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 – 二月河
一篇花团锦簇文章,还要请朕题字题联。他也真不怕麻烦了朕。“鄂尔泰笑道:”李卫写给奴才有信。他想勾起主子江南之忆,一片的忠爱心肠,晓得主子宵旰焦劳国事,曲笔请求主子南巡,也好蔬散疏散——“他还要往下说,见雍正已经沉了脸,便不再言语。
雍正将毛巾丢给引娣,指着两封密折道:“你们两位也看看。如今竟有这种事,而且事情出在河南,真真令人不解。”
说罢起身,趿着鞋子背手儿在书房里来回踱步。鄂朱二人忙上前一人捡了一份,只一看奏题便心里咯噔一下,急急瞄了几眼,又交换了看,心里打着主意如何在雍正跟前说话。
“这真是想不到的事。”鄂尔泰道,“世道清平几十年,没有出过这么大案子。煌煌白昼,省垣之下,会有水匪追杀皇子!四爷福大,万一有个闪失,朝廷何以对天下,田文镜可
怎么得了?“
乔引娣初入畅春园时,几乎天天见弘历,极是潇洒倜傥,温善聪敏的一个皇子,对他颇有好感,听见这信息吓得一愣,手中一松毛巾“扑”地落在盘子里,见雍正看自己,低下了头,说道:“外头道路这么凶险么?四爷金尊玉贵的,下头保护的人做什么的?
这样事真吓人——四爷那么好一个人!“
朱
轼道:“四爷是太爱微行了,白龙鱼服要受制于渔夫禽鸟的呀!
还有田文镜,也忒大意了的,如今朝野都在攻他,办事还是这样不细密!“
“这值不得大惊小怪。”雍正吁了一口气,望着外边的浓绿世界,像是对众人,又像对自己,口中喃喃道:“这种历练比在毓庆宫听讲一年学问收益还大!怕怎的,不是一根毫毛
没伤,平安回京了么?“他好像想得很远又收回神来,格格一笑说道:”道路凶险自古如此,朕为皇子时就住过黑店。那时李卫年纪还小,倒亏了他,不然,焉有今日?“他陡地想起那次自己遇险,是为寻访小福,心中一动,看了引娣一眼,没再说什么,端起茶来呷了一口又道:”这两天留意弘历和田文镜的折子。
情形不详细,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
鄂尔泰忙躬身称是,又道:“田文镜既给三爷写了信,却没有本章递上来,恐怕也是正在破案,李绂那边的案子刚刚起来,境里又出这种事,他的心情可想而知。至于四爷,恐怕想得也很多。
这不是什么好事,一来怕皇上为此添了不快;二来这案子连着田文镜的官声,他势必想叼登出来。三来——“他突然觉得失口,便闭了嘴不言语。
“你这人!”雍正棱了他一眼,“怎么和朕还说半截话?”
鄂尔泰尴尬得满脸通红,他本想说,“四爷怕人因为此案疑到政争上去。”
但事连弘时关系太重,无论如何自己承受不
了,憋了半天才改口道:“三来四爷也未必愿意张大其事,有伤皇上治化之明。
“其实这个话也是不妥的,但两端皆害,算是取其轻者了。朱轼拱着手说道:”宝亲王既然已经回京。在外省巡戈将近一年,路上又受了惊。鞍马劳顿的,应该歇息一段时日。这里离京不远,奴才看,不如召了来,日夕侍奉左右,连路上那个案子都问清楚了。“
鄂尔泰听了心里不禁由衷佩服:一样的试探,这么好的话自己怎么就想不出来呢?
“弘时还在韵松轩维持一下吧。”雍正似乎没有留意两个
大臣的心思,自登了青缎凉里皂靴又站起身来,“不要为弘历这事再大惊小怪了,比起朕一生遭际,他这算个小小的困厄,
困厄——你们读饱了书的——是坏事么?天地厄于晦冥,日月厄于薄蚀,山川厄于崩竭。天地尚且如此,人就更不用说。
《故事雕龙》里有言:‘虞圣窘于井廪,伊尹负天鼎俎,傅说匿于版筑,吕尚困于棘津,仲尼绝其粮,颜回败其丛兰……
皆学士,所谓有道之仁人也。
‘他才十六岁,刚入志学之年,吃点苦头是好事!弘历暂时还是不回韵松轩,发旨给他,要他在京统筹天下钱粮的事,兼管兵部。“
鄂尔泰不禁一怔:这么笼统,旨意怎么着笔呢?朱轼却一躬身道:“臣等领旨。”
“你们先用点心,朕到隔壁去看折子。”
雍正笑道,“朕在这里,你们肚饿也吃个不香。”说着便带了引娣绕过北屋屏风进了书房套间。
这是一个南北很长的套间房,西边是一排糊满蝉翼纱的长窗,下半窗固定上半窗可开可阖,临窗例是侍卫太监房,可以随呼随应。北边和东“墙”都是依山凿石而成,房顶偏东开着亮窗,坐在窗下仰望,山上云树婆娑瀑布溪流宛如画图,附近绝岩泉水叮咚透窗而入——大约取了安全便于防护和观赏景致这两条,当初康熙才选中了这排并不豪华的东偏房作自己起居书房。屋里陈设也很简单,一溜儿春凳和茶几设在东窗下,靠门一座金自鸣钟,尽北又有一道活动门墙,折叠起来大炕居北面南,展开隔栅门,又像一道严严实实的屏风。
沿北墙一带除了皇帝批文的御案,最出眼的是几十幅图画,密密沿墙排去——总之,与其余皇宫书房另具了一种朴实无华的文墨气。
“引娣,”雍正见引娣铺好纸,又端了茶过来,接过茶喝了一口,指着墙上的画儿道:“别小看了这个地方儿。这些画
的价钱,够盖一座养心殿的!“乔引娣道:”我不懂的。
昨儿来也没细瞧,什么画儿值那么多钱呢?“雍正笑道:”这是熙朝名手周罗英的手笔,每一幅上都有圣祖的题识,还有一首高士奇的诗。
《耕图》二十三,
《织图》二十三,合为《耕织四十六图》。你看这耕图,这是浸种,这是耕田,这是耙耨,这是耖,这是碌碡,这是布秧……“
引娣一看就笑了,指着道:“这是割谷,这是登场,这是扬场,这是入仓……这后头是什么我可说不清,这女人怎么扯树枝子?”雍正笑道:“你是山西人,这是织图,你指的那幅是《采桑》
,下头择茧、窑茧、练丝直到成衣——是成套儿的。“引娣笑道:”这劳什子画儿就那么值钱?我道什么稀罕物儿呢!主子爷到我们那瞅瞅,什么布秧啊,拔秧啊,灌水放水啊的,都是平常事儿,一点也不新鲜。“
“当然。”雍正神色有点忧郁,“你当然不新鲜。朕第一次见它,可是新奇得很呢!就是你说的,阿哥金尊玉贵,住在宫里,出则是翠盖羽葆,入则是华堂高轩,锦衣绫罗钟鸣鼎食。
问到它是怎么来的,就懵懂了。晋惠帝时,天下饿死人。
奏上去,这位皇帝说:
‘肚子饿了,怎么不吃肉粥?
‘皇帝当到这份上,天下就完了。你明白这几十幅画挂在这里的意思了吧?“
乔引娣看了雍正一眼,她已经明白了雍正方才对朱鄂两个大臣说到弘历的话。半晌,她才叹息一声,说道:“人和人不同的。”
雍正也不再说话,坐了雕龙交椅,从笔海里拔出一枝新笔,扯过弘历的请安折子,濡墨写道:
三日请安折悉。已另有旨,着尔兼管天下钱粮事及军务事矣。尔此次视东南,尖山坝工竣,黄河漕运疏,江淮天下富庶之地,诸般新政顺畅施行而无扰攘纷纠。此固因李卫尹继善等人吏窍识大体,和睦与共勤劳王事,然尔之调停有度,张驰有当,举大而不遗细,谋远而不弃近,则江南之事定,天下各省翕然定矣。此脱委尔坐定金陵之初衷也,尔知之否?朕东来诸事皆安。今见诸蒙王公,以恩给之以义连之,观诸王之心,与朝廷同仇敌忾,似无二情。
彼策零阿拉布坦区区一部跳踉丑类,天兵一讨澌灭可期。当此之时,尔之受命,切切宜体朕之深心。
他满意地在砚中旋了一下笔,笔风一转写道:
黄河遇险之事,朕知之矣。昔杜鸿渐问无住禅师何谓无忆、无念、无妄,无住答称此为三句法门,无意为戒,无念为定,无妄为法。尔圆明居士当以此为定力消惊存安,人有定力何事不可为?
戒之戒之。
慎分以寻常祸福机转扰心,只“安之若素”
四字,尔即受用无尽矣。
雍正写完,又抽过李卫的奏折,在旁边批道:
湖山春社落成折已览,心向往之。
朕非不欲南巡,俟
新政大定,海天皆欢之时与卿共游,岂不无牵无碍惬怀尽兴?此处泉村佳色恐亦不逊春社,即观此景题联赐卿。他日亲见,亦一趣也。
写到这里,他抬起头,对引娣道:“把窗子上扇支起来。”
“是。”
引娣不知他为什么正在疾书批章,突然冒这句话,答应一声扳开屈枢支起亮窗。
雍正下座踱至窗前向外望望,但见空殿旷院中都是合抱粗的老树,合不着江南景色。雍正摇摇头,回身沉思间,一抬头,见引娣迎窗而立,上身酱色比甲滚边绣着红梅,雨过天青短袖纱褂露出皓腕如雪,一溜荷青长裙曳地无风自动,仿佛一枝婷婷玉立的君子兰。引娣给他瞧着,臊得满面通红,娇羞垂头,迎窗亮处站着揉弄衣角,反而更增妩媚。
雍正喃喃咕哝了一句什么。
“皇上……”
“没什么。
“雍正避开她的目光,回到座中,又忍不住看了她一眼,轻声道,”朕是说你长得太美了。“一边说,一边又换了枝大号笔,亲自铺平宣纸,叫乔引娣:”那边用镇纸压着,你手扶着这边。“
引娣给他瞧得羞红满面,又被他夸得心里直跳,慢慢过来,警惕地瞟一眼雍正,却没有照雍正的吩咐,将镇纸压了“这边”
,自己站了“那边”轻轻抚纸。雍正已定住了心,在纸上援笔大书:
花枝入户犹含润,泉水浸阶乍有声。
一边轻轻吹着,笑问道:“你去见十四爷,他都说些什么?
要知道,从来没有人敢这样对朕,居然不缴旨,没回音!“
“我没有去。”
雍正睁大了眼:“为什么?不想去了?”
“奴婢不知道十四爷在哪里,”乔引娣轻轻摇头,眼睛盯着殿角,“高无庸他们都不肯告诉我……”
“竟有这样的事。
“
雍正不禁失笑,“这是你不懂规矩,你说一声奉旨去的,高无庸有几个胆子阻你。”说罢便叫:“高无庸进来!”
高无庸就站在屏风外,听招呼一转身便进来叉手听命。
“回京之后,你带引娣去看看十四弟。”雍正温声说道,“可以
在那里呆一个时辰。你也顺便看看他还缺什么东西,有没有下人在那里狐假虎威作践他的。
回来跟朕说话。“
高无庸听一句答应一声,又道:“鄂尔泰朱轼已经用饱了。在外头候着,因主子写字儿,没敢惊动。”
“叫进来吧。”
雍正淡淡说了一句,叹息一声回到座上。
乔引娣在旁又是感动又是难过。从雍正平日与自己接触中,她深有体味,这个皇帝对自己情份十分厚重。相待之间却严谨持礼,从来语不涉亵狎,生生像个温厚和平的大哥哥。怎么就和生性爽豪的允眩闪松涝┘伊四兀可枞缑挥心切┌乖嗾值芮浊榧洌约河姓饷锤龀け菜频拇蟾绻匕沼Γ歉糜卸嗪茫?br /> 思量着听雍正叫“赐茶”
,才意识到朱鄂二人已经进来,忙答应着端茶过来。却见雍正指着晾在桌上的字道:“这是赏给李卫的,朕这会子又去不了江南,只能追忆着跟圣
祖南巡时情形儿心拟而已。“
鄂尔泰和朱轼随口夸奖了几句,却听雍正问道:“田文镜李绂的奏折发往六部,下头都有些什么话?”
朱轼一欠身说道:“回皇上,六部意见还没报上来。若等着处置,奴才这就发文知会他们。”
“你们自己有什么见识?”
雍正冷冷说道,
“就拿你朱轼说,那么多的门生故吏,他们难道不写信给你。既写信,难道不谈自己看法?”
朱轼入相还是头一回碰这软头钉子,蓦然间已经渗出汗来,咽了一口唾沫,说道:“老奴才不敢欺蒙。书信不少,都是旁敲侧击探听圣意的。皇上御制《朋党论》告诫臣下不得夤缘营私,奴才主持科场甚多,尤为警惕不以师生之情介入公事,因而所有这类信一概不回。但皇上既垂询此事,奴才自己意见应该奏明。奴才以为田文镜与李绂都是正人,二人分岐,原是政见有所不同。各自管窥高天,见仁见智,不足深责。”
“好人误会,这是你的看法了。”
雍正又问鄂尔泰,“你呢?”
“李绂与田文镜与奴才私交都很浅,无从谈爱憎。”鄂尔
泰说道,“田文镜锐意振作,力矫时弊不避怨嫌,这是天下有目共睹的。俞鸿图从河南发回的几封折子看,田文镜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