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在空气的洁白中
她的飞翔是一个黑色创口
散步
●(圣卢西亚)瓦科特
○陈之藩 译
人间万事,世间万物,
并无所谓爆炸。
只有衰竭,只有颓塌。
像艳丽的容颜逐渐失去了光泽,
像海边的泡沫快速地没入烟砂。
即使是爱情的炫目闪光,
也没有雷声与之俱下。
它的黯淡如潮湿了的岩石,
它的飘逝如没有声息的落花。
最后,所留下的是无穷的死寂,
如环绕在贝多芬耳边的死寂,
天,是天边际的聋,
地,是无尽期的哑。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4期P05
生路
● 李 均
寒冷的北极也有温暖如春的季节。每年的7、8月份,当我们正处于水深火热的酷夏时,北极地区的冰雪开始大规模融化,气温逐渐回升,出现短暂的绿草如茵的丰美景象。但随着气温的升高,同时也会使大量的蚊虫肆虐丛生。由于当地物种稀少,饥饿难耐的蚊虫们便飞到人们聚居的地方,吸食人们的血液以维持来之不易的生命。
许多初到这个地方的游客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当地的印第安人对这些嗡嗡乱叫的蚊虫十分仁慈,从不轻易地伤害它们。即使被叮咬,也只是涂些药水了事。一次,一个游客从背包里掏出一瓶杀虫剂,还没有喷洒,便被一个印第安老人止住了。老人说,虽然这些虫子很烦人,但你却不知道,它们以后还要帮我们一个大忙呢。
原来,驯鹿是当地人过冬的主要肉质动物来源。可天气暖和的时候,大批的驯鹿便会自发成群结队地向低纬地区迁移,因为那里有大量的水草。如果没有人赶,它们是不愿意在严寒到来之前准时回来的。并且靠人力驱赶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这时,平日里特别烦人的蚊虫的巨大威力便显示了出来。因为天气一冷,这些蚊虫便飞到暖和的低纬地区逃命。自然就会与驯鹿不期而遇。吸食血液的蚊虫是驯鹿无法抵御的天敌。抵御不了蚊虫的进攻,又无处躲藏,并且前边的气候还不适宜生存,于是就只能往回跑,这一跑就钻进了人们事先已经设好的包围圈里。
聪明的印第安人正是掌握住了自然界物物相扣的规律,才能在忍受一时痛苦中获得长久的食物和生存保障。眼前的得失不要时时挂在心上,长远的考虑才是智慧者的生存之道。也许,当我们放别人一条生路时,受益者也包括你自己。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4期P55
生活的碎片
●唐 红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对我说过“命运天定”的道理。她说:天神掌管着人们的命运线。有的人的线被放在风口,被风吹得左摇右晃,于是这些人就只有过飘摇动荡的生活;有的命运线被扯断了,于是就有了红颜薄命、英年早逝;有的人的命运线刚开始交在一起,马上又分开了,于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与自己的幸福擦肩而过……而我的命运线被天神放在了一个小角落里,那里没有风吹,没有雨蚀,所以我注定要平安、幸福一辈子。对妈妈的这番话,我一直深信不疑。
从此,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我都对自己说:我会幸福的。于是我乐观,我自信。朋友常羡慕我的好运气。我不由得审视自己:我真的比她们幸运?从来没有遇到过挫折、困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和她们一样拥有快乐,但也偶尔遭遇不幸。
我之所以看起来比她们幸福,只是因为她们缩小了自己的快乐,夸大了自己的痛苦,我却夸大了自己的快乐,缩小了自己的痛苦而已。因为我一直相信自己会幸福的,我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快乐,悲伤也就被淡忘了。
这是我迄今为止懂得的最有价值的道理之一。只要你心中坚信自己注定是幸福的,就能真正地获得幸福。
曾经爱过一个人。爱的人知道,被爱的人不知道。
爱着的时候,整天鬼迷心窍地琢磨着他,他偶然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令我颤抖、欢喜、忧伤、沮丧。心里有时湿湿的,暖暖的,像饱满的河水;可有时又空落落的,像干枯的河床。在这纯粹的臆想里,爱是自己的。知道这爱的是自己,回忆这爱的还是自己。
一直以为这样的爱很悲伤。
多年以后,当那段隐痛渐渐远去时,才发现自己的内心已坚强了许多。那个曾经爱过的人,毫无商量地啃噬着我的平静,给我的心灵刻上了印记。有过苦涩爱情的心灵,就像一个破败的季节,永远错过了完善的时刻。但没有经历过这种爱情的人生,我认为是不完整的。爱情之所以是爱情,就因为它不能遗忘——我们必须在隐痛的爱中成长、成熟。
不知什么时候形成了那么一种习惯,心情抑郁时便会独自一人去屋外的小树林散步。满目的葱绿,满耳的宁静,可以让一切烦恼自自然然地消失殆尽。
偶然的一个春天的早晨,在林间独步时,一片树叶轻盈地从我的发际间飘落下来,结果来看,是好碧绿的一片,心头便掠过一丝惊惧:一片葱绿的树叶,竟然会在春天陨落!但抬头,映入眼帘的仍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春天并没有因为一片树叶的陨落而失色。
人的生活就如这树林的春天一样。花的凋零,叶的陨落,甚至枝的断折都是在所难免的,但春天依然如故,它仍会给人满目的葱绿,满耳的宁静。春天不会因此而减色,更不会因此而消失。
一片树叶完全可以在春来之时陨落,但请记住,凋落的仅是一片树叶,决不是整个春天。
——摘自《读者》2007年第14期P33
山坡羊·日月人
●马 凯
红日
拔白破夜,
吐红化雪,
云开雾散春晖泻。
煦相接,
绿相偕,
东来紫气盈川岳。
最是光明洒无界。
升,
也烨烨;
落,
也烨烨。
明月
星空银厦,
粼波倒塔,
小桥倩影谁描画?
皓无暇,
素无华,
悄悄来去静无价。
只把清辉留天下。
来,
无牵挂;
去,
无牵挂。
自在人
胸中有海,
眼底无碍,
呼吸宇宙通天脉。
伴春来,
润花开,
只为山河添新彩。
试问安能常自在?
名,
也身外;
利,
也身外。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4期P51
伞在哪里
○廖 恒编译
一个夏天,干旱威胁着小镇上所有农作物的生命。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镇里的牧师告诉所有来做礼拜的群众:“除了祈求下雨外,没有任何办法能救我们。现在请大家都回家起到,下周末回到教堂做礼拜时,做好感谢上天为我们普降甘霖的准备。”
所有的人都按牧师说的做了。周末他们来到教堂,牧师一看到他们就勃然大怒:“今天我们都不能做礼拜了。你们根本就不相信今天会下雨。”
所有人都反驳道:“我们都祈求上帝了,我们相信今天会下雨。”
“你们相信?”牧师回答,“那你们的伞在哪里?”
很多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他们都不为自己的梦想的实现作任何准备,更不用说为之奋斗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4期P27
仁慈的忽视
● 柴 静
一
在杭州,我们去做艺校学生陪酒的事件,杭州文化局的局长是个四十多岁的人,不防范,也不殷勤,就说句让手下人安排,要联络谁,采访就是。
做媒体时间长了底线很低,能这样就已经很好。
采访完聊几句。
座上有人说:“杭州这么有优势,应该弄点新的政策,吸引点儿有名的文化人到杭州来”
他说“贾平凹在西安,池莉在武汉,王安忆在上海…搬到这儿来根都断了”
“在哪儿不是写啊?”
他一笑,说:“我对文化人有个看法,就是让人家休养生息”
“总得干点什么吧?”
他说“不要去打扰他们,文化自己会长出来的”
二
温家宝去看钱学森,谈到科研创新。
钱学森说:“你说的我都很赞成,但有一点,我们的大学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然后他说了句很含蓄的话,“应该让学科学的学点艺术,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应该有艺术素养。”
其实也就是说,不要工具型人格。
问题是…学点艺术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
陈丹青说过“艺术是什么?艺术在一些官员看来就是唱歌跳舞,而不是真正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所以即使是一些人文艺术类的知识分子也很容易自甘为工具”
工具是只会服从,而不会创新的。
所以;〃艺术素养的背后,其实是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
这样的人格,需要的不是刻意培养,而是不去干预。
温总理在与文艺界的座谈会上谈到了与钱学森之间这个故事,说了这段话,
“无论是提高学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学术上的是非得失和艺术的优劣高下,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艰苦的学术探索、艺术实践和民主讨论,最终由实践、历史和人民来检验和评判。”
三
法国大革命前夜的时候,路易十六问一个自然法则决定论者“我要做什么才能让我的国家繁荣?”
“LAISSEZ FAIRE ;LAISSEZ PASSER。〃
这句话被译作〃自由放任”。
我把它叫做“仁慈的忽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4期P37
让恨像花儿一样
●汤红霞
她曾经是一个美丽健康的小女孩。她有一双灵巧的手,会画画,会弹钢琴,人人都说她是个小天使。
11岁的时候,她的父母离异了,她分给了父亲。继母是个恶毒的女人,对她非打即骂。她吃不饱穿不暖,满身伤痕,还要担负粗重的家务。即便是这样忍气吞声,她的灾难还是来了。一天夜里,丧心病狂的继母挥刀砍下了她的右手。她的人生从此残缺不全。
小小的她,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仇恨。继母被关进牢中服刑,母亲流着泪将她接到了自己身边。
从一个正常人到残疾人,其中所经历的身心痛苦不言而喻。她的右臂成了一根**,只能一切重新从左手学起。穿衣,吃饭,写字,游泳,骑自行车,每学一样都像在刀尖上舞蹈,是血与泪的交织。而每一次血泪和疼痛,都会让她对继母的仇恨更深一层。
有些戏剧化的是,不久花心的父亲又离婚再娶了,那个恶毒女人和父亲所生的小男孩,也和当初的她一样有了同样恶毒的继母。小男孩不仅受到她所受过的苦,还遭尽外人歧视,甚至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他成长得比她更为凄惨。
报应,这就是报应。母亲咬着牙说。
她却沉默了,显得心事重重。让她的母亲所不能理解的是,从那后她竟然经常往小男孩那儿跑,偷偷给他送去好吃的,还把自己的零用钱给他。母亲拦都拦不住。
时光飞逝。高考的时候她以609分的高分考入大学,学费无着。但因为她的特殊身份以及自强自立,引起了电视台的关注,电视台为她募得了两万元。念四年大学,两万元已算拮据,她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将募款拿出一半分给了小男孩。
媒体一片哗然。记者采访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她说,一报还一报,那年他才一岁多,一切都不关他的事,他是无辜的。她还说,以后自己辛苦一点没关系,但他8岁了,应该上学了。她最后的一句话更是掷地有声,她说她大学毕业后,如果那个恶毒女人还没出狱,她将会全力供他上学。
这个善良的女孩名叫左小萃,来自四川双流县。她的事迹使牢狱中的女人愧疚忏悔,也使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感动和反思。她的深明大义,让我们在这个残酷的故事里,突然间峰回路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很多时候,面对仇恨我们总是把它当种子一样种在心里,一代一代,无休无止,报复他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其实应该一人做事一人当,不牵连,不波及,让仇恨像花儿一样开在哪里便谢在哪里。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4期P11
穷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