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辞职归省。群龙无首,高级军官拉帮结派,争权夺利。眼见政局动荡,秩序混乱,资产阶级和社会各界亟盼一位孚众望、有权威者出来收拾局面定国安邦。然而遍视国内,并无合适人选,形势又日趋恶化,不约而同,上下人等都将目光转向传统的权力与秩序的象征——国王。
1660 年元旦,暗藏的王党分子、原驻苏格兰军队司令蒙克将军率7000人马南下,进入伦敦,挟兵威控制局势,召集一班长老派议员和王党分子,重开议会,决议恢复王政。
此时查理二世正避居荷兰,隔海静观国内事变,闻知复位有望,大喜若狂,当即做出3 点保证,又称“布列达宣言”:其一为不追回革命期间被没收分配的土地财产;其二为大赦一切反对过君主制的人;其三为停止宗教迫害,今后信仰何教听随自便。
国人原还担心王室回国反攻倒算,今见查理二世信誓旦旦,其言昭昭,甚合所愿,于是打消顾虑,一致拥护查理二世回国复位。1660 年5 月末,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登临大宝。斯图亚特王朝从此复辟。
各位看官想必不解,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已有当初,何来今日?欲究其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翻云覆雨,世事从来如彼。自昔1640 年,英国历经战乱,生民涂炭。人心无常,久静思动,久乱思定,也是自古皆然。说到底,国王、议会、长老派、独立派、护国主,无论何人掌权,于平民百姓又有何干?一样总是吃饭干活,干活吃饭。只要让平民百姓饭吃得饱,衣穿得暖,屋住得安,活有得干,又管他是共和还是王权?管他叫甚名号,奉甚政见?谁知道封建贵族压迫与资产阶级剥削有何两样?谁分得出哪是护国主独裁,哪是国王专断?又有谁能断得清17 世纪英国革命这一段公案?
那查理二世回国之后,初时立足未稳,谨言慎行,严守3 点保证。其后羽翼渐丰,慢慢便露出真面本性。为报杀父之仇,他以“弑君”罪名,将当年在查理一世死刑判决书上签名者通通处决偿命。又挖坟掘墓,将去世已久的皮姆、克伦威尔、布拉德肖等人遗体拖出,鞭尸枭首,扔入粪坑。一着得逞,更加放心大胆,逆施倒行。他将英国重要海外商贸据点敦刻尔克卖与法国,换回20 万镑补贴王室日用。又重建国教会,对清教徒的迫害政策也重新实行。更有甚者,他竟倾心于天主教会,欲以“王权神圣”教义助其恢复专制。王后来自西班牙,本来就是天主教徒。此时王弟约克公爵又娶信奉天主教的意大利公主续弦,不久自己也公开皈依,成为天主教徒。
王室明显的天主教倾向,令英国臣民深为忧虑,人们头脑中还保留着“血腥玛利”时代的可怕记忆。最为担忧的是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他们当初多由购买教产起家,若是天主教会复辟收回教产,他们现有的财产土地就将全部失去。于是他们发起抵制活动,抵制的矛头直接指向王弟约克公爵。
原来查理二世的王后不育,查理虽有私生子,依制不能继承王位。因此当今第一顺序继承人便是王弟约克公爵。王弟已经公开皈依天主教,若是由他继位,天主教的复辟便将确定无疑。于是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提出《排斥法案》,要求将约克公爵排斥在王位继承顺序之外。
《排斥法案》在英国政界掀起轩然大波,所有的政界人士依其对该法案的态度分成两大派别。拥护该法案者多为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他们被对方骂作“辉格党”,意为“苏格兰马贼”。反对该法案者多为旧日王党和国教僧侣,他们被对方诟为“托利党”,意为“爱尔兰歹徒”。辉格、托利本来都是相骂的污言秽语,英人偏有这份幽默,来者不拒,后来便用作本党的标记。查理二世既倾心天主教,当然袒护乃弟。他制止议会讨论《排斥法案》,继而又将议会解散,终于使该文件未能成为法律。1685 年查理二世中风去世。临终之际,由天主教神父为他行了终敷礼。约克公爵兄终弟及,登基加冕,称詹姆士二世。
詹姆士二世自幼生长军旅,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粗鄙少文,傲慢无礼。
他的前妻是个国教徒,生下两个女儿后患病死去。此后他又续娶天主教徒、意大利公主为妻。即位伊始,他便公然到天主教堂行星期日弥撒,又允许天主教徒与国教徒享受平等公民权利。以后愈发张狂,竟无视法律,任命天主教徒担任军队、政府和学校各种官职。国内僧俗民众起而抗议,他一手关闭议会,一手将国教会7 名主教关进了监狱。全国臣民愤怒无比,连托利党也对詹姆士二世失去信任和敬意。人们本来还存在希望:詹姆士已然55 岁,想来不久于人世。他死后将由其长女玛丽继位。玛丽信仰从母,乃是国教教徒,其夫荷兰执政者威廉则是坚定的新教徒。只要他俩继位,天主教复辟的噩梦自然就会消除。孰料1688 年6 月,詹姆士二世老来得子!此子继承顺序当在玛丽之前,而他却随同父母是个天主教徒!于是人们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不得不另觅他途。辉格、托利两党联袂,以英国议会名义,密信邀请威廉与玛丽即刻来英登位。
那威廉早有问鼎不列颠之心,只苦没有机会。闻得英国议会盛情相邀,乐得推舟顺水,当下发表宣言,声称将出兵英伦,捍卫“新教、自由与国会”。随后挥师横渡海峡,11 月初,在英国西南部大举登陆。
詹姆士二世听得报告,虽恨女婿无情,却也并不慌张。在他想来,威廉此举实为蚍蜉撼树不自量,所部不过万把人马,岂能敌得英王麾下4 万精兵强将?谁知事有意外,猝不及防,海军先自集体驾舰向威廉归降,接着骑兵倒戈,陆军又拒不出阵抵抗。詹姆士连下数道手谕,对前线将士严辞相逼,不料那军队总司令索性率部起义!此时各地臣民亦纷纷揭竿而起,连次女安妮公主也星夜逃出伦敦,表示与父王脱离干系。众叛亲离,难以御敌,只能是“三十六着,走为上计”,于是詹姆士携妇将雏逃至法兰西。威廉兵不血刃,顺利进入伦敦。
这次改朝换代虽也兴师动众,却无任何流血牺牲。英人认为,这种和平的方式值得推崇,故而将这次事件名之为“光荣革命”。
大事既毕,威廉与玛丽于1689 年2 月正式登基,共同加冕为英国国王与女王,称“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人称这种统治模式为“共主政治”。绵亘半个世纪的革命至此告一段落。当初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时,目标是限制王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如今这一目标终于实现。威廉和玛丽即位之初,议会便向两位新君主提交一份文件,名曰《权利法案》,规定今后君主治国必须依据法律,必须尊重议会权利。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收赋税,亦不得中止任何法律之效力。威廉和玛丽接受了《权利法案》,这样便使“议会高于王权”、“法律高于一切”的君主立宪制原则正式确立。《权利法案》还规定,今后天主教徒不得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得与天主教徒结婚。以后议会又制定《嗣位法》,明确规定玛丽与威廉死后,由玛丽之妹、国教徒安妮公主继位;安妮死后,由斯图亚特家族的远亲、信奉新教的德意志汉诺威选侯继位。这样便彻底断绝了詹姆士二世及其子孙回国继位的可能性,确保天主教不能在英国复辟。正是:迎来女婿双贤主从此君王立宪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一回 庇走 私竟开耳朵 战夺领 地遂启七年争立宪君权原有限,况且乔治乐放权。
国事蜩螗谁料理?
内阁秉政首相贤。
话说1688 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虽说未发一枪一弹,却是政制大变,焕然一新。自古以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议会亦如是,系由君主召集,为君主效力,其地位乃是君主之臣仆。君主则凌驾于议会及议会所立法律之上。尊卑上下,秩序井然。光荣革命却开启新制,如今乃是议会邀请威廉与玛丽来做英国新君主,这“新”便新在,虽有“君”之名份,却无“主”之权力。一则被邀之人只能是“客”,发邀请者方能为“主”;二则既是“客”的身份,万事便作不得主,只能悉听主便,一应主持国政,主张大计,权力全在议会。尊卑之分仍存,而上下关系已颠倒。于今乃是议会高于王权,法律高于一切,威廉与玛丽只能听命议会,服从法律,所谓立宪君主是也!是故从此以往,英国历史当中,君主角色渐渐淡出,而内阁与首相则渐渐凸现。且说这内阁与首相,又是从何而来?单从字面上解,“内阁”乃内廷之小房间,以后引申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首相”则是众臣之首,意即内阁之首脑。是以先有内阁,后有首相。无论内阁抑或首相,当那君主一人专权独擅之时都是容它不得的,所以内阁与首相出现必在光荣革命之后。
威廉与玛丽入主英国,恰如回省岳家,亲当然是亲的,可身份毕竟是外来之客;熟也算熟悉,可到底不摸根底深浅。因此必须依靠主家老仆,帮衬指点。此为其一。其二者,前有詹姆士二世因专制而垮台之覆辙,后有《权利法案》明文之规定,威廉、玛丽新来乍到,敢不多加小心谨慎,约束收敛?更有其三,英国议会和朝廷之中,贤能之人济济,全凭他们一力担当,发动光荣革命,方有新君入主之日。新君伉俪心存感激与信任,自然而然凡事对其多所倚重。由于以上三者,共主时期,“内阁”已略显其形。威廉与玛丽不时邀集股肱之臣入内廷一隐密小房间(也即“内阁”)之中开会,咨询治国之策,共商军政大计。时人为图省便,将这种于内阁之中召开的会议简称作“内阁”,常常出席内阁会议之人便是内阁成员。他们既能为君主谋谟建言,参予决策,自然声望日隆,权位益重,渐渐主持朝政,持掌各部。于是内阁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那君主虽说愈来愈靠边站,倒也乐得省力省心。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瞬已是18 世纪初叶。这其间,女王玛丽二世因染天花,于1694 年不治而死,年仅32 岁。威廉三世痛失爱妻,悲伤不已。宫中大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唯恐国王忧思伤身,婉言劝说威廉续弦,以免鳏居之苦。不料威廉坚决不肯,说道:“我对玛丽的爱恋至死不渝,决不能再接纳其他什么女人。”大臣们听了,也自感动。自此威廉生趣全无,每日机械履行君王职责,回宫便是一人独坐,思念亡妻。如此日久,身体慢慢垮将下来,勉强捱至1702 年,终于驾鹤西行,追寻玛丽去了。因其无后,王位传与玛丽胞妹安妮。
安妮女王贵为人主,却是红颜薄命。少小失母,又同父王詹姆士二世决裂。虽与夫婿丹麦王子乔治亲王夫妻恩爱,可惜亲王乃是无能之人,一生毫无建树,英国臣民看他不起,甚至当女王面亦敢表示对其不敬与轻蔑,令女王痛心又难堪。女王曾生育17 个子女,可怜个个短命,最多的也没活过10岁。致使1708 年乔治亲王去世时,女王只落得孤家寡人,孑然一身,好不凄凉!悲痛过度加之罹患痛风病,女王从此无法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打发日月。如此延至1714 年,安妮女王终于长睡不起,享年不过49 岁。但是爱戴她的臣民反倒为她庆幸,因为死亡对于她,正如御医所说:“如同一场酣睡对精疲力竭的跋涉者一样大受欢迎。”
至此斯图亚特王统断绝。好在《嗣位法》早有规定,当年詹姆士一世将长女远嫁波希米亚为后,生女索菲娅,嫁与汉诺威公爵。索菲娅之子乔治如今50 来岁、年富力强、袭爵汉诺威选侯。若论亲戚,这乔治乃是詹姆士一世外曾孙,安妮女王表兄,由他来英继位也算名正言顺。于是1714 年9 月30日,乔治浮槎渡海,来至英国。是日大雾弥漫,浓如牛奶,三步开外莫辨人形。乔治原以为如此天气不会有人接驾,孰料甫抵格林威治码头,便见岸上灯烛火炬一片辉煌,朝臣民众人山人海,争先恐后一睹新王风采,其热情与忠诚令乔治十分感慨。不日择吉登基,是为乔治一世,自此开创汉诺威王朝。世事无常。乔治一世即位不久,朝野臣民对他的热情忠诚便荡然无存。
说来也难怪英人性情多变,原是这乔治国王委实地不孚人望。
乔治自幼生长汉诺威,这汉诺威位于德意志西北部,本是小地方,方圆不过百十里,既不依山,又不靠海,平坦的原野上田畴相连,阡陌纵横,数万人口皆以农耕为生,风俗淳朴,民心敦厚。乔治身处是境,也浸染得性情散淡。来英国没有几日,便觉此地事事不惯,处处不便。王宫高大轩昂,富丽堂皇,他反觉远不如他那赫伦豪森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