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如何形容那时的心情,眼前的美食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值得奋不顾身的事物。用手用叉用筷用勺,又混乱又热闹的场面惊人。现在早已不记得自己当时抢到了什么,那么普通的菜肴,为什么能激发我们那么大的热情?至今我依然是个谜。
后来上大学,没有人会热爱食堂。所以我有固定的一帮饭友,週末一起去学校周边的小店打牙祭。但週一我们却喜欢去食堂,因为我们都从家里带了菜。上铺经常带的是黄瓜炒蛋,边上的常常带美味新鲜的虾,我总是喜欢带我爱吃的竹笋红烧肉。所以每个週一我们都可以分享到三个以上的家里菜。
家里的菜,我是好久没有吃了。
以前每次回家时,每日醒来,餐桌上总放著这样的字条:
儿子:
1. 小笼包吃之前再蒸五分钟;
2. 馄饨在冰箱上面的盘子里,煮的时候,一定要等馄饨浮起来才能吃。
另,用蒸小笼包的锅下馄饨。自己冲一点鲜汤。
这是妈妈给我写的菜谱,她如果外出就会给我留条,为我准备好材料,给我指点,比如“牛奶要热一下再喝”或者“饺子在冰箱第二格里”。
这样的菜谱,她写了十多年了。要怎样的心意和情意,才能让她出门前一直惦记著被窝里的儿子?其实她不写,我也找得到这些小笼包、馄饨。
世界上最痴心的是那些叫做“妈妈”的人,她们对孩子,有著毫无要求的从未犹豫和变动过的痴心,这是她们做菜时候的最大的作料。所以冷餐会的饭菜那样好吃,所以週一的家常菜在记忆中一直犹新,所以我时刻惦念家里的菜。那些不存任何討好的食物,因为做菜的人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格外珍贵。若不去领会为份关怀,便是辜负了它。
或许节上最好的食物只有一种。用那一片无条件的痴心做成的美味。那片情意,懂的人才能感觉。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4期P13
常沙娜:敦煌的女儿
● 苏 容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玻璃静静地洒在客厅的墙上;窗台上绿色植物的影子在白色墙壁上勾出复杂的轮廓;环绕着墙角落地灯罩的影子;如一幅静物画。这里到处是植物;暗香浮动。
常沙娜的家如同她的人;有一种祥和与静谧;轻声慢语中;70年前尘旧事像手卷画轴慢慢舒展开来;恍若昨天。
被妈妈抛弃的小女孩
1998年;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的常沙娜出访法国;离开60年之后;她再次踏上了这块出生之地。
在法国里昂;无论是路牌还是公交车上;到处都能见到她的名字〃Saone(沙娜)〃。那是爸爸妈妈为纪念她的出生地里昂而为她起的;Saone(阴性)和Rhone(阳性)是孕育了里昂城的两条河的名字。里昂之行让她想起了爸爸妈妈的过去。
如果不是20世纪30年代爸爸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边书摊上的一次偶遇;常家人的命运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
那时候;常书鸿留学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作品连续4年获得当时法国学院派最权威的画廊巴黎〃春季沙龙〃的金、银奖;前途不可估量。常沙娜的妈妈是江南才女;雕塑家;和丈夫双双在法国求学;1931年在里昂生下女儿便和丈夫一起去了巴黎。整整7年;她已经完全适应了法国的生活。但是;她的丈夫常书鸿偏偏这个时候在书摊上发现了《敦煌图录》;第一次知道了在中国甘肃有个敦煌莫高窟;第一次在图录上见识了从北魏至隋、唐、宋历代佛教艺术图画。常书鸿被震撼了;从此魂牵梦萦不能自己;终于不顾妻子的阻拦;于1936年回到了祖国;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教授。第二年;妈妈带着6岁的常沙娜回国与爸爸团聚。
经历了战乱轰炸;颠沛流离;l942年常书鸿被推选为新成立的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筹委会副主任;决定带领全家进驻敦煌。那是父母的又一次冲突;两人激烈争吵;妈妈拒绝的理由是儿子才两岁;体弱多病;〃到那个天寒地冻荒凉彻骨的地方该怎么活啊!〃但爸爸决心已定;妈妈只好哭着让步了。
1943年10月;常书鸿带着妻子儿女乘着敞篷大卡车从重庆出发;一个多月以后才抵达兰州。常沙娜记得妈妈那时身穿火红的棉旗袍;烫着当时流行的髦发;在那个寒冷的西北城市冻得直打哆嗦。爸爸给她买了一件厚厚的羊皮袄。妈妈穿上散发着羊膻味的羊皮袄;身上虽然温暖了;〃心里是很难过的〃。
在常沙娜的记忆中,妈妈虽然总是和爸爸争吵;但最终多是妥协的。她摩登、爱美;性格开朗;和爸爸的朋友们很玩得来。刚到敦煌;妈妈对莫高窟的壁画还是很有热情的;但时间长了;爸爸整天忙于工作;有时在外受了委屈还要回家发泄;〃他急躁;没有很好地安抚我妈妈〃。
父母的争吵终于在1945年的一天结束了。那一天;妈妈走了;她受不了没有蔬菜;天天吃加点醋加点盐的面条;受不了茫茫戈壁低矮的黄泥小屋;更受不了丈夫全身心扑在敦煌壁画上。她和一个国民党退役军官;来敦煌艺术研究所做行政工作的浙江同乡一起离家出走了;抛下了3个伤心的人——她的丈夫和一双儿女。
爸爸只好把在酒泉读中学的女儿叫回了敦煌;照看比她小10岁的弟弟。每天;常沙娜除了带弟弟、操持家务;还要完成爸爸给她订的学习计划;练字、学法语、看文学名著……过早承担了家庭重担的常沙娜懂事听话;愿意做一切爸爸希望她做的事情。而每天出入洞窟;那些壁画美妙的线条和色彩也一笔笔进入她的心里。有时爸爸临摹;她帮忙提水,爸爸会一边画一边告诉她从哪个角度画最好。看到女儿对画画越来越有兴趣,常书鸿有意识地选择不同朝代的代表作让女儿临摹。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精华之一是《北魏佛本生图》;后来有人说;常沙娜小小年纪就能把那些佛教中的造画像画得那样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临摹;更有精神上的呼唤——一个被妈妈抛弃的小女孩儿;一个心灵纯净的少女;坐在昏暗的石窟里;每一笔的临摹都有她自己对美和宗教的理解。
1946年;因国民党要停办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回重庆述职;宣传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重要性;途经兰州,举办了一场以敦煌壁画临摹本为内容的“常书鸿父女画展”,引起轰动。一位加拿大籍美国人叶丽华当即表示;愿意在适当的时候资助常沙娜到美国深造。两年后;常沙娜果然成行。
二十多年后给妈妈寄钱
在常沙娜去美国的前一年;爸爸又结婚了。事先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去兰州办事;后来;常沙娜收到爸爸的一封信;说要给他们带个妈妈回来。〃我那时候很木;就是个小孩子;觉得只要是爸爸做的事情;那一定是对的。〃继母来了;〃对我们还不错〃。但一年后;常沙娜去美国读书;而弟弟则被寄养到已经有7个孩子的杭州伯父家。
那天;爸爸带着弟弟一起到机场送她。爸爸一直在跟她讲自己当年在法国是如何奋斗的;一个人目标明确以后就一定要努力。弟弟在一旁哭成泪人;看着姐姐要离开;哭喊着说:〃姐姐;千万别扔下我;姐姐……〃对年幼的弟弟来说;姐姐就是妈妈;哄他睡觉;送他礼物;生病的时候;姐姐还会把小玻璃放在怀里保暖;喂他吃药……常沙娜的眼泪喷涌而出,一上飞机就大哭起来。从此在她年轻的心里留下了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继母来了;我们两个孩子都得走。唯一令她感到安慰的是;爸爸有人照顾有人陪伴有人一起共患难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常沙娜在美国著名的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刚学习了两年;就随一批进步的中国留学生回到了祖国。她甚至没有拿文凭;也没有跟爸爸商量。但爸爸没有责怪她;他能理解;当年他不也是这样义无反顾地回国的吗?爱国是两代人共同的心结。
差不多二十几年的时间;她的生活中不再有妈妈的影子。由于受爸爸的影响;她和弟弟对妈妈多有怨恨;弟弟后来再没有同妈妈有过任何联系。
1964年;在中央工艺美院工作的常沙娜带学生去杭州实习;见到了大伯。大伯问;沙娜你要见见妈妈吗?大伯告诉她;妈妈离开敦煌后就回了杭州老家;后来嫁的那个国民党退役军官在监狱里病故。不久后她改嫁给一个工人;生活很苦;靠在街道帮人洗衣服当保姆为生。在杭州有很多她和常书鸿共同的朋友;但无论遭遇多大的闲难;她都躲着他们;决不求助。常沙沙回答大伯;我想见她。
眼前的妈妈实在让她无法与那个留法的女艺术家联系在一起。〃她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她以前喜欢化妆;天天都要画眉毛的;可现在面容憔悴。〃母女二人在相隔二十多年后相见;谁也没有掉眼泪。妈妈脸色苍白;声音凄惨:〃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是上帝对我的惩罚。沙娜我对不起你;但你不能埋怨我一个人;你爸爸也有责任。〃
恨意在悄悄消解。长大的她已经能够理解当时的处境对一个大家闺秀有多难;妈妈能在那里待两年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次见面;她没有告诉爸爸;但从此以后;她每个月给妈妈寄20元钱;直到因〃与反革命家属划清界限〃受到批判;不久与学院全体同事下放农村。〃文革〃整整10年;母女失去了联系。
事实上;常沙娜已经习惯了没有妈妈;习惯了不想妈妈;但妈妈的命运让她无法忽视。〃文革〃后;她忽然收到妈妈的一封信;信里说自己很苦;是上帝的继续惩罚……信很短;字迹也歪歪扭扭;〃像没有文化的人写的;甚至语句都不太通顺〃。常沙娜没有回信;只是按照来信地址又开始恢复给妈妈寄钱。每次收到钱;妈妈都会来信;告诉她这些钱花在了什么地方:买了一个暖水袋或两袋奶粉;感谢女儿在关键时刻帮助她。常沙娜从不回信;〃因为实在元从说起。我只能用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和她联系。〃
这样的联系以妈妈心脏病发作猝死而结束;她很难过;至此才把妈妈的事告诉了爸爸。爸爸很吃惊;问妈妈是怎么去世的;听完以后却没有吭声。过了很长时间;爸爸又反复问到妈妈的死因。常沙娜这才知道;爸爸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呢。
〃再后来伯父伯母也去世了;我爸爸也不在了。就这样;一代人的故事也就走过去了。〃
像爸爸一样对美好始终坚持
成年的常沙娜虽然很少有机会和父亲深谈;但父亲却影响了她的一生。〃他从没有说过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也从没有明确设计过我的未来;他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亲对这个女儿是满意的;两人经常通信谈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和观点;仿佛志同道合的朋友。
杭州有句话叫〃杭铁头〃;爸爸经常这样说自己;想干的事情不管有多苦;非干到底不可。当年如果不是爸爸坚持去敦煌;恐怕那些壁画就很难留下来了。当地人求神拜佛;挖土烧香;人为与自然的因素使洞窟一天天被破坏。是爸爸带着研究所的同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尽力维护;在那里修围墙、做研究;一待就是几十年;是名副其实的〃敦煌守护神〃。而爸爸给她最重要的传承是〃敦煌精神〃;〃就是对中国历史艺术的保护、研究;是一种时代的责任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在故宫午门城楼上举办〃敦煌艺术展览〃;在常书鸿和常沙娜陪同钟爱敦煌艺术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看展览的时候;梁氏夫妇提出要把刚从美国回来的常沙娜推荐到清华大学营建系;协助林徽因一起结合敦煌艺术;探索中国传统图案的运用和创新。
当年为迎接在北京举办的〃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常沙娜参加设计了很多送给外国首脑的景泰蓝礼品;设计灵感大都来源于敦煌壁画;礼品大受欢迦;被称为〃代表了新中国的新礼物〃。20世纪50年代末;常沙娜还参加了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建筑〃的建筑和装饰设计;其中;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部的天花板设计;常沙娜采用的就是敦煌唐代装饰风格的图案;这一设计成为敦煌艺术运用于现代建筑的典范之作。
至今常沙娜还留着父亲1980年写给她的话:“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应该是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的时候了。”
在中央工艺美院工作50年;常沙娜带着教师深人民间采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在敦煌莫高窟;他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分类收集整理了历代壁画、彩塑人物服饰上的图案;当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给了他们很大支持。1986年;这一资料成书为《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常书鸿亲自题写书名并作序。
中央工艺美院是全国唯一的一所独立、健全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最高学府;培养了中国几代艺术设计人才。常沙娜从1983年起任院长;整整l5年;中央?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