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中短篇科幻小说1000篇 (第七辑)
琳达长长地吐着气,闭起眼睛。
迪格里兹也闭上了眼。
所以,他们都没有看见,在琳达的衣服皱摺中,有一粒晶莹的沙子,正闪闪发光。
《是谁抄袭谁?》作者:杰克·刘易斯
纽约州昆恩村
第219街 90—26
杰克·刘易斯先生尊敬的刘易斯先生:
兹将来稿《九度空间》奉回。小说不错,起初我们打算发表,后来才得悉它已经在《宇宙史诗》杂志上刊登过。
您当然清楚,这篇署上您大名的小说实际上是18年前由一位名叫托德·特罗别里的作家所写的。我们对您的忠告就是——永远别剽窃别人的作品,只有自己的才是最珍贵的。
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太空奥秘》杂志社
科幻专栏编辑
多伊·盖茨
4月2日
纽约州纽约市
《太空奥秘》杂志社
多伊·盖茨编辑尊敬的盖茨先生:
我从来不认识什么托德·特罗别里,在接到您的信以前我甚至根本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我真诚地把拙作寄给你们,而您却指责我在抄袭,这实在是对我的极大侮辱。
《九度空间》一文是我在一个月前所写,如果与托德·特罗别里的作品有些类似的话,那一定是偶然的巧合。
您的来信还促使我想起另外一件事,因为我寄给《星尘》杂志的一篇小说也在前两天被退回了,退稿单上有铅笔写的“和托德·特罗别里过于雷同”的字样。
如果不属于机密,那么请问这位托德·特罗别里究竟是谁?在我从事科幻写作的这些年来,我的确还没见过这个名字。
您忠实的朋友杰克·刘易斯
4月5日
纽约州昆恩村
第219街 90—26
杰克·刘易斯先生亲爱的刘易斯先生:
4月5日的来信已收到。我们的编辑部并不想侮辱任何人,但我们很难相信您竟会不知道托德·特罗别里的作品。
特罗别里死于11年前,他的作品在死后才被广泛流传。特罗别里是电子学的专家,对这个领域的丰富知识是他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他从那里吸取了不少独特的主题,写成许多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我们今天的所谓现代派作家真可以向他学到很多东西。我这里指的是学习,而绝不是像您那样逐字逐句抄袭。您在信中说这是偶然的巧合,那么请问:难道在第一次发牌后在所有玩家手中都会出现同花顺子吗?这种巧合的概率要比百万分之一还小!
恳请谅解,但我们绝不会如您所想像的那么天真。
《太空奥秘》杂志社
科幻专栏编辑多伊·盖茨
4月11日
纽约州纽约市
《太空奥秘》杂志社
多伊·盖茨编辑阁下:
您的诽谤和你们杂志所发表的那些东西同样令人作呕,我将立即停止订阅这份刊物。
余不多及。
杰克·刘易斯
4月14日
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
法朗特街1898号
科幻俱乐部先生:
我非常想读到托德·特罗别里的作品。请告诉我,从哪儿能弄到有关的杂志或小说选集,哪怕是刊登它的广告也行。此致敬礼杰克·刘易斯
4月14日
纽约州昆恩村
第219街 90—26
杰克·刘易斯先生亲爱的刘易斯先生:
我们也同样渴望读到托德·特罗别里的作品。而我们能向您提供的唯一办法就是去问问它们的出版商,只要他们还没有歇业的话;还有一条路就是去旧书店的书架上翻找。
如果您幸运地找到了,请告诉我们。我们将不胜欢迎。此致敬礼科幻俱乐部主席莱依·阿尔伯
4月22日
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
《异界》杂志社
德·格罗斯编辑亲爱的格罗斯先生:
寄上刚刚脱稿的稿件一份,我取名为《太空大劫难》。在写作该文时,我进行过不少真正的科学探索,所以我能接受的最低稿酬为每字二美分。希望您能喜欢这篇作品并刊登在《异界》上。谨致以真诚的问候杰克·刘易斯
5月11日
纽约州昆恩村
第219街 90—26
杰克·刘易斯先生亲爱的刘易斯先生:
万分抱歉,我们不可能刊用《太空大劫难》这篇故事。小说写得的确非常出色,但如果我们刊登它,那么稿费也只能直接寄给托德·特罗别里先生的继承人,因为原文是特罗别里所写的。致以最美好的祝愿《异界》编辑部德·格罗斯
5月19日
纽约州纽约市
《太空奥秘》杂志社
多伊·盖茨编辑亲爱的盖茨先生:
我曾写信表示过与你们杂志断绝来往,但是事情的变化竟如此不可思议,我只得再次写信给你们。
所有的杂志异口同声地拒发我的稿件,理由如出一辙:它们似乎是从托德·特罗别里那儿抄来的,而且说除了署名外全文一字没改。您曾在来信中提到过,一篇小说的巧合概率要小于百万分之一,那么对于四篇或五篇小说呢?我担心这个概率简直该是无穷小了吧!
但我依然衷心请求你们相信我,我的小说中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亲手写的!我从来没有抄袭过托德·特罗别里,也从来没有读过他的任何一行作品。在我创作以前甚至没有听说过他的存在。
所以我脑海中出现如此奇异的想法,以至于只敢向科幻编辑们私下透露。我设想这位特罗别里先生,在进行电子实验时,终于突破了时空的障碍,这种事在你们杂志上不是常有描述吗?我不妨假定——尽管这种假定不算太谦虚——在所有当代科幻作品中他最最喜欢我的作品,于是他想占为己有。
您能理解我的意思吗?从前的人站在我身后,一字不漏地剽窃了我写在稿纸上的小说!也许这对你们来说是过于科幻了吧?
请告诉我您对这种解释有什么想法。
杰克·刘易斯
纽约州昆恩村
第219街 90—26
杰克·刘易斯先生亲爱的刘易斯先生:
我们认为您最好还是去请精神病医生诊治一下为好。
5月25日
纽约州纽约市
《旗帜杂志》社科幻栏目编辑
赛姆·迈因斯先生亲爱的迈因斯先生:
这次寄上的不是小说的原稿,而是一些信件的副本和各家杂志的回复,这是为了使您不致怀疑它们的可信性。
所有的书信都按时间先后排序,也不需要对它们作任何注释。我想把这些来往信件加以公布,也许能从读者中找到这些鬼蜮勾当的谜底,所以我把它取名为《是谁抄袭谁?》。
杰克·刘易斯
6月3日
纽约州昆恩村
第219街 90—26
杰克·刘易斯先生亲爱的刘易斯先生:
用信件来往的形式创作科幻小说的想法很新鲜,只是我担心您依然还是晚了一步。
在12年前的8月,托德·特罗别里先生曾在《死神的舞蹈》杂志上发表过一篇科幻小说,里面恰好收罗了作者与编辑们的来往信件,这似乎是命运的作弄,因为小说的题目也是《谁抄袭了谁?》请别灰心。如果您还有什么更加别出心裁的点子,请把大作赐寄我们。
谨候佳音。
《旗帜杂志》社科幻栏目编辑
赛姆·迈因斯
6月10日
《手术奇谈》作者:班布里
孙维梓 译
主持人的话
窗户是一个引发人诸多想像的美好事物。即或是作为一个词,其语感的丰富性,也足以让人徘徊其意绪之中,寻幽探秘了。
作为“科幻之窗”这个栏目的主持者,其实就是替大家当了一个推窗人。我当然希望推开窗户时,替广大读者打开的是最大的视界。文学上怎样才算得大视野?我想就是尽量多样风格意蕴的作品,尽量多种国制与文化背景的作家。
《手术奇谈》这篇出自土耳其作家之手的作品,其幽默风趣,构思机巧之处并不让于过去我们介绍过的西方作家。所以,我自己是对这个栏目有更充足的信心了。
(怡雯)
小吃店里的食客寥寥。
我和一位陌生的邻座默默地点了菜,后来红裙子服务员上了汤。她把盘子放在桌上的神情活像怕烫坏塑料桌面似的,跟着转身离去,只朝我对面这位秃顶先生投去胆怯的一瞥。我发觉戴着白色发夹的收银员望着此人的眼光,也像见到老虎一样。
“他们怕得不得了。”那人一边把汤匙放进汤内,一边洋洋得意地说。
“是在怕谁?”我左右环顾问道。
他笑得那么开心,可眼睛朝另一个方向瞅着。
“您等着瞧,看看这顿饭会怎样,我保证您在这儿还从没吃过这么好的菜。”
他身上是一件吊儿郎当的灰上装,那种波兰料子只能在头三天里穿穿。秃顶上稀稀拉拉几根白毛,像是头部周围的一道光圈。在头顶及前额之间有条长长的暗红色的细纹,大概是旧日被抓的伤痕。
我也拿起汤匙,目光偶然落在墙壁的镜面上,意外发现身后有个睁大眼睛的男子在内室门帘后面伸头探脑,他也在惊愕地瞅着对过那位顾客。我估计此人是小吃店经理,他和服务员在交换含意深长的眼色。
尽管我这位穿灰上装的邻座压根儿没朝那个方向去看,但不知怎么他却发觉了圆睁着双眼的经理。
“这里的人都认识我,”他说,“不管哪家小吃店我都去过,他们都从来不敢把隔夜的肉丸子卖给我……你觉得这汤怎么样?”
汤味确实没说的,可称得上鲜美绝伦,我一开始吃时都不敢置信。三匙汤下肚后我又从镜子中窥视这家小吃店,觉得非常纳闷。既然汤那么好,为什么这家店没有远近闻名?为什么电视台不来报道?《周末》报记者为何不来采访这里的厨师长?这实在是独一无二的肉汁浓汤,热气腾腾,一进嘴便口颊生香,全身舒畅,和欣赏一部联欢节放映的电影差不多。
“真奇怪!”我嚷道,“我从来没想到能吃到这样的……”
那人作个懒洋洋的手势打断我的话,他的灰色眼睛暗淡无光,而且目光也不集中。
“下道菜您想要什么?是带酸奶油的炸肉块吗?那好,我也要这个菜。”
他对服务员声明他改变了主意:打算把煎牛排换成炸肉块。服务员既无热情也没发作就同意了,但我再次看到她和经理无言的目光交换,接着就闪进厨房。
我的邻座默默进餐,后来他抬起头,表示有话要讲。
“您听说过关于彼得连科教授所做的手术吗?有段时间这件事广为流传,甚至被叫做是什么彼得连科手术。”
“噢……似乎听说过一点。”
“事情是这样的,”他说,“那年春天,一个年轻人驾摩托沿萨多大弯道行驶,就在K省那里。驾车前他喝过酒,头脑发涨。当时有位老太太横穿马路,结果这年轻人以每小时90公里的高速撞上卡车的车厢,被抛出30米远,直接摔在医学院的大门前。摩托车粉身碎骨不算,那青年的上半部颅骨连带脑子都飞出去了,像被刀切的一样。他立刻就就被抬到医学院二楼的手术台上。值班医生正好是彼得连科教授,换上别人肯定不干,但彼得连科真是男子汉,他拿起上半个颅骨(是被一起带来的)放到原来的位置上,立即进行麻醉、缝合、输血等等。他本人整整10天没有离开这青年半步,一心扑在手术善后处理上。一个月后那青年开始康复,这时才发现教授匆忙中出了个大差错:大脑被转了180度,左右对换了位置,后脑部分到了前面,而前额部分却转到了后面!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怎么办?难道能重新切开颅骨并再度缝合吗?这种冒险的事任何医生毕生最多也只敢做一次,所以只好随着它去,”他停了一会审慎地望望我说,“想得到吗?那个青年就是我。”
他发觉我诧异的目光接着又说:“我是说我就是那个青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21年了。”
“太不可思议啦!”我忘记了喝汤,“那么您现在的感觉怎样?”
“倒也没什么,”他说,“没关系,但是当然出过不少笑话。”
我们把汤喝完,还得等候下一道菜,服务生不知怎么并不急于去端。
“可谓是奇事层出不穷,”他沉思地说,“最有趣的是一切都乱套了。似乎是我的视神经被接到听觉区,而听觉神经反而和味觉区挂上了。你知道,人脑皮质本来具有各自的中枢,负责分析声音、光线、气味等等,这些都由神经传递过去。由于我的大脑装反了,于是许多地方就错了位,一些感觉变成了另一种。”
“怎么能这样呢?……难道这也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