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中短篇科幻小说1000篇 (第七辑)
“当然,工程修理车!停在门外。”
“太好啦!咱们一块儿去!”
“去哪儿?”
“出城,到山前区。”
“我,那……没问题。恐怕鲁斯塔姆不答应。”
“鲁斯塔姆是个什么人物?”“什么人物?修理车的司机呀,我的帮手。”
“咱们去找你的鲁斯塔姆。”
塔希不声不响地跟在季拉夫鲁芝身后。姑娘在楼梯转弯平台上猛地止步掉头问:“塔希,你车上有大桶吗?”
“有哇,怎么会没有呢!”
“金属的?”
“当然。”
“把它弄上来。”
“弄上来很容易。恐怕鲁斯塔姆不答应。”
“咱俩说服他,好吗?”
塔希毫无信心地摇摇头,朝季拉夫鲁芝叹了口气,说:“试试吧。”
“哈霞,你留在这儿盯着水桶。咱们马上把它装进大桶。有事喊邻居帮忙。”她鼓励地笑了笑,“放心,我马上回来。”
五个人里面数阿卜杜勒和萨比尔幸运。在出事现场正赶上需要年轻力壮的人,所以被批准参加最后阶段的工作。在环保院大批研究人员赶来之后,的确想让他们回家,但阿卡杜勒和萨比尔立刻证明有权参加试验工作。别忘了是他们发现的云团,是他们报告上级的,可到了最后在人、物不足的情况下,他们难道却成了累赘?
现场指挥分配这对好朋友到观测小组。他们从而得以目睹事件的最后发展。叫萨比尔协助化学家——递试管、试剂,根据信号接通触器,观察仪表显示的数字。年轻人认真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神态端庄严峻。凝聚的目光仿佛表示:也许正是根据我的分析才找到揭开云团内幕的关键呢。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他正在思念舒拉依娅。
他对这位任性的漂亮少女的感情,实际比表达出来的要深得多。从舒拉依娅今天的错误行为上,他看到自己的缺点。舒拉依娅有着美好的心灵,真诚,无私,对此他深信不疑。但他没有鼓励她发扬这些好的品质,仅仅盲目崇拜她的美貌,当她抱怨周围的人对她不理解时,他仅仅归结为别人忌妒。表面上她接受了这种解释,甚至露出笑脸。但她内心怎么想呢?他们之间的隔阂为什么会日益加深?……
阿卜杜勒分配到寻找云团来源小组。残酷的景象,一直挂在心上。他的确跟舒拉依娅不同,关心着整个城市和广大地区的命运,甚至全世界。不过,他的恐惧随现场的活跃,工作的繁重和紧张而消除。这么多学识渊博的专家,且拥有整个国家的财力,最后必能制服入侵者。不怕它来自太空。年轻人渐渐又恢复了平时快活的心境。
他们小组总算有了发现。离阿卜杜勒曾搜查过的地方约两步远处,僵卧着一只冻死的乌鸦。全清楚了。怪云是由这里启程。
乌鸦放进金属容器内,科学家们围拢它。这只捡来的乌鸦显然使他们兴致勃勃,阿卜杜勒当时却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只乌鸦吗!云团的牺牲品……当他听到科学家的议论以后才有点开窍,认识到判断错了。
“同志们,有必要再认真搜察一次,遗迹附近是否还有冻死的鸟类。”
“您是说……”
“是的,不能排除云团可以飞行。先不管怎么措辞,就是说,它能离开地面上升很高。真要这样,想围住它就困难了。”
“事情也许没那么复杂?乌鸦不小心自己撞上云团。”
“可是死乌鸦是在‘遗迹’起点上找到的,你不感觉奇怪吗?”
“随你怎么说,云团在这儿是紧贴地面。”
“如果……它是从地下钻上来的?”
“也许,它往上一蹿?冲乌鸦去的?下一步怎么办先去看看再说。”
小组成员散布在棉田里认真察看每棵棉株,没有新的发现。
工地上这期间进展迅猛。天刚黑几辆装聚光灯的绿色汽车开进现场,呈半圆形布置在云团周围,把热火朝天的工地照得雪亮。
工人、技术人员以及各种装备源源而来。重型平板车运来的三辆挖土机立即围绕云团掘沟。水泥支柱和钢筋卸在工地边上。自卸车运来搅拌好的水泥。第一根立柱竖立起来,随后第二根、第三根……一位工程师正向安装工人讲解如何用钢架加固支柱。
时间快得惊人。瞧,几辆帆布篷车开到云团跟前。卸下几点银白的箱子和奇形怪状的刀、铲——分割云团的工具。
萨比尔凑到阿卜杜勒身边。
“你看那是季拉夫鲁芝吗?”
“哪儿?”
“那儿,公路上,岗哨那儿。”
“我看没错,是她,朝咱们招手呢。”
“劳驾,看看几点?”
“11点30分。”
“哦!肯定有事,不是来这儿看热闹。”他飞快地向公路跑去。
“舒拉依娅呢?她在哪儿?季拉夫鲁芝离着很远就问。
“这该问你呀。”阿卜杜勒回答。
萨比尔面色苍白。
“又出什么事啦?”
这时季拉夫鲁芝也在发愣。
“一小时以前她就开车来这儿……”
“没在这儿,我告诉你啦!”
“咳,这还不算……同学们,请负责人来,我有重要情况汇报。这位死心眼的值班同志说什么也不放我过去。”她朝着站在路边,板着面孔的民警点点头。
“好,为你哪怕上天摘星。”阿卜杜勒拔腿就跑。
“你敢肯定舒拉依娅要来这儿吗?”萨比尔继续盘问。
“绝对没错。”
“或许后来变卦了?”
“不可能,不会,萨比尔。她家里有块云团。”
“哦,见鬼!全怨我。当时怎么没问清楚她要干什么!”他用手揉着前额,独自嘟哝着。
“萨比尔,冷静些,我跟你一样着急。汇报完紧急情况咱们一块儿去找舒拉依娅。”
一辆重型运货汽车尾随装有“警报器”的“伏尔加”牌警车在柏油路上疾驰。
家家户户均已熄灯,连商店屋顶、门前的广告灯也已经熄灭了,只有路灯还忠于职守。沉睡中的城市没有料到近郊却正在进行一场殊死的搏斗。
来到舒拉依娅的家门前,汽车停下。
街道上空寂无人。从车身标有“测试实验”字样的车上跳下来季拉夫鲁芝、萨比尔、阿卜杜勒以及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小组领导人普拉特乘坐“伏尔加”小车。他和民警大尉走到众人面前,对大学生们说:“给你们带来个消息。”
三双眼睛盯着他。
“我和阿瓦佐夫同志,”他朝大尉点点头,“刚刚和急救站通过电话……”
大家叹息着。萨比尔半死不活地站着。
“请放心,”老科学家体贴地说,“虽然发生撞车事故,你们的女友并没有危险。只是神经性休克,昏睡不醒。过3个小时她就能回家。”
“她在哪儿?”素来沉稳的萨比尔现在双手发抖。
“在中心医院。”
“我应该去一趟。”
季拉夫鲁芝和阿卜杜勒同时用恳求的目光望着普拉特。
“没什么可说的,我理解,”他摇摇头说,“不过,她正在昏迷当中。”
“您怎么还不明白?”萨比尔激动地说,“我应该守在她那儿。”
“应该这样,朋友!”阿卜杜勒拍拍他肩膀,说,“在医院守着,别泄气。咱们想法一样。”
“是啊,你们当然是对的……逻辑在这儿没有……”普拉特低声说,于是他转身对阿瓦佐夫说:“大尉同志,咱们留在这儿工作,用车送小伙子去医院吧。”
大家上了二楼。哈霞给开的门。
“总算盼来啦!”
“怎么样,情况不妙?”普拉特问。
“没事,好对付。它一个劲儿往桶外爬。我就把它弄回桶里去。咱们快走,它活跃得很!”
众人跟随着哈霞。
从摆在浴盆中的大桶里往外爬出游蛇一样的一条条灰色物质。
“它具有惊人的适应能力!”普拉特自语。
他让同学们留在过道,自己和研究人员携带银箱走进浴室。科学家小心搬动傍晚到手的银箱。他们不是把灰辫子捅回去,而是用特制的夹子夹住,割断,一块块扔进银箱。最后,残余的物质不再跃跃欲试,人们干脆把浴盆中的大桶端出来往箱子里倒。然后封住盖儿。大家把箱子搬出门外,抬上汽车。
“没有啦,”普拉特肯定地说,“最后一块怪云也隔离开了。衷心感谢你们年轻人的帮助,”他语气平和地说,“看来今后科学家还得麻烦你们,”他宽阔的脸庞浮现笑意,“好好休息,积蓄力量,夺取新的胜利。”
“请问,了解到一些什么情况呢?”季拉夫鲁芝怯生生地问,“它是天外来客吗?”
“你在哪个系学习?”老科学家问。
“生物系,哈霞也是。男同学是其它大学的。”
“嗬,这么说还是同行。非常愉快。”普拉特使劲点点头。“没说的!我认为你们有权知道我们观察的某些结果。”
大学生屏息静听。
“你是未来的生物学家,”普拉特对季拉夫鲁芝说,“生物体有哪些方面不同于无机物,你有何见解?”
季拉夫鲁芝微微一笑。
“教授,这个问题不存在我的或别人的见解……科学上早已解决。”
“哦?”
“有生命物质不同于无机物,它能吸收外界物进行新陈代谢,对环境的变化能产生反应,生长发育,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做出不同方式的运动,能适应环境。”季拉夫鲁芝像在考场一样回答得简明扼要,最后又补充一句:“我还能列举某些不同。可有什么意义呢?”
“你马上就会明白。但还有一个据我的经验你们大学生并不感兴趣的问题。你知道地球上的生命如何产生,及其形成的原因吗?”
“难题,教授……35亿年前太古代初期,可能还要早,在我们地球上由于某种条件使无机物发展成为有生命的细胞……长期进化又产生出形形色色的生物……”季拉夫鲁芝困惑地沉默下来。
普拉特像是没有发觉她的窘迫,说:“究竟什么具体条件,科学上目前还不知道,不是吗?”他问。
“是的……”
“朋友们!”科学家启发地说,“想像一下35亿年前的地球。它的表面被厚厚一层海水复盖。因火山喷发,某些地方形成岩石小岛升出海面。天空乌云密布。各处火光闪烁,或是电闪雷鸣,或是火山喷发。岩石小岛经常在颤抖——它们遭受强烈地震的摇撼。含致命的紫外线阳光,透过稀薄的大气层,照射在地球表面。于是在特殊环境和许多因素的巧合下,奇迹出现——海洋的深处或者表层进行着某种化学反应,结果出现了广泛而巨大的突变——无机物中产生了有全部生物特征的细胞。闪电的一次袭击,或火山轻微的一次喷发都足以毁灭掉新生物。然而新生物没有毁灭。它们具有惊人的顽强生命力。一天天,一年年地战斗不息,为谋求阳光下有个存身之处,整整熬过了35亿年……”
“你是说……”季拉夫鲁芝猜出教授的思路。
“对”,教授爽朗地说,“同学们,过去曾发生过的事件,今天再度重演。”
“怎么产生的?”
“我们还不知道确切的情况,只能猜想。这正是环保院的重大科学监测领域。可以假设,比如这里……垃圾的处理上并不能受到经常有效地监督。在院落的一隅随意摆个垃圾箱。这里就越来越多地积聚着种种带酸、碱残液的破碎试管,瓜皮果核,学院食堂倒掉的饭菜……总之什么都能往里倒!放射性原素,尽管是微量的也不是不敢倒。显然还有一块磁铁……垃圾箱敞着盖儿。一天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垃圾箱里的各种物质开始产生反应。催化剂加快了反应过程。也可能促其反应过程的是另外情况,球形闪电穿过垃圾箱。细节我们还不清楚……”
大学生听得入了迷。
“不过事实归事实: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新的细胞物质,它具备生物特征……”
普拉特停顿了一下。
“你们会问,怎么从前没听说过?而且,垃圾箱在地球上有几十亿!关键在于,它的产生可能是一串个别因素的偶合。难以置信的一种偶合,也许仅占几百兆分之一……但不管怎么说,地球上再次出现奇迹:由无机物产生活细胞。”
“不过……我们见到的不过是一团云雾。能叫做细胞吗?”阿卜杜勒插嘴说,“它也没有为自己的生存拼搏35亿年呀。”
“对,”季拉夫鲁芝说,“细胞产生得很少,还要继续增殖。”
“不错”,普拉特表示同意,“但后来连续出现对它有利的机会。垃圾箱里的东西很容易受到日晒、火烧。新细胞生存下来很难。不过没有出现这种结果。于是,垃圾箱里很快出现一团奇异物质——当时它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