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
在八路军向华北敌后挺进的同时,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8个省10多个地区的游击队,根据国共两党代表团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新四军军部于12月下旬在武汉组成,1938年1月6日迁到南昌。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周子昆任副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任副主任。下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全军1万余人。为加强党对东南地区的领导,中共中央于12月成立东南分局及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项英任东南分局书记兼军分会书记,饶漱石任东南分局副书记,陈毅任军分会副书记。东北抗日联军在杨靖宇、周保中、赵尚志、李兆麟等领导下,于1937年初先后进行了整编,将11个军编为第一、二、三路军,活动于南满、东满、北满一带,猛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牵制了数十万日军,配合了关内的抗战。
二、党关于敌后抗战的战略方针
在独立自主地发动和组织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确立和实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
八路军总指挥部率各师部队出师抗日时,中共中央给予八路军的战略任务是:一方面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从侧翼阻击进犯山西之敌,以打击日军锐气和掩护友军的退却;一方面伺机深入敌人占领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条件说来,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洛川会议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军的认识和步调,毛泽东多次重申和系统阐述了这一战略方针。9月中、下旬,他先后发出5封电报,强调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性,并对开展华北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作了具体部署。毛泽东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
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能有效地打击日军。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很快占领了我国大片国土。但中国是个大国,日本是个小国,实行敌后抗战,可以缩小敌占区,使日军在其占领区不得安宁,战争基地无法扩大,这对兵力不足的日本来说,是极为严重的威胁,经过长期斗争,日军必然由强变弱。二是能有效地积累和发展人民抗日力量。中国是个弱国,要打败强国日本的侵略,必须要有一个积聚和发展人民抗日力量的过程,但国民党不允许共产党到国统区去发展人民武装和根据地,在国共合作抗日的时期,共产党也不能到国统区去发展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因此,只有到日军占领区去坚持长期敌后抗战,才有利于发展人民军队、抗日根据地和共产党的组织,并培养大批干部,积聚和发展人民抗日力量,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三是能有效地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坚持和发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这是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持续和发展。不同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各方面的抗日力量。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扩大,既是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的战略基地,也是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战略基地。走这条道路,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关键所在。
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敌后抗战也是可能的。第一,由于敌小我大,敌人兵力不足,在大片沦陷区日军只能占领城市和交通要道。敌后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是日军统治的薄弱环节,它无法完全控制与占领,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好地方。第二,在日军的进攻中,敌后广大地区,国民党军队已经撤退,原来的统治机构已经土崩瓦解,而日军力量尚未进驻,这些地方一时形成无政府状态,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创造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条件。第三,敌后抗日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战争的伟力之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把不愿做亡国奴的广大人民充分发动和组织起来,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正如聂荣臻指出的:“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我们就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是我们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巩固的‘奥秘’所在。”
第四,抗战时期,敌后农村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以解决抗战的物资供应,在那里能站住脚跟。第五,有一支经过长期战争锻炼的人民武装,它是敌后抗战的火种和骨干力量。它在敌后可以动员和组织强大的人民武装。第六,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它有丰富的领导农村根据地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八年抗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在开辟敌后战场的斗争中,最初游击战争是在山区进行,如五台山(第一一五师)、太行山(第一二九师)、大青山(第一二0师)、茅山(新四军)。接着,在实践中发展了平原游击战(如冀中、冀南)。后来,游击战争又发展到河湖港汊地区(如长江流域水网地区)。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担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军作为主要作战对象,轻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日军主力逐步由正面战场转向敌后战场。日本侵略者对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十分害怕,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曾哀叹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战场“是一个谜一样的战场,这里有谜一样的组织,谜一样的军队,谜一样的战技,是一个永远猜不透的谜。”敌华北方面军特务长平次郎也说:“华北共产军实力雄厚,战斗力伟大,苦干精神尤为近代军队所难能,将来扩大充实,实为帝国大患”。特别是1941年至1942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牵制了侵华日军的大多数,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
1943年以后,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逐步进行一些反攻战役,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游击战争积小胜为大胜,发展了人民抗日力量,逐步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战争格局,为整个民族民主革命胜利都奠定了基础。
三、敌后抗战的发展过程
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解放区军民的抗战,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开辟新局面和大发展时期(1937。11—1940)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华北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共产党军队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开始进入主要地位。八路军三大主力和山西新军按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四个地区在敌后实行战略展开,建立了坚持华北抗战的四大战略支点。1937年9月,第一一五师一部在聂荣臻的率领下,深入敌后,在晋察冀边区开展游击战,11月7日成立了晋察冀军区,粉碎了日军的八路围攻,创建了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夏,该师又相继建立了冀中、冀东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林彪率领下进入汾河流域,以吕梁山为依托,开辟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并数次击溃进犯黄河河防的日军,保卫了河防战略要地和陕甘宁边区。同年9月下旬,第一二0师在贺龙率领下,进入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建立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随后,由李井泉率一部向绥远发展,开辟了以大青山为中心的绥中、绥南和绥西抗日根据地。太原失陷后,第一二九师在刘伯承率领下,进入晋东南的太行、太岳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人民政权,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之后,又建立了冀南、豫北抗日根据地。同时,党在山东的地方组织先后在鲁西北、冀鲁边、天福山、黑铁山、徂徕山、泰西、胶东、鲁东南和微山湖西等地,发动了武装起义,广泛开展了游击战争。八路军一部进入山东同当地游击队汇合,恢复了大片国土,使山东抗日武装和敌后根据地迅速地发展起来。1938年3月至4月,新四军各支队分别向皖南、皖中集中。军部由南昌迁至皖南岩寺(7月又从岩寺迁到泾县云岭)。党中央给新四军发出了关于开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的许多指示,要求新四军主动积极地深入到敌人后方去,在大江南北创立一些模范的游击根据地;要求到农村组织游击战争。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各支队先后向华中敌后挺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根据地和以藕塘、半塔集为中心的江北根据地,初步打开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
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到1938年10月,取得了巨大成就,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建立了晋察冀、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冀鲁豫、山东以及华中地区的皖南、苏南、皖中、豫东等10多块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主要进攻对象,特别是把华北作为战略重点,对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封锁。1938年底,日本华北方面军就制定了“治安肃正计划”,实行军事、经济、文化、特务一体的“总力战”。尤其在军事上实行以铁路为链、公路为环、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对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分割、蚕食和分区“扫荡”。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底,仅华北日军出动千人以上的大规模“扫荡”就有109次,使用兵力总共50万以上。因此,“扫荡”和反“扫荡”是敌后根据地敌我斗争的中心内容,反“扫荡”成为游击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根据中共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和华北、华中敌后的新形势,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反“扫荡”斗争。在华北,八路军依靠群众,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坚持山地游击战。根据中央军委的具体部署,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挺进山东,第一二0师主力进入冀中,第一二九师主力进入冀南、冀鲁豫等平原地区,帮助和配合地方党组织,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地消灭敌人。在冀中,第一二0师在接连三次粉碎日军的疯狂“扫荡”之后,于1939年4月在河间县齐会村一带,一举歼敌700余人,取得了平原地区歼灭战的重大胜利。1939年11月,八路军晋察冀部队在第一二0师的配合下,在涞源县雁宿崖、黄土岭成功地进行了伏击围歼战,消灭敌人1500多人,击毙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这是中国抗战史上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官。
在冀南、晋冀豫、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利用有利地形,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开展多种形式的反“扫荡”斗争,出其不意地消灭敌人。在华北军民的对日作战中,1940年的百团大战是规模最大的一次。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阻滞日本的南下北进计划,动员105个团的兵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长达5000多公里的广阔战线上,向日寇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这次战役历时3个半月,进行了1824次战斗,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虏大批伪军和日军,破坏了大量铁路、公路、车站和隧洞,摧毁了日伪军大量碉堡和据点,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八路军在攻坚战中损失较大,伤亡17万多人。百团大战的胜利,打破了敌人对华北敌后根据地的分割和包围,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党和党领导的军队的威望,对坚持抗战,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1939年2月,周恩来受党中央委托到皖南新四军军部,确定了新四军的战略任务: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4月2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指出:华中在战略上是联系华北和华南的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