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新中华
囊饧O衷诹胶有枰蠹诱伲庑┦欠浅D芊⒒幼佑裥执蟛诺摹2还本幌蚴且蛭硐攵显谝黄鸬耐盘澹佑裥秩绻静辉诖耍颐且簿磺荨彼磐夂傲艘簧图懒璺绱帕礁龈惫僮吡私础R桓鍪稚吓踝乓惶捉本木对谕饷娴氖巧闲5募缯拢换褂幸桓雠踝乓桓龉陌锩婀墓哪夷业乃坪踝奥饲! ?br /> 陈山河淡淡道:“我们这里为子玉兄留的位置是一个新成立的混成旅旅长,现在在湖南整训,离北方很远。如果子玉兄另有所图,我私人送子玉兄五百元以壮行色。天下之大,以兄高才,相信必有去处。兄弟是个本分人,做不来委婉曲折的事情,子玉兄如何选择,听你一言而决。”
天下之大,我吴子玉又有何处可去?吴佩孚看着那两个代表着不同方向的江北军副官,想着自己十几年的军旅生涯还有未来的茫茫前途,一时竟似痴了。
北方经过一系列预备会议的商谈还价,即将到来的正式会议也就在眼前了。现在全国大选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开始召开,这本来就是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第一件事情,加上现在三家逐鹿天下的背景,更是得到全国有别样心思人士的全力参与。报界和国内外的观察员也连篇累牍地发表着评论分析,预测着未来这个权力分配是什么样的。大家都认为雨辰北上以来,面对着同盟会和北洋势力的联合打压他的局面,现在处于下风。
而雨辰驻节在天津,似乎悠游得很,半点没有把两家联合的意思放在心上。大家都不明白,这家伙打的什么主意,难道以为自己的实力。雄厚,别人再也打压不下去了?要知道光复以来,这个国家局势的变化,是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他可以在一年里飞快蹿起,也可以很快坠落。如此局面,更当百倍谨慎。
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也按照袁世凯颁发的临时大总统令,在12月16日成立了。这个委员会将讨论起草宪法草案,在议会成立之后,向议会提交。在这个会议上,三方吵得最凶。一共三十个委员席位,三方平分了十八个,另外十二个都是其他党派代表和社会名流人士,还有对各国宪法素有研究的学者。这个宪法草案在责任内阁制度还是总统责任制度的政体背景下,因为同盟会和北洋的默契,加上江北的乐观其成,倒是很快确定了。其他的宪法条款,也多借鉴了西方国家成熟的宪法,问题也并不是很大,唯一在江北系统的地方自治问题上面意见极多。
同盟会和北洋两家,坚决要求取消江北的地方自治地位,采取中央集中权力的方法。但是江北系统代表和一些名流学者,却认为江北地方自治卓有成效,很好地解决了前清时期那种机构重叠、冗官冗吏的积弊。而且以地方财力兴办地方之事,以地方人管理地方之事,也让各地大治。江北现在政简刑轻,生民得以休息,正是拜雨辰强力推行的地方自治政策所赐。雨辰在中间只是集中管理江北的总财政,还有全部军事力量。正是因为地方自治政策节省了太多的政费,取消了太多的机构,所以江北虽然免税减税,但是还有余力建设。将来的正式政府,未必不能照搬江北的政策。
但是这个事情关系着将来两家对付雨辰的资本,又如何能轻易让步?一时就僵在那里了。
而雨辰在美国天津总领事馆里已经住了一些日子了,每天除了不关心预备会议谈的事情,他是其他什么都关心。舞会都举办了好些场,和洋人们往还得不亦乐乎。
同盟会和北洋的联手态势,越来越明显。中山先生现在就住在北京,没有一天不和袁世凯会谈的。黄兴坐镇天津,和雨辰是绝不往来,只是关注着预备会议的进程。看着刀子一把把地磨亮了,准备对着江北军开刀,这个雨辰还是不紧不慢的样子,真不知道他现在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难道还有其他什么变化?
♂ 第三卷 一统之路 ♀
→第044章 各有所谋←
北京虽然是冬天,但是这些天气候变幻得很是剧烈,时而小阳春暖洋洋的样子,时而冬雨连绵。
现在,就连普通百姓,都能看出四巨头之间的张力和天下大势中即将出现的巨大变动。但是几位当事人,却还都很稳得住阵脚,似乎不把越来越近的大选日期当做期限似的,慢慢地还在讨价还价。
雨辰走进了美国天津领事馆专门为他准备的一间机密的办公室里面,在那里,已经有一个人在等着他了。那个人穿着一身和体的洋装,戴着高高的礼帽,将自己的眉眼深深地藏住。看到雨辰推门走了进来,连副官长陶定难都被留在了门外,他站起来,将礼帽摘了下来,向雨辰行了一个军礼:“司令,终于又见到您了!江北军情报处副处长白斯文上校前来报到!”
雨辰微笑地看着他,白斯文比起离开江北的时候,那种老闯荡江湖的油滑已经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沉稳和大有城府的眼神。他在北方这一年里,为江北所做出的贡献,的确超出了雨辰对他的期望。现在他的眼睛里,有一种东西叫做锐利。
雨辰也神情严肃地向他还礼,招呼着他坐了下来。白斯文保持着标准的军人姿态,目光炯炯地看着雨辰。是啊,他离开江北已经太久了,也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对某一项事业这么忠诚,同时也备感到江北军是个多么有希望的团体。他相信自己,在必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为了面前这个年轻的最高权力者献出自己的生命。
有时候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奋斗的经历,就会变作信仰。
雨辰看着白斯文,点了点头,又伸出手去用力地和他握了一下:“感谢你为我们这个团体做的一切!你经历的风险和困难我都知道,有时很担心你应付不下来。南北会战之前,撤你们回来的命令也带过来了,为什么不遵照执行?要知道,你和陈思都是未来民国情报系统的基石,我没资格把你们白白牺牲掉!”
听到雨辰严肃而动感情地向他说这些话,白斯文不知道怎么的,眼圈一下就有些红了。他不是没有经历过场面的人物,大人物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样子也见得多了,但是雨辰这么认真而诚恳地一说,他却只剩下了感动。白斯文努力地笑了一下,突然,这一年来的风风雨雨就这样涌上了心头,又想起还在东北、关东州和日本人提着脑袋周旋的陈思,终于用手揉了一下眼睛,将就要出来的眼泪压了回去。
“司令,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北方虽然看起来危险,然我们在北方人熟地熟,还有旗人掩护,绝对不会有安全上的问题的。当时我们能尽的力量有限,如果还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就对不起在前线血战的弟兄,也枉为军人的身份了。”
白斯文说得很动情,像是要把自己远离团体一年里的所有情绪都在这一刻倒出来一样。他淡淡地笑着,背后的情绪却是翻江倒海。他从贴身的衣袋中摸出了那枚一直被他珍藏的青军会徽章,摊开来展现在他和雨辰之间。
黄铜的小徽章散发幽幽的光芒,这就是江北军青年军官们前仆后继,转战几千里的支柱,上面寄托着他们最远大的目标还有最纯洁的理想。
雨辰一下站了起来,胸口起伏不定。自己亲手创立的这个青军会,现在已经成了一种象征。他想起了倒在塞外的安蒙军将士、在泌阳苦守十六天的陈柏元,还有从苏沪革命军成军以来倒下的烈士们,时光荏苒,而理想终究还是那个理想。为了这个目标,还有倒下的那些人们,自己所有的牺牲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他转过身来,声音有些低沉沙哑:“对!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是个军人!也不要忘记自己是光荣的青军会成员!未来就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开创!我有责任带领你们一直走下去,直到完成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奋斗!”
他沉淀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又坐了下来,放低了声音问道:“你这次过来,没有不安全的事情发生吧?”白斯文笑道:“司令,你尽管放心,北洋现在哪里还有这样强的控制力?人心已经散啦,都等着看风色呢。我这次过来,甚至还有军警联合处的人为我提供方便。要知道,现在我的脑袋可值一万元啊。”
雨辰一笑,点了点头表示很满意他在北京的成绩,最后才严肃地问白斯文道:“各方面的情报我都已经综合了,现在袁世凯和日本密约的事情,可以说已经完全掌握。这事情他是势在必行了,但是我现在需要一份完整的密约条文!要将这事情公布出来,我需要最可靠的证据,不然就是我们江北系统就被动了!你的任务就是这个!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不论花多少钱,牺牲多大,也要给我搞来!十天之内!”
白斯文当然知道雨辰和他说的是什么,袁世凯和日本的桂太郎借款,所签订的“十九条密约”。司令对国际局势似乎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这个风声之前不是没有传出来过,大家都认为有些无稽。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中国毕竟是列强中势力最大的啊!日本不过是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的后进列强,什么时候有这么大的野心了?西方列强会放任日本攫取全中国的利益,将中国变成他们一个国家的半殖民地么?
但是只有雨辰敏锐地认识到了。由于他的出现,袁世凯现在陷入了军事失败、财政破产、人心涣散的局面,迫切需要列强的援助,而这种从经济到军事的全面援助,是西方列强现在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提供的。这个时候日本很大可能会借用这个机会,扩大他们在北方的利益范围,提出一系列苛刻的合作条件,应该在1914年签订的“二十一条”将会提前发生。而西方列强的目光现在被欧洲越来越紧张的局势所吸引,在远东有所收缩,只注意着他们集中在南方的主要权益。而华北和东北,将成为日本攫取的目标。
袁世凯已经开始饮鸩止渴了。
雨辰甚至有些恶意地在想,你既然敢卖国,就别怪我用这个做文章!他已经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这方面的情报,现在到了最后的关头。在这个隐秘的战线上,除了白斯文,还有太多的人在为江北军工作,这个时候,雨辰可以收买拉拢的人也实在太多太多。
光复以来,最大的民气开发就是让中国人都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民族意识空前高涨。袁世凯还不明白这点,他总以为这些可以靠强力压制下去,人民还是和清朝专制时代一样,是愚从的对象。而雨辰却知道,现在的时代已经变了,这就是一堆干柴,而他在等待点燃彻底埋葬北洋的烈火。
也许还有战争发生,也许还要经历许多波折,但是他相信这一次自己绝对会成功,而且也必须成功!所有的事情逼到了如此的地步,已经再无退路。
雨辰对白斯文的命令是斩钉截铁,而白斯文也并未面露难色。在北京这个地方,听到风声谣传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而拿到正式的密约文本却难如登天。他也知道雨辰肯定是不止安排他这一路在进行这个事情,但是对于这个责任,他只想好好担负起来。
白斯文站了起来,大声地答应:“坚决完成任务!司令您尽管放心!”
铁狮子胡同大总统公府里最近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默,虽然外面闹得热闹非凡,政治交易做得热火朝天,但是公府里的人心里却是沉甸甸的。大总统的身子骨越来越不好了,今天中午招待中山先生和各党派代表茶话会,袁世凯从马车上下来的时候,已经是气色灰败,被人搀扶着下的马车。袁世凯现在腿脚都浮肿得厉害,穿大礼服的时候都穿不进靴子,只有穿老布鞋凑数。看着他支撑着会客办事,北京这些天天气又变化得厉害,很多人都担心他身子支撑不住。
这时,袁世凯半靠在自己的床榻上面,有一声没一声地咳嗽着,只有一双眸子,还是精光闪闪。杨士琦就坐在他的榻侧,替他把着脉。袁世凯生病不爱吃药,朱尔典也给他请了有名的洋大夫,说他的肝已经很不好了,但他就是不愿意开刀治疗。偶尔抓点中药,他还能吃下去一点。
杨士琦叹了一口气坐回了椅子上,他的中医也着实有一手:“大总统,你肝气郁结,几个医生开的方子我也看了,他们都怕担责任,开的药连感冒也治不好。现在科学昌明,还是看西医比较有效些……你看看段芝泉,从来不看中医,都是请德国医生吃德国药,身子结实得很呢……唉,大总统这些日子还是少操些心吧,有些事情不妨放一下。”
他神色有些为难,最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