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ㄒ谎谠洞Σ永米牛R潘K担颐挥薪憬悖茉市砦颐懊恋亟心阋簧憬愫寐穑拷憬悖业蹦闶腔牧怪懈事兜囊坏危?br />
她接信后,很快给他复信了。在信中,她说她很开心,上天赐她这么一个到过大草原的弟弟。她说格桑花很美,这个世界,很美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让人留恋。她说,事情也许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糟糕,如果在草原里呆腻了,还是回家罢。
这之后,他们开始书信来往。她在他心中,成圣洁的天使。一次,他从一个草原迁往另一个草原的途中,看到一幅奇异的景象:在林林总总的山峰中,独有一座山峰,从峰巅至峰底,都是白雪皑皑璀璨一片的,而它四周的山峰,则是灰脊光秃着。他立即想到她,对着那座山峰大喊着她的名字。没有一个人会听到他的喊叫,甚至一棵草一只鸟也不会听到。他为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
他把这些,告诉了她,忐忑地问,你不会笑我吧?我把你当作血缘之中的姐姐了。她感动,说,哪里会?只希望你一切好,你好,我们大家便都好。
这样的话,让他温暖,他向往着与她见面,渴盼着看到牵念中的人,到底是怎样的模样。她知道了,笑,说,想回,就回呗,尘世里,总有一处能容你的地方,何况,还有姐姐在呢?
他就真的回了。
当火车抵达家乡的小站时,他没想到的是,妻子领着儿子正守在站台上,一看到他,就泪眼婆娑地扑向他。一年多的离别,妻子最大的感慨是,一家人守在一起,才是最真切的。那一刻,他从未轻易掉的泪,掉落下来。他重新拥抱了幸福。
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她安排的。他去见她,出乎意料的是,她竟是一个比他小七岁的小女人。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他心中,她是他永远的姐姐。他站定,按捺不住激动的心,问她,我可以拥抱一下你吗?
她点头。于是他上前,紧紧拥抱了她。所有的牵念,全部放下。他在她耳边轻声说,姐姐,谢谢你,从今后,我要自己走路了。回头,是妻子和儿子的笑靥。天高云淡。
尘世里,我们需要的,有时不过是一个肩头的温暖,在我们灰了心的时候,可以倚一倚,然后好有勇气,继续前行。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08
高尔基回忆契诃夫
刘维成 译
有一次他邀请我到库楚柯伊村去做客,在那里他有一块土地和一栋两层的白色小楼。他带我看他的“产业”,一面还兴致勃勃地说:“如果我有许多钱,我就在这里为老弱残疾的乡村教师建一所疗养院。你知道,我会建一座宽敞明亮的大楼,窗子大,房间高;要有一个好的图书馆,各式各样的乐器,还有养蜂场、菜园和果园。要举行报告会,为教师讲农学,讲神话……教师应该知道一切,一切,亲爱的。”
他突然沉默了,咳嗽着,用眼角看着我,露出温柔迷人的微笑;那微笑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吸引人去倾听他的讲话。
“听我的幻想是不是让你觉得无聊?我真的爱讲这件事……你知道每个俄国乡村是多么需要一位优秀的、明智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师啊!我国应该给教师创造特殊的好条件,而且要尽快做到。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大批受过教育的人,俄国就会崩溃,像劣质砖建的房子那样倒塌。教师必须是个艺术家,深爱他的职业,而我们的教师只是匠人,没受到多少教育,去农村教书倒像是去流放。教师工作累、吃不饱,还要担心丢掉饭碗。可是教师应该是村子里的头号人物,农民应承认他的权威,尊敬他;谁也不敢对他吆三喝四,羞辱他。可是我们这里谁都敢欺负教师:警察,老板,牧师,学校督察员等等,都敢高声斥责教师,当面侮辱他。可是这些人并不关心教育,只知道照抄照发上级公文。教育人民的人收入如此微薄是荒唐的。教师们衣衫褴褛,在潮湿透风的教室里冷得发抖,30岁左右就患上痛风、关节炎或是肺病———这是不能容忍的,我们应该感到害羞。我们的教师,一年中有八九个月,活得倒像个隐士,没有人可以说话,没有同伴,没有书籍,没有娱乐,人也因此变得呆头呆脑了;如果他邀请同事来做客,他就会在政治上受到怀疑———这个愚蠢的说法是狡猾之徒用来吓唬老实人的。这一切都令人厌恶,这是对从事教育这样伟大工作的人的讽刺。你知道吗,每逢我见到一位教师,我就感到难为情,因为他衣着破旧,好像教师的悲惨境遇该由我负责似的。我说的是真心话。”
他又沉默了,思索着,然后挥挥手温和地说:“我们的俄罗斯是个怪事太多、运转不灵的国家。”
一丝愁云掠过他那漂亮的眼睛,眼角的鱼尾纹使那双眼睛更显出沉思的气韵。他环顾了一下,开玩笑说:“你看,我是拿激进派报纸上的大块文章对你放炮了。得了,为了奖励你的耐心,我给你泡茶。”
这就是他的性格:言词恳切,带着如许的温暖与真诚,然后突然对自己和刚说过的话置之一笑。这个人知道言词和梦想的价值。在那伤感而温和的笑容里,能感到他心中微妙的怀疑主义,也闪动着可爱的谦逊和细腻的敏感。
我们沉默着慢步往回走。那是个炎热晴朗的日子,水波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烁;一只狗在下面欢快地叫着。契诃夫挽起我的手臂,咳嗽着慢慢地说:“说来可耻又可悲,但却是事实:许多人羡慕狗的生活。”他马上又笑着加上一句:“今天我尽说泄气的话,这说明我老了。”
我经常听到他说这一类话:“不久前这里来了一位教师,他生着病,有家室。你不能为他做点什么吗?我临时为他安排了一下。”或者:“听我说,高尔基,这里有个教师想见见你,他不能出门,生病了。你不去看他吗?一定去啊。”要不就是:“我说,女教师希望有人送书给她们。”
有时我真的会发现有那么一位“教师”在他的房子里。通常他会坐在椅子边上,因意识到自己的笨拙而脸红,汗涔涔地斟词酌句,力图把话说得流畅并显出受过教育。或者,本来是个拘谨害羞的人,却要做出轻松自如的样子,竭尽全力不在一位作家面前显出愚蠢,于是就接二连三向安东·契诃夫提出一大堆临时想到的问题,弄得作家苦不堪言。
安东·契诃夫会全神贯注地倾听那些枯燥的、不连贯的话,时而一丝笑意掠过他哀愁的眼睛,额头也堆起一点皱纹;然后他就说些简单、清楚、平常的话,声音温和无力;可是不知怎么的,这些话立刻就使那位提问题的人回归纯朴,那位教师不再装做聪明,因而也就立刻变得更聪明更有趣了。
我记得一个教师,瘦高个儿,面有菜色,长长的鹰钩鼻子朝下巴弯着,显得一脸晦气。他面对安东·契诃夫坐着,黑眼睛死盯着他的脸。他用忧郁的低音说:
“从教师一班人生活空间得来这样的印象,有一物质的团块轧碎了任何以客观态度对待周围世界的可能性,这世界也不是别的,就是教师生活的呈现……”
他一头扎进哲学里,在其表面滑来滑去,像个醉汉在溜冰。
“请告诉我,”契诃夫平静而慈祥地插话说,“在你们区里,打孩子们的那个教师是谁?”
那教师从椅子上跳起来,愤怒地挥动双臂:“你说谁?我?从来没有!打孩子?”他气呼呼地哼哼着。
“不要激动,”契诃夫继续说,露出让人放心的微笑,“我不是说你。但我记得———是在报上读到的———你那个区里有个人打孩子。”
那教师又坐下,擦他那出汗的脸,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用他深沉的低音说道:“是的,有这样一个案子,那人是马卡罗夫。你知道,这不奇怪。这样做很残暴,他也是有原因的。他成家了,有四个孩子,老婆病着,本人患痨病,他的工资仅为20卢布,学校像个地窖,这位老师只有一间屋子———在这种情况下,人会无缘无故地鞭打上帝的天使……而孩子们,他们远不是天使,相信我。”
这个人,刚才说话时满口显示聪明的词藻,完全不顾契诃夫是否吃得消,这时忽然不祥地煽动着鹰钩鼻子,开始用一些简单的、有份量的、鲜明的字眼儿说话,这些话像一把火,照亮了俄罗斯农村生活里那可怕的、该诅咒的真相。
告别的时候,那位教师把契诃夫枯槁的小手握在他那双干瘦的手里,说道:“我来你这里的时候好像是去找政府当局,怕得发抖,像火鸡一样卖弄,我想表现一下,让你知道我并非等闲之辈。现在我要告辞了,却把你看做是一个什么都懂的亲近的好朋友……什么都懂,真了不起!谢谢你,我怀着愉快的思想离去:大人物更纯朴,并不是莫测高深,在灵魂上比我们周围的人更接近我们。再见!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他的鼻子翕动着,唇间露出善良的微笑,忽然又加上一句:“说真的,坏蛋们也不快乐———让他们见鬼去吧。”
他走了出去,契诃夫目送着他,笑着说:“是个好人……当教师当不长。”
“为什么?”
“他们会弄倒他,把他打跑。”他想了一会儿,平静地补充说:“在俄国,一个诚实的人就像扫烟囱的,保姆们总拿这种人吓唬小孩子。”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20
感动之后
白岩松
岁月渐长。不自禁流泪;很容易被感动。
看了今年的颁奖礼;这种感觉更为明显。突然之间感觉自己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而不是隔镜而望。但现实是我只能隔镜相望;但效果是一样的。被别人感动;为别人骄傲。给自己打气。放纵久违的眼泪。
很少流泪;后来我回忆我之所以泪流不止一次的原由。一是平凡人用自己的力量和精神;在不轻易中完成一次伟大。用一日一日的积累构成了感动。二是忽然之间觉得自己在和这些感动人物的对比之中;找到了人性中有过的缺失和不完整不坚强的道德观念。
《感动中国》的大幕一开,首先打动人们的,就是触目惊心的大海中救人的画面,一次又一次地下海,岸上围观者众多,然而千百人中只有魏青刚一人下海,而且是不止一次,这一人与干百人的反差,是感动的重要因素。然而救完人的魏青刚上岸后拍拍手走了,后来记者找到他,他很惊讶地反问:这有什么?
伟大与感动可以如此简单和没有戏剧性吗?
从魏青刚赢得的尊重和掌声来看,可以!
然而,这又是为什么?或许是因为我们太多的人都变得复杂,因而简单成为珍贵资源;又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污渍斑斑,因而干净已是奢侈品?
这一次伟大的救人,是魏青刚第一次面对大海,而在“感动中国”这万众瞩目的颁奖礼上,魏青刚最想说的,也不过是:自己活儿干的不错,大家帮着找点活儿吧!
于是我信,下一次,再遇到需要救人的时候,魏青刚依然会下水,但让我不确定的是:今天被魏青刚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我们,下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依然旁观?
当然,魏青刚的感动还是有些戏剧性,也有些偶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但是,每个人每天都能遇到的事,并且很小,你会因此有机会感动中国吗?
王顺友和李春燕的感动属于这种类型,他们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来自于一天落日一天太阳又再度升起之中所累积的力量。一年365天,300多天牵着马走在孤独的山路上,传递的只是被现代大都市已快忘记的邮件,而这件事,又被做了几十年,为什么?靠什么?我不知道,甚至我认为王顺友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他只知道,马班邮递员的职业和马的缰绳,是父亲传给自己的,而山的那一头,是等信的人。于是,岁月就在孤独的行走中慢慢消逝,我们终于被感动,这个时候,是王顺友惊讶地问我们:你们的感动是因为什么?
而乡村女医生呢?在她让我们感动的同时,我们也都有点愤怒与自责,那么大的村子,没有医生。于是我猜测,相当长的时间里,那儿的人们自生自灭着,直到乡村女医生的出现。虽然女医生也曾要走,但她毕竟留下来了,于是,那儿的人们,在我们看来又有了希望,我们可以放心地将那儿村民的生死托付给乡村女医生,这样,我们好像愤怒与自责少了,苦难好像在我们的感动中被忘记了。但是没有,为一个乡村女医生付出感动,只是一串又一串眼泪,它依然与村民的生老病死无关,我们要做的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