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国人一定要记的作战事





军军官多人毙命。江桥抗战首战告捷。谢珂即令将江桥拆断三孔,以防止敌军再犯。 
    10月19日,马占山到齐齐哈尔就职。22日,马占山发表了对日抵抗宣言:“当此国难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卧薪尝胆,誓救危亡。”表达了其抗战决心。 
    本庄繁想逼马占山投降。他致书马占山,要求马占山让出省城,驻齐齐哈尔的日本领事清水正一照会马占山:“我代表关东军向你发出最后通牒,限你的部队在24小时内撤出大桥,不然,后果咎由自取”。对此威逼,马占山以强硬措辞驳斥,指出江桥系中国主权,如日军对我存敌意或入侵我军阵地,则采取正当防御,即以武力抵抗,“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尺寸土地沦于异族”。 
    关东军为了打开向黑龙江进犯的通道,决心拿下江桥。11月4日中午,日军主力部队殿后,伪军张海鹏部当先,共4000余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嫩江桥我军阵地发起进攻。马占山不顾国民政府不抵抗的命令,率部予以反击。狂妄已极的日本侵略军以为一攻即可占领江桥,但他们却受到入侵中国以来最顽强的抵抗和空前的打击,狼狈溃退。黑龙江守军“血战到下午8时,江北岸无敌踪。唯见血肉模糊,遗尸400余具”。次日拂晓3时,日伪军在大炮、飞机掩护下,又发起强攻,守桥驻军从正面给予痛击,敌军被迫再次撤退,日军死200余人,伪军死伤达700多人。 
    11月6日,日军发动了新一轮攻势。此次,日军自为先锋,张海鹏伪军殿后,守桥官兵拼命杀敌,守军战壕全被日军炮火摧毁,将士们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傍晚日军被击退,日机一架被击落。经过三天两夜的血战,黑龙江守军伤亡600余人,阵地被摧毁,后援断绝。马占山命令部队连夜撤出江桥至大兴阵地,至三间房一带阵地阻击日军。 
    马占山退守三间房后,立即重新布防,守军总兵力亦增至5000余人。12、13、14日,日伪军对三间房发动了数次攻击均被击溃。11月17日,日军发动了总攻。在三间房这个狭小的阵地中,日军动用了飞机12架,大炮百余门,总兵力达7000人在右。面对汹涌来犯之敌,爱国官兵同仇敌忾,奋勇异常,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三间房阵地也几度易手。但由于孤军血战,后援无望、弹尽粮绝,加之战壕被炸毁,官兵伤亡惨重,马占山于18日晚下令各部队向齐齐哈尔撤退。19日上午9时许,日军集中大批主力于距省城15里处的榆树屯,以猛烈炮火向省城发动猛攻。晚5时,日军攻陷齐齐哈尔,历时16天的江桥抗战到此结束。 
    江桥抗战不仅是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的首次重大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战争中很少见的、最早的大规模战役。战役中双方陆续投入战场的兵力达5万余人,每次交战都有数千人参加战斗。日本侵略军先后参战的有第2师团全部(长谷、天野两旅团)、铃木旅团、朝鲜混成旅团、南满铁道守备队、旅顺炮兵队及空军飞行队等,计2万余人,加上张海鹏降日伪军共3万余人,同时参战者最多达上万人。中国守军主要以马占山将军指挥的黑龙江省防军为主,另有辽宁兴安屯垦军苑崇谷部,参战将士共有13000余人,同时参战者最多有3000余人。最激烈的17、18两日,双方直接或间接参加战斗的兵力近2万人。整个战役,双方伤亡人数近2万人,日军伤亡6000余人,伪军伤亡近5000人,中国黑龙江军队阵亡2000余人。 
    江桥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器张气焰,反映了中国人民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意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上海音乐家集会,为马占山谱写了《马家军之歌》,人们称颂马占山部队“孤军御寇,忠勇堪称,为民族增光”,是当代的“爱国军人”和“民族英雄”。上海、哈尔滨等地组织了“援马抗日团”,卷烟厂还生产了“马占山牌”香烟。 
    江桥抗战是中国军队在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第一次以反侵略姿态所进行的战役。当时国内报纸对江桥抗战予以大量报道,称此战打响了抗战第一枪。这种评价是客观公允的,从此,中国军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江桥抗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长城抗敌:一寸江山一寸血
兵家必争之地
    约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万里长城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辽宁省的鸭绿江边,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自古以来为兵家必战之地。 
    九一八事变后仅四个月的时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并在1932年3月1日成立了伪“满洲国”。同“田中奏折”设想的步骤完全一样,“征服满蒙”只是“征服支那”的第一步。日本在东北立足后,继续向华北进犯。而要占领华北,就必须攻破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1933年1月至5月,中国军队在长城一线对日军侵略进行英勇抗击,交战主要在山海关、冷口、喜峰口、罗文峪、古北口等地区和要隘进行。 
    当时日军由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第6、第8师、混成第14、第33旅、骑兵第4旅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4万余人及伪军3万多人,向热河及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线发动进攻,伺机进占冀东。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和国民党内爱国人士一致要求抗日的压力下,由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3月12日起由何应钦接替)指挥,先后调集14个军20余万人,力图保卫热河和依托长城阻止日军进关。 


长城抗敌:一寸江山一寸血
从山海关到古北口:山海关作战
    山海关东距沈阳400公里,西距北京300公里。背依险峻的高山,南傍滔滔的渤海。万里长城沿燕山山脉蜿蜒而下,经过角山从这里入海。山海关就屹立在角山与大海之间,形成了山、海、关浑然一体的布局。如虎踞龙盘,控制着海陆咽喉。《畿辅通志》上称山海关为“长城之枕护燕蓟,为京师屏翰,拥雄关为辽左咽喉”。故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 
    从明洪武1381年建关设防起,山海关就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明代末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石河子一役战胜李自成义军,使清兵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庚子”之役,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占领山海关,掀开了近代史上的那丧权辱国的一页。1922年,直奉两系军阀在山海关外和石河子开始了军阀混战。 
    岁月走到1933年。元旦夜11时,日军开始炮击山海关南门。中国官兵奋起反击,点燃了长城抗日烽火。 
    当时,驻守山海关的是东北军何柱国部。何柱国,广西容县人,深得张学良的信任。为了加强山海关的防务,张学良成立了临永警备司令部,由何柱国兼司令,并将驻扎该地区的步兵第20旅、骑兵第3旅、炮兵第7旅第15团等部,划归何柱国指挥。张学良激励何柱国:“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为了民族的利益,要坚决抗击关东军的挑战,无须多虑。” 
    何柱国将近4个旅的兵力按梯次布置,一个团驻山海关警戒,主力在北戴河一线机动,一旦打起来,一个团先行阻击,其余部队迅速四面包围日军,逐个歼灭。战斗打响后,何柱国来到驻守南门的第626团,告诫全体守军,要做到人在城在,与山海关共存亡。士兵向何柱国宣誓,一定要与日军血战到底。 
    从1月1日到3日,日军最多时出动6000多人、40门大炮,并以飞机、坦克、军舰助威,对山海关进行猛烈攻击。我守军不过千余,因南京政府不予支援,他们唯一可依赖的是千百年前古人留给他们的城墙,是一个军队为民族、为个人争生存的信念。当日军从被轰塌的豁口处蜂拥而入时,守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巷战。中国守军第1营、3营将士,与日军坦克、步兵殊死拼杀3昼夜,全部阵亡,实现了他们用血肉之躯再筑长城的豪迈誓言。1月3日山海关失陷,举国震惊,民众哗然。 
    日军占领山海关后,进攻方向转向热河(包括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共22个县)、察哈尔省(今张家口地区及内蒙古蒙古族自治区南部与河北省接壤地区)一带,试图先占领长城外侧广大地域,然后再夺取长城防线上的各战略要地,以形成南威逼华北,北占领内蒙古进攻外蒙古进而侵犯苏联的动机战略态势。3月3日,热河省会承德失守,中国军队退守义院口、界岭口、青山口、喜峰口、铁门关、罗文峪、冷口、古北口、多伦、张家口等100多个长城关口,战线长达1000多里。3月5日,日军开始分兵进犯长城各口,遭到中国驻军的顽强抵抗,展开了长达80多天的激烈的阵地争夺战。 


长城抗敌:一寸江山一寸血
从山海关到古北口:喜峰口作战
    日军进攻喜峰口的是擅长攻坚的混合第14旅团,我担任阻击任务的是号称“西北虎”的第29军。 
    第29军向长城一线开进时,天空下起了大雪。第29军到达长城一线后,在喜峰口对日军进行层层阻击。3月9日,日军一部攻占喜峰口口门,当天刚接防的第29军第217团,在王长海团长率领下实施反击,毙伤日军百余人,夺回该口门。日军不断反扑,王团因众寡悬殊,伤亡500余人,被迫撤退,该口门复被日军占领。10日、11日,日军混成第14旅进攻喜峰口第二道关门及两侧高地,我第37师与之展开肉搏战,两侧高地多次易手,双方伤亡惨重。日军遂以一部守关门,主力集中长城北侧待机。11日夜,第29军乘日军疲惫之际,以约2个旅的兵力采取迂回夜袭战术,绕至敌后,重创日军,摧毁其火炮10余门。此后在第38师一部配合下,经五昼夜正面抗击与迂回敌后作战,终于迫使日军停止进攻,在喜峰口和董家口、铁门关、潘家口等地对峙。从16日起,日军改变战术,集中兵力攻夺罗文峪,企图迂回到喜峰口若悬河背后,攻击中国守军。 
    从3月9日到15日,第29军在喜峰口连续作战七个昼夜,日军多次强攻,伤亡达3000多人,攻占喜峰口的企图终未得逞,不得不暂时后撤。喜峰口一役战败,日本国内大哗,各大报刊登了这一消息,称此役“使日本皇军遭到奇耻大辱”。最恼怒的当属关东军司令武藤信义大将,他在给长城前线指挥官坂本中将电报中训斥道:“喜峰口一役,丧尽皇军威名!” 


长城抗敌:一寸江山一寸血
从山海关到古北口:古北口作战
    参加古北口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中央军徐庭瑶第17军和东北军王以哲第67军。 
    第17军军长徐庭瑶一向热心“剿共”,本来奉命到江西上饶担任赣东北清剿指挥的任务(该军第4师正在上饶一带“剿共”),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战呼声的鼓舞下,主动请缨北上,成为国民党中央军内第一位请缨抗日的将军。 
    3月10日,日军以每小时一队敌机往返轮流轰炸我军阵地,在敌机低空轮番轰炸之下,我军未战之前已有相当的伤亡。下午3时,日军以炮兵掩护步兵向我第17军之第25师最右翼龙儿峪阵地及第67军之第112师右翼将军楼阵地开始试探性攻击。次日拂晓,日军开始总攻。战斗极为惨烈,我第25师第149团团长王润波阵亡,师长关麟征被手榴弹击伤,第25师除在河西镇之第150团伤亡较小外,其余均伤亡惨重。12日拂晓,敌增加重炮及飞机向我全面攻击,主力指向第25师第145团,同时以大部兵力向我右翼延伸包围,战况较前两日更为激烈。部队间电话被敌机炸毁,前后方失去联络,消息不通,后援不继,前方部队各自为战。至12日古北口失守,第25师退守南天门一带阵地。13日,由第17军第2师接替第25师防务,次日第83师投入战斗,击退日军后,双方对峙。 
    三昼夜激战,我军作战极为英勇。第25师第145团派出的一个军士哨因远离主力,未及撤退,大部队崩溃后,仍在继续抵抗,先后毙伤日士兵百余名。后来日军用大炮飞机联合轰击,始将该哨歼灭。日军对这军士哨的英勇精神,非常敬佩,曾把七个尸首埋葬起来,并题“支那七勇士之墓”。 
    古北口作战,我军仅第25师一师伤亡就达4000余人。但敌自侵入热河以来,又一次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伤亡不下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