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挪滓阎谂亚桌耄派ǖ亍?br />   5 月10 日,德国倾其全力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发起进攻,张伯伦隔岸观火的一切梦想全都化为泡影。张伯伦开始还想借口形势紧急,继续留任,或者把首相之职移交给他的心腹哈里法克斯。然而,工党和自由党明确表示,他们愿意在一位新首相领导下为战争效力。张伯伦这才死了心,同意下台。哈里法克斯倒也有自知之明,不敢接受张伯伦的建议。保守党领导层中能担当这一重任的唯有主战派丘吉尔了。5 月4 日下午6 时,张伯伦到白金汉宫晋见国王,辞去首相职务,并建议国王召见丘吉尔接任。半小时以后,丘吉尔奉召入宫,受命组阁。
  丘吉尔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他急忙从白金汉宫赶回海军部,着手组织一个有工党和自由党参加的联合政府。当晚9 时半,他约见工党领袖艾德礼和他的助手格林伍德,邀请他们入阁,两人欣然同意,但提出一个条件,即不让张伯伦任财政大臣,丘吉尔只得让后者任枢密大臣,哈里法克斯任外交大臣,丘吉尔自兼国防大臣。
  5 月13 日,下院开会。丘吉尔在前排就坐。议长致词,对新任首相表示热烈欢迎。接着丘吉尔做了政策性演说,他情绪激昂地说道: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和汗水、辛劳和眼泪。??你们问,我们的方针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以上帝赐与我们的全部精力,竭尽全力在陆海空作战,进行一场反对凶残暴政的战争。这一暴政在人类罪行的黑暗、悲惨的记录中无有其匹。这就是我们的方针。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是不惜任何代价赢取的胜利,是不顾一切恐怖都要夺取的胜利,是不论路途多么遥远和艰苦都必须取得的胜利。因为得不到胜利就得不到生存。
  丘吉尔的这段话掷地有声,博得下院议员的热烈鼓掌。议会对新内阁进行信任投票,赞成者381 票,反对者0 票。丘吉尔获得全国一致的的支持。劳合·乔治在祝贺丘吉尔当选首相时称赞他具有“闪烁的智慧,无畏的勇气,对战争的深刻研究和指挥作战的丰富经验”。希特勒对丘吉尔组阁的反应是:“丘吉尔组阁,这意味着战争真正开始了。现在我们才开始同英国作战。”严峻的战场形势正等待着这位新首相。德国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后,以136个师的兵力,分3 个集团军通过荷、比、卢三国,向法国大举挺进。德军装甲部队通过阿登森林,突破法国防守薄弱的战线,进逼马斯河,情况万分危急。5 月15 日,法国总理雷诺打电话给丘吉尔说:“通向巴黎的道路已经打开,请您尽可能给我们派来所有飞机和军队。”这个月里,丘吉尔5 次飞往法国,与法国军政首脑讨论作战布署,并实地考察那里的形势。他一面答应派10 个战斗机中队支援前线,给法国打气;一面做了最坏的准备,因为通过实地考查,他认为法国军队难以抵御德国的凶猛进攻,因此他打算保留英军实力,再与德国做最后较量。
  5 月21 日,德军进抵英吉利海峡,几十万英国远征军和一支法国军队被围,英军奉命从敦刻尔克撤退。英国调集军舰、商船、游艇、渔船,凡是能从事运输的船都调来了。从5 月27 日至6 月4 日,昼夜不停地抢运撤军。这时德军已经离得很近,如果按正常进攻速度攻到敦刻尔克,那么大部分英、法军队都难以逃生。可是希特勒给德军A 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下了一道停止前进的命令。后来历史学家们对下这道命令的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莫衷一是,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这使英、法军队获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经过9 个昼夜的紧张运送,共有近34 万英、法军队和其他盟军撤到英国,其中有英军22 万人。虽然在撤退过程中丢弃了全部重武器和各种车辆,但保存了几十万有生力量,这就为最后打败德国法西斯创造了条件。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称为“敦刻尔克大撤退”。
  英军撤退后,法军溃不成军。6 月22 日,法国投降,法国陆军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反对投降,他乘飞机到英国,在那里领导“自由法兰西”运动,坚持同希特勒政权和投降卖国的法国维希政府作斗争。英国在法国投降的第二天即宣布与维希政府断交。
  法国投降后,英国失去了所有的盟国,它除了要在欧洲抵抗强大的德国以外,还要在非洲殖民地对付意大利的进攻。意大利在6 月10 日已向英国宣战。这样,英国就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境地。
  7 月16 日,希特勒签发了进攻英国的“海神计划”,规定进攻的时间是8 月中。为应付德国的进攻,英国进行了全民总动员,招募了200 万“地方志愿卫队”,他们边工作,边操练,挖掘堑壕,修筑堡垒。在伦敦等大城市周围建起电网,各交通要道都挖掘了防坦克陷阱,撤掉了公路上的指路牌。在高地上修建高射炮阵地,在海岸修筑坚固工事,在敌人可能登陆的地方设置障碍物,布设水雷,在东南和南部海岸修筑了御敌“火障”,即在战略要冲挖了许多经过伪装的油池,油管一直通到海边,如遇敌舰来攻,可以放出石油并点燃,让海面成为一片火海,让一切来犯敌船葬身于火海之中。军火工厂加班加点生产,到8 月初,飞机已从331 架增至620 架。在远洋护航的军舰全被召回。整个英伦三岛都在做迎击德军入侵的准备。
  希特勒一面调兵遣将,准备渡海攻英,一面放出和平烟幕,表示愿意与英国谈判,寻求“公开而体面的和平”。英国多次受骗,对希特勒的奸诈早有认识,丘吉尔坚决拒绝了希特勒的和谈建议。
  德国畏惧英国强大的海军,又慑于英国军民同仇敌忾的士气,加上他正准备进攻苏联。所以未敢贸然渡海攻英,而改为空中袭击。从8 月9 日开始,德国飞机对英国东南部的主要城市、港口、桥梁、铁路、工厂、机场、舰船和其他战略设施进行狂轰滥炸,投下炸弹1 万多吨,炸死居民1 万多人,受伤者不计其数。
  英国人民没有被空袭吓倒,群众自动报名参加对空监视组织,他们手持望远镜和步话机从各个角落报告敌机情况,配合飞行员和防空部队消灭敌机。英国战斗机占着地利之便,截击敌人轰炸机,取得很大成功。英国还有先进的雷达和无线电技术,在空战中起了很大作用。德国空军在3 个月的空袭中损失飞机1733 架,英国空军仅损失915 架,德国的损失多一倍。德国损失的飞行员则比英国多5 倍,原因是空战多在英国领土上空进行,德国飞机被击落后,飞行员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而英国飞行员大多能跳伞获救。飞机损失了可以再造,而训练飞行员却需要较多时间。所以“不列颠空战”对德国来讲是得不偿失。9 月15 日以后,希特勒改白天空袭为夜间空袭,效果大减。10 月12 日,希特勒密令取消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希特勒占领北欧和西欧以后,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英国单靠本国的力量已难以支撑下去了,必须寻求新的盟国。实力最强的潜在盟国当是美国。后者对英国的命运也十分关切,如果英国战败或同德国媾和,德国就将控制整个中欧、西欧和北欧,控制分布在各大洲的英殖民地和自治领,控制整个中近东,那时德国就会对美国的战略利益构成极大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决定全力援助英国。
  1939 年11 月4 日,美国废除《中立法》,这项法律曾禁止出售军火给交战国。这样,美国向英国提供军火援助的法律障碍就消除了。但有一个条件,就是“现款自运”。还在1904 年6 月,美国就向英国提供50 余万支步枪、2.2 万挺机关枪、895 门野战炮、5.5 万支冲锋枪,美国还同意把正在制造的一批飞机让与英国。
  美国担心英国万一抵抗不住,英国庞大的舰队和广大的殖民地会落入德国之手。罗斯福曾试探着问丘吉尔,是否可把英国政府迁到加拿大,他“恳切希望英国会仿效荷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榜样,建立流亡政府”。罗斯福的这一建议暗含控制英国的意向。英国想从美国取得援助,就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些尊严和独立。
  1940 年9 月3 日,英、美签订协定,英国答应把纽芬兰岛和西印度群岛的7 个地方租让给美国建立海空军基地(租期99 年),以此为代价,换取美国50 艘旧驱逐舰。英国还保证,万一德国人占领英国,英国舰队决不投降,也不自沉,而是要保护英帝国的其他地区。
  英国为买军火已耗尽了财力,丘吉尔给罗斯福写信,诉说英国为买武器和支付船租已用尽了现款,再也无力用现款支付从美国购买的军火了,如果美国再不伸出援助之手,英国将难以坚持下去。丘吉尔需要美国援助时,经常采用这种实话直说的坦率办法。这一招果然应验,1941 年3 月11 日,美国通过《租借法案》,规定总统可以把国防物资出售、转让和租借给“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美国据此法律,一次就拨款70 亿美元援助英国等国家。
  1941 年3 月27 日,美、英两国总参谋部的代表在华盛顿达成《ABC—1参谋协定》,约定美国一旦参加对德、日作战,美、英两国将首先打败德国,然后再解决日本。英、美两国逐渐靠拢,事实上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却说意大利在1940 年6 月参战以后,主要的攻击目标是地中海和非洲地区的英属殖民地,它攻占了英属索马里,并向英属肯尼亚、苏丹、埃及发起进攻。10 月,意大利进攻希腊,遭到顽强抵抗,陷于困境。英国军队在德军入侵英伦三岛的威胁减少以后,调集一部分兵力到非洲,于1940 年12 月9日向非洲的意军发起反攻,由于意军的战斗力较弱,反攻作战非常顺利。到1941 年4 月,英军已把意军赶出英属殖民地,并占领了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5 月把意军赶出埃塞俄比亚。在几个月的反击战中,英军俘敌20 万余人,缴获大量大炮、坦克和其他军用物资。
  德国在进攻苏联前夕,于1940 年底和1941 年上半年侵占巴尔干半岛的一些国家。丘吉尔企图在希腊阻止德军的进攻,于1941 年3 月派了一支由5.7万人组成的远征军在希腊登陆。但英、希军队实在太弱,未能抵挡住德军的凌厉攻势,英军被迫于4 月撤离希腊,重演了敦刻尔克撤退的悲剧。这次象征性的战役损失了1.3 万兵力,丢弃了全部重武器。要想用一支5 万余人的军队去阻挡希特勒大军的进攻,其失败是早已注定了的。
  希特勒还企图扩大在中近东的势力。控制这一地区,就会使英国失去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供应,切断英国从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至远东的战略要道。1941 年3 月,法西斯代理人腊希德·阿里·海兰尼在伊拉克发动政变,对英国构成威胁。5 月2 日,英国派兵推翻了伊拉克政变当局,并和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法军一起,对盘踞叙利亚和黎巴嫩的维希政府军队发起进攻,取得胜利,从而巩固了在中近东的地位。
  这时,在非洲却发生了对英国极为不利的变化。1941 年2 月,德国派隆美尔率非洲军团到北非支援意大利军队。德国的目的是想切断英国通向东方的战略要道,再进一步控制中近东。隆美尔是德军的一员年轻干将,曾指挥第七装甲师攻打法国,战功卓著。他头脑灵活,善于采取随机应变的战略战术。他还受过沙漠作战的专门训练,有“沙漠之狐”的绰号。隆美尔于3 月和4 月配合意军向英军发动进攻,形势急转直下,英军本已夺回的阵地得而复失,德、意军队包围了战略要地托卜鲁克,并攻入埃及。
  却说在1941 年5 月,发生了一桩奇怪的事件,就是希特勒的助手赫斯驾机飞英。
  1941 年5 月10 日晚上10 时,在苏格兰伊格尔斯哈姆村附近突然发出一声巨响。已经入睡的居民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醒,他们把头伸出窗外,只见一块高地上火光熊熊,并伴有巨大的爆炸声。有些胆大者提着猎枪出去,想要看个究竟,只见一架飞机坠毁在此,却不见飞行员尸骸,于是四处寻找,终于在林中见到一个手持罗盘的男人。村民端枪喝问:“干什么的?”答曰:“我叫阿尔弗雷德·霍恩。我负有特殊使命,要见汉密尔顿公爵。”村民们只好带他去见公爵。
  汉密尔顿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一名中校,那天正巧在值班室当班。他早已发现有架飞机从海上飞来,可是飞机的影子不久就从雷达屏幕上消失了,正待查个究竟,突然有人来报,说是有一个叫霍恩的先生找他。公爵迎出门外,见到这位不速之客,不禁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