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中短篇科幻小说1000篇 (第七辑)
唬恍└芯醣涑闪肆硪恢帧!?br /> “怎么能这样呢?……难道这也能有不同吗?”我问,“不管怎么说,声音终究还是声音,否则能变成什么?光线不还是光线吗?”
“有时还真的并非如此,”我的邻座摇摇头笑着说,“一般说,许多人把大脑就看成是电话机,收到什么就传出什么。其实并不对,一切决定于外来刺激落在大脑皮层的哪个部位。人所共知,有时压力就能转变为光:如果在一片漆黑中您的眼部受到撞击,您就会看到金星乱冒,其实这时根本什么光线也没有,对吗?眼睛捕捉到的是光线,耳朵接收到的是声音,但一切都是沿着神经纤维以同一形式的神经脉冲传递的,懂吗?问题在于这些脉冲落在哪个大脑区域才决定了您的感觉是什么。”
“哦……哦……”我口头上漫应,其实完全不知自己说的是什么。
服务员恰好端来第二道菜,和刚才一样小心翼翼放在台面上。第二道菜是浇上酸奶油的炸肉块,同样使人赞叹不已。它香味扑鼻,让你馋涎欲滴。煎炸后的肉块热气腾腾,酸味可口,鲜嫩带血,既松又脆,入口即化。在餐厅里根本吃不到这种只有靠家传烹调手艺才能烧出的菜肴,现今的公共餐饮
我的邻座吃完第二道菜,他左手执叉,微微思索后摸出了烟盒。
“您不妨这样设想,”他说,“有个人的一切全都弄乱了。举例说,味觉神经本来从舌尖末梢过来,结果没接上味觉中枢,却到了疼痛区。这时会怎样呢?当他往嘴里塞进香肠时,香肠的美味就化为脚后跟的一阵剧痛!假定他的味觉和听觉也混淆了,那么当他在啃火腿三明治时就会突然听到可怕的隆隆雷声。”
“难道您是这样吗?”我问。
“也差不多,我的一切也全乱了套,所有的感觉都被挪了位置。当我想闻闻气味时,却非要触摸不可。我的味觉掺杂着痛感,一旦炸肉块用的不是黄油而是人造油,我马上就会疼痛不已。”
“这不可能!难道疼痛是一种独立的感觉吗?要我说它只是某种感觉的延伸而已。”
对方摇摇头说:“感觉是一回事,而疼痛则是另一回事。有感知疼痛的组织,有独立的传递路线,有大脑的单独区域,不妨可以说疼痛是第六种感觉……由于我的味觉神经进入了疼痛皮质区,于是我吃所有的食物都感到疼痛,当然是各种不同的疼痛。”
“那你现在感到的是什么?”
“我已习惯了,”他耸耸肩,“我甚至开始喜爱上疼痛,特别喜欢牙疼,那仅仅是当我吃到鱼子酱时才能感受到的……一般说,我现在的味觉具有很宽的范围:我的舌尖能感受甜酸苦辣以及它们的组合,而疼痛的感觉也是各式各样的。”
“好吧,那么您对真正的疼痛又如何感觉呢?如果您牙齿上真的长个虫洞呢?”
“那时我会感到嘴里产生出鱼子酱的滋味,它现在反而会使我非常难受,于是我就得赶快去找牙医挂号。”他继续在思索,“有趣的还是视觉及听觉;知道吗?声音在我大脑中产生的是视觉形象,而从光线产生的反而是声音。举例说,我闭上双眼还能看见东西,可以塞紧耳朵而还能听见……”
“您的意思是说,”我问,“如果您闭上眼睛,那么就并不是不能看见,而只是不能听见了?”
“是的,这是事实。如果我堵上耳朵,那就能听见,也就说是不能看见了。不过从别人看来,这只意味着我不能听见,其实准确说应该是不能看见了。”
说来说去,连我们两人自己都闹得有点稀里糊涂了。
“不管怎么说,”他下了总结,“我的一切都颠来倒去。拿睡觉来说吧,睡觉时我什么也听不到,因为我闭上了双眼。对我来说所有的夜晚都是静悄悄的,但却总能看到些什么,因为卧室里的闹钟还在滴答滴答走动。这就是我的特异功能。”
听上去他自己对此还挺得意似的。
服务员端来咖啡。当然也是极好的咖啡,浓香四溢,这样的咖啡只有在伊斯坦布尔才能喝到。咖啡的黑色并不是因为炒得过头,而是因为很浓很稠的缘故。
“此外,”那人说,“我的一种感觉仿佛长进了另一种感觉里,还不仅仅是颠倒,而且是掺杂在一起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给您试着分析分析。我估计是神经出现了裂变,一部分味觉神经中枢长进了视觉及听觉里,当我看到及听到什么时,我嘴里还会出现味觉。”
“能举个例子吗?”
“比如说……我会在电视机前,那里的××(他提到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的名字,恕我不予公布)在台上演出,当她唱《妈妈》这首歌的时候,我嘴里却产生了甜得发腻的点心味,这就是昨天的事。”
“真有趣,”我点点头,“我甚至要为大家缺少这种混合感而遗憾了,其实这能使我们更加正确评价艺术作品。设想当会议上某些演说家说得天花乱坠时,您却会闻到一股恶臭,这该有多好……不过您在读书时又怎样?比如科幻小说让您引起的是什么感受呢?”
他思忖了一下,说:“也不一样。当我打开××(他说了一位知名度甚高的经典科幻作家的名字,不过我同样略而不提,以免使人难堪)的长篇小说时,那滋味犹如冰凉的小麦粥,色都变了。”
我们安静了一会,我考虑将来如果做到使每个人的感觉都能任意转换倒也不坏,当然不要是车祸造成的就行。假定你去听音乐会,进入音乐学院的大厅,坐进座椅,你就可以把视觉神经转到听觉区,由于我们的视觉接收器更为完善,所以得到的效果肯定会更加丰富。这可以叫做“耳观六路,眼听八方”了。
他很同意我这种想法。还说在紧急情况下,例如在潜水艇中就可把人的所有感觉器官,包括嗅觉和触觉在内,全部投入到听觉上去。
有一段时间我们沿着这条思路大谈特谈,最后我们才想到:恐怕这样干不会有什么好处。比如在音乐会大厅中,你的听觉会由于前面一位姑娘肩上披的红围巾而受到干扰,造成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乐中出现刺耳的不协调音。潜水艇的情况也许更糟:监听员被机油的气味搞得晕头转向,辨不清其它船只的发动机声。
我们又要了一杯咖啡,我问:“这样,能描述一下对我的印象吗?”
他斜着那双暗淡无光的眼睛,朝另一个方向睨视。
“您穿的是灰色上装和黄衬衫,所有这些我似乎是听到而不是见到的。至于说到味觉嘛……”他一下嗫嚅了,“我有点说不出口。”
“说吧,说吧!”
“不,不该说。”
“无论是什么,”我鼓励他,“但说无妨。”
“您的脸引起我的感觉是……一种腌黄瓜的滋味,”然后他打了个圆场,“不过腌得不算是太咸……但您别觉得委屈,我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许是不正确的。”
我们双方都没再说话,不知为什么我开始对这怪人没有好感,觉得他故弄玄虚。
“不过,”我后来说,“您认识的世界正是它本来的面目,除了您那个味觉不算在内。”
“为什么?”他表示异议,“我是用眼睛来听的,这本该用感知光线的器官,并不用来接受声音。”
“那又怎么样?您自己对我说过只是神经中枢乱了套,但你还能用眼睛接受光线,用耳朵接受声音。只是到了进一层,在大脑中这些感觉才变成了另一种。”
“的确是变成另—个样子,”他说,“而且是不正确的……”
“那还很难说,”我截住说,“我们不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别把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反应混为一谈。晚霞不一定是红的,盐也不都是咸的。我看见天空是蔚蓝的,但对没有视觉的微生物来说,天空可能就是酸的。如果把通电的电线戳到您身上,您会因触电而猛然跳起,但如果把这靠近仪器,那就只会使指针倾斜。不能说只有您的感觉正确,而仪器是不正确的……就算您的一切都搞乱了,但您还是看到并听见了我。只要我们能正常交往,就说明您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
他又在思索,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个特殊的人。他额上冒出大颗汗珠,被迫用手帕去擦。我从镜中看见那位经理还在惊恐地注意我们的动态,红裙子依然提心吊胆,不敢瞅我们一眼,只在远处徘徊。
“相信我,”我的邻座叹了口气,“我的确看见了您所说的话,而您的视觉形象在我这里只是作为听觉而产生的。”
我对这个问题并不让步:“但最后您还是完整地认识了我,不是吗?您和我们大家是同样的。”
“不错……”
“那么从何知道您的一切都乱了套呢?或许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吧。”
这位秃发先生再次冒汗,他很不自然地在椅子上扭动。
“但我觉得是不对头……我有X光照片,那上面明显看到前额转到了后面;其次,我的感觉是混淆的;第三嘛,”他窘迫地笑笑说,“我对东西连一眼都不用瞥就能看得见……我还能感知重量。”
“感知什么?”
“重量……我可以扭过脸,而您从口袋里掏出点什么,我能来把它说出来。”
于是他别过身去。
我上衣内袋里有一小瓶香水,于是我把它摸出来。
“那是香水,”邻座说,“是石花牌香水,20元可以买三瓶。”
他又转过身来,真像在变戏法。
“还有重量问题。”他带有歉意说,“给我一分钟,让我来感觉重量。”他拿过香水瓶在手中掂了掂,“有91克重……我都说不出是怎么知道的,就这么看见了重量。你们不也是看见一幢房屋就马上能说它是四层的吗?只要我走进餐馆,一接过盘子就能说出里面的肉分量够不够……我不必索取意见簿也不必去投诉,他们全都非常怕我。”
我看了一下表,已到了该走的时候。
红裙子接过钱,我向邻座告辞后就离开了。
在存衣处我把号牌递给存衣员,这时身后传来浊重的呼吸。
“听我说,您什么也别信他!”那位睁大眼睛的小吃店经理说,“纯粹是个疯子,就是和您坐在一起的那人。如果他说什么酸奶油掺了水或分量不足的话,那全是胡说八道。您自己也尝了的,对吗?”
经理身上发出一股麝香葡萄酒的酒味,这种酒要七元钱一瓶。他穿的是英国名牌,蓝色的上等衣料。
他朝大厅那边望望又说:“蛊惑人心,造谣生事,真是个神经病,早该进去了……”
“那他在哪儿上班?”我问。
“好像是什么香料厂。据说他的嗅觉极为灵敏,但是头脑不正常。我担保对您说的都是实话。”
我把雨衣拿在手上走到街上。在走过小吃店窗口时,那位邻座还和原先一样坐在那里。他举手向我致意,不过他瞅的是另外的方向。
一回到家,我立马从邻居那儿借了台小秤,那个小香水瓶的确是91克。但是我也马上想到,这种牌子是常见的,他本就在香水厂工作,也许他早就闻到了我袋中有瓶香水。至于他不看就能知道一切,那是因为大厅四周都有镜子,我自己就从里面见到过经理。
后来我多次去过那家小吃店,可再也没能尝到那样美味的炸肉块或汤了。
《守边者》作者:'英' 克里斯·贝克特
李艳青 译
英国作家克里斯·贝克特常为《交叉地带》杂志投稿。他曾是一位社会福利救济工作者,目前居住在英国剑桥,是一所大学的讲师。他的小说《玛西娜》曾收录在第九辑年度选中。
社会批评家常常抱怨我们的社会不稳定,流动性过大,没有什么是永久的,工作和人际关系短暂易逝,很少有人长期待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如下面令人不寒而栗的小说所示,这些人其实还没见识过真家伙呢!
“那……嗯……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年轻女人问。(聚会上跟陌生人的寒喧一般都是这样开始的,很难有什么创意。)
年轻男人精神一振:“我是移民检查官。”
“哦,我……”
他略带嘲讽地笑了笑:“老实说吧,我可不是你期待在聚会上遇到的二三十岁的激进人物!”
“我并没有这么想过,我猜……”
“你可能以为我是教师,或者是软件工程师,却不是驱逐非法移民,把眼泪汪汪、寻求庇护的人推回飞机上的人。”
男人审视了一下自己(顺便提一下,他的名字叫皓欧)。
“对不起,”他为刚才说的话感到后悔,“那样听起来肯定有点冲。实际上我喜欢把自己看做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激进派,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与同辈人相比有点像个贱民?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