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器时代
⒊霭档那骞狻?br />
“小人愿降!”千总是个软骨头,要不然早被拉到前线打仗去了。现在明军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打到了济南,甚至他这个守城的千总都落到人家手里了,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小人愿意戴罪立功,咱们绿营的兄弟对朝廷大军可是望眼欲穿啊…。”套上衣服的千总一边说一边被押着往城门走去,张五目瞪口呆的在后面跟着。原来睿王爷是明军扮的啊,这些人都是南边的队伍,他不知道是该难过还是该开心,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吧。
天已经蒙蒙亮了,东方破晓,雄鸡长鸣,一面鲜红的大纛在南门外出现,斗大的一个“明”字刺激着千户和张五的神经,无数骑兵带着晨露从千佛山上冒出来,排着整齐的队伍开进了济南府。
3…38 满江红
济南府的满汉关系一直不和谐,因为大清十年前曾经在济南城下遭遇过激烈的抵抗,当年的大明督师孙承宗率领济南军民阻挡了清军铁骑达三个月之久,杀伤清军数万人,直到战至箭尽粮绝,孙承宗在援军无望,身负重创的情况下拔剑自刎,北门被清军的回回炮砸成平地后,仅存的明军八百人抬着孙督师的尸首向清军铁骑发动自杀冲锋,全体殉国,史称“济南八百烈士”。
战争惨烈之至,以至于当时亲自领军的皇太极在破城之后搞了一个“血洗济南”的屠杀活动,杀掉了数万民众,奸淫了无数妇女。这就种下了仇恨的第一颗种子。
好不容易平静了三年,在汉臣孙之獬的建议下,大清朝下令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汉人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其中尤其以汉文化比较发达的山东最为激烈,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暴力镇压,山东总督松寿宣布:“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一人不剃发,全家斩首,一家不剃发,全村(街坊)斩首,济南府发生暴动,清军大军进驻,一连屠杀了三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南方,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史称“济南三屠”。
南门内的陈皮匠是个瘸子,而且满头癞棘,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摆起这个皮匠摊子的,只知道他沉默寡言,每天很早出摊,很晚收摊,皮匠手艺精湛的很,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十年的三千六百天都是在无尽的仇恨和后悔中度过的,他栖身棚子的地下埋着一把断刀,那还是孙督师所赐的战刀,自己就是名垂青史的济南八百烈士之一啊,当年战场上身中十余矢,左腿也被马蹄踏断,是好心人救活并收留了自己,为了报仇他隐姓埋名苟活了下来,并且在三年后的剃发起义中用这把断刀斩了三个鞑子,救命恩人在随后的镇压活动中遇难了,而他又一次侥幸活了下来。
现在对于陈皮匠来说,此生唯一的愿望就是见到大明朝廷的军队能够光复济南了,这样他才能挺起胸膛告诉别人他就是光荣地八百烈士之一,才能堂堂正正地给孙督师和兄弟们上坟。
自从清军打进山海关占了北京城之后,大明的军歌就被孙督师改成了岳少保的《满江红》,每次督师大人领唱这首歌的时候总是老泪纵横,陈皮匠会唱这首歌,歌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在刀斧雕刻在他心中一样,每次午夜梦回都见到战友们一起站在炮石横飞的济南城头高唱这首歌,每次醒来都是泪流满面。
今天早上雄鸡叫得特别早,南门附近很嘈杂,鞑子又要往南方调兵了,陈皮匠暗想,可是随后整齐的马蹄声和嘹亮雄壮的歌声让他震惊了。
是《满江红》!让他魂牵梦绕的满江红!和梦里战友们唱的一摸一样,只是少了一份悲壮,多了一份豪气。
怒发冲冠凭栏处
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阙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河山
朝天阙
陈皮匠连拐杖也没来得及拿,一个跟头就翻下草铺,连滚带爬的扑出栖身的棚子抬眼看去,映入眼帘的是和朝霞一样鲜红的大旗,好大的一个“明”字在晨风中猎猎飘扬。整齐雄壮的骑兵列队进入北门,《满江红》正是从他们嘴里唱出来的,是汉家儿郎,大明的军队啊!
从没在外人面前掉过眼泪的陈皮匠号啕大哭,眼泪滂沱,十年啊,整整十年啊,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报仇雪恨的一天,他一边哭一边爬回棚子,死命地挖起他那把断刀,活着的八百烈士之一要复出了,他要跟着朝廷大军和鞑子拼命!
****************************************************************************************
今年五十八岁的陆乘风老人早年是山东第一巨富,家族在章丘、邹平有千顷良田,可是自从鞑子占了济南之后家道就开始中落,田地被满人当了牧场,城里的大宅子也被满人占了,两次屠城老陆头都幸免遇难,可是三个儿媳妇都被鞑子兵凌辱致死,儿子们两个死了,一个被抓了民夫,唯一的小孙子也被吓成了痴呆。八十岁的老爹一气之下归了西,临死之前抓着他的手说,朝廷收复山东的时候一定要烧一炷香告诉我啊!
陆乘风对满人怀有刻骨的仇恨,他用仅存的银子开了一家酒楼,虽然被官府盘削的利害但是依然坚持开张,因为这是城里反清志士的秘密联络点,满清仿照元朝的制度,专门针对济南府严格控制刀具的使用,普通百姓十家共用一把菜刀,做饭的时候轮流切菜,菜刀用坏了之后需要地保上报官府,收缴旧刀之后才能从官府那里高价采购下一把菜刀。所以志士们很难获得兵器,即使有兵器也很难造反,因为这些所谓反清志士只是一帮手无缚鸡之力的年老书生。
这些老人凑在一起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控诉满清的暴政,回忆当年的风光,他们每家都有一笔血债,大家盼星星盼月亮,就等着大明的军队能够北上收复故土,其实谁都知道南明朝廷昏庸,外戚太监当政,和当年的南宋临安朝廷一样无心北上,可是这终究是一个美好的梦,谁也不忍说破。
这个梦终于在今天凌晨变成了现实,陆乘风起的很早,正在打扫院子的时候就听到外面大街上有马队经过的声音,还有几千人一起高声唱歌的声音,鞑子从来不唱歌的啊,他推开院门一看,原来是盔甲服色和清军截然不同的部队,不少士兵特意脱掉了头盔,露出头上的发髻,陆乘风的脑子一下子就懵了,是汉人的军队!大明的骑兵攻进济南了!
老陆头用大扫把稳住自己摇摇欲坠的身体,用力地掐着人中,好一会儿才清醒了一点,听清楚了这些骑兵高歌的曲子正是大明的军歌《满江红》。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一字一句都象战鼓一样响在他心头,突然之间,老迈不堪的陆乘风丢掉扫把,如同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一样跑进院子,急速蹬上自家的酒楼,昨天晚上喝醉的几个朋友正睡在楼上,他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朋友们。
推开房门之后才发现几个朋友早已经醒了,一个个泪流满面看着窗外铁流一般的骑兵,嘴里呢喃着:“十年了…。十年了…。终于盼来了王师。”渐渐地几个胸怀国仇家恨的老家伙跟着外面的歌声唱起了《满江红》,边唱边哭,不过这泪和十年里留的那些泪截然不同,这是欣慰的泪,狂喜的泪。
此时陆乘风的心头涌上了一首古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他迅速跑进供着祖先牌位的灵堂,点上一炷香哭道:“爹,朝廷大军终于来了,您可以含笑九泉了。还有孩子们也都可以瞑目了。”
早上起来倒便盆的妇女,磨豆腐的小店掌柜,早点铺子的伙计还有下班回家的更夫们都见证了大明军队这次雄壮的入城仪式,见惯了鞑子骑兵的凶猛霸道之后,再看到大明也有更加威风的骑兵,汉人百姓们个个欣喜万分,随着骑兵大队响彻云霄的高歌,更多的百姓出门观看,被满清剥削的衣不蔽体的济南百姓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朝思暮想的故国大军,群情沸腾,在年长者的带领下端着祭拜祖先的香炉,捧着舍不得吃的馒头跪在大街两侧迎接大军。
渐渐的老百姓越来越多,整个济南城沸腾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欢迎的队列中,效死营和铁卫都没见过这种排场,他们以前是山贼、盗匪、战俘、家丁、私兵,从来就没被人待见过,现在受到万民夹道欢迎的礼遇,一个个挺胸收腹把威风的派头拿足了,扯着嗓子高唱军歌,手中的兵器平举在胸前,列成八人一排的华丽纵队匀速前行,军容刹是严整。
“娘,你看朝廷大军怎么有黑有白啊,高鼻子绿眼睛的。”
“幺妹子,那是朝廷请的下凡天兵,玉皇大帝派下来帮咱们汉人打仗的。”
“二哥,这铁甲骑兵怎么这么多啊,望也望不到头,怕是有几万吧?”
“柱子你什么眼神啊,这没有二十万也有十万啊,咱大明有的是兵。”
“春香,朝廷没有忘记咱们山东父老啊,圣天子没有忘记咱们大明子民啊,王师终于到了。”
“相公,公公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还不赶紧去坟上烧点纸告诉他老人家这个天大的好消息。”
“年兄,朝廷大军入济南,那岂不是说明鞑子已经兵败了?”
“那是自然,想必满酋多尔衮已经授首了,大明恢复万里故土指日可待。”
济南府的父老乡亲们如同过年一般,兴奋的对大军评头论足着。满城都是欢声,满城都是泪水……
这个高歌列队进城的幺蛾子当然是刘子光想出来的,放火打劫那样的举动太不文明了,严重违背他做英雄的心思。既然济南府已是囊中之物了,何不让部下们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知道跟着刘将军混,得到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巨大的荣誉。
百姓们虽然激动,但是还不敢拥上来和军队亲密接触,所以先头部队在反正的绿营千总的带领下迅速来到了满人聚居的内城,衙门和府库都在这里面。
内城修的远不如外城高大,但也是坚固非常,已经警觉的八旗兵距离老远就开始射箭了,顿时伤了几个防备不严的士兵。
刘子光眉头一皱:“拉大炮来!”
3…39 解放
山东总督松寿本是正红旗的统兵大将,因为在攻克济南的时候立下赫赫战功,被皇太极安排作了济南的第一任知府,后来因为南征的需要,山东从直隶中划分出来,松寿也水涨船高做了山东总督,身高体胖的他有两个嗜好,一是杀人,二是女色,每天不杀人就心情暴躁,所以每日都要滥捕平民,随便栽一个罪名就虐杀掉;每夜不用几个女人就浑身难受,以前在军中的时候甚至找母马泄欲,所以济南府的女人们平日都不敢出门,被总督大人看上了就会被抢入府中凌辱致死;用这样暴虐的人当山东总督是清廷刻意的安排,山东民风彪悍,只有恐怖统治才能震得住这些暴民。
大军南征以来,松寿忙得不可开交,筹集粮食民夫,运输辎重军粮,镇压反清暴徒,这些繁杂的事情搞得他焦头烂额,甚至连最喜欢的剥头皮游戏都有好些天没玩了,前方的战况不妙,当过大将的松寿心里有数,泰安已经告急,那战火就快烧到济南来了,他吃不好睡不香,神经兮兮的把战刀枕在枕头下,生怕哪天明军打过来。
同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的人还有济南知府孙之獬,说起这位爷那可是鼎鼎有名的剃发令的倡导者。
孙之獬,山东淄川人,明朝进士出身,官至侍讲。清军入关后,就他俯首乞降。皇太极为收揽人心,接纳并让他当了礼部侍郎,时因天下未定,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仍穿明朝服侍,只是满、汉大臣各站一班。
孙之獬求宠心切,有心“标异而示亲”。一日上朝时他变得焕然一新,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他大大咧咧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属下的汉臣孙之獬与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汉臣见状,多有掩面窃笑者。孙之獬自讨没趣,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
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恼羞成怒之下,向清世祖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中说:“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之从汉旧,而非汉旧之从陛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