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
顿时愣住了。见是庶长子杜黯之,他眼神倏然转厉,却不想杜士仪抢先道:“九叔见谅,之前我一路疾赶到幽州城,午饭也是匆匆吃的,如今腹中实在饥饿难当,不知道可容我先在九叔这儿蹭一顿饭再说话?”
杜士仪话说得随性,杜孚自也心头轻松不少,当即笑着颔首道:“我下午战战兢兢对着王大帅,险些也忘了如今早就过了晚饭的时辰。快,让人送上食案饭菜来,先果腹之后再说话!”
韦氏本还想训斥杜黯之两句,显出主母的样子,可杜孚抢过了话头,她只能搂着杜望之闷声不言,根本忘了也该让儿子去拜见兄长。等到一具具食案送上来,她这才发现上头菜肴寒酸,想起不及预备,她顿时暗自咬了咬牙,好容易忍到一顿饭吃完,食案一一撤下,她方才迫不及待地说道:“十九郎,你此番得进士科甲第,杜家上下都以你为荣。如今你年纪也不小了,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这话还没说完,杜孚便重重咳嗽了一声。这时候,杜士仪却是拿起身边的一个包袱,欠了欠身说道:“此次我来幽州,虽是奉旨观风经过,但也给九叔带了些樊川特产,虽则只是干枣,石榴饼等物,但故乡之物,也是个念想。除此之外,还有朱坡老叔公给九叔的信。”
一听说竟是杜思温捎信给自己,杜孚连忙神色一正。而杜黯之已经主动站起身上前去接过东西,又恭恭敬敬双手呈送到了父亲跟前。包袱中那些樊川特产尽管勾人回忆,但杜孚没时间注意这些,拿起那个竹筒随眼一扫后划开封泥打开塞子,取出里头的一卷纸笺,他方才凝神细看了起来。
对于如今隐隐为京兆杜氏最大尊长的杜思温,他一直敬畏有加,可科举无成,仕途上亦不算如意的他一直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位朱坡京兆公。可此刻那信笺一张一张地看下来,他不知不觉就感到背上一阵冷一阵热,面色亦是变幻不定。
韦氏亦是极其关切杜思温这封信,此刻忍不住问道:“九郎,朱坡京兆公这信上说了什么?”
杜孚此刻被那些告诫的话砸得头昏眼花,攥着信笺心里五味杂陈,哪里还有工夫理会妻子。只恨身前还有外人在,他不得不勉强按捺心绪,好一阵子方才勉强笑道:“京兆公语重心长,我这么个不成器的晚辈,实在是让他老人家费心了。他还惦记我一直不曾回乡,说是来年回京调职之际,务必回樊川看看。唉,一事无成,实在无心回去……对了,十九郎今晚便宿在家中如何?”
“九郎,你事先不曾说,屋子都没腾出来……”
杜孚几乎被妻子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给气死,然而,杜士仪却再次抢先说道:“不用了,之前王大帅也曾经留我在官舍暂住,不过我此行人多,已经赁下了军都坊内一家旅舍。此刻天色已晚,九叔明日还要去都督府点卯,我这就先告辞了。”
站起身的杜士仪见杜孚令杜黯之相送一程,而堂弟连声答应,面上却仿佛有些失望,他想了想刚刚杜黯之的请求,便开口说道:“二十一郎刚刚求过我看他的诗文,不若就让他跟我回去在旅舍暂住一夜。我此番毕竟是公干,不知道在幽州能停留多久,恐怕之后未必能抽出空来。”
“那是他的福分。”杜孚想也不想便连连点头,这才板着脸冲满脸狂喜的杜黯之说道,“你随你十九兄回去,务必恭敬请教。”
“是,父亲!”
杜黯之完全没注意到嫡母那铁青的脸色,等到送了杜士仪出门,又见家仆牵了马匹出来,他只觉得心情激荡,高兴得恨不得叫出声来。
☆、227。第227章 大义之名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是杜士仪向来做人的宗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若本来就对他无甚情意的人要想把他当成是软柿子,他一定会设法让人崩了牙!
因而,今天晚上去拜会叔父杜孚一家人,他已经大约摸清楚了这一家人的性子。杜孚倒还是要脸面的,至少场面上的客套热络做得齐全,可一个劲拐弯抹角打听他在京城和那些达官显贵的关系,以及杜思温对他如何等等,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差没明着说出来而已;至于婶娘韦氏,那便纯粹是个自以为是的无知妇人,当着他的面说什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她真把他当成是可以随意揉搓的晚辈了?
别说他如今有心仪的人,就算没有,又怎会容忍她指手画脚?
“十九兄,就是这家旅舍?”
听到耳畔传来这么一个声音,杜士仪这才回过神来。见旅舍里头已经有人闻讯出来迎接,他便跳下了马背,随手把缰绳丢了出去,这才带着杜黯之和田陌往里走去。才进餐堂,他就闻到了一股扑鼻而来的香气,再看到一方方食案上摆了羊肉胡饼等一应俱全,在杜家根本没吃饱的他顿时只觉得食指大动。而身边的杜黯之反应则是更直接,肚子又是不争气地叫了两声,一时引来了好些人侧目。众目睽睽之下,他顿时羞得脸色通红,恨不得把钻进地缝里头去。
尽管杜孚和韦氏不招人待见,但杜士仪还不至于迁怒一个孩子,更何况此刻是他把杜黯之带了回来。此刻,他瞥了杜黯之一眼,见赤毕迎了上前,他便笑道:“这么晚你们还没吃晚饭?还是让人准备了夜宵?”
赤毕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陌生的杜黯之,因笑道:“是夜宵。这几天东奔西走,料想郎君回来十有八九腹中饥饿。再说,大家都是大肚汉,一顿晚饭还不顶饿。”
“那就正好了。”杜士仪对杜黯之略一颔首道,“二十一郎,索性坐下再陪我吃完夜宵,我也考问一下你的功课。”
杜黯之想到今天已经是杜士仪第二次替自己遮掩这样的尴尬场面了,他不禁感激涕零,讷讷答应了之后,等杜士仪带他到角落的一席坐下后,他便低声说道:“十九兄,我……”
“没吃饱就先填饱肚子,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当初和你这么大的时候,成日里在嵩山打兔子打野鸡,到最后那些狡猾的小家伙听到我的脚步声就躲得没影子了。”杜士仪用小刀割下了一大块羊肉,又送上了酱料碟放到杜黯之面前,这才说道,“一边吃一边说话,你这些年都读过什么书?”
杜黯之正要回答,可看到杜士仪已经毫不在意地蘸酱吃肉,他犹豫片刻也就照着吃了一口。杜孚官阶不高,职田俸禄都是有限的,再加上韦氏治家俭省到了极点,更何况他这个庶长子,上次吃到羊肉还是三月三的时候。一口鲜香可口的羊肉下肚,他只觉得腹中仿佛更加饥饿了,好一会儿方才醒悟到应该是答话的时候。
“读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正在读《春秋左氏传》。”
这若是放在平常的人家,读过这些已经算是不错了,但若是门荫出仕困难,需得从明经或是进士谋求出仕的世家子弟,那就远远不够了。杜士仪微微蹙了蹙眉,见杜黯之细嚼慢咽,吃相与其说是秀气,不如说是小心翼翼,他不禁回忆了起来,猛然间想到杜孚仿佛有一庶子在前,迎娶韦氏在后,心头便恍然大悟。略一思忖,他便又问道:“可拜过师?”
“是父亲亲自启蒙教的读书认字。”
这种事在如今是最平常不过了,可想到韦氏那性子,杜孚还有公务,理应不可能有太大的功夫花在庶长子身上,杜士仪便从刚刚杜黯之所读过地那几本书中,随便抽取了几条经义,见其答得一板一眼,显然是真的花过苦功夫,但却无甚自己的见解,他少不得又问了其读《春秋左氏传》的进度。等到要了杜黯之随身所带的那些诗文,他翻阅了几卷,抬头发现杜黯之紧张地看着自己,他便笑了起来:“好了,眼下不说这些,你先吃饱了再说。不过眼下晚了,荤腥吃太多太过油腻,喝一碗鲜汤,吃一块胡饼,余下的明天再说。”
杜黯之自然是杜士仪怎么说怎么做,当下再也不看那对自己诱惑不小的羊肉,胡饼和汤下肚,他只觉得浑身暖洋洋的,竟情不自禁又打了个饱嗝。从晚上到现在已经出了好几回丑,此刻他只能埋下了脑袋,等接过一旁不知是谁递来的软巾擦了油腻的嘴角,他方才微微抬头,却发现那不是别人,而是杜士仪这位堂兄。
“吃完东西不可久坐,跟我到院子里走走。”
把地方腾给刚刚不敢高声说话的赤毕等人,杜士仪又嘱咐田陌别大晚上去和店主磨叽什么本地特有作物和种子之类的话题,这才带着杜黯之出了餐堂。此刻的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足足绕着院子走了一圈,他才头也不回地问道:“二十一郎,你今后是什么打算?”
杜黯之不想杜士仪突然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顿时愣住了。直到醒悟过来眼下不该发呆,他方才咬了咬牙说道:“我想学十九兄!”
不止是杜黯之,杜士仪哪里不知道,如今京兆杜氏在杜思温的刻意宣扬下,那些长辈都在用自己当榜样鞭策下头那些子弟,可是,他自家人知自家事,能够有今天,卢鸿在他身上花费了莫大心血,而抄书后便能把内容铭刻在心的本事,亦是他最大的优势。须知这世上过目不忘的天才固然有,可短时的强行记忆不意味着终身就能铭记在心。再加上煞费苦心的一次次造势,精通琵琶曲乐而结下的人脉,而这些很多都是不容易复制的。
“你知道京兆杜氏自当今圣人改元开元之后,这些年出过几个进士科及第的子弟?”见杜黯之摇了摇头,杜士仪方才举起一根食指道,“就只有我一个。”
杜黯之倒吸一口凉气,心中不禁生出了几分动摇。而这时候,杜士仪方才继续说道:“你那些诗文我都看过了,文章中规中矩,诗赋亦是如此,这不怪你,因为九叔自己本就不长于此,你不得名师教授,能在启蒙之后有如此的底子,已经很不错了。”
倘若不是今天一时恻隐把杜黯之带了回来,又记起他是杜孚的庶长子,明显在家中无甚地位,心性却上进而淳朴,杜士仪也不会多费唇舌。京兆杜氏如今是有杜思温竭力帮他,可家中单薄的他在宗族之中,也就是和杜士翰亲近一些,后者明显是从武不从文的,他不得不考虑在族中另外给自己打下一些根基,顺便也牵制一下杜孚这个叔父。此时此刻,见杜黯之并没有因为他那直截了当的评点而气馁,而是低头应是,他便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若是要应进士科,那今后这些年,先得读通帖经所需的所有大经,尤其是春秋三传,然后苦练杂文,再接着便是广见识的策论,最后是关试必备的书判。光是这些基础打好,就要八年甚至十年,当然若有名师,应该可以减少一些时间。但是,科场之事,纵使才华横溢的才子也难免受挫,如今的京城中,便有十数载浸淫科场而求不得一个出身的。九叔和婶娘恐怕不会让你这样一年年反复折腾,所以我建议你,不妨专攻明经科。”
建议是建议,但杜氏更清楚,是否愿意做出取舍,还得看杜黯之的。顷刻之间,他就等到了杜黯之的回答:“我听十九兄的!”
就算父亲,也只是让他用功读书,至于期望也好建议也好,什么都没有!
“很好,但即便明经,也不能光是死记硬背,需得更加娴熟地通晓经义。幽州对于九叔来说,是仕途上迈了一个大台阶,但对于你来说却不是。这里武风兴盛,文风却寻常,所以你不妨回樊川去读书。你只要愿意,此事我会对九叔说。”
如今嵩山悬练峰的卢氏草堂人满为患,他可以把堂弟引介过去,但没有那个必要。这年头,那些进不去国子监之类官学的读书人,多半都得靠亲长启蒙读书,如卢鸿这样肯传道授业解惑的少之又少,私学并不发达。只看偌大的京兆杜氏,竟是没有一座宗学,就可以看出这种观念来。
京兆杜氏子弟中,那些家境富贵的,或者有长辈精通经史的无所谓,可总有和从前的他那样家道中落或极其贫寒的,那么,他出钱,让杜思温拿出京兆公的面子来,专供族中贫寒子弟读书,也不用专请一位老师,而是可以挑那些名望卓著的作为“客座教授”,轮流前来讲课,岂不是一桩美谈?如此,除了此前那些才名,他又有了大义之名,作为杜家小字辈才算是真正站稳了!
“多谢十九兄!”
见杜黯之一躬到地,杜士仪便伸手把人扶了起来,却发现对方的眼眶里竟是泪珠直打转。想当初他自己虽说起头艰辛,可有十三娘这个妹妹襄助,而后又得良师益友,说起来比杜黯之幸运得多。想到这里,轻轻松松撬了杜孚墙角的他不禁笑了起来,又语重心长地吐出了一句话。
“总而言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自己发愤图强上进努力。须知此前的苏相国,还不是出身于微贱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