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淳褪腔斐梢煌拧D忝亲懿宦质担且蛭忝翘硐胫饕濉D忝堑奈侍馐亲苡美硐胍笙质担虼四忝浅31幌质祷鞯乖诘兀渤3?嗄蘸臀弈巍J遣皇牵俊?br />
朋友的话不错。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
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06
书的未来
●'意'翁贝托。艾柯 ○康 慨译
哪怕在印刷术发明之后,书也从未成为获取信息的惟一手段。还有油画,大众图像印刷品,口授,等等。简而言之,书被证实是最适合传递信息的工具。书分两种:供阅读的书和供查阅的书。对“供阅读的书”而言,我把正常阅读它们的方式称作“侦探小说的方式”。你从第1页开始读起,作者一上来就告诉你罪案已经发生,随着案情的进展,你就逐段逐段地读下去,直到读完为止,最后你发现凶手是那个 管家。此书的终结也就意味着你阅读体验的结束。请注意了,哪怕你在读——比如说哲学论文时,也会出现相同的过程。作者想让你打开书,从第1页开始读起,随着他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往下读,好看看他怎样得出最后必然的结论。当然,学者可以在重读这样一本书时,跳着来读,好把第一章的和最后一章的某两个陈述之间可能的联系串起来。
供查阅的书,例如手册和百科全书。百科全书的构想便是为了查阅,而完全不必从头读到尾。一个每晚睡前都要读《大英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读的人,恐怕是个引人发笑的怪人。通常,一个人翻开百科全书中的某一卷,是为了要了解或是想起拿破仑死在何时,要么就是硫酸的化学方程式。学者们使用百科全书的方式更为老练。举例来说,如果我想查查拿破仑有没有遇见康德的可能性,我会翻开我的百科全书的K卷和N卷:我找到拿破仑生于1769年,死于1821年,康德生于1724年,死于1804年,那时拿破仑已经当了皇帝。因此这二位没有会面的可能。为了确认这一点,我可能会查查康德或拿破仑的传记,但是对一生阅人无数拿破仑来说,一本短短的传记可能会将他与康德的会面忽略掉,而在康德的传记中,与拿破仑的会面便不会不提。简单地说,我必须在我图书馆的许多书架上快速翻阅许多本书;我必须记下笔记,好随后与我记下的所有数据进行比对。所有这一切都将让我付出艰苦的体力劳动。
是的,如果有超文本入替,我就可以浏览整个网络百科全书。我可以把一个已记录的事件,从一开始就与一系列散落于文本中的相似的事件联系起来;我可以从头到尾地比对;我可以去找一份所有以A打头的词汇清单;我可以去找所有拿破仑与康德的名字连在一起的事件;我可以比对他们生卒的数据——总之,我可以在几秒或几分钟之内做好我的工作。
超文本无疑会让百科全书和手册消亡。昨日,拥有一张装有整部百科全书的CD-ROM已成为可能;今天,则可以上网查阅,其优势是,它允许把参考资料和非线性的补充信息混合起来使用。全部光盘,加上电脑,也只需一套印刷版百科全书五分之一的空间。一套印刷版的百科全书无法像一片CD-ROM那样方便运输,而且印刷版的百科全书的内容也不那么容易更新。现在,那些汗牛充栋,占据着我家和公立图书馆书架的百科全书,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被消除出去,而且不会有什么抱怨他们消失的理由。让我们记住这一点吧,对许多人来说,一部卷帙浩瀚的百科全书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不是因为,或者不仅仅是因为买这些书的开销,还有装它们的书架占去的墙壁空间。
那么,超文本的磁盘或万维网会取代供阅读的书吗?我们不得不再次就这个问题是关于书的物理形式还是虚拟形式做出决断。这一回,还是让我们先考虑物 理问题吧。
好消息:书仍将是不可缺少的,这不仅仅是为了文学,也是为了一个供我们仔细阅读的环境,不仅仅是为了接受信息,也是为了要沉思并作出反应。读电脑屏幕跟读书是不一样的。想想学会一种新电脑程序的过程吧。通常,程序能把所有你需要的说明显示在屏幕上,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想了解此程序的用户还是会把说明打印出来,拿它们当书来读,要么就干脆买一本印刷版的手册。
电脑正在传播一种新的读写形式,但它无法满足它们激发起来的所有知识需求。请回忆一下,希伯来和早期阿拉伯人的文明都以一部书为基础,而这与他们都是游牧文明的事实无关。古代的埃及人可以将其记录刻在方尖石碑上,摩西和穆罕默德却没有。如果你想越过红海,或者从阿拉伯半岛到西班牙,比起方尖石碑来,卷轴书可能是记载《圣经》或《古兰经》的更具实用价值的工具。这也正是这两种文明的基础是厚文字而轻图像的书籍之原因所在。但是,书籍较之于电脑,还有另一个优势。即使是用只能保存70来年的现代酸纸印刷的书,也比磁介质更耐久。此外,它们不必受制于电力短缺和停 电,也更不怕撞击。
到日前为止,书还是最经济、最灵活,最方便的信息传输方式,而且花费非常低。电脑通讯跑在你前面,书却会与你一同上路,而且步伐一致。如果你落难荒岛,没法给电脑接上电源,那么书仍然是最有价值的工具。就算你的电脑有太阳能电池,可你想躺在吊床上用它,也没那么容易。书仍然是落难时或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伴侣。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需再作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2期P58
生活叶片上的生动筋脉
●羲水羽衣
我们也有好的东西
2006年,我旅行到布达拉宫,在一家小茶馆里喝酥油茶,旁边的一位藏族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看起来很健康,慈眉善目,一边吸着鼻烟,一边同熟悉的或陌生的人说笑,也许是被鼻烟呛住了,她毫无遮拦地打着喷嚏。看着她非常受用的样子,我忍不住抽出一根“肯特”烟也吸起来。因为她懂汉语,我就凑过去跟她聊天。我请她抽我的“肯特”烟,她摆摆手,很认真地说:我们拉萨人绝不抽外国烟,国产烟比外国烟好多了,为什么要抽外国的呢?西藏和内地都不生产的东西,我们才想到用外国的。
听了老人的话,我无言以对,心里却很感动。一个普通的老人能够提到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跟她谈话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罕见的优雅、自信、尊严和乐观,这些宝贵的品质和做人的底气都源自哪里呢?也许源自神圣的信仰,也许源自内心深处的爱,也许源自对家园的守望……是的!我们自以为是丢掉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当我们来到神的面前的时候,方才蓦然发现双手里空空如也,如果我们连心里的虔诚和自信也丢掉的时候,我们就真的一贫如洗了。
每次我都投弃权票
一位记者朋友向我讲述了一件选举人大代表的事情:
那一年,胥阿姨快要退休了,正赶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阿姨特意到理发店里吹了头发,换了新衣服,似乎她不是选民,而是被选举对象。有人嘲笑她,她说这是多么神圣的事情啊,不是到你家里搓麻将。阿姨认认真真地填好选票,迈着庄严的步子,来到票箱前投下她神圣的一票,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她工作期间的最后一票。面对记者的采访,胥阿姨说其实她每次选举都要修头发、换新衣。记者问她了解那些被选举人吗?阿姨诚实地回答“不了解”。“那你还投票?还相信选民的权利会得到尊重?”阿姨认真地说:“我老实告诉你,这些年我投的都是弃权票,因为我对那些被选举人都不了解。但是我从来没有把这件事情当作游戏,我坚持这样做,第一说明我认真地履行了一个选民的责任,第二,我想,如果弃权票多了,就会引起上边领导的注意,能够逐步改进选举工作。”
听了朋友的讲述,我感慨万千。有许多人认识不到一个普通人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光荣而神圣的责任,即使认识到了,也因为觉得个人力量的渺小而使责任打了折扣,甚至放弃了这份责任,把履行责任变成一场游戏、一种形式,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从而渐渐丢失了一种清醒、一种力量、一种财富和一种独立的精神。其实,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只不过在困难的时候特别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执著和睿智罢了。
美盛开在疼痛之上
同事的女儿是芭蕾舞演员,当她穿上华丽的舞衣,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完美地控制着每一个节奏的时候,那种优雅迷人的天使形象倾倒了所有观众。我非常羡慕同事能有这样一个创造美丽事业的女儿,她轻盈、自在、快乐,想飞到哪里就踮起脚尖展翅而去,潇洒快意,毫无约束。同事自然要为女儿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他却说我所看到的其实只是表象,跳芭蕾舞的人也有他们的辛酸和泪水。同事说,这个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据说在全国真正能够跳好芭蕾舞的只有400人。为了能够成为一名具有实力和竞争力的芭蕾舞演员,这些孩子从小就要学会用脚去适应鞋子。有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掉了多次趾甲盖,疼痛难忍,就用橡皮筋缠住脚尖,迫使脚变麻木,然后继续练舞,而一旦脱掉橡皮筋,血液裹挟着疼痛汹涌而出,叫人崩溃。芭蕾舞很美,美得令人窒息,但很少有人知道跳舞人的脚早已严重变形、长茧子和灰趾甲,所以他们一般不会随意把脚裸露出来,甚至有些演员不愿意让人走进他们的世界,变得很封闭。可以说,芭蕾舞演员是在冰上舞蹈,在火上舞蹈,在刀尖上舞蹈,在孤独中舞蹈。
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也为美的真相感到震惊。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许多种美都是盛开在疼痛之上,甚至有些美是开放在伤口和不幸之中。
爱动物就是爱人类
我的一个老乡在马场养马、驯马,他驯出来的马特别有灵性,连他的一个眼神,马都能够看懂,知道他要它干什么。一些剧组经常来这里挑马,他带着这些马“南征北战”,跑了许多地方,很让其他驯马人羡慕。有一次,他带着马来到嘉峪关,因为长途跋涉耗尽了一些马的精力,它们死在了路上。虽然剧组赔偿了不少钱,但是老乡毕竟跟这些马相处了很长时间,它们就像他的孩子或者朋友,他难过得吃不下饭,更加爱护活着的马,对待它们就像对待没过门的媳妇。剧组的人很不理解他对马的感情,在他们眼里,马就是拍摄精彩镜头的道具、活的道具而已,甚至有几个人还想尝尝马肉的滋味如何,结果被我的老乡喝斥了回去。他们来到目的地,因为这里海拔较高,气候变幻无常,老乡担心马匹挨饿受冻,一直坚持跟马匹住在一起,寸步不离,细心呵护,还经常跟它们聊天,感到寒冷的时候,就不停地在马匹的周围走来走去。拍完戏后,他牵着马往回走,始终没有舍得骑到马背上歇息一下。他说,马比人更累,更需要歇息。
我理解老乡对马的感情,在老家,当乡亲们必须卖掉牲畜时,他们往往要让它们吃饱睡好,一遍又一遍地梳理它们的毛发,送走好远了,他们还在依依不舍地抹着眼泪;有些人家宁肯让牛马老死,也不肯卖掉换钱。没有养过马的人不知道马的灵性,没有养过牛的人不知道牛的勤恳,没有养过狗的人不知道狗的忠诚,所以他们常常不会对动物心怀悲悯和感激,在他们看来动物就是工具、玩物、美食和金钱,他们自认为可以骂动物、歧视动物、伤害动物甚至虐杀动物。印度圣雄甘地说:“一个国家的道德是否伟大,可以从其对动物的态度看出。”非洲之父史怀哲说:“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当大学生朝狗熊泼硫酸,有人以踩踏宠物为乐,虐猫(狗)的事情不断发生,孩子们到公园只要掏钱就可以随意抓捕蝴蝶,甚至经常有人当街宰杀牛羊的时候,甘地和史怀哲的话不啻是醒世警钟。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26
善良·丰富·高贵
●周国平
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
看到医院拒收付不起昂贵医疗费的穷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