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之传古奇术
这一惊险就更加验证了诸多宝参的贵重处,众人不禁也好像吃了大补参一样,眼前金砖直涌,心中发财大梦。
闲着无事中,每人擎着一盏百宝灯在地室中四处乱寻,期望能找到更多的宝藏。
朝歌则一直在书室中专心练功,中间累了小息时,便翻出族谱下那三本证录来看。
证仙、证异、证药三录中记载的大多是世间难见的奇录,少有的让朝歌趣心大盛完全投入。
朝歌最先看的是《证仙录》,而名列仙录榜首的,就是相传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也表现出炼烟氏对长生而非永生的偏重。
彭祖姓海窃豆攀贝х锏鄣男铮揭蟠┠晔保碜嬉丫甙倭咚炅耍坏阋膊凰ダ稀E碜娉上珊螅嗣前阉穆凼黾锹枷吕矗统晌杜碜婢贰!?br />
在众多的仙人记载中,朝歌有的略知一二,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其中只有一位是朝歌颇熟悉的,因其凭一本《葬经》而被术界人士普遍奉为风水堪舆祖师的郭璞。
郭璞字景纯,河东郡人,见识广,博学多闻,懂得超脱凡节的道学真谛。
对于天文地理、大禹时神龟背上六十五个字的“洛书”,龙马从黄河中负出的“河图”、占卜、星象、预言未来的《谶书》和《纬书》、以及给阴宅和阳宅看风水定位置,他没有不懂的。
《证仙录》还考证许多世传明仙,如众所周知的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司马承祯、张三丰等,各个详实无比,务求言之有物,物之有据,即便不敢确定的地方,也一定立在中肯角度加以评说。
在众仙录后,记载一段与前面仙人颇不相同的另类仙人,引起了朝歌注意。
《仙经》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后蜕,谓之尸解仙。”
在炼烟氏的《证仙录》中,还对尸解仙进行颇仔细认真的考证。
“尸解成仙”一说,最早还是因为许多丹士服食大量外丹死去后才出现的,许多信徒不能理解服石饵丹者的死亡与常人无异,而认为是“尸解”变成了仙人中的一种,这样不但不能接受前人中毒丧生的教训,反而更坚定了成仙的信念。
为求实证,炼烟氏还曾对各代出名的尸解仙人物进行了考察。由于年代久远,传说中的诸多尸解仙例已无从查考,但在千寻万探中,终于找到一位虽没能列入明仙史册,但相传仙迹甚广的唐人柳随公的墓葬。
当入墓撬棺后惊现,已经葬了几百年的主人竟然面目如生,关节转动自如。
尽管炼烟氏的祖师们因为自小就用药炼烟,早对各类丹药的感知已经到了相当灵敏程度,可以完全体查出墓中如生古尸体内的铅、汞含量,超过正常人的数十倍至数百倍。
保持尸身百年如生,很可能是此人生前大量口服仙丹之类的药物导致,但在唐代服食仙丹药物的人比比皆是,可在陆续发掘的唐墓中,为何像柳随公这样能保持完好如生的,却绝无仅有,这不得不让炼烟氏的祖师们认为尸解成仙一说有所道理。
最后在《证仙录》的结语中,炼烟氏的祖师给了这样一个中肯务实的评论:“有关神仙一事高远神妙莫测,非常人所能及也。与其耗全族之力仍不能肯定成就一两后人,不如退而求其次,寻求如彭祖长生比较实际。”
看完《证仙录》,朝歌思绪翻涌。
这里所记所录,都是在他从小接触的教育知识中无法想像的,但从炼烟氏的如此务实,笔调中又越来越无法辟除仙人一说的真实性。
再想想现在自己所习练的,正在起着微妙作用的登仙丹法,朝歌心中更加不知是何滋味。
他努力间歇练功之余,又忍不住翻看了第二本的《证异录》。
《证异录》主要是在正面无法完全证实仙人一说的真实性后,想对仙人类似的各种神异传说及现象,进行详实的考证,希望通过这些来侧面证实炼丹成仙的可能性。
录中记载了大量有关龙的传说和求证。
据族谱记载,在炼烟氏的大族里,曾经为了求证龙的存在,专门有一支负责雨天观龙的支脉。
这支脉几乎用了几代人的精力,最后竟然繁衍出一个庞大的寻龙族,搜集天下大量有关龙的线索,记录在《证异录》中。
但遗憾的是,寻龙全族始终没一人亲眼看过真龙。直到有一日全族行到一山江边,忽然狂风骤起,据当地目击的山民说,在一阵百年罕见的雷电交加后,天空忽然放晴,寻龙全族一百多人忽然全部失踪。
曾有一个被同裹在雷电中的牛童幸存下来,却也精神失常了,嘴中只是不停的狂念:龙龙龙!
于是,有人就传开寻龙族人世代与龙结缘,时运成熟,一时全部化龙飞升了。至今那个地方还叫化龙。
至于小牛童究竟看到了什么,寻龙族是否真的全部化龙飞升,没人能证实,唯有寻龙族留下的洋洋洒洒万言龙文,静静的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寻龙族,永远的留在族谱中。
朝歌看到此处,忽然回想起在报纸杂志上曾看过,有关当代佛教大德与龙的传说故事,好像是一位叫宣化上人的大和尚。
宣化上人是世界闻名的一代大德,先后成立佛教讲堂、金山禅寺、洛杉矶分会金轮寺,国际译经学院、万佛城、法界大学、达摩中心等庄严道场。
宣化上人关于龙的开示:“龙”究竟是什么样子?一般人是不知道的,除非开五眼神通的人,才知道龙的真面目。
不过,中国人所画的龙,头上有角,身上有鳞,眼睛突出,嘴巴很大,有胡须,有四足,身很长,尾很短。画龙的人,只画龙头不画龙尾,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有神秘之感。
《证异录》的最后,炼烟祖师给了这样的结语:“诸多实证查考,龙之一说似乎较之金丹成仙更接近真实一步,可仍无法铁板定案。失望之余,也让炼烟族人更加专心丹药弃永生而择长生一途。”
从种种迹象看,建造地室和整理族谱的最后一代祖师,应该是距今四百多年的明朝人。作为那个时代、那个文化背景的古人,能说出以上如此中肯的话,实在难能可贵。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上从皇帝下到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认为“龙”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不要说古人,看完《证异录》后,连思想原本反叛现代的朝歌,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神话的看法了。
因为从当代公认大德高僧宣化上人的亲身证言看,他几乎没可能用自己的名誉来欺骗世人。
况且从考古院研读考古资料中,朝歌也深深体会到古人做学问的态度,远比现代人认真严谨。
虽说在很多地方给未知事物蒙上许多神话色彩,但绝非空穴来风、捕风捉影,其背后一定是有现实依据的原形。
那么,如果如此传奇神物般的龙是真实存在过的话,是否就可以侧面证明神仙的可能性呢?
朝歌一时心绪有点亢奋,又有点乱。静静调息一阵后,才拿起了最后一本奇闻《证药录》。
《证药录》是对天下奇药异草的记载考证,因为炼烟氏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是炼就长生丹,所以其中考证对象主要有三类─人参、何首乌、灵芝。
论人参第一:山参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土质过于干燥不行,过于潮湿不行,太阳晒到不行,不见阳光不行,大雨浇淋不行,湿度不够不行,必须是伐掉树木以后的腐殖土才最好。所以上品野山参只适合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生长。
总而言之,能出上品老参的地方,一定也是上品风水宝地。而此风水宝地的穴位、穴形、土质、水品,又决定了人参的五行所属,只有详细摸清了人参的内在属性,才能在炼药时配伍得当,否则只能发挥人参功效的万分之一。
世间常见富贵人家服食宝参不究属性,实为暴殄天物,如同有人得了一万颗绝品珍珠,却随便买了一根萝卜炖汤喝了。
看到这里,朝歌总算明白,为什么每匣人参里面都在那张特制古宣纸上,详细记录了人参的各项指标,原来竟是方便后人详细辨清人参属性,以便在炼制长生丹时让人参能发挥最大功效。
小小的一棵人参,从发芽、成长、被发现乃至到挖掘,都充满了玄而又神的传奇,朝歌一时好奇,去药室中打开了几匣人参,展开熟宣古纸,每张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尤为新奇。
元代初期,有人竟在长白山森林中的大树上,发现了一棵茁壮生长的野山参,使采参人感到万分惊奇。
因为从以往上千年的记录中,还从没有过树上长人参的记录,因为人参对土质的要求太苛刻了。
采参人就爬上大树,仔细观察,只见人参长在树干与树枝相交的小洞里,洞内有树叶腐烂而成的腐殖土。
随之一个疑问困惑住了采参人:是谁将山参种子种到这小树洞里的呢?
后来经过仔细勘察,在这棵大树的根土里竟然挖出许多人骨来。
从山民那里多方探听后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有一个传说,就在这附近曾经居住过从远地迁居来的一户采参人,据说采参的本事是祖传的非同一般。
可不知道为什么,自从迁居此地后,这户祖传采参人家竟然终其三代人也没挖出一棵入品的老参。
也许是无颜再回故乡,也许是心有不甘,这户人家三代人都葬在了此地,没准,这棵长了奇参的树下骸骨就是这户人家的。
由此便产生了另一个盛传之说:这棵老树奇参,是采参人三代不甘失败的魂灵守护而成,夺天地造化,吸日月精华,参成之日,既是三代人升天之时。
由此,这棵老树奇参便成了神物。
后来此参辗转被炼烟氏得到,为求究竟,炼烟氏还曾对这棵奇参做了认真实地考证,却得到另外一个可能的猜测。
据考证分析,把种子种到树洞里的种参者,很有可能是人参鸟,人参鸟爱吃人参果,吃后将参籽拉出来恰巧便到树洞里。洞内有树叶、杂草烂成的土,加上适量的雨水和树浆,则长出人参来。
也有可能是松鼠、花栗鼠所为。
花栗鼠也特别愿意吃人参果,它们只能消化人参果的外皮果肉,而果肉里面的人参籽则被排出体外。
花栗鼠常在树上生活,将人参籽碰巧拉到树洞里也是可能的。
人参籽特别怪,只有经过鸟、鼠的腹中走一次进行“发酵”才能出苗生长,否则还不出芽。
那么,小树洞里烂成土的草和树叶是哪里来的呢?这个就不难推断了,是鸟类或松鼠弄来的,用以建窝。
但就哪种猜测更为准确不得而知,也许这棵老树奇参既是自然循环造化,又借了三代人的愿望之力。
不过有一样却是肯定的,此人参由于生长环境独特,不但具备了千年老参的大补元力,同时又蕴含了千年树气,木行极旺,为人参中绝无仅有的奇品。
看得奇趣盎然,朝歌轻轻拿起匣中那棵传奇无比的老树奇参,参体肥硕壮实,根须盘结有力如基,不禁让人联想起那孜孜以求、不屈不挠的三代采参人。
论何首乌第二:据《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何首乌。本出顺州今晋兴县,江南渚道皆有。
苗如木槁,叶有光泽,形如桃柳,有雌雄:雄者苗色黄,雌者苗黄赤,根远不过三尺,夜则苗蔓相交。
其根味甘温无毒,茯苓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气心痛,积年劳瘦痰癖,长筋力,益精髓,壮气驻颜,黑发延年。
何首乌多分布在低湿热带,其功效神奇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八仙的张果老误食飞升的传说。
论灵芝第三:两千年前,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将灵芝列为上品,认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道家探求长生不老之秘,历来道家多长寿,服用灵芝长寿有史可查的道家,如东晋的葛洪,北魏的冠谦之,南朝的陶弘景等等,正寿约八十岁以上,更甚者达一百多岁。
继人参、何首乌、灵芝三论之后,炼烟氏祖师给了这样绝无仅有的考证结语:人参多生长在高寒之地,浸润日月精华,集千百年修得人形,根须飘然如飞升之势,三者中最近天碧,故称“天华”。
何首乌多生长南方低湿之地,久吸地气,形多凝重。一旦有千年人形何首乌出世,相对人间必有一奇士出生,因为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