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
芊ā贰F涮氐闶且愿痉ǖ男问匠腥辖槭啦猛持蔚墓抑贫龋涫抵适侨嗣裎奕ā⒄腥ǎ胤轿奕ā⒅醒胗腥ǎ⒎ㄎ奕ā⒆芡秤腥āK獾礁鞯掣髋伞⒏饕蹈鹘绲那苛曳炊浴=槭潘婧蟾淖楣裾视Χ啦猛持危宦羯硗犊棵拦┒ǘ嘀智杼踉迹惶岢觥暗惩抛橹喜ⅰ庇搿瓣易芏薄保怀废涡袒嵋榧案飨钚椋幌铝钔蠖∠膊车墓蟠碜矢瘢膊车墓癫握保淮笏链丁肮驳诚右伞焙头凑椒肿樱敌邪咨植馈4佣て鹑鞯氐姆疵揽贡┒氛汀胺醇⒍觥⒎茨谡健⒎雌群Α笔就涡小T谌嗣竦姆炊陨酥校竦秤?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召开了“行宪”国民大会,为出席大会的代表和选举正、副总统展开了空前绝后的权力斗争,出现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遭到了全国人民公开唾骂。它在政治上的严重危机,使其举步维艰,走上了无法回生的绝路。经济上频临崩溃。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费开支剧增,美国又野蛮掠夺,致使蒋管区百业凋零,哀鸿遍地。特别是国家的财政金融破产,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速增长,税收层层加码,工商业纷纷倒闭,农业生产严重破坏,工农业生产极端困苦。蒋介石集团又通过几次名目繁多的货币兑换,把人民手中仅存的钱财折腾得精光,造成工人失业,农民破产,饥民揭竿而起,抢劫遍地横生,贪污腐败无空不入,社会丑恶现象犹如群魔乱舞。各级官吏沉醉在灯红酒绿之中,劳动人民挣扎在无法挣脱的死亡线上。暴风骤雨式的群众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国民党政府崩溃倒台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伟大的战略决战
国民党统治区全面危机的出现表明,我党举行大规模的战略决战,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时机已经成熟。为此,党中央和毛泽东当机立断,于1948年9月16日至24日,指挥我华东野战军攻克敌之战略要地济南,全歼守敌11万人(内含一个军起义),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随后,果断组织指挥了规模宏大的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一)辽沈战役
1949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我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领导下发起规模巨大的辽沈战役。中央军委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是因为东北是当时我军在数量上超过敌人的唯一战场。当时,我东北野战军连同地方部队共有100余万人,而国民党正规军、非正规军仅有55万人,并分别困守在长春、沈阳、锦州几个孤立的据点上,是撤是守,举棋不定。首先在东北进行决战,不仅有胜利的把握,而且可以打破蒋介石实行战略收缩的企图,并有利于我东北野战军实施战略机动,支援关内作战。根据东北的敌我态势和我军的战略企图,中央军委确定了首先攻克锦州,关闭东北大门,将敌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9月12日,我军一部兵力继续围攻长春,主力分路奔袭北宁路,10月1日包围锦州。敌东线和西线兵团,被我分别阻击在塔山、虹螺岘和黑山、大虎山两线。10月14日,我军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激战,攻克锦州,全歼守敌10万余人,俘敌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在我强大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长春守敌军长曾泽生于10月17日率26万人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被迫率部投诚,长春遂告解放,歼敌95万余人。接着,我军主力部队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廖耀湘兵团。10月28日于大虎山地区全歼廖兵团10万余人,生俘兵团司令廖耀湘。我军在歼廖兵团以后,立即向沈阳、营口进军。11月2日,解放了沈阳、营口,除万余敌军从海上逃跑外,歼敌149万余人,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敌47万余人。此次战役的胜利,使我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过了敌军。敌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我军总兵力增至300余万人。这是中国军事形势一个新的转折点,它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
(二)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到次年1月10日,我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领导下,协同进行了淮海战役。当时,华东战场的敌人刘峙集团,集中在以徐州为中心,西起商丘,东至海州,北迄薛城,南至蚌埠一带,采取所谓“一点两线,重点密集”的部署,企图阻止我军南下,屏障南京。1948年10月11日,中央军委发出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指出首战应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并用一半以上兵力牵制、阻击敌人的援兵。11月6日,战斗打响后,华东野战军三路南下,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23万余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我军乘机实施中间突破,在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兵团,击毙了兵团司令黄伯韬,歼敌174万多人。此时,蒋介石从华中调黄维兵团增援淮海之敌,被我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一部,采取“围三缺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打法,将敌包围于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12月6日至15日,我军集中火力,全歼黄维兵团12万余人,兵团司令黄维被俘。蒋介石见徐州大势已去,急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兵团西逃,被我华东野战军合围于永城之陈官庄地区。为配合平津战役,对包围之敌两周内未作最后歼灭,直到完成了平津合围后,我两个野战军才于1月6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敌25万余人全部被歼,生俘敌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
淮海战役历时65天,共歼敌55万余人。此次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即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三)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30日至次年1月31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领导东北、华北野战军,联合进行了平津战役。根据华北之敌傅作义集团已成惊弓之鸟,随时准备西窜或南逃的形势,中央军委为平津战役确定了“隔而不围”、“围而不打”,待完成战略包围后,“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我军兵分三路,实行奔袭,将敌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塘沽等五个孤立据点上,并按照既定方针,12月22日围歼了新保安之敌,24日攻克了张家口。次年1月14日,全歼天津守敌13万余人,活捉敌指挥官陈长捷,关闭了敌人从海上逃跑的大门。北平25万守敌在我80万大军的严密包围下陷于绝境。经过谈判,1月20日,北平守军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我军接收北平防务。2月3日,我军举行威武的入城仪式,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历时4个月零19天,歼敌154万人。其规模之大,歼敌之多,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是广大指战员英勇作战和解放区人民群众全力支援的结果,也得到了我党在敌军和地下工作者的有力配合。经过三大战役,蒋介石赖以进行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全国已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
(四)将革命进行到底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面临覆灭的绝境。蒋介石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又一次玩弄和谈阴谋。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企图以和平的名义,保存反动势力,阻挡我军渡江作战,以便卷土重来。美帝国主义这时也改变了策略,除组织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继续抵抗我军外,还企图在革命阵营内部组织反动派破坏革命势力,使革命就此止步,或带上温和色彩。一些地方实力派和资产阶级右翼也散布妥协思想,希望中国再次出现历史上的“南北朝”或“三分天下”。对美蒋反动派的和谈阴谋,我党早有警惕,就在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的同一天,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告诫人们决不能怜惜像蛇一样的恶人。美蒋反动派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人民除了同他们坚决斗争,别无其它选择。号召党和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决不可半途而废。同时,毛泽东还宣布,人民解放军将渡江南进,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提出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大进军计划。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针对蒋介石在元旦求和声明中的条款,提出了8项和谈条件:(1)惩办战争罪犯;(2)废除伪宪法;(3)废除伪法统;(4)改编一切反动军队;(5)没收官僚资本;(6)改革土地制度;(7)废除卖国条约;(8)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声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给蒋介石的“和平”阴谋以致命打击。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实际是转入幕后操纵。李宗仁代理南京政府总统后,声称愿意以我党所提8项条件为基础进行和谈。1949年4月1日,我党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同国民党派出的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是,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平”阴谋遂告彻底破产。
三、革命转变的理论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向前发展和民主革命完成后,党的基本任务和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全会着重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并根据报告精神通过了相应的决议。毛泽东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提出了夺取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报告指出,今后消灭国民党的残余军队,不外乎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即战斗解决、和平改编和暂时不动待后改编的方式。为了解决已经解放和即将解放的广大地区所需要的干部问题,报告提出,人民解放军不但是一个战斗队,同时又是一个工作队。新解放区所需的工作干部,主要是依靠军队去解决,要把解放军看成是一个巨大的干部学校。
第二,说明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报告指出,1927年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入乡村,以乡村包围城市。由于全国胜利已成定局,因此,原来的工作方式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号召全党必须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国民党和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同帝国主义作外交斗争,包括公开和隐蔽的斗争。报告还指出,在城市工作中,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一切可以同我们合作的人。
第三,提出了全国胜利后的总任务和各项基本政策。党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因此,革命胜利后,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若忽视了发展生产这个中心任务,党就要犯极大的错误。为了实现党的总任务,报告规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一是在政治上,要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报告认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一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二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此,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政权,是我国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保证。它要求我党要紧密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同时,也要团结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知识分子,以便孤立反革命势力。二是在经济上,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报告指出,由于旧中国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经济十分落后。现代性的工业只占国民经济的10%,农业和手工业则占90%左右,这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为此,党的经济政策是: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