因为赋闲在家,空闲时间多,有时候他也会到市中心的翠湖公园走走,看看。
1985年11月的一天,老人在翠湖边上遇到了一群从未见过的“客人”——一群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漂洋过海而来的鸟儿,它们的嘴和脚都是红色的,身长多在31厘米~40厘米之间。平时就喜欢花鸟的老人知道,这是北半球才能经常见到的红嘴鸥,它们为了避开北方严冬的寒冷和食物的短缺来到了这里。它们是千里迢迢来求助人类的!老人没有片刻的迟疑,马上从商店里买来了一些饼干,撒向鸟群……鸟儿在老人的手起手落中扑腾啄食。这一天,老人从鸟儿欢快的啄食中感受到了人生从未有过的开心和快乐!
这一年,6000多只红嘴鸥在昆明一待就是几个月,直到来年的3月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因为那时北方已经春暖花开、食物充足,它们要回到那儿生儿育女。这几个月,老人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用一个大大的布包带着喂鸟的食物来到湖边,就像学校的老师每天从家里来到学校给学生们上课一样。他来给鸟儿们喂食,和鸟儿们嬉戏……因为红嘴鸥的到来,老人的开销突然就大了起来,300多块钱的退休工资月月用得精光。
红嘴鸥走了,老人的日子却过得吝啬起来:一个馒头一碗稀饭,就点咸菜,就是他的一顿美餐;他抽两毛多钱一包的金沙江烟;他从来舍不得坐5毛钱的公交车,无论到哪儿,无论有多远,他都坚持走路;而每次出门,他都背着一个破布包,为的是沿途捡拾干树枝和煤渣拿回家当燃料……邻居问他为什么这么抠门儿,他笑笑说:“来年红嘴鸥还会来,而且会来得更多,不积攒点钱,我怕养不起它们呢。”
第二年,第三年……红嘴鸥如期而至,而且,如老人预料的那样越聚越多。老人每天佝偻着背走两三个钟头的路来到翠湖湖畔喂养它们、照看它们,不让任何人伤害它们。用旧饮料瓶装的茶水和两个干馒头是老人用来果腹的,几乎每天都是如此。但四五块钱一斤的饼干,他一买就是一大布袋,眼睛都不眨一下。而这些给“远客”红嘴鸥吃的饼干,他从来都舍不得吃一块。有时候没有钱买饼干或想给红嘴鸥换换口味的时候,老人干脆就买来面粉和鸡蛋,亲自给鸟儿们做好吃的“加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红嘴鸥认识了这个脊背佝偻的老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