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乞丐把小狗埋在了后院,小小的墓碑上有一行字:我惟一的朋友。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4期P30
要听懂草木的叹息
范敬宜
7月12日,北京一家报纸在并不显著的位置刊登了一条短讯:“天安门地区更新163株油松”。
短讯说:“近年来,由于广场行道树油松生长立地条件不良,造成油松逐渐衰弱并死亡的现象”。为此,决定从11日晚开始采取更新改造措施,包括去除松树之间的花岗岩铺装,更换土壤,拓宽树池以扩大营造透气面积等等。
读着这条新闻,我心头猛然一震。倒不是因为惋惜,而是因为立刻想起一个星期之前,韩国朋友成范永先生向我说的一番话。
成范永是一位被誉为“盆栽艺术家”、“盆栽哲学家”的特异人物。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他抛家舍业只身来到过去专门流放要犯的济州岛,在这块乱石滚滚的不毛之地上,开始被人们认为“发疯”的创业,发誓要把它变成一个世界大花园。半个世纪过去了,成范永在韩国广大志愿者的支持和赞助下,实现了他的梦想。现在,凡到韩国的旅游者,几乎都要到这个“盆栽艺术苑”观光,无不为成范永坚毅不拔的精神惊叹不已。成范永撰写的《思索之苑》也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一个盆栽哲学家的深沉思考”。
最近他来到中国,回国前一天,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想要见面谈一个“重要问题”。
我如约赶到他的住处,没想到他想谈的“重要问题”竟是“天安门地区松树的健康问题”。
他焦灼地告诉我,他一到北京,就发现天安门广场周围的松树“气色很不好”,感到十分不安。当天晚上,他特意跑到松树周围,徘徊观察了几个小时,断定它们是得了“重病”。“因为树木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健康的树木是会‘笑’的。而在这里,我听到了松树在‘叹息’,在‘呼号’,在‘哭泣’,必须马上抢救,否则就会死亡。”他说。
我说:“我经常经过这里,怎么听不见?”
他严肃地说:“那是因为它们不是你的孩子。每一个细心的父母都能听懂他们婴儿的哭声——是饿了、病了,还是冷了、热了……”
我问成范永:照你看来,这松树究竟得的是什么病?他说:“病因可能很多,但照我看来,缠绕在它们身上的那么多彩灯,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看我有点不解,便像一个医生似的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
“松树像人一样,是要睡觉的。人睡觉需要熄灯,需要安宁,如果整夜都被灯光照着,非得失眠症不可。松树也是这样,白天累了,晚上长期被灯光照着无法安眠,怎能不造成代谢功能的紊乱?”
“灯泡是发热的,哪怕是低度的灯泡也散发一定的热度,如果一年四季几十个灯泡烤着你,你能受得了吗?”
“再说,松树也是需要自由的。自由才能健康成长。现在那么多的电线缠着它的躯干,那么重的灯泡压着它的枝丫,好像人被戴上了镣铐,绑住了手脚,能活得好吗?”
他最后的结论是:“你们是好心,不过只考虑了美观,没有考虑更重要的是给树木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你们需要能听懂草木的叹息、呼叫和哭声!”
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当他提出希望我写篇文章呼吁一下时,我犹豫了。万万没有想到,文章还没有动笔,已经成为“马后炮”——病松问题已经开始着手解决。
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把它写出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起个参考作用也好嘛!何况,成范永讲的这番道理,还可以使人联想到许多的方面……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4期P32
一场动人的演说
'美'史宾塞
他的脸瘦削而覆满胡茬;鹰钩鼻;薄嘴唇似乎永远湿润;下额突出如脱臼的手肘。他就是著名环保人士杰斯洛。然而;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在他脸上;如痴如醉。
“20 年内;地球上的物种将有1/3 消失!”杰斯洛怒吼;凹陷的腹部系着一条长皮带;他仰望着高大的枞木;悲愤地举起手:“我们在森林中的弟兄们正陷入绝境;古老的森林注定要在刽子手的电锯下断头。”他的每句话都说得抑扬顿挫;头用力摆动着; “这场战役不止是为猫头鹰;不止是为一片森林或美丽的花木、原始的草原和适合散步踏青的山径;也不止是为了保存鱼种丰富的河流以供民众假日垂钓;这是为垂死的大地之母沉痛请命。因为只要任何物种灭绝;我们的母亲便死去一部分;而此时此地正是我们宣战的最佳机会;也是我们拯救母亲的最佳时机。”
杰斯洛说到这里;顿了一下;等待语言自然充满听众的心灵。他接着又说:“毁灭森林就是毁灭全人类。”他的话铿锵有力;“如果你认为地球的命运与你不相干;那是你的目光太短浅。你呼吸的空气难道不是你的一部分?请停止呼吸一分钟再回答我。河流难道不是你的一部分?试试一天不喝水再回答我。森林同样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森林遭破坏等于我们遭侵害。”
之后;他的语调变得异常平静:“法律已经背弃 我们。”他以近乎责难的眼神环视大家;露出歪斜的牙齿;“法律不会保护这片森林;也不会保护猫头鹰。但是——”他停顿的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人民才是法律的代言人;而在场的就是人民的代表。”
杰斯洛的演说当然极具鼓动性;然而站在我身旁一位妇人的简单比喻却让我更感动。她的声音又细又柔;仿佛在自言自语:“大地就像子宫;我们这群孩子住在里面;如果破坏了孕育我们的子宫;下一代将会胎死腹中。”
另一个表情诚恳的妇人背着熟睡的孩子;同样给了我强烈的视觉冲击。
穿着制服的邮局职员说:“砍伐树木去做三合板和卫生纸;简直就像用名画来当包装纸。”
他身边的木匠接着说:“应该立法禁止人们砍伐年龄比他老的树木。”
另一个与会者则批评传统的环保人士是“没有电 池的电动玩具”。对在场的积极派而言;参加爱岳社就像上主日课学习打击犯罪;奥德邦协会(成立于1905年;旨在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乌类)那群胆小鬼则是“变态的偷窥狂”。
这就是普通人活生生的语言、比喻和叙事方式!如果你要学到语言形象且实用、活泼的用法;一定要走人群众;倾听他们怎样选词用字;就能看到阳光下语言闪耀的光辉。
会后;我听到杰斯洛接受记者采访的情形。
“有些人的确取得了合法砍伐森林的权利;您是否也应该尊重他们?”记者问。
“人们的权利来源与愿蝉并无不同。对大地之母而言;人类的权利并不比其他子女的权利来得神圣;池塘边自弹自唱的蟋蟀;睡莲上端坐如蓓营的青蛙;与人类相比一点儿也不差。”
这段话让人清楚地看到人类、青蛙与赂蝉处于平等的地位。
“您的意思是青蛙和人类一样重要吗?蜗牛和您的孩子一样重要吗?”记者显然觉得杰斯洛的论调不可思议。
“这就要看你是从孩子的母亲还是万物之母大地的角度来思考了。”
“我认为自然的法则就是适者生存。”
这个论点也难不倒杰斯洛;他说:“照这样说来;老鼠和蟑螂就是最适合生存的;因为原子弹也无法消灭它们。”
“就是说有能力者就生存下去;是吗?”记者显然有意让他说不下去。
杰斯洛丝毫未被他语气中的讥讽意味激怒;更大度地说:“人类绝无办法创造出池塘里的一只胳膊;却能将睡莲尽数拔除;排掉池塘里的水;让森林歌唱家永远沉寂。不论为善还是为恶;人类的确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强的能力。但是;人类也因此对大自然担负更大的责任。”
“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记者严肃地问道。 杰斯洛沉默不答。
这时;我听到从杰斯洛身后传出清晰的声音:“对所有归于尘土的生命;他都抱着一颗敬畏而恭敬的心。”
杰斯洛动人的演说就这样结束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4期P28
一滴水有多苦
刘醒龙
一滴水在一只干瘪的下巴上晶莹地闪烁着。
一位老人感觉到了它的分量,伸出干枯的手,仿佛从沙砾中寻到一粒玛瑙,轻轻捋下水滴,小心翼翼地捧起来,送到自己的唇边。
关于水,这是我记得最为细致的细节。记得她的地方,是在新滩,那是三峡中最险要之所在。下船后跨过晃荡不已的跳板,再穿越所谓码头上的十几块巨石,才有一道人工开凿的石阶通往位于半山腰小镇。老人就坐在石阶上。因为枯水,又因为老人的手过于苍老,那石阶,愈发显得太高。坐在石阶的三分之二高处的老人,拿着一只不知用过多少次的旧矿泉水瓶,半瓶净水映照出一江浊浪,她却丝毫没有诗中所形容的饮马长江样子,目光浑浊涌动的全是干枯燥渴。
去过多少次三峡,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主要是不愿意一一细想,总觉得只需记住那份天底下独一无二的大江大水就够了。一个人除了永生与某个地域相生相守外,在不得不有来有去的时候,重要的是对这一类与灵魂有约的事情刻骨铭心。
或是逆水行舟,或是顺流而下,这是一般人去三峡惯用的方式。最初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尝试的。后来,之所以弃舟楫而登陆,行走在陡峭的大江两岸,就在于我见到了这位将自身挂在陡峭江岸上的老人,以及这样一滴挂在宛如用江中礁石刻成的下巴上的净水。老人双肩上的背篓里装满了许多故事,有她自己的,也有别人的,还有与任何人都不相干,只属于眼际里惟一的峡江和数不清高山大岭中的苦乐情殇。行走在山路上,数不清遇见过多少如此背在女人肩上的背篓。
浩荡的大江,浩荡的大水,浩荡的大船,一个人用尽游历的目光也只能看到三峡的雄奇瑰丽,也只有懂得了背篓,才能懂得乡间的苦砺亦即这山水般荡气回肠。在那些三峡大坝截流前所剩寥寥无几的年份里,这样的背篓给当地女人平添了更多的忧伤。每每与她们相遇,看得见那一双双的眼神,其中复杂,宛如高山上绝不放过天上落下来每一滴雨水的天底天坑。曾经在心里闪过这样的描写,背篓之于三峡中的女人,是秀目,是玉乳,是美臀,出门时双肩不负背篓的女人是不完整的。还进一步认为总也不离女人肩上的背篓,是人在这样的山水之间得以养育与繁衍的子宫。无论如何来看,在表面,在一江两岸亘古不变的背篓仿佛是山里女人肌体一部分。就像那位坐在石阶上的老人,人坐在第一级,背篓垫在第二级,同时靠着第三级。不管外来者如何看,她自己分明是在享受着一份人生的惬意。
与空荡荡背篓相依相偎的老人,不错过一滴净水的老人,在江边,当然会有自己的追忆。她将过去的一切从山上背下来,又将一切的过去从江边背回去。无须多问,从一滴水里就能知晓,老人年轻时同所有女子一样,嫁到别人家,满三朝的那天早上,就得背上背篓,从高高的山上下来背一桶江水回家,如此多日,直到练就了一滴不漏的功夫,才算得上是婆婆的媳妇,丈夫的女人。那时候的新娘子才敢在丈夫面前笑一笑,再放心大胆地在丈夫的怀里做一回真正的女人。
只有走在那破碎的山路上,才晓得紧邻长江的这些大山是如此的害怕干旱。半个月不见雨水落下来,那些大大小小的天坑就会比人还焦渴,张开大嘴拼命地吮吸着有可能变成水滴的每一丝潮气。女人们纷纷背上背篓,出家门一步步地沿着陡峭山岸下到江底,将水桶灌满后放进背篓,然后又一步一步地爬向突然变得远在云端的家中。
有一天,一位女子背着水走到一处山崖下,忽然闻听到头顶上有一群家畜在吼叫。女人晓得那些畜生闻到了水的气味,不敢往上爬,等了许久,畜生们不但不肯离开,最渴的一头牛等不及了,竟然一头闯下崖,摔死在女人面前。天要黑了,女人开始哭泣着往这必经之路上爬,她明白接下来会是何种局面。刚刚露头,家畜们就冲上来将她扑倒,背篓里的江水全都泼在岩石上。牛们、羊们和猪们,拼命地将自己的长嘴巴贴上去,吸啊吸,舔啊舔,舌头磨破了,岩石上变得血红一片也不见它们有片刻歇息。
又有一天,一位刚刚出嫁的女子,从那高高的山上急匆匆地下来了。见到江水,女子忙不迭地将焦黄的脸洗成让男人见了心爱心疼的嫩红,又用梳子蘸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