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什么都不做”却又保持清醒而宁静,原来是最困难的。因为害怕自由,所以我们沉浸在自己并不喜欢的习惯里,被自己憎恶的关系肆意捆绑。
如果切断这些牵绊,我们该如何才能让自己镇定下来,去面对来势汹汹的自由?
纪伯伦说,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我不知道,他的体会是否正是我的感觉,我是否因害怕自由而自愿成为奴隶?
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在他的夏日日记中描写寻找羊群的经验,写的不只是羊,还有害怕自由的人类:
“我找到羊群时,发现它们害怕而沉默地缩在一起。显然它们已在这儿待了一个晚上又一个上午,根本不敢出去觅食。它们虽然逃离了桎梏,但就像我们所知的一些人一样,反而对获得的自由感到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似乎还很高兴能回到原来熟悉的牢笼中。”
是因为害怕自由,才使我们日复一日地过着不想过的日子,又或是不太甘心却又有点情愿地把自己交给忙碌呢?
很多人过完一辈子,一生中真正自由的时间,却少得可怜。
我试着在行程表里清出一些空档,让自己有时间体会无所事事的乐趣——我也不想一直与自由为敌,抗拒它的亲善访问啊!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33
知识分子的骨气
游宇明
闲来读书,翻到一段史事。
1940年3月初,民国政府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长蔡元培先生在香港病逝,补选继任院长也就成了当时中研院的一件大事。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雷颐先生有一篇文章介绍:中央研究院院长的选举规则是先由学者组成的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投票推荐3名候选人,再由民国政府从中遴选任用。学者有院长候选人的推荐权,但无任命权;政府有院长的任命权,却只能在学者推选出的候选人中作出选择,两者彼此制约,目的是为了保持学术与政治的平衡。当时,胡适、翁文灏、朱家骅三人在学界呼声最高,这些人既是著名学者,又与政治关系密切。正在大家左右为难的时候,蒋介石突然下一条子,明确要大家“举顾孟余出来”。顾孟余曾是汪精卫反对蒋介石的“改组派”骨干,1938年底汪精卫投敌叛变,顾孟余力劝无效,即坚决脱离汪精卫阵营。蒋介石想让他出任中研院院长,一方面因其曾任北京大学德语系、经济系主任、教务长和中山大学校长,算是学界中人,二则要表示自己对“政敌”的宽宏大量,树立个人名望。然而,老蒋这种无视既有的游戏规则的行为,引起了学者们的强烈反感,在1940年3月23日中研院院长的正式选举中,翁文灏和朱家骅各24票,胡适20票,李四光6票,王世杰4票,顾孟余仅得1 票。评议会将得票最多的前3人呈报给国民政府,由于此事牵涉到各方矛盾,蒋介石一直犹豫不决,直到那年9月才圈定朱家骅。
我对当年的学者们深怀敬意!老蒋是军阀出身,其强人意味非常浓,然而这些学者却敢于对抗蒋介石的无理“指示”,把他相中的人赶出学术权力圈,这是很不容易的。
一件事出现某种意外的结果必有许多原因,我没有更多的这方面的材料,只能展开猜想。猜想一: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学者如果都喜欢做顺民,则“领导”下了指示,顾孟余的选票一定会像喷泉一样嘟嘟往上冒,只有“刺儿头”比较多、这些人又齐心协力,才有可能出现上述那种结果。猜想二:中央研究院的副院长有可能不由上级直接指派。如果副院长是上面直接指派的,上级的喜怒哀乐立马关系到他的乌纱帽,他必然会与一般的学者发生巨大冲突,并且会以种种或明或暗的手段阻止有损于上级权威的方案通过。猜想三: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那些学者学术成就肯定非常杰出。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学术就是他的底气,是其精神的骨骼,如果一个人只是依傍权势阶层获得现有地位,他会潜意识地充当权势阶层的顺民,而不太可能在关键场面与越位的权势人物针尖对麦芒。
知识分子的骨气一向是一个话题,中国有以吏和士大夫为师的传统,先人有言:士大夫之耻,乃为国耻。然而,古往今来,在非正义面前;知识分子既有表现出凛然气节的,也有奴颜卑膝的。要让知识分子保持应有的骨气,知识分子自身的道德修养固不可少,社会给骨气一片最低限度的成长土壤也同样重要。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45
这庸常的幸福,我喜欢
易水寒
1923年,曹佩声在杭州一所师范学校读书时,和已经成名的胡适发生了爱情。两人诗文唱和,甚是相得。胡适回到北京,向发妻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抄起菜刀要抹脖子,吓得胡适再也不敢提这个茬。江冬秀勇于捍卫自己的权益,任何方式都无可厚非,可惜了这眉清目秀的曹佩声,望穿秋水,等来的是胡适先生无奈的叹息。开始时两人还不断往来,后来由于局势动荡,他们如同海上漂泊的小船,数次擦肩而过,但终不得相见。1948年底,国家内战正酣,人物分崩,胡适到上海探望曹佩声,留下一句让人无限唏嘘的“等我”,便飞到了海峡对岸,从此天各一方。曹佩声给胡适的信中写道:“鱼沉雁断经时久,未悉平安否?万千心事寄无门,此去若能相遇说他听:朱颜青鬓都消改,惟剩痴情在。”胡适则念念不忘自己写的诗:“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曹佩声终身未嫁,1973年,她在孤独寂寥中离开人世。临终前曾要求将自己埋葬在安徽绩溪一条公路旁,那是通往胡适的家乡“上庄村”的必经之路。曹佩声希望有一天胡适归来时,能在自己的坟前驻留片刻。虽阴阳已相隔,但心亦有灵犀。可她哪里知道,海峡对岸,胡适早已死去了整整10年!
贯穿他们爱情始终的,就是一个“等”字。
席慕容在《一棵开花的树》中写道:“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梁山伯死后,葬在迎娶祝英台的路旁。祝英台从此经过,慨然投入坟中,和心上人一起化作了蝴蝶。这苦涩的“爱”,无论等来的,还是落空的,都如此让人揪心。
我掩上书,在昏黄的台灯下看到妻子睡得正香,脸上表情很安详。我忍不住低头轻轻吻了她一下,手中握住的这庸常的幸福,我喜欢。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38
枣木匣子
兰守轩
这是一个老式的枣木匣子,八个角上分别镶着薄薄的铜片,匣面光滑得出奇,足可映出她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一颗浑浊的泪滴顺着眼角的皱纹滑落下来,最后滴在枣木匣子上,逃也似的躲进铜片与木片的缝隙里。
她终于能够将手从容地伸到匣盖上了,她也能够问心无愧地打开匣子了,因为她完成了母亲的遗愿,送走了白发苍苍的继父,留下了孝女的名声。而她自己呢?她为了这一刻的来临苦苦等了十年。
这个匣子里面,藏着她的身世:亲生父亲的资料。
十八岁那年,她才知道自己不是父亲的亲生女儿。那天她正在屋里温习功课,父亲喝得醉醺醺的闯回家里,冲母亲吼着:“我他妈过够了!整天为别人的孩子拼死拼活……”母亲赶忙说:“你这是干什么?小点声,别让孩子听见了!”但她还是听见了。“别人的孩子?是我吗?”她猛地推开房门,看到的却是母亲无比惊恐的眼神。父亲猛地清醒过来,一脸的尴尬。
她疯了一般冲出家门。
她出走了两个月,但还是回来了,因为她要亲口问问母亲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在出走的日子里,她也曾经天真地想过,父亲是个见义勇为的武警战士,在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了;或者父亲是个恶贯满盈的歹徒,已经被绳之以法;抑或自己根本就是母亲偷情的副产品。然而她还是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
当她回到家里时,发现的却是躺在床上的母亲。原来在她出走的日子里,母亲为了找她,不小心出了车祸,两条腿被车轮碾过。撕心裂肺的痛充斥在她的心口:这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啊!假如不是自己意气用事,母亲就不会是这个样子。她趴在母亲身上,泪水像决堤的洪水。母亲搂着她的头慈祥地说:“孩子,你继父也不容易,以后就不要离家出走了!和妈妈一块好好地过日子……”她重重地点了点头,将那即将出口的问题硬生生地吞了回去。
父亲带着一身的疲惫回来了,见到她,脸上呈现出欣喜若狂的表情,激动地说:“孩子,是爸爸不好,没能照顾好你妈妈,爸爸以后一定好好地对你们娘俩,咱们一家人好好地过日子……”她望着父亲那乞求的眼神,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从此她再也没有离家出走过。父亲也信守了自己的诺言,在外面拼命地工作,只为她们能吃上顿好饭。有时她看到父母在一起的欢乐场面,居然产生了一种自己才是局外人的念头。
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又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之后嫁了人,有了孩子。那时父母都老了。
母亲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孩子,虽然你不说,但我还是能够看得出来,你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咱们家有个枣木匣子,里面有你的身世。不过你要答应我,在你打开它之前,一定要好好照顾你的父亲,他这辈子只为咱们娘俩了,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希望你能等他去世之后再打开匣子。无论你看到了什么,都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是你最亲的人。你一定要答应我,否则我会死不瞑目的……”她哭着答应了母亲。
如今,她送走了父亲,而此时的她,鬓角也有了白发。她对一些事情早看开了,唯独那个枣木匣子被藏在心底。当她在收拾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这个枣木匣子。
终于,她打开了这个匣子,里面只有一张盖着大红印章的纸:一张社会福利院领养孤儿的证明。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61
有一种爱能让人在瞬间长大
寒梅
23岁那年,我毕业,听从父亲的意见,回了小城,如愿进了某机关,薪水不高,而且清闲得让人发慌。但父亲满意,这只是他预见的关于我的美好未来的开始:有一天我会谋到一个说得过去的职位,娶一个脾气敦厚的妻子,生一个胖小子,周末他打电话说抓到了一只野兔,我们就开车风驰电掣地赶回去……我对他的理想有些无动于衷,我回来的原因跟孝顺无关,事实上我考研失败,外面好工作不好找,我又恰好和女朋友分了手。
对此不以为然的,还有一个人,是我的叔叔,他在城里搞客运,始终反对父亲为什么把我困在机关里,在他眼里,男孩就是要使劲折腾,闯出一片天地来。
对于他,我更没有什么好说的,他是我唯一的叔叔,他敬重兄长孝顺父母,但是父亲不喜欢他,连奶奶也嫌恶他不守本分,从年轻到现在,不知道惹出多少事,名声之坏让父亲羞于承认他是自己的亲人,尤其最近几年,他小姨子离婚后,他居然把她和两个孩子接到自己家里,婶婶身体不好,他的小姨子跟车做售票员和他一起跑省城那条线,更是成了旁人议论和悱恻的话柄。
一年前,他把家安在了城里,离我单位很近,他在电话里喊我过去吃饭,我找各种借口不去,他就干脆跑来叫我,我躲不过的时候,就找借口让他先走,我一会儿自己去。不大的城市,我怕的是这一年,乡里的传言早就飞到了这里,而这样一个叔叔,无论如何,都让人面上很没有光彩。
但是有一天我还是在单位另一间办公室里听到了一个中年女同事在描述他的绯闻,然后是嘲弄,刻薄的评价和肆无忌惮的笑声,那瞬间,我恨不得有条地缝钻进去。更让人绝望的是,从另一个女同事频频对那个绯闻传播者递眼色的举止上我判断出,她已经知道了我和叔叔的关系,因为我在狼狈地逃走时,听见她在说:“真的,是他叔叔亲口说的,还要我多关照他侄儿呢。”我敢保证,以后背地里他们再说起我,就会加一句,“他是长途客运站那个大胡子的侄子啊,包养小姨子的那个。” 也许旁人的评价还要延伸,“看上去挺不错的呀,哎呀,难说,叔叔是那样的人。”
我这并不是无端揣测,一个星期前,那个议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