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咎乇鸬牟豢臁K勒飧鍪焙颍磺蟹炊远加谑挛薏埂6彀玻桓龉谄椒驳纳苄伺耍。萑酰脸ち常怀龅亩睿〗牛坏敛黄粒话隳昵崤说幕盍Χ技负趺挥幸坏愣K淙宦逞覆恢劣谝悦踩∪耍蚁氲彼醇盖赘怂庋桓觥袄裎铩笔保懿幻庥行┖摹H绻彀财烈坏愣呐戮褪窍窈试浣隳茄月逞缚赡芤彩歉霭参俊5率稻褪钦饷床锌帷5迸笥严蚵逞复蛱苫榈氖率保猿暗厮担骸笆悄盖兹⑾备荆挥形业氖隆!被楹蟮诙焱砩希谀盖追坷锬ゲ洌幌牖厝ニ酰罄锤纱嗵稍谑榉坷铩;楹蟮谖逄欤徒杩凇安荒芑姆涎б怠保哦苤茏魅巳ト毡玖恕!?br />
上帝的居心,有时真让人怀疑。像鲁迅这么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闯将,怎么偏偏会碰上朱安这么一个最守旧最庸常的女人? 鲁迅也曾想和她沟通。有一次,跟她说日本有一种甜点,很好吃。朱安马上说,是的是的,我也吃过的。她可能太自卑了,急着要讨好这位“大先生”,反令鲁迅不快。那种甜点,不但绍兴没有,整个中国都没有的。 鲁老太太还知道点外面的事,能看看新书报,她是一点也看不懂。当鲁迅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来了,小鸟一样在院子里喳喳叫,她一句话也插不上,只能静静地呆在自己房里。她的心里,真能像外表那么平静吗?
五四之后,风气渐开,郁达夫、郭沫若等与鲁迅一样饱受旧式婚姻折磨的作家,大多挣脱了束缚,开始了新生活。也有人劝鲁迅离婚,鲁迅肯定早就彻夜不眠地考虑过,但还是难以跨出这一步。鲁迅年龄比郁达夫、郭沫若大很多,受传统影响更深,不能像郁达夫、郭沫若那样放得开,估计这是一个原因。但他主要顾虑的还是朱安。按绍兴习俗,一个嫁出去的女人被退回娘家,就会被认为是被“休”了,家人的歧视、舆论的谴责将使她处于极难堪的境地,家庭的社会地位也将一落千丈。有些性格软弱的女人竟会因此而自杀。 鲁迅显然是不忍把朱安推到这样一个境地的。在《随感录四十》中,鲁迅谈到自己这一代人的婚姻:“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又不能责备异性,于是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 这正是鲁迅伟大的地方。什么是伟大?能为别人担当起痛苦,就是伟大。郁达夫、郭沫若都是浪漫、潇洒的,他们的选择在当时情况下无可指责,但显然与伟大无关。
而“陪着做一世的牺牲”的,不仅是鲁迅,还有朱安。朱安这个女子,嫁给鲁迅实在是天大的不幸。她如果嫁一个普通的男子甚至就是村夫莽汉,可能也比嫁给鲁迅幸福。贫贱平凡的夫妻总还是夫妻,朱安与鲁迅却实在算不上夫妻。她曾向人诉苦道:“老太太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说话,怎么会生儿子呢?”一个妇人对外人说出这样的话,内心的凄楚可以想见。她日常生活的中心就是侍候鲁迅的母亲,也真应了鲁迅当年的话:“是母亲娶媳妇。”与鲁迅相比,朱安更加不幸。鲁迅忍受了漫长的煎熬,最终还是等到了他的“月亮”——许广平;而朱安,却真的“做一世的牺牲”,陪伴她的,只有年迈的鲁老太太,迟迟的日光,夜夜的空房……
过着与世隔绝一般生活的朱安,并非真的心如枯井。其实,她一直在想着改善与鲁迅的关系,只是与鲁迅在人格、思想各方面差距实在太大,渐渐也就没有了机会。 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并生下海婴,对她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房东的妹妹俞芳问她以后怎么办,她凄凉地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儿一点儿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读了这朴实而悲惨的言辞,我不禁泪下——一只蜗牛!我怜悯朱安一生悲苦的命运,更惊异于她对自己处境的准确体认——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对世界的感悟啊。哪一个文学家,就是鲁迅,也没有想到用这么一个比喻来形容朱安吧? 朱安一生的苦难,只有自己知道,这个比喻,也只有她能想象得到。她没有文化,但她深知,她就是一只永远也爬不到墙顶的蜗牛。朱安因这个比喻而定格。如果把封建礼教比作一口深井,鲁迅和朱安都被困在井底,一点儿一点儿往上爬,鲁迅历尽千辛万苦,总算爬上来了,虽然遍体鳞伤;而朱安,永远爬不到头!
我止不住想,像朱安这样一个生命的诞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上帝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一出荒诞得令人泪下的悲剧呢? 我有一个看上去有点儿过于大胆的想法:鲁迅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朱安与许广平,若论谁对鲁迅的影响更大,不是许广平而是朱安。 正是朱安,使鲁迅体味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命运的荒诞,断了他的后路,刺激他与传统彻底决裂,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反抗封建礼教,与命运进行“绝望的抗争”。 一个伟人的诞生,往往出于迫不得已。鲁迅文风的阴冷、偏激、滞涩,也与朱安这个背景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安成就了鲁迅。两个反差极大的生命体被捆绑到一起,激起巨大的思想和情感波澜,不和谐处被极端放大,化作鲁迅沉郁的文字和骇人的意象,惊现于世人面前。如果鲁迅一开始就为妩媚的“月亮”所笼罩,现代文学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这,就是朱安的价值。当许广平来到鲁迅身边,鲁迅已经成熟,她看到的,是一个结果。
因此我又想,上帝也许是对的,在他看似荒谬可憎的组合中,包含着深刻的必然。朱安,也许是上帝特意安排到鲁迅身边的。这只小小的在后院寂寞爬行的蜗牛,维系了鲁迅一生的沉重。
鲁迅死时,朱安在北京的宅院里设立灵堂,一身孝服,为鲁迅守灵。
朱安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人。在遗嘱中,朱安说:“灵柩回南,葬在大先生之旁。”
这个愿望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她被葬在北京西直门外保福寺村,仍然陪伴她侍候了一生的鲁老太太。
——摘自《读者》2007年第15期P24
流言的自白
●王启国 编译
我无视公正,亵渎事实。我能在悄无声息中废掉一个人。我让人心碎,毁灭生命。我狡猾、恶毒,我的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我被人引用的越多,人们就越相信我。我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我的身影。受害者们都无能为力。他们不能保护自己免于我的伤害,因为我没有名字,样貌也千变万化。
想追踪我是不可能的。你越是努力地寻找我的踪迹,我越是飘忽不定。我没有朋友,独来独往。我一旦声名扫地,就马上改头换面。
我经常干颠覆政府、破坏婚姻的勾当。有人因我工作不保,夜夜难眠;有人因我茶饭不思,心痛不已。猜疑因我而生,忧伤拜我所赐。清白无辜的人因我容颜憔悴,抱头哭泣。其实,我并不是战无不胜,打败我很简单,只需要远离我,对我一笑置之。
我是谁?人们都叫我流言。
——摘自《读者》2007年第15期P49
两个人的马拉松
〇肖 文译
这是一对父子间的感人故事。爸爸叫迪克·霍伊特,儿子叫里克·霍伊特。这对父子是长跑“健将”,在过去25年里,他们一共跑了3770英里,其中包括85次马拉松赛、24次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赛、206次奥运标准的三项铁人赛、6次被公认不是平常人可以承受的终极铁人三项赛……
但他们可不是普通的长跑“健将”:儿子的腿从一出生就不能动,只能坐在轮椅上;父亲也没有天生的运动才能。但仅仅是为了儿子的一句话“爸爸,我想跑”,父亲就义无反顾地推着儿子开始了长达25年的长跑。有一次,他不但用轮椅推着里克跑了26。2英里,还用救生浮艇拖着他游了2。4英里(约3。84公里),然后再用自行车载着儿子骑了112英里(约180公里)———这些全部都是在一天内完成!父亲还曾拉着儿子参加越野滑雪,背着他爬山,甚至用自行车拉着他横越美国。
那么,儿子又为他的父亲做了什么?“我最想送给老爸的,是让他坐在轮椅上,由我来推他一次!”
11岁时第一次“说”话:“褐熊队,上!”
这个动人故事发生在43年前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文彻斯特市。里克出世了。但刚来到这个世界他就遭遇了命运的捉弄,小里克几乎丧命:脐带勒住了他的脖子,并造成大脑损伤,出世后的里克根本无法控制四肢。
转眼间,小里克9个月大了。医生对里克的父母说:“他以后将成为植物人。把他送到慈善机构算了!”但霍伊特夫妇没有这么做。迪克和他的妻子朱蒂注意到,当他们在房间里走动时,小里克的眼睛一直盯着他们。当里克11岁时,霍伊特夫妇把他送到特夫兹大学工程系,询问有什么办法帮助这孩子与人沟通。可得到的回复是:“不可能。他根本没有任何脑部活动。”
但迪克反驳说:“你给他说个笑话试试。”大学里的人一试,果然,小里克笑了———他的大脑能正常地运转。结果,他们为里克装了一部能用头的侧面控制鼠标的计算机,里克终于能和外界沟通了。里克有生以来“说”的第一句话是:“褐熊队,上!”(译者注:褐熊队是波士顿的冰上曲棍球球队。)
“爸爸,跑步时我好像不再是残疾人!”
里克上高中后,一位同学因事故瘫痪了,学校为他举办了一次慈善长跑募捐活动。里克犹豫着对迪克“说”:“爸爸,我也想参加长跑。”
这让迪克感到为难了:他本人都是四肢简单,从未一次不停歇地跑完1英里的路程,而现在,他又怎么能带着残疾的里克跑完5英里(约8公里)呢?不过,为了里克,迪克还是决定“顶硬上”。赛后,迪克的四肢足足痛了两周,以至于他后来说:“现在轮到我瘫痪了。”
这次比赛也彻底改变了里克的生活。他在键盘上敲出了一句话:“爸爸,我们跑步时,我好像不再是一个残疾人了!”
这句话也改变了迪克的生活。他希望能常常带给儿子同样的感受。他努力健身,与里克一起准备参加1979年波士顿的马拉松赛。
可是,迪克从一位赛事管理者那里得到的答复是:“不行。”因为他们既不是独立的参赛者,也不是轮椅参赛者。结果几年来,霍伊特父子只是在赛事中跟着大队伍一起跑。但他们终于找了到正式参加比赛的方法:在1983年,他们参加了另一个马拉松赛,他们的成绩太好了,这令他们有资格参加1984年的波士顿马拉松赛。
这时又有人建议说:“迪克,你们为什么不参加三项全能比赛?”可问题是———一个从来不会游泳而且自6岁起就没再骑过自行车的男人,怎么可能拉着一个重约50公斤的残疾儿子参加三项全能比赛呢?但迪克还是那句话:“试一试吧。”
结果一试就试了212次三项全能比赛,其中包括4次在夏威夷举行、极费体力的15小时铁人赛!试着想想,一个老头用小舢板拖着一个成年残疾人,超越所有25岁左右的大块头,那是何等震撼人心的场面!
当迪克被人问到为什么不单独参加比赛时,他说:“我不会独个儿参赛。”他说,自己参加比赛纯粹是为了享受他们父子俩一起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时的那种感觉,看到里克面上露出甜美笑容时,那种感觉非常“奇妙”。
父亲和儿子都救了对方一命
今年,已经分别是65岁和43岁的迪克和里克完成了第24场波士顿马拉松赛。在超过2万名选手中,他们的成绩排在第5083位。他们最好的成绩是在1992年的比赛中取得的,用时两小时40分钟,只比世界纪录慢了35分钟。当然,世界纪录是由健全的人在没有推着轮椅的情况下取得的。
对此,里克自豪地“说”:“毫无疑问,我的老爸是‘世纪父亲’。”
迪克也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好处。两年前,在一次比赛中他患上了轻度心脏病。医生们发现,他的一条大动脉有95%栓塞了。“如果你不是保持这样良好的状态,你很可能在15年前就一命呜呼了。”医生们对迪克说。
从某种程度上说,迪克和里克都救了对方一命。
“让他坐在轮椅上,我来推他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