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龙虎
干净,用刀子切成一段一段的。但这时的牛皮带还不容易咬动,大家想到了用从喇嘛庙中搜
集来的蜡烛台内的蜡油炸。如此经过5道工序制作的牛皮带像麻花一样,又酥又脆。
营养价值不知怎样,但果腹解馋还是能起到些作用的。
周恩来进入草地后,他的病情减轻了些,他带领大家唱起这段时间他最爱唱的歌:
“八月继续向前进,草地行军不怕冷。
草地从来无人过,无坚不摧是红军。”
倾盆大雨向草地上直灌,漆黑的夜晚,红军指战员们只好选择地势稍高一点的泥地或蹲
或坐,紧靠在一起,忍着饥寒,苦等天亮。浑身湿透的叶剑英和程世才坐在一块石头上,默
看着几位战士在雨水中因为再也忍受不住饥寒,就地倒下去,再也起不来,心情非常沉重。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高昂的《国际歌》声在草地雨夜中响起,是叶剑英的
男中音。接着,周围响起一片强劲的歌声。
一夜寒风过,有些生命已经衰竭到极点的红军战士终于没有捱到天明,永远闭上了眼
睛。清晨的潮湿空气中,叶剑英带领大家埋葬了战友的尸体,肃立在坟前默哀,举手宣誓:
“我们活下来的人,要想着牺牲的同志。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地,争取北上的胜利。”
李维汉回忆草地征途,说道:“我是在中央纵队的后面做后卫工作。行军路上战士牺牲
很多,牺牲了就扒些泥盖起来,做个坟堆以资纪念。我看见一条毯子盖着几个战士,怕他们
掉队,就赶快下马,揭开毯子想喊他们起来一起走,仔细一看,4个同志已停止了呼吸。我
还看见前面有一位战士,身子左右摇晃倒在水里,我赶快过去扶他,可是已经死了。我们的
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就是这样斗争到最后一口气的!”
一天傍晚,往日生龙活虎般的陈赓掉队了。他拖着软弱无力的伤腿,在泥泞中艰难地迈
进。他几次试图骑到那匹同样疲惫不堪的瘦马背上去,可都没有成功,因为他的腿刚搭上
去,那马也随着倒下来。
马负疚似地望着陈赓,眼中闪着光亮的东西,它哭了,似乎在说:“真是对不起,我实
在没有力气了。”
陈赓不得不把行李搭在马背上,牵马而行,在寒冷和饥饿中坚持着。突然,陈赓看到前
面有一个步伐更慢的小红军战士在吃力地走着。
陈赓紧走了几步,赶了上来,招呼着。他判断着这个小红军的年龄最大不过12岁。
“小鬼,你骑我的马走一会吧。它驮不动我,驮你绝对没有事。”陈赓见小红军的破草
鞋里的那双脚丫被冻得红肿,心疼地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可比你强多了,你先走吧。”小红军抬起圆圆的脸盘,用一双大眼
睛望着陈赓,有点翘的鼻子却在喘息着。
“上去,骑一段再说。”陈赓看着小红军那稚嫩的身体,再次劝说。
“你要我跟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小红军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一口的四川
语音,并作出了要准备赛跑的姿态。
“好,好。我的马比不过你。那我们就一起走吧。”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小红军的倔强,使陈赓越加感到自己心灵的震憾,这么幼小的年龄本不应承受这成年人
都无法承受的磨难。
“你把这个吃了吧!”陈赓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到小红军面前。
“我不要。你看我的干粮袋还满着呢,比你的还多。”小红军拍着身上的干粮袋,说什
么也不接受陈赓的帮助。
陈赓看了看小红军身上那的确胀鼓鼓的干粮袋,满意地点了点头,只好迈开大步赶路。
草地上又恢复了死一样的寂静,马蹄声踩在泥凼里发出“扑哧、扑哧”的声响,在陈赓
的耳边轰响。
在这荒原上,没有一点人的气息,使行走在这里的人突然仿佛发现自己是地球上的最后
一个人,在走向莫测的冥冥宇宙空间,心中会出现无限的空虚,甚至是莫名其妙的恐惧。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其群居性和社会性,而在这莽野中缺少的正是人。
陈赓暗自下决心,在天黑之前一定要赶上部队。
“这个小鬼还真行!有股革命到底的劲头。”陈赓边走边想起刚才的一幕,露出满意地
微笑:“他还会剩有那么多干粮?”
走出几里路的陈赓突然思索道:“不对呀,我受骗了!这个小鬼哪会来那么多干粮?”
陈赓急忙掉转马头,原路返回。就在1个多小时前他和小红军谈话的地方,小红军仍在
原地没动,他的身子倒在地上,已是奄奄一息。
“小鬼,小鬼,你醒醒!”陈赓喊叫着,把小红军抱上了马背。
陈赓触摸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仔细一看,袋子里根本没有粮食,装的竟然是野草和一
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几排清晰的小牙印说明这是小红军多次啃嚼的食物。
“小鬼!你醒醒!”陈赓摇晃着马背上的小红军,可是小红军没有一丝声响。
陈赓让小红军平躺在地上,给他喂水。水顺着小红军的嘴角流出来。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小红军的身体在陈赓的怀中由软渐硬,陈赓的心骤然被撕裂一样,他对着茫茫草地嚎啕
大哭,用拳头打着自己的脑袋,“陈赓呀,陈赓,你这个大笨蛋!你怎么瞎了眼,没看出这
个小兄弟已是生命垂危呢?你呀你!”
从此后,陈赓每逢提起长征路上这令人心酸的一幕,都是泪流满面,觉得对不起这个小
红军战士。
在红1军军部驻地附近,微微晨曦中,部队又上路了。
负责收容掉队人员的胡参谋长跑到张团长面前,声音很低:“团长,昨晚,一营有1个
班全部牺牲了。”
“怎么搞的?”
“他们背靠背坐在草地上露营,刚才部队起来准备开饭时,连长见他们没来,就扯着嗓
子喊,他们也不答应。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一个个像熟睡似的,已经停止了呼吸。”
“走,咱们去看看这些同志们!”团长悲痛地说。
胡参谋长伸手拦住张团长,嘴唇在颤抖:“我已经通知部队把牺牲的同志就地掩埋了。”
“每个同志的坟前能作上个标记吗?最好把他们的姓名、籍贯和所在单位都写上。”张
团长说。
“连队把这些同志的军帽都放上了。他们还采来鲜花……至于其它的标记,这草地也实
在是什么也没有了。没有一块石头,连一棵树都没有。”
“把他们的拐棍立在坟前吧,上面刻上他们的名字。走,我们一起去做这件事。”张团
长感到只有这样做了,他的心才能安宁些。
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大家的眼睛盯着拐棍上的一个个名字,有人在抽泣。连队的老炊
事员对着新坟黄土高喊:“同志们哪,你们在这里好好休息吧。我们谁也忘不了你们,连队
开饭时我会喊你们的名字,等革命胜利了,再来看望你们!”
草地上的土堆坟头使毛泽东潸然泪下。针对部队存在的问题,他向各军发出命令:“注
意就地掩埋好亡故的烈士,绝对不许曝尸荒野。否则,对政治影响和行军、卫生都不利。”
但是,草地沿途仍有不少因病亡故的红军指战员,没有得到及时入土安葬。活人都顾不上命
了,怎能再照顾死了的?
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的姬鹏飞在长征中是位医护干部,他回忆道:“过草
地比爬雪山损失的人还要多。每天早晨,我们不得不清点一下人数,看看还剩下多少人。很
多人到达草地前身体本来就已经很虚弱,几乎要病倒了。有的因此倒在泥浆里再也爬不起
来。我们发现有些人并没有死,他们的眼睛还睁着,可是他们爬不起来了。我们好不容易才
把他们扶起来,可他们又瘫倒在沼泽地里,默默地死去……”
过草地后,红1军政委聂荣臻的心情非常沉重,他知道有许多战友被那一个个草丛泥潭
吞噬,他电告紧跟其后的红3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李富春,把红1军沿途经过的情形和后续
部队应该注意的事项、经验教训等告诉他们,并请他们再转告后面的周恩来所率领的梯队,
说道:“1军此次因衣服太缺和一部分同志身体过弱,以致连日牺牲者约百人。经过我们目
睹者均负责掩埋,在后面未掩埋的一定还有。你们出动时,请派一部携带工具前行,沿途负
责掩埋。”
10天后,聂荣臻得到周恩来的电报,称:“据3军收容及沿途掩埋烈士尸体统计,1
军掉队落伍与牺牲的在400人以上。你们要特别注意改善给养,恢复体力。”并附注:有
些牺牲了的红军指战员的遗体被老鹰啄开了肚子……
聂荣臻落泪了。平时遇事从不动容的林彪捏着电报一角,也背过脸去,泪水泉涌。
部队严重减员,红2师第6团由于减员太多,出草地后改编为红5团第2营。
第五天,红军终于走出草地,战胜了草地,到达班佑。沉睡了千万年来的草地由于红军
的横跨,结束了它自古以来没有大军通过的历史。
许多红军指战员在血与火的作战中英勇冲锋陷阵,没有倒下,却在缺粮少药、高原缺氧
的艰苦环境中痛苦地离开部队,长眠在草地上。
野地荒草岁岁枯荣有期,而红军草地岁月是史册中永不褪色的一页。
第八回 右路军班佑改向东 左路军拒渡噶曲河
红军右路军终于走出了草地,到达草地北沿第一个村庄班佑。
班佑,在草地的行军期间被大家想象为“草原上的天堂”。但当红军终于走出草地后,
才发觉这班佑其实不过是个仅有20多户游牧藏民的集居地。在这里没有像样的房屋,所谓
的房屋都是“牛屎房子”,是一种用树棍搭起屋架,外面以牦牛屎代泥涂堆起来的矮棚子。
不过,这房子尽管简陋,对于刚从草地艰苦跋涉中走过来的人来说,说这里是“天堂”也并
不过分。就是在这牛屎房子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津津乐道房子的暖和和舒适,又积攒起
旺盛的精力,以应付党内矛盾即将总爆发的复杂斗争局势。
活着能走出草地的红军指战员们都欢欣鼓舞,但高兴之余也有悲事。红12师有一个战
士在得知走出草地后,高兴极了,抱起糌粑饱餐一顿,又喝多了水,结果被胀死了。仅仅一
天之内,报告前敌指挥部因食量过多而致死的战士竟有17人。
前敌指挥部紧急下令,有再多的粮食也要限量,再过两天的“草地”生活后才能放开肚
皮,况且现在还远远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大多数部队仍在食用野菜。
自然条件好了一些,对红军有利,同样对国民党军也有利。红军刚走到草地边沿,就遇
到国民党军骑兵的袭击。最多一次,有3000多国民党军骑兵突然一阵旋风一样向红26
5团发起进攻。叶剑英亲临第一线指挥,与代军长程世才一起率领部队迅速占据有利地形,
用密集火力挡住了敌骑兵如狂风一般的奔袭。红264团闻讯立即赶来增援,阵阵排子枪
后,国民党军骑兵才如潮水一样退下去。
国民党骑兵的出现,使红军对原定的北上进军路线不得不有所战术上的变动。如果按照
原定计划去拉卜楞寺,还要折头向西北走4天的草地,沿途还会遇到国民党军骑兵的阻击,
这对刚走出草地的红军是非常不利和危险的。
“去甘南还有没有别的路?”叶剑英在班佑向当地老百姓调查北上路线。
“如果从班佑向东北转弯,越过巴西,经过包座,很快就会到达甘南。”熟悉这一带地
形的老百姓介绍情况说。
毛泽东听取叶剑英关于先遣部队行军情况的汇报后,翻看着地图,对张闻天说道:“你
看就从这里转弯如何?”
张闻天挥动着手臂赞扬道:“剑英同志这个开路先锋当得好,对下一步的行军路线意见
也很好。敌人的骑兵我们目前最好是避免与其作战,我们不能再消耗了,也实在消耗不起
了。我同意就从这里转弯北进甘南。”
党中央决定采纳叶剑英的建议,改变原定向拉卜楞寺前进的计划,而转经巴西、阿西、
包座向甘南俄界进军。
徐向前总指挥根据党中央的命令,在到达班佑后立刻派人前伸侦察地形、敌情,开始了
攻打包座的战斗部署。鉴于殿后的红3军还没有跟上来,红1军又相当疲劳,徐向前向党中
央和主管军事的毛泽东建议:攻打包座的任务,由红四方面军部队承担。
毛泽东很快批准了徐向前的这一建议,并将右路军改道东北由包座进入甘南的决心电告
朱德和张国焘。
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