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美联社记者这样记录国民党“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的场景:“带着脚镣手铐而站立在铁甲车上的方志敏,其态度之激昂,使观众表示无限敬仰。观众看见方志敏后,谁也不发一言,大家默默无声,即使蒋介石参谋部之军官亦莫不如此。”
在狱中,方志敏争取到了同情革命的胡逸民、高易鹏等人以及看守所代理所长凌凤梧。前者辗转4次从狱中送出了方志敏的手稿,后者则把他脚上10斤的镣铐换为3斤半。
正是这副镣铐,20年后成了寻找方志敏遗骸的重要线索。
1955年,在方志敏就义的南昌市下沙窝,施工人员发现了很多骨头、一副棺木和一副镣铐。经凌凤梧等人辨认,镣铐和棺木正是方志敏受到的特殊“待遇”。血样对比之后,9块遗骨被认定为方志敏的遗骸。
又过了22年,烈士遗骸隆重安葬于市郊梅岭。方梅记得,那一天先是细雨氵蒙氵蒙,尔后碧空如洗,当灵车经过市区时,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老百姓……
妻子缪敏却没能等到这一天。就在安葬仪式举行的一个月前,这位曾与丈夫并肩战斗的革命者匆匆辞世。
她名字里的“敏”字,是方志敏送她的订婚信物。结婚那天,方志敏曾给妻子取化名“李详贞”,与自己直到被捕时还在使用的化名“李详松”,又是天成的一对。
丈夫被捕后不久,缪敏也落入敌人魔掌,被囚禁于与方志敏关押地一墙之隔的南昌女子监狱。当方志敏望着报纸上妻子被捕的照片难过时,劝降者不失时机地提出,以跟缪敏见面作为“发表一个倾向声明”的交换条件。
方志敏当然说不。后来,他曾流着泪对凌凤梧说,缪敏是巾帼英雄。
两年后,缪敏被党组织保释出狱。曾经近在咫尺的相隔,终成生与死的距离。
母亲渐渐年老,方梅才懂得了那种刻骨的思念。性格倔强、“一不对就会掏枪出来”的母亲,一提到父亲就泪流不止。结婚时父亲送的一支“英雄”牌钢笔,母亲一直用到70年代,用到笔头磨得溜光。而那封父亲在狱中写给母亲、后来在颠沛中遗失的信,母亲后半生一直在寻找。
母女俩解放后才相见。那时,17岁的方梅已经为人妻母。与被母亲带到延安、后来上大学并留苏的两个哥哥方明、方英相比,在农村长大的方梅吃了太多的苦,缪敏想要弥补这份遗憾。
她把女儿锁在屋里,逼着她读书。这时,方梅第一次读到了父亲的《可爱的中国》。
“母亲!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一遍遍朗诵着这些直抒胸臆的句子,学会识字不久的方梅欢呼起来:从此我可以讲我的家史了,从此我懂得“祖国”是什么意思了——祖国,就是生养了我们、值得像父亲那样的千千万万烈士用生命去保护的母亲!
被囚的100多天里,方志敏写出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30多万字的文稿。这充满才华与激情的文字,成了影响多少代人的经典。
毛泽东欣赏方志敏靠“两条半枪”打出了两个红10军的才能,称赞在敌人数年围剿中屹立不倒的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式根据地”。在农民问题上,两人更是早有共识。
蒋介石同样看重方志敏。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时,蒋介石多次设宴款待他。得知抓住了方志敏的消息后,蒋介石亲自出面劝降并许以江西省主席之职,但得到的答复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你赶紧下命令执行吧。”
一代英才不能为己所用,蒋介石下令秘密处决。
1935年8月6日,距方志敏的37岁生日仅半月。被押解至刑场的方志敏在赣江边站了几分钟,然后转身说:“来吧!”
秋风吹动着方志敏的头发。
父亲想了些什么呢?方梅说:“那几分钟里的思绪,我大概一生也理不透了。”
刘伯坚——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我心无愧怍
刘豹一直把父亲遗书拍成的照片带在身边。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71年前的3月11日;被敌人押解移狱的刘伯坚,就这样拖着重重的镣铐,蹒跚着走过江西大庾人潮涌动的青菜街。
敌人企图以羞辱的方式摧毁刘伯坚的意志,却让内心坦荡的革命者写出了不朽的《带镣行》。
刘豹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20多岁的小伙子了。1949年,挥师江西的解放军来到了瑞金农村。从他们口中第一次听到“刘伯坚”这个名字之前,被养父母取名“邹发生”的刘豹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捡来的“野孩子”,会一辈子在这片山林里放牛、砍柴。
事实上,他是留在父亲身边时间最长的一个孩子。
红军主力长征后,蒋介石调集十几万大军包围了中央苏区,根据地所有县城先后失守。1935年3月,时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率部准备突围,挑在箩筐里随部队行军的孩子不能再留了,只好送给一家船户。
从江西到北京,对一切都懵懵懂懂的刘豹几乎来不及细想“父亲”、“牺牲”这样的词语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只记住了在南昌第一次见到的电灯,以及大高个的他走进华北小学一年级课堂时全班哄堂大笑的情景。
慢慢地,被北京的叔叔伯伯们喊作“豹子”的刘豹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外表儒雅的刘伯坚为3个儿子分别取名虎、豹、熊,无不透着股虎虎生气。上学期间,刘豹一直把父亲遗书拍成的照片带在身边——怕照片发霉,他还常常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晒。
对于父亲洋洋千言的遗信,他说,那时候读不懂,到现在也还没完全领悟。
刘伯坚生于四川,25岁时赴欧洲勤工俭学并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先后在苏联学习政治、军事,回国后到冯玉祥的西北军任政治部部长。他最后的足迹,留在了刘家的祖籍地——江西。
就在送出孩子后几天,刘伯坚向赣南油山突围时重伤被俘。
像对待其他共产党领导人一样,敌人使尽了软的硬的手段。但刘伯坚早就抱定了牺牲的决心,他在信中说:“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或许是善于做政治工作、曾成功策动“宁都起义”的刘伯坚争取到了国民党看守?或许是他挥毫而就的《狱中月夜》等诗篇获得了他人的共鸣?这些写给兄嫂或请转妻子的信是如何从监狱安然寄出的,至今仍是个谜。
行刑那天,刘伯坚给妻子写下了最后一封信。“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半个多世纪过去,字迹依然清晰,落款中的拼音签名“LIU”依然洒脱。
时时回响在刘豹耳边的,却是那最后一句:“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
一句话,填满了刘豹断裂二十多年的父亲记忆——一边是森严的杀场,一边是从容的留墨,我的父亲在走向敌人屠刀时,是怎样的凛然与镇定啊!
刘伯坚至死也不知道,他的妻子再也看不到这些信了。几乎是在他牺牲的同时,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机要科科长的王叔振,被害于闽西长汀。
这对革命夫妻恩爱至深,当年他们在西安举行的婚礼上,出现了于右任等国共许多著名人士,革命青年和革命军人在北伐中的联姻一时传为佳话。战斗岁月里,他们聚少离多。1931年,独自在福建工作的王叔振生下三儿子熊生后不满两月,即再次把孩子送给老乡。
王叔振与丈夫留给孩子的话如出一辙:“今送给黄家抚养成长,长大在黄家承先启后……父母深恩不可忘记,仍要继续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光荣。”
但母亲还心存重逢的希望,她把“承先启后”4个大字撕为两半,另一半随自己带走,作为日后相认的凭据。
1979年,在三弟熊生家里目睹那永远无法完整的一页时,第一次聚首的刘虎生、刘豹、刘熊生三兄弟抱头痛哭。虎生在父母牺牲后被亲戚送到延安,后曾留学苏联,熊生则一直在母亲当年送出他的山村里平静地生活。如今,他们已先后辞世,剩下年过七旬的刘豹孤独地守着父母留下的往事。
叶剑英为他的亲密战友写了一首悲壮的挽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主力红军出发时,叶剑英与刘伯坚在于都县城东门外渡口分手。无论是随部长征的叶剑英,还是为长征大军搭浮桥、筹军粮等事宜四处奔忙的刘伯坚,他们也许都没有想到,这一幕,竟成了荆轲离易水般最后的告别。
刘伯坚牺牲的1935年3月21日,中央红军正在第4次渡过红土高原上的赤水河。
险象丛生的长征从此绝地逢生,刘伯坚却倒在了生命的终点。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12
回家的银项链
作者:詹雅兰
我和依达在十六岁以前,读同一所学校,住在同一条街上。
每天早上,我准时爬上三楼敲她们家的门,那时依达的妈妈便会笑眯眯地将依达送出门,再递给我们一人一份三明治早餐。
“下课要直接回家喔!”依达的妈妈总是这么交代。
“如果没迷路的话。”依达装出不负责任的表情。
“你不是有手链吗?”她笑着瞪了依达一眼,“这下再也找不到借口啰!
“手链?”我被她们母女给搞迷糊了。
依达把手举高,亮出手腕上的银锁片,神秘且兴奋地看着我:“这是我昨天在妈妈衣柜里发现的,是我小时候戴的。”
我凑近一看,发现银锁片上头刻着几行字:
我叫依达。
住在台北市××街×号3楼。
家里电话(02)3736666。
如果我迷路了,请和我妈妈联络。
“小时候依达老是乱跑,怕她有一天走失了,所以我和依达的爸爸就到银楼,替她刻了这条手链。”依达的妈妈解释。
提起了往事,依达的妈妈眼里充满着幸福的光采。
她真是个漂亮的妈妈,总是将头发梳得既整齐又柔美,可能因为身材高挑,穿起洋装特别有味道。
“她现在都已经这么大了,还需要戴吗?”我扯扯依达的链子。
依达不服气地把手缩回去:“就只是纪念嘛!把两三岁的东西戴在身边,很有感觉的。”
“好了,好了!你们上课快来不及了,我也得赶去工厂。”依达的妈妈催促我们。
由于只有依达一个女儿,依达的妈妈希望能给她最完整的照顾,便专心当起家庭主妇,只是依达的爸爸是个公务员,薪水虽然固定却总是有限,依达的妈妈便到工厂搬些东西回来,做家庭代工。
这一次的货品是各种颜色的珠子,直径不到0?郾1cm,必须用线串连起来,成为一条缤纷的彩石项链。
我怎么知道呢?
因为整条街的太太们都分配到了这些赚钱的机会,包括我妈妈。
依达的妈妈很会开发这种代工的工作,她也不吝惜地将这些机会介绍给大家,就像个代工头头一样,将工作逐一分送给需要钱的家庭。
她就是有办法可以在上一批货即将结束的同时,又找到下一批货。
“带些宝石项链回去吧!听说这在外面卖得很贵。”
“这里有几十条围巾,你们随便挑吧!”
依达的妈妈有时会留下一些成品,送给来到家里的亲戚朋友,当作礼物。
“依达的妈妈,我看下一任干脆选你当邻长好了。”丽子看到她那么活跃,忍不住提议。
“不要不要,我才没那种本事。”依达的妈妈推辞。
“谁说你没本事?你虽然是个家庭主妇,可是东钻西找的,一个月赚的钱比一个出去上班的人还多,不时还替我们这些邻居找赚钱的门路。”丽子口无遮拦,忘了依达的爸爸也在场。
“你千万不要这么说。”依达的妈妈笑着说,“我赚的是力气钱,他们坐办公室赚的是脑筋钱,没得比较。”
“依达的爸爸,你真是娶到个好老婆。”丽子听出了依达太太在替他先生辩解,马上堆起笑脸顺势说话。
依达的爸爸坐在角落里,安静地写着他的书法,无视于一群女人的热烈讨论。这种情况,他早已司空见惯。
“可以啦!你那么热心。”曾经受过她帮忙的梅太太也开始在一旁助阵。
梅太太一共生了十二个小孩,每一个几乎只相差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