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
赤毕闻言一愣,犹豫片刻方才说道:“郎君不是因此前墨砚之事,和千宝阁刘胶东有些交往?东西两市货卖奴婢的,和他都相识。”
“和他是银钱往来,利字更多。和你却是当初日日练剑,又生死线上走了一回,这种身边近侍的事情,自然交托给你更放心。怎么,莫非你不答应?”
见杜士仪故作把脸一板,赤毕心头一热,那仅有的顾虑顿时无影无踪:“杜郎君既然信得过我,我一定好好挑选最合适的人手!”
把事情交托给赤毕,杜士仪顿时极其放心。想起再次派去了广东的吴九,又想想在崔宅后园侍弄那几亩菜地,不太乐意跟出来的田陌,他不禁哑然失笑。然而,想想头一桶金第二桶金都和吴九那家伙脱不开干系,而田陌伴随他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他须臾便打定了主意。
等人这一回过年从王屋山回来,却是该重重赏人的时候了!
今日杜氏这一场大宴,却是设在京兆杜氏的大祠堂。这十几年来,族中就没出过一个进士,尽管杜氏豪族世家,从门荫,或者明经等常科,抑或干脆走制举,不断有人顺顺当当迈入仕途,但没有一个进士,终究说出去便仿佛偌大的杜氏再没一个才俊之士似的,就连杜思温精神矍铄地走进祠堂的时候,也忍不住长叹了一声道:“这三十年来,我京兆杜氏,终于出了一个能在京兆府试夺下解头的子弟了!”
他这赫赫有名的朱坡京兆公起了个头,纵使今日来的杜氏族人中,有些心里酸溜溜的,但不少有见识的却是兴高采烈。进士科及第并不代表就能仕至高位,然而有杜氏门第之助,出人头地的可能比那些寒素出身的士子大多了。尤其是几个和杜思温一般年纪的老者,想到自从初唐杜如晦之后,杜氏竟再未出过宰相,一时多数心头发热。其中一个和杜士仪论血缘更亲近一些的干瘦老者便是握着杜思温的手,惭愧得难以自已。
“此次若不是京兆公援手,杜氏难得这么一个才俊之士便要折进去了!京兆公看人的眼光,真是我等不能及!”
这一句我等激起了不少老一辈人的共鸣,却也让杜文若等几个今岁应试的年轻一辈面露不忿。尤其是杜文若今科京兆府解送连边都没摸到,比挂在榜末的柳惜明都不如,此刻登时冷笑道:“有什么了不得的,还不是因为京兆公豁出老脸去帮他!”
而另一个勉强入了解送的杜氏子弟今年也未入等第,这会儿忍不住轻声嘟囔道:“不但京兆公,便是崔氏也倾力相助。要说杜六郎,要说姻亲,你家才是崔氏的正经姻亲才是,怎人家舍了你偏偏去帮他?”
这话简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杜文若的脸立刻就黑了,竟是一言不发转身离得这些人远远的。然而他人固然走了,后头那几个都去应了今年京兆府试的杜氏子弟不敢随意再说杜士仪的不是,逮着这机会,一时你一句我一句都讥刺起了杜文若不知道做人,谁不好得罪偏偏把姻亲崔家给开罪了。直到最终外头传来了一个声音,他们方才意犹未尽地闭上了嘴。
“杜十九郎到了!”
杜士仪按照之前那帖子上写明的时间提早了半个时辰抵达,可他带着杜十三娘进门之际,瞧见各家长辈晚辈几乎都已经到了,就连杜思温都已经从朱坡赶到了这里,他不禁连忙致歉不迭。然而,杜思温不等他把话说完,便不由分说拉着他来到了祠堂那正堂面前的台阶上,旋即用力一跺拐杖。待到下头渐渐安静,他方才高声说道:“今日杜氏上下摆宴为解元郎贺,我虽已经老朽,却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右手被杜思温死死拽着脱身不得,杜士仪不得不站在这等众目睽睽的位置,听着旁边这位京兆杜氏最德高望重的长者说话。
“这几日间,多有人说我偏心杜十九郎,若无我的助力,他这解头也争不得。这却好笑,莫非从前这几年的京兆府解试,我京兆杜氏就不曾有子弟应试,我就不曾提携过人不成?”杜思温这声音洪亮,一时间院子里满满当当的人,哪怕就连门外的旁支子弟也都听得清清楚楚。站在杜士仪的位置,甚至能清清楚楚地看见,杜文若的脸色刷的红了,而其他参加今科京兆府试的那几个人亦是不安地往后站了站,显然也属于被杜思温这话扫着的人。
“既然年年都有人应试,甚至得了京兆府解送去应省试,结果却名落孙山,如今却来觉得今科我偏袒杜十九郎,岂不是笑话?今年的《京兆等第录》已经正在印,到时候你们若是不服的,不妨品鉴品鉴,看看差距在哪儿?至于我那一夜亲自上了京兆府廨,我不妨在这儿丢一句明明白白的话,倘若你们有真才实学,却也碰到了别人卑劣暗算,结果被倒打一耙,别说京兆府廨,就是大明宫含元殿,我杜思温也敢上殿直陈情!”
这掷地有声的话听在广大杜氏子弟的耳中,一时振聋发聩,四周围鸦雀无声。而杜思温仿佛说得兴起,一时索性又拄着拐杖缓步下来,仿佛没注意到旁边被他紧紧拽住一只手的杜士仪也无可奈何地被自己拖了下来。
“不服别人得了解头,这无可厚非,但不服就要加倍努力,不是在背后说什么风凉话!河东柳氏那位柳十郎,日前上了江南西道衡州去求学,这是求的什么学,想必知道江南西道衡州是什么地方的你们全都心里有数!只知道玩弄那些小聪明,小手段的,这一辈子都休想登大雅之堂,因为他这一辈子就只会在背后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为人处事,要循正道,用正心,上对得起天地,下无愧于良心,如此将来方才能忠于天子,善待百姓。京兆杜氏从两汉存续至今,靠的便是真才实学大手腕,可不是光靠什么上不得台面的私心手段!”
说到这里,老人仿佛是有些累了,松开了杜士仪的手,两手拄上了自己的拐杖。而这时候,杜士仪低头看了一眼那手腕上鲜红的印子,虽感慨于杜思温的大手劲,但刚刚那番话他亦心悦诚服,况且此刻他最担心的还是吹胡子瞪眼的这位朱坡京兆公如此年纪一大把这么激动,是否撑得住,于是当即上前搀扶住了杜思温的胳膊。
“你们能够去应解试,那就都是大人了。旁的我不想再多说,我只想说一句,京兆杜氏这近千年声名,全都压在你们肩膀上!”
“京兆公训诫得好啊!”
“歪门邪道不可助长!”
“我看是应该多督促底下年纪小的孩子们多多读书,尤其是读史!”
看着杜思温这一言九鼎的架势,杜十三娘一时激动得脸色通红。老叔公不但这一次为阿兄撑了腰,而且从今往后,杜家其他人应不敢在背后使绊子!
杜氏祠堂外院,一身便装的高力士看看左右那些或振奋或羞惭,或若有所思,或不以为然的杜氏子弟,轻声一叹便悄然退了出来。等到了外头绕了一个圈子和几个从者会合,他翻身上马喝了一声回去,心里不禁想起了杜思温那张激动难抑的脸。
这朱坡京兆公果然不同凡响……虽则未必人人听得进去,但照刚刚的架势来看,至少有一多半人听进去了!京兆杜氏……应该能再上一层楼!
等到回了大明宫,得知天子还在紫宸殿中见几位大臣,高力士便先回了内侍省,直到有小黄门前来相召,他方才匆匆赶往了紫宸殿。行礼之后,他也不拐弯抹角,将杜思温那一席话几乎一字不漏地转述了一遍。果然,就只见李隆基那原本微微蹙起的眉头完全打开了。
“好一个杜思温,掺和此事竟不是为了私心!要不是他已经致仕,朕几乎想再启用他,好好给朕管一管京兆府了!”
高力士闻言不禁暗自大讶。源乾曜这京兆尹当得好好的,莫非天子对其有所不满?然而,眼尖的他瞥见案头一卷奏疏的末尾仿佛署着源乾曜之名,面色登时微微一变。源乾曜从前和姚崇搭班子,才当了数月宰相便罢为京兆尹,可毕竟圣宠不衰,难不成……
要知道,天子这些日子对宰相宋璟和苏颋的不满,仿佛有越来越重的趋势!
☆、167。第167章 情深意长
由京兆尹源乾曜亲自主持的今岁府试明经进士诸科解送者乡饮酒礼结束之后,便是十月贡士云集京城户部集阅解纳文状,十一月审核发榜公示所有人的名单,然后含元殿拜谒。若是别的州府,此刻早已经忙着送这些乡贡举子们上京,可京兆府毕竟占了天子脚下的便宜,举子们比其他州府多了数月的行卷和干谒时间。而杜士仪觑了这个空子,因杜十三娘请求,他也想趁此机会回嵩山探望卢鸿,便命人去敦化坊颜宅送了个信,约好了启程时间。
尽管颜真卿尚是垂髫童子,但一路上他却不肯乘车,只和杜士仪一块骑马而行。最初他还有些拘束,到后来发现杜士仪处处把他当成大人一般看待,不复家中那些兄长似的,他也就放开了许多,就连那些除了考进士之外其他的心愿梦想,也都掏了出来对杜士仪说。
什么要在书法上超过伯父和诸位兄长,什么要文武双全,什么要济世安民……至少杜士仪自忖自己若是真的还在这年纪,是绝对不会如此立大志的。于是,想想颜家和殷家几代人精研经史,家学渊源,而卢氏草堂中更多的是根本谈不上家学的寒门学子,虽说此刻再谈这些有点晚了,他还是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颜十七郎,虽则卢师学问精深,有教无类,可眼下草堂求学的弟子太多了,卢师能抽出来指导你的时间,恐怕并不多。”
“谢谢十九兄提醒。”颜真卿笑得露出了一个小酒窝,面色却坚定得很,“伯父也好大姑母也好,阿娘和舅舅也好,学问确实都很精深,可他们说,想让我出来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亲眼见一见嵩山卢公这样,和朝中贤臣良将名流雅士不一样的隐者。倘若不是一窝蜂都上嵩山太显眼了,我家那些阿兄们原本都想一块儿去拜见卢公的,至于弟弟们更是不知道多羡慕我呢!”
听到颜家殷家那些长辈和颜氏兄弟们竟然如此考虑周全,杜士仪顿时放下心来。一时颜真卿再问山中景象和师兄弟们,他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当说到卢望之和裴宁的时候,他想了想便采用了形象的说明词。
“大师兄很好认,草堂中举止最随意,最最懒散的那个人,就是大师兄。至于三师兄,你只要瞅着那个不会笑的人就行了。”
颜真卿是否大失所望,杜士仪只看他那亮闪闪的大眼睛,却也不能确定。而无论是在樊川老宅,还是在东都崔宅,几乎完全没有和弟弟妹妹相处经验的杜十三娘,对于杜士仪这次带上了年仅十岁的颜真卿,她最初还有些不知如何相处,可见小家伙从最初的沉稳恭敬,到渐渐性子明快爽朗了起来,她也就对其渐渐熟络了。颜真卿从来不肯坐牛车,她晚上投宿时就常常亲自做些浆水,让杜士仪分给众人。眼见天气骤然转冷,她又匀了杜士仪的一件披肩给他,到最后杜士仪笑着示意颜真卿不要再称杜娘子,而是称一声阿姊的时候,她听着那一声从未听见过的阿姊,整张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车马过桃林县,如今长安东西两市的斗宝大会已经完结,又再没有什么劫案作梗,四处旅舍都有空屋子,杜士仪便选了一家投宿,并没有去县廨见老相识刘县尉。毕竟,那桩案子虽不能说是完美结案,可已经按照刘县尉的布置结了,如今再把死了的肖乐揪出来也于事无补。等到从桃林县启程,须臾又是两三日,一行人终于抵达了东都洛阳。
颜真卿早就听杜士仪提过,要去一趟永丰里崔宅,这一路上少不得打量着这座和长安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东都。及至沿着长夏门大街南行,远远看到了永丰里崔宅那乌头门时,杜士仪突然就只听一阵马蹄声从后方传来,等几骑人从身旁呼啸而过,眼看到了那边崔宅门口的时候,随风还飘来了一个声音。
“圣人制令,追赠赵国公!”
没想到这么巧竟然和朝廷吊丧追赠的使者一块抵达,杜士仪连忙赶了上前,等到了崔宅乌头门外,就只见那一行天使已经被迎了进去。崔宅的门丁显然早就得到了消息,看见他们这一行的时候也丝毫没有任何忙乱,为首的上前行礼之后,得知杜十三娘也一块来了,他连忙满脸感激地开口说道:“杜郎君,这会儿崔家上下应是都在迎接天使,车马暂时安顿在这外院,我悄悄去知会傅媪安顿了各位可好?”
“好,便有劳了。”
“制曰:名臣地绪,奇士风操,忠则好谋,义而能勇,往属之难,备宣诚节,逮加委任,方茂徽猷,不幸徂谢,良深轸恻,可赠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
追赠的制书并不算太长,而与此同时更有赏赐缣采布帛米粟等物用于治丧以及慰问。使者亲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