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哀愁





美国时,美龄的意识形态根本尚在襁褓阶段,在美国求学11年时间,把宋美龄几乎塑造成一个美国人,价值观念上,她已经彻头彻尾是以美国人的心态出现在公众面前。    
    最具体的例子就是宋美龄的衣着,她喜欢一身轻便的露出肩膀的短上衣,和剪裁合身的便裤,还喜欢戴上顶帽子,让她看起来根本就像一个美国青年。    
    然而,这些式样新颖的服装,都是宋美龄在上海专门为洋人做衣服的裁缝那儿做的。穿上这些服装,宋美龄立刻成为众亲友侧目的聚光点;亲友的非议,一度困扰着宋家家人,在那个刚由帝制改朝换代到民国的过渡时期,在许多人还是扎辫子、裹小脚、穿旗袍的时代,这样和那样的批评非议,在宋美龄身上发生,是不足为奇的。    
    尽管在宋美龄身边有太多的疵议和批评,可是,这仍然不曾更易她年轻而强烈的事业心。    
    回国之初,上海有好几所学校,有意请宋美龄前去任教,但都被她婉言拒绝了。她对教职的兴趣不大,她宁愿把时间花在学习和一些义务服务的工作上。    
    检视宋美龄回国后最初参加的工作,包括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活动,和全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对电影的审查工作,以及有关童工的一个委员会,都是宋美龄一度热心投入的工作。    
    除了参加这些公益活动,宋美龄就把剩余的精力,用在年轻人最喜欢的休闲娱乐方面。    
    以一个留学美国的青年来说,在当年的上海,除了少数资本家家庭之外,其他阶级的青年,根本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像宋美龄的这样的留美青年,便成为上海社会,特别是当地的西方人最喜欢交往的社会精英。只要是外国人举办的聚会,都绝对不会把像宋美龄这样的人疏漏,因而,久而久之宋美龄便成为上海上层社会以及外国人游乐聚会的常客。    
    在这种场合,有来自各方的玩家,以及上流阶层的有钱人,他们见到像宋美龄这样风姿绰约,而出身又是如此高雅的女士,难免会兴起追求的念头,可是由于宋美龄对这些人都看不上眼,所以,许多纨袴子弟,难免也要在宋美龄身上碰上许多软钉子。    
    就在宋美龄开始变成上海上层社会的热门人物的这一刻,她的父亲宋耀如却突然被医生告知得了癌症。这一消息对宋家来讲,无异是一大噩耗。1918年5月3日,宋耀如寂静地死去。宋家三姐妹都在宋耀如的灵前守护,宋家的大家长走了,对家族是一个打击,对宋耀如的妻子——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而言,更是晴天霹雳。宋美龄强掩本身的悲痛,同时也要从旁劝慰母亲节哀顺变。    
    凭着买办工作的鹊起,宋耀如把宋家提升到社会的顶层,如今他走了,难免对宋家家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某种程度的顿挫,但是,值得欣喜的,是宋家的四兄妹都已经学有所成,宋耀如的死讯,反而更激动了兄妹们向上奋进的决心。


中篇 大陆秘史之部第一章 买办家庭,天之骄女(4)

    1。3 爱情神圣,政治无价    
    当孙中山和宋庆龄在1915年结婚时,蒋介石就是观礼者之一,但是,那时的蒋介石不在国民党的权力核心之中。然而,当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长之后,孙中山渐渐把蒋介石视为国民党北伐的希望之所系,蒋在党内的地位明显受到提升,而此时的蒋介石,也自然成为孙中山家中的常客。    
    就在一次到孙中山宅中做客时,蒋介石见到孙夫人的妹妹宋美龄,他立刻被宋美龄的丰姿绰约所迷醉,而宋美龄对这位站在眼前高挺英俊的国民党军事新星,也抱以相当的好感。显然两人都为对方所陶醉,并且默默各自坠入爱河。    
    蒋介石曾经直率地向他的领袖——孙中山提出他的要求,希望孙中山以姐夫的名义,帮他正式向宋家提出迎娶宋美龄的请求。可是,这项试探立刻受到孙中山的否决,一方面,他本身和宋家的关系为了和宋庆龄的婚事,处得不是很好;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妻子对蒋介石的印象十分恶劣,她显然对军人或是蒋介石本人有非常强烈的偏见,她甚至向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亲人表示,“宁愿见到宋美龄死去,也不愿见到嫁给蒋介石。”    
    宋美龄会爱上眼前这位当时已经有三位妻妾的军人,是十分令她的兄姐吃惊的,可是,宋美龄兄姐们却忽略了,宋美龄有这样出人意料的举动,完全是受到她的兄姐性格上的影响。    
    在对英雄的崇拜上,宋美龄和宋庆龄很像,然而,宋霭龄精明的现实主义观点,也给宋美龄很大的启示作用。事实上,正如前面说过的,宋美龄早在回国之初,在上层社交圈中宋美龄是绝对不乏追求者的,何况,有许多谣传指出她有一位非常知己的未婚夫,但是,在衡量蒋介石和这些追求者的现实利益大小时,宋美龄显然看上了蒋介石,并且,很快地把一颗芳心乐于交给这位正在急急窜起的军事强人。    
    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姻缘,启因于孙中山生前,而两人的因缘产生结果,则是在孙中山去世、国民党内部出现领导权争议之后,而且是在许多巧合下发生的。    
    1927年的三四月间,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得到汉口汪精卫政府的命令,吩咐他到上海募集款项,换言之就是募集军费,这时,武汉的国民党左派政府和南京蒋介石的政权发生了微妙的分裂危机。    
    无疑,蒋介石在知道了宋子文出面到上海筹措武汉方面的军费时,内心焦急是可想而知的,宋子文以孔宋家族和上海资本家的密切关系,要想在上海募集款项,实在是易如反掌的事情。然而,这看在蒋介石的眼中怎不为之动容心急呢?因为,这意味着南京方面处境的益加艰危。    
    1927年6月,武汉和南京的分裂更为表面化了,汉口方面的军事头领唐生智,召开了一次会议,决定对南京的蒋介石出兵。蒋介石为了防堵唐生智对他的讨伐,从徐州前线抽调了原先要讨伐军阀的革命军部队,到南京以东的皖赣一带和浙江一线。    
    情势对蒋介石十分不利,汉口方面的底线,是要蒋介石下台,不过问政治,但是,最早显然并没有得到蒋介石立即的回应。    
    蒋介石没有立即回应的原因,当然是基于政治全盘利益的考量,同时,他也在考虑另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有关他和宋美龄婚姻的问题。    
    在几年之前,蒋介石曾经为了和宋美龄结合的可能性问题,向宋母倪桂珍女士做了一次试探,然而,倪桂珍长期来对军人就不存好感,何况,中国人向来对军人的社会地位是十分轻视的;再者,蒋介石已经有婚姻记录,而且还有非正式的纳妾记录,宋母对此不能释怀;第三点也是宋母非常坚持的一点,便是蒋介石的信仰问题,因为宋家一家都是基督教徒,宋母当然希望宋美龄嫁给一个基督教徒,可是,蒋介石那时并没有信基督教。    
    何况,宋家子女当中,宋庆龄和宋子文对蒋介石要追求宋美龄的事情,都持反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也在宋母倪桂珍女士的耳边,起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在蒋介石受到来自汉口的压力,要他下台远离权力核心时,他就开始认真思考,到底要如何才能挽回在政治舞台上的逆势。他很自然地想起对武汉的财力支援起了很大作用的宋子文,以及想起他的妹妹宋美龄,蒋介石把这两者之间结在一起,他马上就做了一种和现实很贴切的推理。    
    他想,假如他能够说服宋母,和宋美龄女士结婚的话,凭借着和宋家的姻亲关系,他认为自己有绝对的把握,重新在中国南方的权力舞台上找到施展的空间。    
    他在主观上,对宋子文的寄望,除了在金钱方面,他更期望一种可能,是能够借着宋子文和汪精卫的关系,说服汪精卫放弃做国民党以及统一后中国惟一领导者的梦想,和蒋介石分享权力,共同来治理中国,军事权力归蒋介石,党的权力归汪精卫,这是蒋介石主观上的想法。尽管这是蒋介石一厢情愿的想法,但是,在实际上,汪精卫夫妇不但和宋子文的关系好,和宋家大姐宋霭龄夫妇的关系也好得很。    
    因而,蒋介石的推理,不愧是一石二鸟之计,他觉得斯时斯地,若能以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修养,暂时引退,将来另图东山再起的机会,可能要比现状更为乐观。    
    于是,他一方面在武汉方面的压迫下,正式宣布下野,另一方面,蒋介石以十分巧妙的手段,于1927年的8月19日,把陈洁如弄到美国“念书”,并且把早年和毛夫人离异的休书,和陈洁如出国后不久于上海报纸刊载的公开启事,作为他和宋母谈判的证物。    
    斯时,宋母正和宋美龄在日本休假,当她听到蒋介石来日本的消息时,确实显得极为震惊,她直觉蒋介石是为了追求宋美龄而来,所以,宋母毫不考虑地决定躲开蒋介石的追踪,暂时搬到别的地方继续她们的假期。    
    然而,宋美龄这时显然已经被蒋介石的追求深深打动,宋美龄和她的二姐宋庆龄一样,对英雄有一种热烈崇拜的情绪。尽管,从现实的一面来看,蒋介石是暂时处于落难状态,可是,宋美龄知道,蒋介石只是一时的虎落平阳,他终有东山再起、宏图大展的一日。    
    在面对蒋介石的追求时,宋美龄长久以来都处于孤立状态,没有人肯安静下来,很理性地为她分析利弊得失,不论是母亲、二姐宋庆龄、兄长宋子文,不是对她疾言厉色,就是冷嘲热讽,总之提到蒋介石都是没有什么好脸色看,惟独大姐宋霭龄支持宋美龄,并且独排众议,还从旁劝解宋美龄,鼓励宋美龄应该勇敢接受蒋介石的感情。    
    宋霭龄赞成宋美龄嫁给蒋介石,一个最大的原因和考虑基点,当然还是基于家族总体的利益考虑。    
    在当时的环境中,宋霭龄看得很清楚,中国的统一只要国民党团结,就欠临门一脚了,而蒋介石是一个军人,在全国未臻统一的前提下,在中国任何一个朝代,开辟疆土、建立政权的都要仰赖军人,那时,宋、孔二大家族,宋家是上海最大的一个资本家,借着老大宋霭龄和孔祥熙结婚的关系,结合了山西——中国北方最大的一支财阀势力;其次,借着宋庆龄和孙中山的婚姻关系,和国民党的政权体系挂上了钩。    
    在整个家族圈子里面,就是独缺军人势力,而宋霭龄深知,在乱世,军人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如今,蒋介石正是有难在身的时刻,而且,他又对宋美龄有追求之意,假如在此刻拉拔他一次,蒋介石必然会在日后有所图报。这是宋霭龄打的如意算盘,也是她出面为蒋介石在母亲面前说项的基本背景。    
    在美龄的坚持、霭龄的劝解之下,宋母也开始软化,加上,蒋介石提出了和前妻离异的休书,以及登载报上的启事,此刻,蒋介石已经辞去革命军总司令的职务,他已然不是军人,更打动宋母的,是蒋介石允诺在以后适当时候,会受洗成为基督教徒,在此之前,他会努力以虚心的态度,研究基督教义。    
    会见宋母时,宋母寓意深远地送了一部圣经给蒋介石,算是意味着答应把宋美龄许配给他。    
    日后,宋美龄在她的回忆中写道:“我母亲的宗教信仰,给了委员长很大的影响,我于是想到,我在精神方面,不能鼓励我的丈夫,实在觉得万分遗憾。委员长的太夫人是热心的佛教徒,他的信仰基督教,完全由于我母的劝导。为了要使我们的婚约得她许可,委员长允许研究基督教义,并且诵习圣经……。”(见“蒋介石言论集”,1977年12月,台北“中华妇女联合会”出版,第4~5页)    
    毕竟,中国人有一种习惯,父亲不在世的话,家庭中重大事情,礼貌上还是经过兄长的应允,宋母这边已经过关,而宋子文这边,态度仍然不明朗,就只好请出曾经对宋子文服务政坛有过知遇之恩的谭延辏АT谇胩费雨'出面周旋之前,宋子文和宋美龄之间,曾为了是否接纳蒋介石,闹得不可开交。宋子文一度不让宋美龄出门,后来,是宋霭龄向宋美龄献策,才请出谭延辏Ю此捣巫游摹>环敖猓巫游闹沼诖鹩Σ辉俅又凶鞴#蚊懒洳湃缭敢猿ィ徒槭澜嵬摹!   ?br />     非但如此,经过一番折冲,宋子文还应允为蒋介石作调解人,在汪精卫面前说项,平息蒋介石和汪精卫之间的纠纷争议,共同协议同时重回权力舞台。宋美龄亦透过汪精卫夫人陈璧君,为调和蒋介石和汪精卫而努力。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番梗概,宋美龄固然答应和蒋介石的婚姻,多半是基于个人因素,可是,协助蒋介石完成一统全国实现其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