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年3 月,巴基斯坦也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
  印巴分治,给这两个新独立的国家带来一系列恶果。原来统一的经济关系、交通和灌溉网络四分五裂,使两国经济都陷入艰难。教派冲突和仇杀造成严重的难民问题和宗教问题、领土问题。特别是巴基斯坦,东巴与西巴并不相连,两地相距1600 公里,联系不便。1971 年,在印度支持下,东巴宣布脱离巴基斯坦,成立独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土邦的归属问题也引起一系列战乱,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这个土邦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其居民中75%信奉伊斯兰教,只有20%的人信印度教,况且经济上与巴基斯坦联系密切。可是统治这个邦的王公贵族却是信印度教的,在印度操纵下,他们宣布加入印度,但遭到大多数居民及巴基斯坦的反对。从那时起,迄今已40 余年,克什米尔问题久拖不决,印巴两国多次就此发生冲突。目前的南亚次大陆,国家之间、教派之间、民族之间、种姓之间矛盾重重,社会动乱不安,经济发展步履维艰。这些都是英国殖民者玩弄“印巴分治”花招的恶果。缅甸在二战前也是英国殖民地。二战当中,日本法西斯于1942 年侵入缅甸。当时英国忙于欧洲战事,无暇顾及远东,缅甸人民奋起自救。1943 年,缅甸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抗日武装斗争。1944 年8 月,在缅共倡议下,又组成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昂山担任同盟主席,缅共主席德钦丹东任总书记。1945 年3 月,同盟发动全民族大起义,5月初解放首都仰光,8 月光复广大国土。9 月2 日,日本侵略者签署投降书,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抗日胜利后,英国重新占领缅甸,恢复殖民统治。为阻挠缅甸独立,英国人对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进行分化瓦解。排挤和打击比较激进的、主张以武装斗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德钦丹东一派,将他们开除出同盟。拉拢和欺骗以昂山为首的比较温和、主张与英国合作的一派,让昂山加入殖民地联合政府,又与其签订协定,表示同意缅甸独立,但又不确定日期;同时协定中还规定,今后缅甸制宪议会制订的法律,须经英国议会批准。显而易见,英国根本不想给缅甸真正的独立。英国人的诡计激起缅甸人民的愤怒,工人、学生举行罢工罢课,农村里的农民发动抗税,国家公务人员甚至警察都加入到罢工者行列,很多地方还发动了武装起义。罢工者高呼“我们要求完全独立!”“撤退英国帝国主义占领军!”等口号。在人民斗争的促进下,昂山觉醒了,开始改变他的温和妥协态度,重新联合德钦丹东一派,共同组织了全民族的大选。并在选举基础上,于1947 年4 月成立了制宪议会和以昂山为总理的临时政府。6 月,制宪议会一致通过“缅甸独立”决议,要求脱离英联邦,实现完全独立。英国人对此十分害怕,他们施展卑鄙的谋杀手段,支持和指使暴徒于7 月19 日冲进临时政府会议厅,用冲锋枪打死了昂山和6名政府部长。这一惨案激起缅甸人民反英运动的新高潮,为昂山等人举行的葬礼演变成数十万人参加的示威大游行。在声势浩大的人民运动的压力下,英国当局不得不让步,同意缅甸独立。1948 年1 月4 日,缅甸联邦共和国正式宣告独立,脱离英联邦。缅甸人民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马来亚的独立同样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历程。二战当中,马来亚也沦为日本占领地,靠马来亚人民自己的武装斗争才获得解放。战后英国殖民势力卷土重来,建立英属殖民地“马来亚联合邦”,又把过去属于马来亚的新加坡分出去建立一个单独的殖民地,两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总督统治。当马来亚人民掀起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时,英国派出1/3 以上的常备军,对马来亚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武装镇压。经过7 年的艰苦的民族解放战争,马来亚人民才最终打败殖民者,迫使英国当局同意马来亚独立。1957 年8 月31 日,英国宣布马来亚在英联邦内独立,但英国仍可在马来亚驻军。1963 年,马来亚与新加坡、沙捞越和沙巴一起成立“马来西亚”。后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另外成立“新加坡共和国”。现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仍是英联邦成员。中东巴以问题也是英国伙同美、法、意等国共同制造的。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历史上犹太人曾在这里建立过国家,但从中世纪以来,一直是阿拉伯人居住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占领了巴勒斯坦,并在战后使这一地区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当时英国的外交大臣贝尔福宣称:“英国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这个“贝尔福宣言”得到美、法、意等国的赞同。当时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占人口总数的90%,占有领土97.5%,英美等国根本无视这一现状和阿拉伯人的利益。“贝尔福宣言”发表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批向巴勒斯坦移居,从1918 年到1948 年的30年间,这一地区犹太人的数量从不足6 万猛增到70 多万。1947 年11 月,英美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一个决议,决定巴勒斯坦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一个阿拉伯国。按这个决议,当时在人口中只占1/3 的犹太人将占有巴勒斯坦领土面积的56%,而阿拉伯人则需让出大片世代居住的家园。而且划给犹太人的土地都在沿海平原,肥沃膏腴。而留给阿拉伯人的则是荒芜贫瘠的高原丘陵。这种不公正的划分办法不可避免地会在两个民族间造成矛盾和冲突。1948 年5 月14 日,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晚,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西方大国立即予以承认。次日,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军队开进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打响了。由于阿拉伯人内部不团结,他们打败了。以色列通过战争占有了巴勒斯坦土地的78%,大批阿拉伯人被驱赶出巴勒斯坦,成为流亡的难民。联合国分治决议中规定建立的阿拉伯国也没有建立。此后,巴勒斯坦及整个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战乱连绵,阿以之间大的战争就有4 次,小的局部冲突可说是无日无之。直到近两年,方才显露出和谈和和平的曙光。
  在英国重要的东非殖民地肯尼亚,从1952 年至1956 年,爆发了著名的“茅茅运动”。肯尼亚历来耕地缺乏,而英国殖民者又将其中最肥沃的土地全部夺占,殖民者每人所占有的土地数目是当地人的470 倍。失去土地的肯尼亚农民生活无着,不得不组织起自己的民族主义政党“肯尼亚人民联盟”,提出“把土地分给无地的非洲人”的纲领。谁知英国殖民当局却对这一政党严加镇压,逮捕了联盟领导人。肯尼亚人忍无可忍,终于拿起武器,发动了“茅茅”大起义,口号是“把白人抢走的土地夺回来”!参加起义的农民超过100 万,他们高唱战歌:“为自由独立而战争,我们会流血,会牺牲,但最终我们会得到胜利。”英国殖民当局于1952 年10 月宣布肯尼亚处于“紧急状态”,派来数万军队,动用飞机大炮,对肯尼亚起义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和屠杀,到1955 年9 月,被杀害的肯尼亚人已达到9 万,还有同样多的人被监禁,许多妇女儿童被活埋。但是英勇的肯尼亚人仍未屈服,虽然大规模的起义被镇压了,但是很多起义者潜入山区丛林,坚持武装斗争,直到1963年获得独立。
  西非的尼日利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土面积比英国本土的3 倍还多,而且自然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英国很早就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疯狂掠夺当地的资源和财富。他们给当地工人的工资,还不及英国工人的1/10。而当地农民一年的劳动所得,还不如英国工人3 天的收入!在英国的剥削掠夺下,尼日利亚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二战以后,尼日利亚人民也奋起进行反抗。他们首先举行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自治。1957 年,又提出独立的要求。经过艰苦的努力,1960 年10 月1 日,尼日利亚终于获得了独立。加纳旧称“黄金海岸”,是英属西非殖民地中最早进行反殖斗争的。1947年,恩克鲁玛领导创立了民族主义组织“统一大会党”,代表加纳人民向英国提出自治要求,并在人民中进行宣传活动,发动和领导游行示威、罢工、抵制英货。英国人对恩克鲁玛恨之入骨,将其投入狱中,但是他领导的统一“大会党”却在大选中取得胜利,英国人不得不放出恩克鲁玛,并让他在政府中担任职务,可是迟迟不肯将内政、外交大权交给加纳政府。恩克鲁玛领导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1957 年3 月,终于取得了独立。1960 年7 月1 日,加纳共和国建立,恩克鲁玛担任首任总统。
  还有塞浦路斯、马尔他、伊拉克、埃及、乌干达、津巴布韦等等很多国家,都是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甚至不惜发动武装起义,流血牺牲,方才换得自由与独立的。
  睥睨群雄、不可一世的英国殖民大帝国终于土崩瓦解了。昔日,在其鼎盛时期,英国人曾骄傲地宣称“大英帝国日头永不落”,意思是说,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地球上每个角落都有英国的属地,无论什么时辰,无论地球怎么转,总有英国的米字旗在太阳照耀下高高飘扬。然而现在,随着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殖民地纷纷独立,大英帝国的版图日益缩小,殖民地只余几个弹丸小岛,再看不到米字旗神气活现、英国的商船炮舰耀武扬威的情景了。对海外原料产地和市场依赖极深的英国工业经济也因此而一蹶不振,不仅维多利亚时代“世界第一”的盛况一去不返,如今就连二流强国的地位也几近不保。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新近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和压迫剥削的国家,却一个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二回 战马岛 铁娘子逞威 曝家丑 伊女王蹙眉弹丸荒岛惹兵戎,水寒云怒炮声隆。
  二铁相遇谁胜手?
  莫道英雌不如雄。
  话说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世界风雷激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处处都有人民革命运动,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其声势浩大,如同滚滚巨浪,冲垮了大英帝国百年以来苦心经营的殖民体系,使该国的权威势力一落千丈。仿佛日落西山、英雄迟暮、空余“忆往昔,峥嵘岁月”的惆怅。在国际事务当中,英国的地位也是一降再降。遥想当年,有众多附属国、托管地、殖民地追随捧场,又有“反法西斯劳苦功高”、“与美国关系特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三条可为恃仗,那英国也曾吆五喝六、趾高气扬。然而很快它便发现,原来这世界既不论资排辈,也不论功行赏,更没有什么人为朋友两肋插刀、蹈火赴汤。各人心里想的,只是自家利益所在,翻云覆雨,你争我抢,从来不讲究义重情长。眼中认的,只是时下那财力雄厚、军备强大的主儿,蜂拥而上,众星捧月,全然懒得听破落贵族贵族唣什么“我家祖上,也曾辉煌”。谁若实力不济,自然气短心虚,也就没有二话好讲。只能干瞧着他人颐指气使,主宰世界,自己低眉顺眼,叨陪一旁。这情景像那英国上院的议员,尽管家世显赫,身份高贵,却全无用场,只不过是虚应故事的摆设,莫说无缘问政操权,便是说短道长,嗓门也不怎么响亮。这大英一朝没落衰败至此,也着实令国人黯然神伤。
  然而常言说得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又道是:“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这英国背运30 载,看看到了70 年代末,却忽然返照一抹回光,透出几丝生气。原来是政坛之上,有颗新星冉冉升起,光彩夺目。这就是后来执政12 年、大名鼎鼎的撒切尔夫人。
  且说这位夫人,芳名唤作玛格丽特,本姓罗伯茨,出嫁后随夫姓,改称“撒切尔夫人”。虽为巾帼之辈,却是雄心勃勃,豪气干云,见识胆略丝毫不让须眉,从小便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若论出身,玛格丽特并非名门贵族之后。其父不过是个小业主,在英格兰中部林肯郡的格兰瑟姆小镇上开着一个杂货店,出售豆子、黄油、茶叶、白糖等货物。其母原是镇上的女裁缝,婚后帮丈夫照管店铺,料理家务。玛格丽特是这对夫妇的第二个女儿,生于1925 年10 月13 日。像所有的中产阶级家庭一样,这个家庭也信守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勤奋工作,诚实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