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
阵子,这才饶有兴致地看向了两个从者小心翼翼碰到面前大案上的石砚。见那石质竟是自己平生未见,最好文房四宝的他不禁目不转睛又端详了起来,直到一旁传来了低低的提醒声,他才恍然醒悟,却是毫无矫饰地笑着说道:“一时看出了神,观其形,着实难得一见,却不知道用起来如何。我亲自磨墨,劳烦抻纸来!”
待到刘胶东命人上纸,颜曜卿便挽起了袖子倒水亲自磨墨。他出身书法世家,从小便能辨别墨质优劣,这会儿眼见得墨池中黑色渐渐晕染开来,他不禁越发专心致志,到最后提笔蘸墨之际,他又将笔尖凑到眼前看了好一阵子,这才来到了那两名左右抻纸的从者面前,悬腕运笔疾书。站在他身后的刘胶东见那隶书笔法犹如镌刻,圆润之外笔笔藏锋,顿时叹为观止,等到须臾十数字书毕,他却只听颜曜卿朗声念道:“总据《说文》,则下笔多碍,当去泰去甚,使轻重合宜。”
这是书写之道,不但杜士仪闻言若有所思,其余爱好书法之道的人,亦不禁议论了起来。而这时候,颜曜卿已是令人将这一幅字送与四座书家评判。颜氏家学渊源,尽管颜曜卿如今不到十五,书法尚未大成,但由他写字判定墨质好坏,大多书家自然有这眼光。传看之际,已是有人当机立断地开口说道:“请刘阁主将此次这些墨砚携于四方传看!”
而颜曜卿刚刚亲自试过,亦是少不得当即问价。而刘胶东见上头权贵也有不少传看试验,他才要答话,却不防身边一从者突然上来耳语了两句。他闻言有些狐疑地往台下一看,见果真是随杜士仪而来的那个从者刘墨,他这才笑着对颜曜卿说道:“杜郎君说,世无卞和,则无和氏璧,宝器虽好,知音难得。颜氏家学渊源,尤以书著称于世。别人买回去顶多是束之高阁,可对于颜氏子弟来说,却是日常必用之物,倘若喜欢,可售以半价。而且,不是刚刚那墨锭,而是杜郎君恩师嵩山卢公所绘草堂十志墨砚一套。”
“啊!”
颜曜卿虽然年轻,可自然知道好歹。颜家固然在书家之中声名卓著,但父亲为人诬陷降阶罢官,这些年赋闲家中,在达官显贵满地走的京城,却算不得什么,更不能和城南韦杜相提并论。而今天就算没有自己,这墨质细腻,下笔纸上之时无可挑剔的好墨,也一定会博得人青睐。一时间,他张了张口想要推辞,可当听到有人高声询价,刘胶东答之以二十万钱一锭墨的时候,他立刻就陷入了两难。
“东都张大家亦是以那样的奇珍相易,我怎可……”
“张公并不知道那是逻沙檀琵琶,只说是胡商求字时相送之物,所以我当时亦不敢收,只是张公言说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才厚颜收下了。”
知道今次显见大获成功,杜士仪索性也从楼上下来了,这会儿到了场边,听到颜曜卿话语中仿佛有些不好意思,他便笑着答了一句。等人诧异地打量着自己,他便拱手道:“初次相见,颜六郎,某便是京兆杜陵杜十九。”
“啊,你便是杜十九郎!”颜曜卿面露好奇之色,盯着杜士仪直直看了好一会儿,这才一反起初登台时的年轻气盛,有些腼腆地笑道,“我是一见好墨好砚便忘乎所以,没想到杜十九郎这般古道热肠。既如此,这份好意我就却之不恭了。若是他日杜郎君有空,可前往敦化坊颜宅一会。”
“好,有机会一定前去拜访!”
在斗宝大会上拿出了东都张旭赞口不绝的端溪石砚和王屋松烟墨,砚为杜士仪亲自画样雕琢,墨为杜士仪亲自建窑调配,其中几方特珍之佳品,则为嵩山大隐卢鸿的亲笔草堂十志,又有颜曜卿的试用赞叹,一时间各方书家无不亲自捋袖挥毫,到最后,杜士仪让刘胶东带去的那些端砚和墨锭全都被人抢购一空,而觑着他行迹的窦锷窦十郎更是毫不客气,在千宝阁门前堵了他,也是下了一笔订单。
一时间,京兆杜十九郎尽管在豆卢贵妃寿宴之后再没有露面,那名声却如日中天。这一日下午,一方样式简朴的回帖便送入了杜士仪手中。黄麻纸制成的帖子上,只有一行娟秀的小字。
“端溪石砚,王屋松烟,能得张颠称奇,果真名不虚传。”
看到那落款上的无上真三字飞白,杜士仪微微一笑合上帖子,心中知道,自己让人送去辅兴坊玉真观的那一方端砚和墨锭,玉真公主果也已经试过了。
☆、130。第130章 万年县试
每年入了五月,京兆府内汇聚的士子便渐渐多了起来。京兆府进士科解试又分为县试和府试两节,其中县试在京兆府下辖长安、万年、咸阳、泾阳、三元、蓝田等二十二县皆各自考试,长安万年各举二十人,其余每县举十人参加数月之后的京兆府试。尽管同在京兆府,但长安万年二县无疑是重中之重,在这两县参加考试的士子,但使能拔得头筹,京兆府试落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以至于临考之前,前往长安万年二县开具寄客文书以及报解的人络绎不绝。
五月二十六日就是长安万年二县同时开试的日子。杜士仪早些天便得知王维会在长安县试,当即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万年县。
这一日一大清早,九街的晨鼓尚未响,他便早早起床漱洗用了早饭。所有用具都已经提早一天由杜十三娘给他准备了齐全,又反复核查了一遍,当杜十三娘一路送他到了崔宅正门时,他就只见杨综万等几个石工竟也都早早候在了那儿。
“杜郎君。”
杨综万快步迎上前去,想要说些什么,喉头却仿佛哽咽了一般。千宝阁阁主刘胶东带去的一套墨砚在展示过后便为人高价买去,之后又一连来取了七八方端砚,如今他们按照杜士仪指点的那些构图小心雕琢,每日里虽辛苦,但心头却极其振奋,
当初在家乡没日没夜地采石琢砚却收入微薄,现如今每一方出自他们手下的砚台,他们可分得五六千钱不止的收入,相较从前何止十倍?而更加让他们激动的是,杜士仪更吩咐他们在砚台上雕琢刻印落款,身为工匠的他们无疑名利双收,怎能不感激涕零?
“杜郎君,望此去鹏程万里,马到功成。”
杨综万绞尽脑汁整整一夜,方才想出了如此祝语,随即又慌忙补充道,“我们三个都已经商量好了,回头定会琢一方好砚,为杜郎君来年省试壮行色!长安每到冬日便天寒地冻,然则端砚冬日哈气便可研墨,且绝不会凝结,定能助郎君一臂之力!”
见其他两个石工比杨综万更老实巴交,此刻只是在后面连连点头,杜士仪便笑着说道:“多谢你们一片心意!如今趁着势头正好,要辛苦你们了!”
“怎敢当辛苦二字,杜郎君放心,我们必会尽心竭力!”
含笑别了这三人,见杜十三娘由秋娘和竹影陪侍站在那儿,分明强忍担忧不想让自己看出来的样子,他不禁笑着挥了挥手,随即便转身大步出了门。
因万年县廨所在的宣阳坊南接平康坊,因而这一日他便没有让崔家的家丁随行,只带着田陌在马畔相随。出了乌头门,他就只见此时天仍未亮,路上却已经有了些路人。等到了平康坊南门,这里除却赶早的行人,更聚集了好些应试士子模样的人。大约此前不是寄居坊中各家进奏院,就是在北曲那些妓家打得火热,这些等着晨鼓开坊门的士子们全都在议论着今岁的京兆府解试。
“本以为今年能够容易考些,可一个太原王十三郎也就罢了,那京兆杜十九郎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传言这杜十九精擅琵琶,尤通谱曲,所传数曲都是名动京华。而且亲自调制草堂十志墨,就连精擅书法的颜家人和殷家人都赞口不绝。若是他文名不盛也就罢了,偏偏这边厢人说他江郎才尽,那边厢他流传在外的就有不少诗句,而且……”那抱怨连连的士子微微一顿,随即又恼火地说道,“而且,他是嵩山大隐卢公弟子,这些天里还有人传抄他在嵩山悬练峰求学期间月考所作的试赋和史论,听说他在嵩山抄的书便有几个人那么高!”
“以讹传讹人云亦云,这些世家子弟怎可能这般勤奋?抄书,他受得起那夏冬的苦楚?明明出身世家,却偏偏不由生徒,偏要走乡贡和咱们这些寒门子弟相争,要求名也不该如此!”
在背后听人议论自己,而且不乏义愤填膺的指斥,杜士仪心里不禁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对于他非得走乡贡这条路子,而不是由国子监生徒的指责,他并没有放在心上,须知以他家中的门荫,要进国子监却还进不去。然而,当听到他在卢氏草堂的那些月考卷子居然也流了出去,他不禁暗自大吃一惊。据他所知,那些卷子固然在草堂弟子学子中间曾经传看过,可怎么也不应该轻易在民间流传才是!
咚咚咚——
九街通衢的晨鼓一声声响起,刚刚议论纷纷的士子们也都顾不上说话了。当坊门徐徐打开,杜士仪有意退了两步由前头的人先出去。而田陌牵着缰绳出了坊门,看到刚刚那些士子纷纷由正对面的宣阳坊北门而入,他就好奇地侧头低声问道:“他们刚刚说的是郎君?”
“没事,随他们怎么说。”
杜士仪笑着摇了摇头,却只听身旁的田陌在那轻声嘟囔道:“郎君本来就很勤奋,在嵩山时卢公成天也摇头叹息说郎君几乎是半个书呆子。就是住在崔宅这几个月,我也听管事们说,郎君几乎很少出藏书阁。虽说崔相公在东都守丧,可上门行卷的士子仍然不少,哪里像郎君几乎没有出去行过卷!”
这个心眼憨实的小家伙,他不过是另辟蹊径而已,做的事情和行卷谒公卿有什么两样?心里这么想,杜士仪却长长吁了一口气。不论怎么说,今天都是第一关。
宣阳坊北接平康坊,西侧是启夏门大街,坊中亦有四座进奏院,早些天便有不少打算应万年县试的士子搬到了此坊,只是为了省却早晨往返的那些时间。因而,尽管东南隅几乎占据了整座宣阳坊四分之一的万年县廨还未开门,门外就已经等着几十个士子,加上所带僮仆,几乎不下上百人。
这其中,不乏相识的人结伴而来,三三两两在一旁交谈说话,也有不少孤零零独自等着的人。杜士仪这些日子把崔泰之那座藏书楼几乎囫囵扫了一个遍,抄书抄到手抽筋,因而放眼一看,竟是没一个认识的,索性就驻马在一面围墙前等候。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此地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嘈杂喧哗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几乎没几个人注意到,那县廨大门已然打开,出来的是一个小吏。
“肃静!”
这声音中气十足,然而,四周一刹那静寂了片刻,随即又再次恢复了起头嘈杂的架势。而杜士仪看着那为之气结,却只是跺脚没办法的小吏忿然转身回去,哪里不明白这些士子不买账的缘由。
唐朝科举不过是刚刚形成制度不多久,并没有专门的试官,就连出题也是只凭试官心情和政治立场。今岁京兆府解试的试官便只是九品县尉,纵使省试知贡举的试官,也只是从六品考功员外郎。而参加乡贡乃至于岁举的士子,不少是累世官宦之家出身,桀骜不驯,试官亦未必放在眼中,更何况那小吏?
果然,接下来尽管外头依旧一片嘈杂,但再也没有人前来呵斥阻止,直到铜钹敲响,众人方才渐渐安静了下来。眼看着门内一个青衣中年人面色沉肃地出来,知道多半是今年的试官,士子们一时都收起了此前高谈阔论的劲头来,凝神听着对方说话。
“某今岁万年县试试官,万年县尉郭荃。想来你们也该知道了,不但万年县试,今岁京兆府试,也同样是我主持。”和平淡的语气一样,郭荃的五官容貌也是平平无奇,他一面说一面扫了众人一眼,顿了一顿才继续说道,“眼下唱名入场,无关人等立时离开,休要堵塞了县廨!”
他话音刚落,就只听旁边一个小吏用又急又快的声音高声唱道:“会昌刘礼刘十二郎!”
尽管概率极小,但乡贡岁举偶尔也会出现同名同姓的人,因而唱名的时候加入原籍排行,便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此刻,那个被唱到名字的士子还有些没反应过来,直到小吏不耐烦地又叫了一遍,他这才如梦初醒,慌忙快步提着小包袱快步出来,只由两个差役粗粗检查片刻就被放了进门。
不像后世明清科举,几乎要敞怀露腚的严格搜查,眼下的检查自然更多地像是例行公事。毕竟考的不是八股,对进士科而言最难的帖经,又可用诗赋来赎帖,第三场策论也不及第二场杂文考的试诗或是试赋重要,检查夹带也就变得不那么要紧了。更何况,府试本就不比省试严格。
当唱名到了中途,突然只听得那小吏念出“京兆杜士仪杜十九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