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男腋2⒑廖蘅志宓嘏趟阕盼蠢础N疑ぴ诠爬系亩砺匏勾持校康彼傅嚼止鄣氖虑槭保易苁浅渎骋伞H缓笪颐浅鱿至私涣魑侍猓何矣弥甭实亩砺匏狗绞揭蟮玫桨镏鞍涯嵌鞲夷霉矗 彼滴沂恰霸诿钏烧飧赡恰薄T谒蠢矗矣Ω盟怠澳闶欠裨敢獍镂野涯嵌髂霉矗俊奔蚨灾颐欠浅7浅2煌绻颐堑幕橐鲆绦氯サ幕埃承┫肿幢匦胍谋洹?br />
我们开始编制一个我们都喜欢的菜单。罗宋汤这个俄罗斯烹饪王冠上的明珠被剔除了。酸菜炖肉和俄国水饺保留下来。大豆沙司被允许放在厨房中,但要少用。我们一致认为假期应该去州立和国立公园宿营。然后我从图书馆带回家几本关于观察野鸟生活和有关梦想的书。几个月后,我在一个帐篷中醒来——寒冷、僵硬,心中充满了自我怜悯,发疯地对朋友抱怨说,“你相信吗?在那个野营地没有淋浴,到处张贴着小心熊的告示,我们只好将食物锁在熊进不去的箱子中!”
看着安宁入睡的丈夫,我穿上夹克,离开了帐篷。夜色依然漆黑,远处动物的嚎叫声更增加了神秘气氛。没有月亮,但无数颗星星在湖边野营地的上空发出微弱的光,对面是朦胧山脉的黑色轮廓。万籁俱寂,我心醉于夜色的美丽,我迷失在它无垠的宁静中。
“难以置信!对吧?”丈夫说,他突然出现在我身后。“是的,的确如此,”我边说边斜靠在他身上,在他温暖的怀抱中我找到了一种安全感。
“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多的星星!”
“我很高兴你喜欢星星,”他说。“很高兴我们能够一起在这里。”
一晃几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存在着差异。但我们已经能够一起去种树,我也知道了许多在我们后院中的鸟儿的名字。如果你问我对托尔斯泰那著名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论断有何评价时,哦,我还不知道这句至理名言呢,但我确实知道了幸福并不是两个人一定要志同道合。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31
坚持的价值
作者:罗伯特·科利尔
安详、明亮的月光洒向平静的海面。
但空中突然响起了枪炮的轰鸣,海水成腥的气息立刻被硝烟的辛辣所中和。折断的桅杆、圆木和风帆的碎片漂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拼命挣扎的人们.
其中一条船上的枪炮突然静了下来——这条船的帆已经没了,桅杆也只剩下了参差的杆子。在水面以下的船体已经裂开。它的船长是不是已经决定投降了?毕竟他能有的选择只是一条沉船和葬身海底。他或许认为该投降了。
另外一条船的船长注意到了这突然的平静。投降了吗?他想着.如果他们已经弃械的话.他们的舰旗应该已经降下来了.但是透过烟雾看不清他们在做什么。因此他朝对面的船喊了过去:“你们降旗了吗?”
从那正在碎裂的船上传来了回答.充满了挑战:“我还没开始战斗呢!”
那是约翰·保罗·琼斯。美国海军的英雄。他远远不是要承认失败,他在想着进攻的新计划。
因为他自己的船正在下沉.他取胜的唯一办法就是登上对方的船。在英国人的船上与之作战! 慢慢地他把自己那艘已经难以驾驭的船靠近了敌船。船帆刮了下船帆.然后又滑开了。保罗·琼斯的船试了几次要靠牢敌船.但都没有成功。然后.很巧的.他的船只的锚钩钩住了对方船上的铁链。抓到敌人了!很快水兵们就熟练地把两条船用绳子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到他们的船上去.到他们的船上去!”约翰大喊.这些勇敢的美国水兵游到了对方的船上——开始了战斗。
很快.唯一幸存的英舰的船长降下了自己的旗帜.而约翰和他英勇的士兵们则成了英舰“萨拉匹斯”号的主人。当他们驾船离开时。他们自己的那条无望的船.慢慢地沉没了。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远比我们自己所认为的更能够坚持。如果不是因为坚持.约翰不会驾着萨拉匹斯回国而很可能已经和他的船一起葬身海底了,或者已被英军抓获.被作为海盗在桅杆上绞死。
我们都很能坚持——但却不能正确地运用这种坚持。在两个人当中,一个聪明.但不甚坚持:另一个只是一般聪明。但却极能坚持。第二个人取得巨大成就的可能性肯定要比第一个大得多——无论是在科学、艺术还是商业领域。均衡的法则总是偏爱那些执著的人.坚持是一个人生命意志的表达。如果最初你没有成功。就用不同的方法再试一次.我们或许可以借助这一力量来排除障碍、取得自由或成功。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17
将心比心
李群 编译
比尔·安德鲁是个笨拙的傻大个儿,一身衣服总是窝窝囊囊地不合身,几个捣蛋的工人总喜欢捉弄他。有个家伙发现他的衬衣袖子破了个口子,便故意把它扯大了一些。这人扯一下,那人扯一下,很快一块布条从袖子上垂了下来。比尔毫无觉察地照常工作,当他从传送带旁走过时,破布条被卷到机器里,眨眼间他的胳膊危在旦夕。好在警报响起,电闸及时拉下,一场事故避免了。工长集合全体人员讲了一个故事:
我年轻时在一家小工厂工作,在那里我认识了迈克。迈克身高体壮,脑筋也很灵活。他经常搞些恶作剧。彼得是迈克的马仔,总是跟着迈克跑前跑后。另外还有一个工友名叫杰克,他比我们年纪稍大,是个木讷的老实人。他有些孤僻,从不跟我们一起吃午饭,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树下,似乎对一切都毫无兴趣。很自然杰克成了恶作剧的理想对象。但是好脾气的他从不发火。
有一年秋天,工作很清闲,迈克请了几天假外出打猎。当然,彼得也跟他去了。他们说好,如果有了收获一定分给我们每个人。所以得知他俩打到了一只很大的鹿,我们都非常兴奋。彼得什么秘密都守不住,很快人人都知道了,他俩准备跟杰克开个大玩笑。迈克把鹿肉分好,给我们每人一份。他把耳朵、尾巴和蹄子都留给了杰克。午休时迈克把礼物分发给大家,大家纷纷向他致谢。最大的一包留到了最后,那是为杰克准备的。迈克把礼包推到他面前,我们屏住气等待着。
杰克双手紧紧抓住礼包,慢慢站了起来,咧开大嘴冲着迈克笑了笑,我们注意到他眼里闪动着泪光。他的喉结上下滚动了一阵,终于控制住了情绪。“我知道你不会忘记我的,你喜欢开玩笑,但是我早就知道你心地很好。”他又咽了一口唾沫,然后转向大家:“我知道我看起来不太合群,其实我也不想这样。要知道,我有 9个孩子,家里还有个病人――我妻子已经在床上躺了四年,她的病已经没救了。有时她病情恶化,我就得整夜不睡觉照料她。我的薪水大部分都用来为她治病。孩子们都很懂事,但是有时候供他们吃饭都成问题。”
“也许你们觉得我吃饭时躲开你们很可笑。其实,我是有些害羞。因为有时我的午饭只是几片面包,或者就像今天,饭盒里只有一块甘蓝。我想告诉你们,今天这块肉对我真的很重要,因为”他用手背擦了擦眼睛,“孩子们今晚可以……”他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我们听得入神,忘记了迈克和彼得。但是现在我们注意到他们了,因为他俩同时冲了过去,想要抢回礼盒。可是太晚了,杰克已经打开了包装。他仔仔细细地看着每一个蹄子,每一只耳朵,最后拿起了鹿尾巴。这景象本该非常可笑,但是没有人笑,一个人都没有。但是最令人难过的,是杰克抬起头来,努力想要挤出笑容的情景。
工长的故事戛然而止。他已经不必多说什么了,因为午饭的时候,大家争相把自己的菜分给比尔·安德鲁,甚至有一个工友把衬衣借给了他。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39
可盛的心
作者:马明博
在英语中;碗叫BOWL;在古代;有一种陶制或者瓷制的容器;叫〃钵〃。它与BOWL发音如此相似。再往深里想;钵;BOWL;抱;饱;碗的空性;就是等待中的拥有;拥有之后的等待。
无情岁月;有情天地;碗固守着自己的质性。它随缘而又超然;无论是在碗橱中;人们手中;各种各样的锅边;也无论拿着它的那双手是粗茧还是细腻;是男还是女;是孩子胖乎乎的小手还是老人青筋遍布沧桑的手;更无论要盛进来的是淡汤还是浓粥;咸或者淡;青菜或者肥膏。
它的形状;是执意要守住什么的姿态;外表坚硬;内里温柔;或者说外示以有;内蕴以空;所遇都能安受;从不主动攀缘。放什么给它;它都不起贪心。
那时光也在这只碗里面;你我也在这碗里面;生活这片天地也在这碗里面。这碗里面还盛容着一天天流水的日子;一天天的喜怒哀乐;盛容着使性子或者包容;自以为是的小伎俩或者恍然大悟的一瞬间;盛容着爱你或者恨你的人。碗里有情;有自然;有世界。
像喜欢一个人;首先要接受一个人的秉性和胃口.一说到吃,就要涉及碗.离心最近的地方是胃.在心与胃之间,是碗,这时,碗里有爱情.
城晨的现代人讲求回归自然,羡慕粗布衣裳,粗茶淡饭的日子.在节假日,他们偶尔会携妻将子往田野乡间去,过几天农家生活.用粗瓷大碗吃饭,坐在夜晚生凉的农家小院里,天上一轮明月,碗中盛满月光.这时,碗里有自然.
年幼时,在乡下生活每到吃饭时,我喜欢依着凳子数在桌上摆碗.母亲将每个碗里盛满粥饭.我乖乖地坐在不凳子上,馋得用手指头探一下饭汁,赶紧放到嘴里去.母亲佯装愠怒,瞪我一眼.眼前的碗,对应着一个个正急着往家走的亲人.即使对我这个小乖乖,母亲也不许我先动筷子.必须要等到全家人坐齐了,才开饭端碗.这时,碗里有亲情.
天地悠悠.谁往这只碗里撒下几点色(是个错字)子?什么样的筹码,对应着什么样的收获.色子出手,自有它的必然与偶然.碗没有分别,它是冷静的,只是清冷地允许这几个点在其中旋转,叮当作响.碗外边的人紧张地屏住呼吸,然后大喜若狂或者黯然神伤.他们无知无觉于自己的处境,像围在碗的小鱼.这时,碗里有人生.
一日碰到商场里下在出售现代人有意制作的外形粗犷的碗,它很像寺院里僧人的钵,我一口气买了大,中,小三只.
这三只碗,形状各异.在的,口大,肚浅,大腹便便的样子;中的,碗口内收一些,有些苗条;小的,才像常用的碗,只是它小得可人可意,碗壁上,一凸一凸的绳纹,摸着舒服.
拿回家洗干净,分着放在案上.妻子看见了,说:”多像一家三口.”将小的放在中的里面,然后,中的抱着小的放在大的怀里,更像一家三口,夫抱着妻,妻拥着子.
看着这三只摞在一起的碗,感觉温暖,安祥.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47
空信封
作者:刘华森
父亲过世后,我整理他的房间。
他生活简朴,除了几个烟斗,没甚么特殊的物品。但见衣橱中有个木箱子,虽然外表斑驳,看起来似乎装着重要的东西。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别无他物,只是整整齐齐地放着一大迭旧信封,数一数有一百多个。
信封都是空的,邮戳日期从民国七十一年至八十三年父亲逝世前几个月为止。随着时间流过,寄信地址从台北换到台中,从台中变成土城,从土城转到新竹,最后从新竹回到台北。信封表面似曾相识,全都是我的笔迹。那些信封都是我寄生活费给父亲用的。
父亲不愿离开他的田地一直住在乡下。二十年前,年事渐高,身体不再硬朗。我费尽唇舌,才说服他把田地交给别人耕作。从那时起,我每月寄生活费给他。
我虽然不时常常回家探视,但时间不定,唯恐有所延迟,每月领得薪水立即寄出,不敢怠慢。
父亲不识字,因此我不曾在信封里附上片纸只字。他如此细心地保存那些空信封 。显示他对儿子的思念。对父亲来说,那每个月固定时间寄到的信封,可能代表着他与儿子的连系吧!我看着那些空信封,心里百感交集。
如今,那一百多个旧信封成了我的珍藏。不同的邮票微微透露了当时杜会的脉动。不同的邮戳日期连结不同的寄信地址,记录了那十几年间自己的生涯浮沈。检视一个个的信封,当时的心情跃然纸上。而信封里所装旧的,是我对父亲无限的思念。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