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现在,每一次生活体验对姑妈来说都是人生的第一次。一棵她看了无数次的树,一个常和她打招呼的邻居或是几星期前她收到的礼物,都让她惊喜,因为她总是不记得,每次见了都觉得新鲜。她现在的人生仿佛在坐摩天轮,每转一次都会为奇特的景色欢呼,尽管那些景观从未改变。
最有趣的是她的女儿玛丽给她的馅饼。每天早上,姑妈都会惊奇地发现厨房的台面上放着一个馅饼。“这是哪来的?”她问。当得知是玛丽送来的,她就会再次惊叹,“她太可爱了”。
和姑妈相比,我实在是感到惭愧。为什么我总是麻木地地对待习以为常的生活?为什么乐能像坐摩 天轮那样用新鲜的热情来看待同样的事物?我有多长时间没有为眼前的一切而欢呼——视觉、声音和运动,太阳、雨水和天空,朋友、信仰和人生的意义?姑妈对所有事情都视为“第一次”的人生态度,饱含感恩、欢乐、热切和惊喜,这是最棒的人生旅程,不论你1岁还是100岁。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5期P59
·心 声·
●朱玄都
文学和音乐是我精神的营养。生活中,我用书籍滋养心灵的同时,也喜欢用萧笛把寂寞的空间装点得有声有色。
每进书店,满眼花花绿绿的杂志中,我首选《读者》。诱我为之动心的是封三的彩页,因为每一期《读者》都会刊载一首优美的歌曲在上面。这是我众里寻她的缘由,更是《读者》与众不同之处。
阅读和思考需要安静的环境,但一个人在无声的空间呆久了,难免枯燥乏味。于是,打开 案头的《读者》,哼唱一首心仪的歌曲,或用口琴萧笛吹奏一阅,让大脑得以放松,也别有一番韵味。《读者》为我们广大读者朋友想到了这一点。
翻翻珍存的每一本《读者》,封三彩页上我所喜爱的歌曲记忆犹新,张口能唱。详晶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韩红演唱的《天路》,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月亮之上》,等等,一如既往地 丰富着我的精神世界。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5期P03
小理想
●陈绍龙
她的丈夫患肝癌溘然辞世;她患乳腺癌终生带瘤生活。她的女儿肾功能衰竭;自己把一只肾捐给了女儿。这样的家庭岂止是不幸。
问及她为女儿捐肾;她很淡然;稀松平常的样子:全家人都愿意呀;都去验了血型;碰巧我符合。这不是什么牺牲;很自然就是这样。
她当然没有被生活击垮;相反;她积极地面对生活;成为香港政界的〃铁娘子〃。
她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
这样的〃风云人物〃一定是自小就有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记者问她的过去的〃最大理想〃时;她的回答叫我颇感意外。
她说;她最大理想是做一名大巴车司机。一路开着车;听着音乐;一车欢乐一车笑;阳光照在窗玻璃上;流动的风景从面前闪过……
〃种豆得瓜〃;她一点也没有轻视自己小理想的意思。现如今;虽说公务缠身;她仍没有忘自己的〃小理想〃;范徐丽泰会在闲暇时独自开着车从香港到深圳;再到珠海。沉浸在这样的小理想的生活中;范徐丽泰很真实;也很快乐。
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档〃感动年度人物〃中;有一个伙子;是打工仔;在众人的围观中;三次下水到汹涌的海水中救人。事迹本身已经感人。发奖现场;主持人问:你最大的理想是什么
小伙子有点木讷;稍一愣神:有工做;做好工。
小伙子是个木匠。
几秒钟的停顿;全场观众为小伙子的〃小理想〃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们要有远大理想没有错。理想〃大〃了;〃远〃了之后有时有点空;像云;会飘;像雾;会散。有多少人真的会把少小时立下的〃远大理想〃埋在心中;并为之一生穷追不舍的呢 我猜很少。
小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我们将来要做〃科学家〃;现实是普通的〃劳动者〃远比〃科学家〃要多得多。更糟糕的是;好多抱有〃远大理想〃的人;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到头来也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又有报道说;在人才市场;甚至出现〃硕士博士扎堆;高级技工难求〃的现象;或许;好些人压根儿就没把〃小理想〃放在心上。
〃小理想〃很小;其实;把小理想的事情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5期P27
想象与发明
●李忠东
发明离不开想象,因为想象是“理性的先驱”。几乎所有的发明家,他们的活动之所以富有创造性,就在于充分运用了假说这个有效的方法。而在健全和完善假说的过程中,又都毫无例外地发挥了想象的作用。
数步测距——“计步鞋”
一天,英国发明家维利·约翰逊同一位鞋厂老板聊天,老板正在为产品滞销发愁,希望能发明出更畅销的鞋。
当晚,约翰逊躺在床上,琢磨怎样帮鞋厂老板出奇制胜。在不经意间,他回忆起幼年的一件往事:上小学时,为了计算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他常常边走边数,看从家到学校一共要走多少步,然后再量出一步的距离,便可大概算出路程。想到这里,约翰逊的脑海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发明一种可以测量距离的“计步鞋”,肯定能够畅销。
深思熟虑后,约翰逊便动手干起来。他在一双特别加工的鞋垫内设置了微电脑,鞋面则装有显示器。穿鞋的人每走一步,所走距离的数据便会在鞋面上显示出来。
后来,他又对“计步鞋”做了进一步改进,开发出穿上后可以计算时间,测量距离,显示一个人跑步速度快慢的“测速鞋”。“测速鞋”投放市场后,深受中小学生和运动员的喜爱,被誉为“魔鞋”。在欧美上市的第一年就销售了10万多双。
战争与小轮椅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有一家销量很不错的缝纫机厂。可是战争的硝烟改变了一切,除军火外,包括服装在内的其他行业都处于半停滞状态。
是坐以待毙,还是绝处逢生?工程师出身的厂长杰克面临严峻考验。这位有超前思维的厂长预计战争可能会使大批士兵和百姓伤残。于是他当机立断,着手研制残疾人必不可少的小轮椅,然后大批量投入生产。战争结束后,这项发明果真备受青睐,伤残的人们纷纷抢购,使得小轮椅供不应求。
面对盈利,杰克没有满足现状,而是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做。他想,战争结束后,对于人们来说,最渴望的莫过于幸福美好的生活,而这一切离不开健康的身体。于是这位厂长带领科技人员大搞发明创造,开发出一系列健身器材。接着对企业原来的机械流水线稍作改动,进行生产。果然不出所料,新发明的健身器材开始走俏,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
现在,杰克的厂子已经积累了数十亿的资产。他感慨道:“商机离不开发明,发明得益于想象。”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5期P45
夏感
●梁 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激促的旋律。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荡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处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春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光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季节。
——摘自《读者》2007年第15期P49
铁板的呼吸
●肖复兴
铅灰色的墙,铁锈红四围的顶和一抹感叹号的外饰,和那阴沉沉的天,是那样的匹配。狭窄的门内,是一道弯曲的走廊,内墙全部都是由长方形的铁板一块块砌成,铆上的钉眼看得很明显。铁板墙上挂满了战俘的照片。是那场抗日战争中被日军俘虏去的中国军人,发黄的照片,褐色的镜框,沉淀着逝去了半个多世纪的日子。
在世界上,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战俘纪念馆。我也从来没有见过全部用铁板建成的一座纪念馆。似乎只有用这样沉甸甸的铁板,才能够托得起沉甸甸的历史和亡魂。走在窄窄的走廊里,两旁战俘的照片投射下来的目光,和两旁的铁板一样沉重,但绝对不是压抑。因为地板也全部由铁板铺就,只有间或铺成的玻璃砖下,看得见下面的日本侵略者的钢盔被地灯照亮,侵略者已经被我们踩在了脚下。
特别是看到这样的照片,比如刘启雄将军的照片,在那场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中,他是日军捕获的中国最高将领。军大衣的领子高高竖立着,剑眉高挑,目光如炬,不像是战俘,倒像是在凛然地审判着侵略者。
还有那张成本华的照片,一位战斗到最后一刻被捕的女兵,看得见她的身后是一排日本兵,虽然看不见,她的面前也应该有一排日本兵,她那样的潇洒,扣袢的中式棉袄蜈蚣襻紧紧扣到了领口,腰间系着武装皮带。她双手抱在胸前,眼睛和嘴角都含有微微的笑意。那笑意是对生死的度外,是对敌人的蔑视。
还有那张照片,一个不知名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军人,子弹袋、军号和军用水壶都还挎在身上,逆光的脸庞上,呈现出的不屈的神情。稚气未脱的孩子,笔直立定站在那里,定格在苍茫的历史中。
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冲击在我的胸口。解说员告诉我,被俘到日本的战俘,百分之九十点九七最后都死在了日本。在那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上,牺牲的是烈士,生还的是英雄,被俘的呢?多少年来,他们和他们的亲人,一直饱受着别人所无法理解的痛苦和屈辱。其实,只要没有变节,他们一样是英雄,为了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国土,他们一样是胜利的奠基者,他们不仅用自己肉体的生命,更用自己的屈辱的灵魂,为我们和平的今天铺平了道路。
这样的照片,布满整个纪念馆,或挂在墙上,或矗立在地上,或陈列在玻璃柜中,或悬挂在墙顶。它们如同群鸟,密集如云,用自己的羽翼遮挡住天空中的风雨。走在这样的纪念馆中,他们的目光无处不在,会从任何一个缝隙中投射到我的脸上和身上,无语话沧桑,似乎他们每一个人时时都能够从照片中跳出来,感怀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这时候,你真的能够感受到,纪念馆中紧紧包围在你四周的铁板那含有温热的呼吸。
这些照片全部是一位叫做樊建川的中国人到日本收集来的。他抛撒了大量的金钱,耗费了20余年的时间,滴水石穿。据说,有一次他买回了一批照片,从日本回国,海关的人很奇怪,带着这么多箱子里究竟藏有什么,非要拆箱检查,他们看到了,是这样的照片,不禁肃然起敬。他用时间更有良知,建了这座战俘纪念馆,他让一直尘埋网封的这样一段特殊的历史,没有被风干,没有被遗忘,而是真实又充满敬意富于生命感地走到我们的面前。
这个纪念馆在四川的安仁镇,离成都大约四十公里。我告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