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阔前景。
在熟铁和钢的生产方面也取得多项技术进步。1784 年,工程师亨利·科特发明“搅炼法”和“辗压法”。搅炼法是在炼铁时,不断搅拌熔化的铁水,以烧掉其中的部分碳素,制造成熟铁。所谓辗压法就是用辗压机代替铁锤锻压熟铁,生产出钢。1785 年,英国在谢菲尔德建成了第一座近代化炼钢厂,熔炉的产量比过去扩大了50 倍,近代钢铁工业由此快速发展起来。优质而廉价的钢铁为在机器制造中用钢铁取代木料和石料创造了条件。
工业发展要求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业的技术变革包括开凿运河、疏浚河道、改良公路、兴建铁路、实现交通工具的机械化等几个方面。运河的开凿首先是适应运输煤炭等笨重物品的需要而开始的。为了把煤炭运到曼彻斯特,煤矿主兼大地主布里奇沃特公爵于1759 年开凿了从华斯里到曼彻斯特的运河,这是英国第一条近代运河。运河通航后,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不久英国就掀起开挖运河的热潮。到1830 年,仅英格兰地区就有运河2500 英里。此外,还疏浚了许多河道,把运河、天然河流和海上运输连接起来,形成水上运输网。水运的机械化是由汽船的发明开始的。威廉·赛明顿于1788 年制造出船用蒸汽机,1802 年,他建造的第一艘汽船试航成功。说来好笑,这次试航还曾引出一段故事:当时的船只都是用木料制造的,最忌讳的就是船上着火,因为四面皆水,一旦着火,船上的人无法逃生,只能与船同归于尽。这次赛明顿的汽船刚在河上出现,人们远远看见船上冒着浓烟,浓烟里还夹着火星,不知这是船用蒸汽机在工作,还以为是船上失火了,于是争先恐后划船过去营救遇难者,连皇家水上消防队都出动了,用人力压水筒一个劲儿地往汽轮上浇水。那些正为试航成功而兴奋的工程师和水手都被浇成了落汤鸡,回家后着着实实感冒了好几天。
最初的汽船推进装置是一种明轮,明轮船缺点很多,行进时产生很大的波涛,速度也不快,后来人们发明了螺旋桨,用以代替明轮,使推进装置获得根本改进。再后来人们用铁和钢来制造船体,使造船技术日臻完善。1819年,第一艘汽船横渡大西洋成功。1840 年,英国建立轮船航运公司。
18 世纪中叶以前,英国公路状况很糟。雨天,公路变成烂泥坑;晴天,凹凸不平的泥路面又坚硬如石,颠簸不堪。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车辆通行都很困难。18 世纪下半叶和19 世纪初,麦特卡夫·特尔福德和麦克达姆等人发明了新的筑路技术,他们采用石块铺路基,上面再铺以碎石和沙砾,并使路面成弧形,中间略高,避免积水,而且在路两边开沟,便于排水。这样建成的公路差不多就是全天候的,不管白天黑夜,晴天雨天都能通行。这就大大缩短了公路运输所需的时间。例如,过去从爱丁堡到伦敦,马车在路上需要走14 天,在新公路上乘快速马车仅需40 小时。
交通运输革命中影响最大的是火车的发明和铁路的兴建。在此以前,人们早就知道使用木轨,车子在轨道行驶要省劲多了。18 世纪60 年代起,由于焦炭炼铁法的推广,铁产量增加,开始用铁轨取代木轨。但是早期的铁轨是生铁铸造的,很容易断裂,而且车辆要靠人力和兽力牵引。这样的轨道还不是现代意义的铁路。那时,一些有科学头脑的人已开始琢磨用机器牵引替代人力、兽力的办法,当时已有的动力机就是蒸汽机。1804 年,曾经发明高压蒸汽机的特里维西克发明了火车头,并牵引5 节车厢行驶了10 英里。但这种火车头速度很慢,容易脱轨,爱出毛病。后来,斯蒂芬逊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制造出了适用的火车。
乔治·斯蒂芬逊1781 年出生于诺森伯兰一个煤矿工人家庭,因家境贫寒,无钱上学,8 岁时就给人家当放牛娃,14 岁就跟父亲到煤矿做工。他曾担任擦洗蒸汽抽水机的工作,给机器加油,后来又当机器保管员,因此熟悉了很多机器。他是一个喜欢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人,一有空就琢磨机器的构造,并用泥土做机器的模型。他还抓住一点一滴的时间自学文化,晚上去夜校上课,掌握科学知识,探讨蒸汽机的奥秘。他密切注意别人研制火车取得的成就,仔细分析还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苦心的钻研,1814 年,他发明了蒸汽机车,并在煤矿的轨道上行驶。1825 年,他负责建成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全长37 英里,他的机车拖着一长列载满乘客和货物的列车,用了3 个小时才走完25 公里。别看这速度慢,这25 公里可是跨越了两个时代!以前的车辆都是人力、兽力牵引,而从此以后,人类进入了机械力牵引的铁路时代!铁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一些思想保守的人拼命反对这一新生事物,说什么机车声音太大,把牛羊都吓跑了,车头冒出的火把树木和庄稼烧焦了,什么怪话都有。但这些议论都没能使发明家止步不前,他继续研究,不断改进,使机车日益完善。1830 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通车,斯蒂芬逊新设计的“火箭号”机车以31 公里的时速跑完了全程。火车速度快,运输成本低,其优越性很快显示出来。在三四十年代,英国掀起修建铁路的热潮,到1850 年,英国已建成铁路6000 英里。
交通运输革命加快了原材料和制成品运输的速度,减少了资金积压,降低了运输成本,也方便了劳动力的流动,对工业革命是极大的推动。
各工业部门的机械化有赖于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手工业制造机器速度慢,质量差,成本高,已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在需求推动下,18 世纪已出现简单的工作母机。所谓工作母机,就是用来制造机器的机器,如车、刨、铣、钻等机床。1775 年,英国机械师T.威尔金森发明车床,1798 年,H.莫兹利对原有的车床作了改进,制造出新型车床。1814 年,T.福克斯发明刨床。1825 年,克莱门特发明镟床。19 世纪上半叶,汽锤等机器也相继发明出来。三四十年代已出现机器制造业。到19 世纪中叶,各主要工业部门的重要生产环节都基本实现机械化,这时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空前的飞跃,1785 至1850 年,英国棉织品产量增长49 倍,1770 至1861 年,采煤量增长8 倍多,1740 至1850年,生铁产量增长1300 多倍。出口商品总额从1820 年的4800 万英镑增加到1850 年的17900 英镑,30 年间增长近3 倍。由于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一跃而为世界最大工业强国,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1820 年,英国工业生产量已占全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五十。
工业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分布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770 年的45%降到1841 年的22%,工业则从24%上升至34%。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从1801 年的35%降至1901 年的9%,工业劳动力则从29%上升到54%。原来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工业革命加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前,社会主要由农民和贵族地主阶级组成,工业革命造就了两个新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其他阶级不是趋于消失,就是退居到次要地位。在工业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成为社会阶级斗争的主要内容及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正是:机器斥退旧世界,社会迎来新面貌。
正当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之际,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个国王乔治三世即位,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奋起进行独立战争,脱离母国。
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三回 树羽翼 谋夺议会权 榨财富 激反美洲领君王失策欲行专,宗主政府心太贪。
暴政激反殖民地,新国称作美利坚。
话说当年,就在工业革命开始之时,有一位少壮国王继掌英国,这就是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位国王乔治三世。1760 年,其祖乔治二世驾崩,王位由他袭承。当时他才22 岁,是爱德华六世以来最年轻的国王。
1738 年6 月4 日,乔治降生在伦敦的诺福克宫。他是一个早产儿,在母腹里少呆了2 个月,出生时非常弱小,宫庭里的人对他的存活都不抱太多的希望。后来在奶妈的精心抚育下,乔治奇迹般地长大。他的父亲弗雷德里克是威尔士亲王,1751 年因病去世,于是只能由他接替父亲成为王位继承人,那时他刚刚12 岁。
乔治是在寡母奥古斯塔身边长大的,祖父乔治二世指派托马斯·哈特·诺威克主教做他的教师,此人追名逐利,野心勃勃,极不讨人喜欢,乔治称他为“诡计多端,毫无廉耻之徒”。后来王室又为乔治请了几位太傅,师徒关系均不融洽,责任在谁?其说不一。乔治当然把他的老师们说得一无是处,他的老师们也形容他是“枯燥而懒惰、充满贵族偏见而且特别喜欢挑剔别人过失的人”。
乔治的母亲奥古斯塔在丈夫死后,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的8 个孩子身上,当时她感受到宫廷的各种压力,尤其害怕乔治的小叔叔坎伯兰公爵篡夺王位,并为此而杀害她的儿子。母亲的恐惧也感染了乔治。在他13 岁时,有一次他造访小叔叔的府第,看到那里有一口宝剑,很想观赏一下。小叔叔拿过剑,唰地一下抽出剑鞘,剑刃寒光闪闪,把他吓得浑身哆嗦,冷汗淋漓。从此,他对叔父的戒心更重了。
乔治同汉诺威王朝的头两位国王不同,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都是在汉诺威长大,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和政治观点都跟英国人不一样,他们怀念故土汉诺威,与自己所统治的国家格格不入。宫廷里充满了德籍顾问和侍从。由于语言的隔膜和对英国事务缺乏兴趣,他们任由大臣们处理朝政,以致议会和内阁的权势日增,国王的权力相对下降。乔治三世则生在英国,长在英国。他的父亲临死前曾嘱咐儿子放弃与汉诺威的联系,专心治理国家。父亲死后不久,这位后来的乔治三世终于得到了一位让他喜爱和相信的教师,这就是他父亲生前的好友,现在成为他母亲至交的布特伯爵。布特是苏格兰人,当时苏格兰刚刚并入英国不久。他同乔治在有一点上很有共鸣这就是从血统和乡贯来说,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英国人,可是又都与英国有一种割不断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肩负着对英国未来的重大责任。布特是一个保守的托利党人,憎恨辉格党和议会制度,妄图加强国王权力。他尽力以自己的政治观点教育乔治,力图使王子相信,宫廷内外除了他布特之外再无可信任之人,国王时刻都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小叔叔坎伯兰公爵更是随时都可能谋害他,其他政治家也都不可信,所以国王不能再像乔治一世、二世那样把行政权放手交给内阁和首相,而应加强君权,削弱议会、内阁和首相的权力,这样王位才能稳固,国王本人才能得到安全,国家也才能长治久安。布特的这类观点对乔治影响很大。
1760 年乔治三世登上国王宝座以后,雄心勃勃,立志要作一个名符其实的国君。布特灌输给他的那些政治思想这时开始发挥作用。他讨厌大臣们把他当孩子看待,他要撵走那些敢于藐视他和他母亲的辉格党大臣们,他要恢复昔日君主的权势。这时的客观形势似乎也有利于他加强自己的地位,辉格党的寡头政治在几十年中已逐渐失去人心,詹姆斯二世党人几经挫败,已放弃了恢复斯图亚特王朝的图谋,托利党人已投到汉诺威王朝的麾下,那些仇视辉格党政治的人都聚集到新国王的周围,形成所谓“国王之友派”,他们极力排挤辉格党,削弱议会制度,增强王权,试图恢复专制统治。
1761 年3 月,乔治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国务大臣。布特走马上任后,立即就与辉格党的老臣们针锋相对,他利用群众对旷日持久的战争(“七年战争”)的不满情绪,煽动社会舆论反对老皮特的战争政策,迫使威名显赫的老皮特辞职。次年纽卡斯尔也辞去首相职务,乔治便任命布特为首席财政大臣,也就是首相,后来又组织了主要由托利党人组成的“国王之友”内阁。持续近50 年的辉格党寡头统治就此结束。乔治三世和布特在排斥辉格党人方面并未就此止步,国王还把皮特和纽卡斯尔的同党一并撤职,甚至地方上职务不高的人也未能幸免。这一下可害了他们自己。有威望有经验的政治家们都下台了,布特及其一小撮同伙又缺乏执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