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妈妈在这儿。”安妮说,他隐隐约约地听到了儿子的声音,“我知道”。
“妈妈爱你!”她轻声地对儿子说。
“我也爱你!”儿子小声说。
医生们又给卡特做了脑CT,结果非常令人高兴:卡特脑内的淤血已经完全消失了,而且大脑丝毫没有受到破坏。医生把他腿上的静脉疏导管也撤了下来,并且将他转移到中级监控病房。
几天后,经过物理治疗后的卡特出院了,丹佛的医生们觉得他完全可以回家了。
如今博尔金医生还工作在悉尼小镇,他的手术仍旧是安排得满满的。
“如果情况危急而且你的援助远在千里之外,你就得尽你最大所能,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博尔金医生说。
此时的亚伦和安妮夫妇正看着他们的儿子从这个房间跑到那个房间,和他们的侄子们疯闹着,他们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开心和美好。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么11期P30
胡也频的期盼
●张兴渠
1930年,在济南省立高中担任国文教员的胡也频,因宣传革命文学,被山东省政府怀疑为“左倾”分子,下令通缉,逼得他和楚图南等人再度来到上海。同年5月,胡也频在上海参加了“左联”,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出席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柔石写了《一个伟大的印象》,胡也频写了《侗居》,冯铿写了《红的日记》。胡也频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有闲暇,也难得与丁玲去一次电影院。
1931年1月17日,由于叛徒的出卖,胡也频和其他同志不幸被捕。胡也频一生贫困,被捕前正值严冬,他却买不起御寒衣物,仍然衣薄鞋单。好友沈从文自武汉到上海,见到胡也频这般窘境,深感不安,便把一件新海虎绒衣袍借给他御寒。这件长袍被胡也频穿着进了监牢,而未能归还。胡也频在狱中始终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柔石向殷夫学习德文,而胡也频天天听难友们讲故事。他听得那样入迷,津津有味,写作欲望倍增。他打腹稿,拟提纲,相信自己能写出比过去更好的作品来。他把这个愿望写信告诉了丁玲,要丁玲尽量多寄些稿纸给他。然而事与愿违,这位满怀抱负的青年作家最终还是死在了反动派的屠刀之下。
胡也频没有留下什么遗物,只是在被捕前不久,他给老家寄了一张照片。这是一张六寸见方的照片,是他和丁玲姐妹的合影。1950年, “左联”成员马宁要整理有关胡也频的资料,特地拜访了胡也频的父亲胡廷玉,老人就拿出了这张极为珍贵的照片。虽历经沧桑,照片仍完好无损。马宁望着照片,思绪万千,难以自抑。他忽然发觉这张照片有些异样,它的背面似乎有几层折叠的道林纸,依稀可见淡蓝色的方格子。马宁十分诧异,细心地把它一层一层地摊开。奇迹出现了,原来是一张生活书店为作家们特地设计的文稿纸,稿纸上有一行苍劲醒目的字迹:“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政府是我们的政府。”
这是年轻的胡也频和丁玲对未来的热切期盼。胡也频恨透了旧社会和旧政府。在那个黑暗的世道,他在金铺当学徒,被人诬告偷金戒指;在济南高中教书,被反动政府迫害和通缉;在上海工作,又被叛徒出卖。他多么盼望能有一个自己的政府——一个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好政府啊!
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47
感恩的老人
●'菲律宾'珍妮弗·叶·卡斯佩
“谢谢你,姑娘。”当我把一枚10比索的硬币放到乞丐老人手里时,他感激地用美式英语大声地对我说。我是在一个炎热的上午,在前往马尼拉公园做礼拜的路上遇到这位乞丐老人的,他当时正在路边拱手含笑向过往行人乞求施舍,他的嘴里一颗牙齿也没有了。
就要离开时,我发现老人正在不远处的一棵树下乘凉。我走过去坐在他身边。这时,一伙十几岁的孩子路过,直盯着我们看。毫无疑问,他们一定不理解,一个20多岁的年轻姑娘怎么会与一个又老又脏的流浪汉这样近乎!在与老人的闲聊中,我得知他的名字叫詹姆斯·莫雷诺,今年80岁。“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时我就在这里了。大量像你这样拥有爱心的人才使我活到现在,”他说。他除了随身带的包里装着的一件衬衫和过去的几件纪念品以外,一无所有。他每天就背着这个包滞留于公园。下雨时,他就躲到树下或能够挡雨的水泥建筑下面。
詹姆斯告诉我,他年轻时曾作为夜总会歌手在奥隆阿波市为美国大兵唱过歌。他就是在那里学得一口美国口音的。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时,火山岩浆把整个城市淹没。他竭尽全力营救他的妻子和孩子,但他们还是死了。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由于没处可去,他便来到马尼拉,以乞讨为生。
他从钱包里掏出一张50多年前拍的照片。这是一张很具魅力的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英俊潇洒,下颚突出,眼睛炯炯有神。“这是我在夜总会唱歌时的照片,”他自豪地对我说。詹姆斯的人生充满曲折,就像电影中的情节。他低唱起一首上世纪70年代末很有名的歌,他的歌消除了我对他故事的怀疑。“我泪流满面,你为我把泪擦干/我困惑不解,你使我头脑清晰/我出卖我的灵魂,你为我重新买回……你将我放于高架之上,让我看到遥远的未来/我需要你/我需要你。”他的声音很好听,而且唱得很动情。我禁不住落下泪来。
我的祖父母早就去世了,我问他,我可否认他为爷爷。“那是我的荣幸,”他高兴地朝我笑着说。这时,我们身边已经围了很多人。几分钟之前盯着我们看的那伙孩子此刻也朝我们笑了,他们很想听听我们在聊什么。“瞧,我在这里这么多年,很少有人在意我,但由于你的出现,他们开始注意我。”詹姆斯说。
我从包里掏出相机,请在场的人为我和詹姆斯合影。当那些孩子离去时,詹姆斯转向我,亲切地说,“我送你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珍惜你所拥有。命运给你一个苹果,你莫要怪它没有给你一袋。”
夜幕就要降临,我向老人许诺有空再来看他。此后的三年中,我好几次回公园找詹姆斯,但都没有找到。我时常惦记他,一个穷困潦倒、以乞讨为生的老人,竟能对生活这样知足,并一直保有一颗感恩之心,我们生活无忧无虑的人,难道还有什么不满足吗?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32
短信平台
我真切地感受到那苹采酿的美味香甜和沃克先生对家人深深的爱。其实每个人都都拥有一罐“苹呆酿”,那就是家的温暖和家人的爱。这分爱就像一剂慰藉心灵的良药,当我们身处因境时,总能带给我们继续生活的勇气。
《苹采酿》安徽 / 邵军
不是只有万物萌发、和风细雨才代表春天,也不是莺歌燕舞、万紫千红才象征着春天。春天于人,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感,一种对人生的美好诠释,对生活的满腔热爱。如此,我们便能处处有感动,触手生春。
《春天的气息》河南 / 任亚辉
因为一脉相承的个性,彼此之间用伪装的冷漠爱着。当坚实的臂膀变成空洞的袖筒,爱也在微妙地升华。顽劣的少年终于成长为父亲坚实的依靠,失去“与父斗其乐无穷”的光阴,却体会到永远割舍不断的父子深情。
《终于承认你已经老去》山东 / 张俭
娘因病住院,我陪护她时,她说得最多的话是:去上班吧,我不会有事的。在娘动手术前,我为娘擦拭身体,握着她的手问:“娘,害怕吗?”娘安详地说:“你们都在,我不怕!”但她冰凉的手一直在颤抖,眼中含着热泪。我终于明白我们才是她最想依赖的。
《雪孩子》山东 / 赵玉明
如今农民工子弟不入城则成为农村留守人员,隐患多多;随父母进城读书却处在教育的边缘,屡进尴尬。年幼的他们对城市对整个社会能有什么好感呢?为何理想与现实只有一墙之隔却难以逾越?为何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却不能共享教育资源 ?
《我的课桌在哪里》 福建 / 刘捷才
就算年己幕,事已故,初恋的感觉与情怀仍然唯美而清新。有情人未必终成眷属,但爱过有痕,刻骨铭心的回忆却能永驻心间。人生最宝贵、最独特、最纯真的美好就莫过于此吧。
《情人的味道》辽宁 / 可能
宁愿流浪在无际的蓝天,把生命支付给浩瀚的大海;宁愿为和平付出青春与梦想,却不愿做受保护的懦夫。一个作家、一名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回答了苟活还是毁灭的问题。哭过、笑过、战斗过、朝翔过,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小王子,天堂几点了》江苏 / 庄清涛
在这个充满压力和诱惑的纷繁世界里,有太多的声音告诉我们:要学会坚强,要懂得隐忍,要勇敢面对。即使想释放压力,也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哭泣。其实我们都需要一把“哭泣的椅子”,还自己一分真实,给他人一些理解和温暖。
《哭泣的椅子》河北 / 刘畅
盼望儿女成龙成凤,是人们的普遍愿望。追求高分,上名牌大学就是这种愿望的具体表现。殊不知,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休魄、健全的心智,以及勇敢而对人生的品质比什么都重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生活,避免读书万卷而不亲不孝,满腹经纶却呆若木鸡的悲剧。
《我家教子有方》 甘肃 / 安民
我从小到大,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都顺利得叫人嫉妒,朋友都说上帝特别眷顾我。我争辩过、迷惑过,偶尔也有些麻木,直到拜读了木梓的文章,心中才豁然开朗,原来自己幸运的奥秘正是:努力就好,不必勉为其难!
《不必勉为其难争第一》内蒙古 / 凌振娟
很多时候,会怀念踏上火车的那一刻灵魂开始逃遁的感觉。当列车缓缓开动,当车轮极过铁轨发出清脆的轰鸣声,当车窗外的风景渐渐倒退远去,所有逝去的过往,一切深藏的安宁与忧伤开始涌上心头。暗夜里穿过灯火辉煌的城市和灯火阑粉的小镇,那是属于我自己的旅途。就在火车逐渐被更黑的夜色吞没的瞬间,我只觉得无数的记忆一一消失,而黎明,尚在遥远的他处。
《这个夜晚的安宁与忧伤》江苏 / 张慧
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63
帝王师张居正
● 熊召政
一
作为首辅,张居正是成功的。李贽誉他为“宰相之杰”,一点也不过份。作为帝师,张居正也是称职的。
隆庆皇帝是1572年旧历五月二十六日晏驾。半个月后,即六月十日万历皇帝登基。六天后,高拱的首辅被两宫皇太后罢免,张居正接任。八月六日,刚把祭祀大社、大稷的典礼举行完毕,张居正就以揭帖进奏“请以是月中旬,择日御文华殿讲读。”同时向小皇上建议: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接见大臣讨论国事。其余的日子则到文华殿参加日讲。他并亲自为小皇帝选择了马自强、许国、申时行、于慎行、余有丁等六位讲臣(这六人后来都先后入阁成为辅臣)。
当年的十二月下旬,张居正又向小皇上进献《帝鉴图说》。这本书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精选八十一则可以仿效的历代帝王治国之善举、三十六则引以为戒的祸国之恶行。讲述兴衰存亡的道理。每则故事配图画一幅。张居正主编这本书,可谓用心之深。在进疏中,他言道:
前史所载兴亡治乱之迹,如出一辙。大抵皆以散天法祖,听言纳谏,节用爱人,亲贤臣,远小人,忧勤惕厉,即治。
此时的皇帝才十岁,张居正不让他死啃孔孟,而是让他熟悉历代帝王之得失。可见,从一开始,张居正就铁定想培养一代明主而非培养一位秀才。窃以为,非有大忧患者,不会有这种大功德的举措。
《明通鉴》中,关于张居正如何作帝师的记载,有如下几则:
二月,癸丑,御经筵,从张居正所请也。
一日,讲毕,上问:“建文帝果出亡否?”居正日:“国史不载,但故老相传。披缁云游,题诗于田州。有‘流落江湖四十秋’句。”上太息,命录诗进。居正日:“此亡国事,不足观也,请录《皇陵碑》及高祖《御制集》以上,见创业之艰,圣谟之盛”云。
三月,丙申,诏举将才。
时张居正进讲《帝鉴图说》,至汉文帝劳军细柳事,因奏曰:“古人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今承平日久,武备废驰,文吏箝制弁员,不啻奴隶。夫平日既不能养其?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