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哀愁





    “其他衣服方面,委座一年之中,着军服时多,而便服时少,衣服原料皆为国货,惟求整洁简朴,不尚浮华绮丽。以言其居处,即委座一生除故乡数栋家屋外别无自营之住宅,通常住所,皆属租用,内部陈设,亦甚简单,惟常保持整洁。行动方面,更以简便为主,然其迅速机警与秘密,则为一般人所至难及者。    
    “委座性乐山水,爱好风景名胜,每至一地辄乘暇观赏。亦爱好诗歌与音乐,兴之所至唱和吟咏,藉以自娱。有时当前方战事紧急,委座从容调度,无不指挥若定,而于戎马倥偬中,间亦与夫人对棋为乐,其好整以暇如此。又当重要纪念日,部属将士与学校师生举行恳亲会游艺会时,委座间亦欣然应约前往观剧,对于高尚之娱乐,于不妨碍工作情况之下,亦常示意提倡,且每借此机会益助勉部属学生与党员同志更应奋发精神,努力工作。    
    “委座日常生活情形,已略如上述,概括言之,尚朴实,有规律,精勤创造,乐观奋斗,为其一贯之特性。”    
    资深记者张广基,在接受笔者的访问时,曾经透露了一段他的亲眼目睹经历。    
    张广基说,有一回美国《时代》周刊老板享利·鲁斯来中国,目的是要访问蒋介石夫妇,拍些有关蒋介石日常生活的照片。蒋介石便安排了这批美国贵客,到他的官邸拍片。    
    根据张广基的叙述:“那天,蒋介石和平常一样”穿着中山装,大家都晓得,中山装有两个宽大的口袋,蒋介石喜欢在里头摆些眼镜什么的杂物,所以看起来有些邋遢,夫人宋美龄就在一旁叮咛,要蒋介石扣个扣子,衣领要怎么怎么,叮咛了好多次,最后蒋介石有些烦了,就十分不耐烦地叫道:“唉呀,好了好了!你别说了。”    
    因为蒋介石这个动作和眼神很强烈,在场的美国记者虽然听不懂蒋介石夫妇讲的话,可是,大概隐约之间可以意会蒋介石在说些什么,大家不禁面面相觑。    
    可见,蒋介石还是有一般中国旧式男人的习性,自我意识是很强烈的,特别不喜欢太太去干预他的事情,但是,在那一回,一旁的宋美龄也不以为忤,只安静看着美国记者为蒋介石拍照。    
    3。3 夫唱妇随,火线奔忙    
    北伐,乃至以后的“剿共”战争,宋美龄经常追随丈夫到各个战场上,亦步亦趋,不论这些战场是在边关,还是内地。从北伐的晚期,到早年的“剿共”战争,大约历时10年间,宋美龄经常是在旅途上奔逐的,她的足迹也是在那时,踏遍了全中国。    
    1935年,她追随蒋介石走了一趟西南,并且以一篇《西南漫游》的书信体文章,致书国民党军遗族学校的学生们,正可以充分显露出宋美龄这时的心境。    
    军人本来就得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所以,宋美龄在跟随蒋介石南征北讨时,难免也曾遇上些意外的危急情况。    
    例如有一次,宋美龄追随蒋介石在江西“剿共”行营的某个深夜,在入睡后,蒋介石夫妇突然听见附近枪声大作,声响从城墙附近传来,蒋介石立即起身,叫宋美龄赶快穿好衣服,同时,蒋介石吩咐特务员去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就在特务员去侦查的时候,枪声愈来愈密集,越来越接近。宋美龄不禁一身寒颤,在微弱的烛光下披上衣服,然后,宋美龄想起了一些重要的文件,她毫不迟疑地把文件放在手边,便于在最后关头撤离之前,将之全部销毁,以免落入他人的手中。    
    找出文件,宋美龄掏出自己的自卫手枪,强自镇定地坐下,静待事情的发展。而此时的蒋介石则集合了他的全部卫队,要兵士们在四周环列成一个圈子,以便在必要的时刻能够冲出重围。    
    没多久,来袭的红军果然撤走了,原来,红军认为蒋介石夫妇驻扎的这个城镇墙上只有几百哨兵防守,所以就趁黑夜来攻,这些红军原本已被蒋介石的部队包围,希望借着这次的攻击,冲出一条出路的。    
    事后,宋美龄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曾说:“当时,心中只记挂两事:一是我们军队调动以及布防的那些文件,二则万一不测,惟有举枪自毙,出之一死。”    
    1927年到1937年间,蒋介石几乎每天都是在国内的征战中度过,因而,追随丈夫的宋美龄自然更为艰辛。    
    早年,宋美龄很怕坐飞机,一搭飞机就有晕机的毛病。因而,当蒋介石离开繁华的京沪地区,到偏远的各地征伐时,宋美龄只有搭乘汽车,要不就是乘坐最原始的交通工具,骡马民船之类。除了交通不便,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盗匪猖獗,所以,蒋介石特别为宋美龄准备了卫队,一路保卫她,可是,还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后来,不搭飞机还是不行,毕竟中国太大了,有些地方不搭飞机,根本很难在时限内到达,宋美龄只好忍受坐飞机的痛苦。据说,蒋介石相当体贴她,只要是宋美龄要搭的座机,机上全部的固定坐椅,都将之大部撤除,只留下几张坐椅,供蒋介石和少数官员乘坐,而空下来的地方,就为宋美龄摆一张卧榻,宋美龄只要一上飞机,飞机起飞后,假如有身体不舒服的情况,就立即躺平在卧榻上,以减少晕机的痛苦。    
    尔后,她的“美龄号”专机,都有卧榻的设备,随时可供她搭乘时使用。    
    宋美龄出身资本家家庭,哪里吃过走南跑北的苦,她的身体状况原本就孱弱,一路带着一位美籍护士,此外还有一位女秘书、几名男女仆人和几十名卫队士兵、副官等等,同行者有六七十人,浩浩荡荡,有如古代皇家出巡。    
    生活上,宋美龄一向是养尊处优的,出巡期间,宋美龄的吃住问题,基本上还是十分豪华的,为了怕出巡时感染疫病,所以,绝不食用外面不洁的饮食。喝的是蒸馏水或是法国维其矿泉水,吃的则是自己厨子做的西式餐点,分量不多,可是绝对清洁卫生,不致染病。


中篇 大陆秘史之部第四章 丈夫授权,参与政事(1)

    家庭的纷扰,国事的动乱并没有扰乱宋美龄原来对自身的期许。而1928年的“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和女校”的建校,就是宋美龄早年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事,也是她和蒋介石结婚以后,亲身参与的最为积极的一件事。    
    至于建立“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和女校”的经过,根据宋美龄的说法(见宋美龄著:《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和女校建校的经过》):“自从国民政府在南京建设首都以后,蒋总司令觉得要有一种设施来纪念国民革命历年为主义奋斗和为党国牺牲的将士先烈,安慰他们在天之灵。及至民国十七年,统一告成,政府决定对阵亡诸将士,为之建筑公墓,开辟公园,以志纪念;给发恤金,抚慰寡孤,以慰英灵。但是,遗族子女大都缺乏教养,亟应设立学校,造就他们成为健全的公民,才算是尽了抚慰遗族的责任。民国十七年十月蒋总司令向中央执行委员会提议设立‘遗族学校筹备委员会’,当时就推定委员11人,国民政府主席谭延辏壬嗖渭釉谀冢浅H刃模⒍晕宜担骸耆肽愀涸穑闯锉副拘!!诔锉复瓷璧氖焙颍比痪矶嗬眩褪窍衷谝喑S欣训奈侍夥⑸徽馐蔷侔煲恢质乱挡荒苊獾模灰颐悄芘ψ鋈ゲ欢系馗恼乜赏瓿晌颐堑募苹!薄   ?br />     照当时的状况,原来遗族学校共有11位筹备委员,委员包括:宋庆龄、蒋介石、蔡元培、胡汉民、戴季陶、何应钦、何香凝、宋美龄、王文湘等,起初,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决定是由宋庆龄担任校长。    
    可是,宋庆龄在学校于1929年建好时,却在国外,所以,一切有关学校的校务问题,全委宋美龄办理。    
    遗族学校开学之后,宋美龄和蒋介石确实把这所学校当做是自己的事业一样,很热心地参与,宋美龄更是投入了不少心力。    
    举一个最好的例子,宋美龄本人至少一个礼拜去遗族学校3次以上,每次去的时候,都是和蒋介石两人一起去,夫妇俩到遗族学校视察,总是会向有关人员提出不少问题,所以,遗族学校方面对校务都不敢稍有闪失。    
    遗族学校创设的经费,起初是由陇海铁路东段的附加税,作为学校的经费,从1928年的8月1日起,学校开始申领这项经费。可是,毕竟是宋美龄本人和多位国民党要员直接参与的关系,学校的经费在公开劝募之后,竟然多达50万元以上,而那时的国民政府也十分支持这所学校,每月的经常性经费多达5000元大洋,后来又增加到月费12000元,可见受到重视的程度。对学生的待遇更是十分优厚,凡是入学的学生,因为都是遗族子女,所以,学费一律免缴,并且还由公家供给一切的生活用品。    
    宋美龄虽然不是学教育出身的,可是,却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加上蒋介石本身给她的关于军人教育的一些观念,于是,这所遗族学校就成为宋美龄的美式思想和蒋介石的日本式军队教育的一个复合体。    
    在军事化管教方面,例如,对学生日常和个人整洁习惯的培养,学校更是列为教育之重点。每逢学生吃饭的时候,饭厅里每张桌子都有教师专门指导,要学生养成吃饭的体态,养成良好习惯。    
    学校内部的教育,更加少不了党化教育实质内容。宋美龄自己就说:“我向来主张教育不但只是重视精神的训练,而手足的活动与一般的生活,也要同样的注意,尤其是对于革命先烈的子女,更要养成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和能力,使他们了解生活价值。”    
    有一次,宋美龄听到学生在诵读一篇课文,文中叙述的是遵照国民党总理孙中山的观念,要学生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文章,宋美龄听了之后,很欣赏这段文字,还要老师把这段文字拿给她翻译成英文。    
    “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是遗族学校的基本校训,也是宋美龄最喜欢对外人宣传的优点。    
    例如,她曾经要求学校的学生自己设计校舍,真正体现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校训。    
    基本上来说,遗族学校是宋美龄在蒋介石政府控制时代,公益事业的一个起步,而且也是蒋介石日后推动的许多运动的一个起点,这是一般人平常没有注意的地方。    
    以遗族学校这个桥头堡为起点,宋美龄在中国的“童子军运动”、“农村服务运动”、“新生活运动”和抗战时期的“声嘶力竭”、“救亡图存”各种运动中,给他的丈夫和那时的国民党政府或多或少提供了一些帮助,这一方面是不容抹杀的。    
    (笔者按:遗族学校的毕业学生后来分布世界各地,在宋美龄定居美国之后,每年到了遗族学校的校庆那一天,或是蒋介石或是宋美龄生日那天,有些旅居美国的遗族学校学生,都会去宋美龄的住处探望她。遗族学校的学生称她为“妈妈”,这些学生目前年龄多半都已经60岁以上,有的已经80开外。)


中篇 大陆秘史之部第四章 丈夫授权,参与政事(2)

    4。1 成立“励志”,掌权起点    
    1929年的1月1日,在国民党“统一”中国之后的第一个元旦,一个名为“黄埔同学会励志社”的机构成立了,这个机构其实就是后来在台湾设立的国民党军“联勤总司令部”的前身。    
    蒋介石成立这个组织的最大目的,是希望把参加民国革命的军队,在北伐成功之后,以保持早年黄埔军校成立时的那种“革命精神”为幌子,而变成为维护他蒋介石专制统治的军队。    
    蒋介石最早还为“励志社”的成员,制定了一句格言,这句格言是:“立人立己,革命革心。”    
    除了这句格言之外,蒋介石还颁布了十条戒律,要所有的社员一体遵行,这十条戒律是:“一、不贪财,二、不怕死,三、不招摇,四、不骄傲,五、不偷懒,六、不嫖赌,七、不吸烟,八、不饮酒,九、不借钱,十、不说谎。”    
    “励志社”的创始者黄仁霖曾经说过,“励志社是对黄埔军官和学生灌输道德,提高精神而设立的。”这个主张正可以呼应蒋介石提出的那些戒律和清规。    
    蒋介石原先想把“励志社”办成像早年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秘密结社时那样的组织,所以,他把“励志社”入社的仪式弄得很形式主义,要入社的人,每人在社长也就是蒋介石面前宣誓,誓言恪遵蒋介石提出的十大戒律,“励志社”的员工则更不在话下。    
    可见,“励志社”早期是蒋介石让军官和军校学生“养志”的地方,他口口声声希望把“励志社”变成一个能端正军中风气的场所。然而,在宋美龄和孔家的主意下,“励志社”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