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2-文学史纲通俗和富有启发性的历史概括





穸琳呔秃苣蚜旎崴堑南肪缒诤F绽屯妓勾蟾派钤诠?世纪,他所流传下的作品都是一些不完整的剧本。他认为文学是一脉相传的,文学作家,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那些具有天赋的人的思想都会一代接一代的相传下去。这是普劳图斯关于文学的重要论点。普劳图斯在戏剧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流传到今天的戏剧有20来篇。他的戏剧吸取了希腊戏剧,尤其是米南德戏剧的精华。但是米南德的戏剧到今天绝大部分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通过普劳图斯的戏剧来了解一些米南德戏剧作品的特点。后来的戏剧学家,比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都有向普劳图斯的戏剧技术学习,他已经不仅仅是代表自己一个人的人了,他成为了一种戏剧形式的代表。他的戏剧大概有20部得以保存下来,其中之一就是《孪生兄弟》,它对我们具有特殊的价值,莎士比亚的《错误的戏剧》就是以此为蓝本而创作出来的。    
    泰伦斯进普劳图斯之后把戏剧的模仿技艺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但是仍然留有希腊戏剧的影子。我们至今天仍能记住他在《自我折磨》中的一句名言,那就是:“我是一个人,人世间的一切都和我有缘。”    
    我们并不明白为什么罗马在戏剧上并没有取得什么值得傲人的成就。我们对于文学史不知晓的部分正是我们研究它的乐趣和价值所在。罗马的文学模仿了希腊戏剧,它还模仿了其它形式的希腊文学,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成果。也许是因为罗马人太热衷角斗和其它形式的趣味活动,以至于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发展那些大家喜爱的戏剧,这有点像我们现在把精力和目光都放在了电影和体育运动上。另外一个另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现代诗人对那些二三流的作品给予了那么高的评价,比如塞涅卡的悲剧。他的作品实在是写的糟糕透了。但是莎士比亚时代公认为最博学的学者本·琼森却对塞涅卡的悲剧的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在为莎士比亚早期的戏剧集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塞涅卡完全可以和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相媲美。这很可能是一句戏言,我们必须争开我们的眼睛、竖起我们的耳朵实事求是地评价塞涅卡悲剧的成就。莎士比亚曾经以开玩笑的方式借助于《哈姆雷特》中性情古怪、命运悲惨的罗尼阿斯之口说:“就像塞涅卡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不可能太高,普劳图斯的地位也不可能太低。”


《文学史纲》 Ⅲ罗马戏剧(2)

    塞涅卡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不怎么样,但是在哲学上,他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他是斯多噶哲学的重要代表,也是勇敢哲学的奠基者。他曾经是性情古怪的暴君尼禄的家庭教师,并借以获得了高官厚禄,但是最后还是被尼禄赐死而自杀。    
    罗马人吸取了希腊哲学的优秀内核,因而和希腊哲学一样具有很强的思辩性。罗马哲学和拉丁诗歌的相遇造就了杰出的大师和标志性的作品,他就是卢卡莱修的《物性论》。《物性论》是一首非常出色的诗歌,不仅探求了人类的生命本原,也预示了人类的未来。希腊的早期哲学采用了韵文诗的形式,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散文题材也许更适合自由地阐释和表达哲学思想。卢卡莱修是这其中极少数几个运用韵文诗形式成功表达其哲学思想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诗不仅仅具有韵文诗的韵律,还具有伟大的诗文魔力。令人惊奇的是,生活在现代科学文明之前的卢卡莱修却预言了近代的原子理论和人类鸿蒙开启以来的进化。幸运的是,卢卡莱修的作品都保留下来了,他的诗歌具有宏伟、庄严、雄辩的特点,完全可以和伟大诗人维吉尔的诗篇相比。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非常优秀的英文译本,他来自美国的诗人、学者威廉·埃勒里·伦纳德。卢卡莱修的哲学继承了伊壁鸠鲁哲学的风格,他把自己的想象和他的哲学思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简洁明快的哲学作品。那些认为古代哲学枯燥晦涩的人将会发现卢卡莱修的诗歌具有惊人的可读性。近代哲学家乔治·桑塔也那的著作《三个哲学诗人》是我们进一步了解卢卡莱修以及希腊、罗马哲学思想的最好作品。    
    卡鲁图斯是和卢卡莱修同时代的杰出青年诗人,他三十岁的时候就死了,他在当时的地位类似后来的雪莱、济慈在同时代人心中的地位。卡鲁图斯对卢卡莱修“万物之性”类的宏大哲学叙事丝毫不感兴趣,他只关心那些像友谊、爱情、厌恶、怜悯之类等局限于个人狭小情感范围之内的事物。他的诗歌中记述了对列斯亚加的倾心爱慕,以及失恋后的失意与诅咒,这些都是在文学史上永存的光辉诗篇。卡鲁图斯的诗歌典雅优美,饱含了他的艺术热情与专业精神。他的热情是真挚的、剧烈的、充满感情的,这些都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完美表现。    
    说起卡鲁图斯,我们把他看作后来的伊丽莎白时代的诗人,那些写十四行诗的人,如菲利普·西德尼、莎士比亚或者后来充满激情的诗人彭司以及同样富有激情,但更喜欢爱情题材的浪漫诗人雪莱。在他之后的拉丁读者,无论是罗马人还是现代的读者,都能欣赏卡鲁图斯诗中的激情、爱情、完美、自然与艺术。如果你想问诗人丁尼声和斯温伯恩谁是拉丁诗人中的第一人,他们可能会回答你说是维吉尔,但是从他们的内心来说,他们觉得应该是卡鲁图斯。    
    贺拉斯是在卡鲁图斯之后罗马文化兴盛时期的一位诗人,与别的拉丁诗人相比,他最聪明,影响最大,译著最多,被引用率也最高。贺拉斯睿智稳重,没有卡鲁图斯那样的激情——无论是文学上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他是那种非常冷静、具有超凡智慧、不善言谈的人,但是他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人。这就使他显得和激情澎湃的卡鲁图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生活中顺其自然,安详沉着地活着,这是他的生活哲学信条。


《文学史纲》 Ⅲ罗马戏剧(3)

    这就难怪现代人都喜欢他。就是那些18世纪有点愤世嫉俗的英国议员绅士也在他们的演讲中引用贺拉斯的诗句来使他们的演讲生色。就连严肃的政治家格莱斯顿和以聪慧出名的诗人尤金·菲尔德——以及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后代都非常欣赏贺拉斯的诗篇,并且翻译过它们。我们可以从近代一个不知名的诗人翻译的贺拉斯诗歌那里领会下他作品的艺术风采。    
    从痛苦中获得自由,从苦难里得到安定。    
    我已经活到了今天!    
    上帝保佑,明天照常会有阳光和雨露!    
    过去的一切都是零,那就让他过去吧!    
    还有什么是权力不能损坏的呢?    
    命运在她的亮丽游戏之中。    
    一心难以两用。    
    永不疲倦的精力存在于荒唐的苦役中。    
    要么帮助你,要么挫败你。    
    贺拉斯不仅仅是一个聪明的诗人,他还是一个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畅饮的绅士。他是一个具有多种情感的复杂诗人,他爱思考,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惆怅、怜悯。他能用活泼明快、富有节奏的诗句自在地描写生活中的事物。英语读者可以在弥尔顿精心翻译的《颂歌集》中欣赏到他最好的抒情诗篇。贺拉斯既是一个出色的诗人,他在诗歌的理论上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理论代表作《诗艺》看似非常随意,但却对近代的文学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从意大利的诗人维达到法国诗人兼评论家布瓦洛都以贺拉斯的《诗艺》为范本,而英国的波普则直接模仿布瓦洛。    
    可能是因为19世纪那场缺少自律、但是波及面很广横扫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波普的杰出作品《批评论》失去了它曾经享有的一切盛誉,甚至让在世界文学上史享誉近2000年的贺拉斯也盛名不保。但是无论我们的品位如何变化,无论我们的文学理论如何改变,我们不可能找到比贺拉斯还要倾心于文学艺术的人。贺拉斯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卓越超群的智慧和臻于极至的语言功底,他的诗歌意境高远、幽默诙谐。现实生活中的贺拉斯和贺拉斯伟大的文学艺术成就一样伟大。拉丁抒情诗并没有随着贺拉斯的逝去而死亡,它的繁荣一直持续了好几个世纪。在这之后,再也没有诗人能够到达到贺拉斯的成就高度。    
    就在公元前1世纪,贺拉斯的同一个时代,但比贺拉斯梢年轻,出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诗人群体——挽歌诗者。关于他们我在希腊文学史部分简单地提及过,希腊的挽歌诗者似乎只是创造了挽歌这样一个形式,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这种诗体在我们这里是看不到了,尽管他们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文学主题,但是我在这里并不讨论题材和艺术技巧这两个问题。因为,在挽歌诗中我已经对二者做了比较多的阐述,所以我在这里只以柯尔律治挽歌中的诗句来做个简单的示例。    
    泉水的银柱从六步格的诗中奔涌而出;    
    背后落下的悦耳的音调是五步格诗。    
    哀歌诗的得名是因为其内容的原因,它主要是悼念死去的朋友,怀念朋友的美德。比如,丁尼生的作品《怀念》中的哀歌的意思就是这样的。正因为这样的显而易见的原因,哀歌应该把死亡作为它要表现的主要主题,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最先尝试把希腊文学形式转变为罗马文学形式的诗人加鲁斯,就没有把死亡作为他诗歌的主题,而是把爱情作为他诗中的主题。他的诗歌形式一度成为当时的时髦,很受人们的喜欢,很多诗人因为这个原因而投入哀歌的写作领域。这个庞大哀歌诗人队伍中的三个佼佼者是普洛佩提、提布鲁斯和奥维德。    
    普洛佩提是一个早熟的诗人,他很早就熟练地掌握了希腊诗歌的写作技巧,他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自成一家,但几年后他就去世了。爱情是他作品的主题,他作品中所塑造的女神辛西亚成为了诗歌中伟大的女英雄之一。至于爱情诗人他自己,就如麦克凯所指出的那样,普洛佩提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先驱。普洛佩提的是一个多愁善感、对自己充满怜惜,有点神经质的人。英国文学的学生会对格雷模仿自普洛佩提的诗产生兴趣。    
    普洛佩提具有年轻人的活力和激情,这就和他身上的一些缺点一样,因此,招致了那些日益变得希腊化的罗马人对他不断的批评和攻击。大致就是批评他的暴躁和冲动。我们对此不能进行详细的介绍,因为保存下来的相关手稿是破碎和不完全的。挑剔的罗马人欣赏另外一位名叫提不鲁斯的挽歌作者,他清新、细腻的诗风和他的诗歌中爱情题材非常相配。提不鲁斯诗歌的意图和深度还达不到普洛佩提的一半,但是,他仍然还是受到罗马人的喜爱,毕竟诗歌的意图和深度只是抒情诗的一个元素而已。提不鲁斯本人也是一个沉醉于爱情之中的人,他经常会为了自己作品中女主人的悲惨遭遇而落泪。他的这些泪水是真挚的,他甚至把令人憎恨的迪利亚描写成了一个忠贞爱情的人。


《文学史纲》 Ⅲ罗马戏剧(4)

    实际上,当我们阅读爱情诗的时候,存在一个普遍的一般规律,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例外。那就是,当我们阅读爱情诗歌的时候,读者总是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作者的诗在于赞颂纯洁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乎作品的主人公是西利亚、辛西亚、迪利亚还是珍妮。正像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黑妇人一样,提不鲁斯诗歌中的这些女子或许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但是,对诗人来说,他们心中真正的玛丽、梅不尔或者黑妇人只存在于诗人的大脑中。    
    现代人最熟悉的挽歌作者是奥维德,人们对他最为了解。他认为:“提不鲁斯是加鲁斯的继承者,普洛佩提是提不鲁斯的弟子。而我,是这些人中的第四代。”言下之意,奥维德认为自己是他们的衣钵继承人。    
    奥维德是贵族子弟,在社会上拥有非常显赫的地位,经常出入宫廷,后来,由于不明原因,他招到了皇帝的不满而被驱逐出罗马。有可能是他的诗歌《爱经》导致了皇帝的不满。但是,至于说他的《爱经》对当时风气污浊的社会产生了震撼,这事实上还是值得怀疑的,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他的《爱经》风趣幽默,能给读者带来非常美妙的感受,但也不够严肃、庄重,甚至于都不能进入休闲类的图书馆。《爱经》是一部饱含真挚感情的著作,但却是很难读懂的一本书,闪光的思想隐藏在晦涩难懂的语言之下。书中缺少那种令人激奋的爱情描写,因此,它不太可能吸引那些涉世不深、阅历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