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艳后
仁宗冷冷一笑:“凭此出土木偶,便能说明朕乃李宸妃所生?”
是时,一直站在一旁静观事态发展变化的陈尧叟、张耆和杨崇勋,均知此木偶恰恰是二十八太保居心叵测的罪证,三人便交换一下眼色。陈尧叟随之插话道:“赵元俨!汝不要认为皇太后驾崩,汝的弥天大罪就可以一笔勾销了:汝几番暗杀、谋害先帝以及近年来两次暗杀当今天子的罪行,那可是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清清楚楚记录在案的。当时的皇太后之所以不让当今皇帝知道这些,是为了不让当今皇帝背负一个诛杀皇叔的坏名声。再者说呢,太祖皇帝亦早有‘不诛杀大臣’之训,而汝偏偏又有亲王之爵位!基于此,皇太后才亲传懿旨,将汝软禁起来的。后来,皇太后闻汝佯疯,只报以冷笑;她情知汝将来会反咬一口,仍决定暂留汝一条命。今日果然未出皇太后之所料——汝是恶人先告状,居然告到皇帝面前来了。但是,汝告状的唯一证据不就是这具木偶么?那么,我且问汝,此木偶从何而来?汝又是抱何目的弄到它的?还有,杨崇勋手里尚存着韩钦若的口供,口供揭发了汝勾结青城山白眉女道长清宁行刺皇帝的阴谋,以及清宁道长因行刺失败而自戕的情形,汝可否亦向皇帝一一禀明,以求皇帝法外开恩,再度饶恕汝这位八皇叔啊?”
陈尧叟的这番话,令赵元俨一连打了几个寒噤。他原以为,韩钦若够朋友,宁愿死于流所,亦还只是在万不得已情形下,有保留地揭发了他。刘娥生前之所以未对外公布他的罪行,是因为还没有掌握他罪行的真凭实据。但他当初亦十分明白,刘娥当时若欲找理由杀他,简直要比踏死一只蚂蚁还容易。所以,遭软禁不久,他便毅然采取了佯疯之术,一直以为他之所以能活到今日,全是他佯疯的结果。今闻陈尧叟之言,方知韩钦若竟是一个软骨头,不但揭穿了他几番暗杀皇兄的老底,还将他同白眉道姑狼狈为奸刺杀仁宗皇帝的滔天罪行,亦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尤其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陈尧叟、张耆、杨崇勋等人眼下这种咄咄逼人的目光。这目光似乎都在警告他:汝的老底我等全清楚;汝若斗胆敢对刘太后不恭,我等势必令汝玩火自焚!但他转念又想:即使是死,亦要拉上刘娥垫背。于是,他将心一横,避开了陈尧叟等人的目光,孤注一掷地昂首揖道:“皇上容禀:此木偶决非一般玩物。刘娥正是用了这具木偶,换得了李宸妃呱呱坠地的男婴。这个男婴不是别人,正是今日的皇帝。刘娥用此木偶强行将李宸妃所生皇子据为己子,养育宫中;此后,刘娥为了封人之口,还对诞生圣躬的李宸妃百般加害,最后竟将李宸妃赶出后宫,贬黜定陵,做了守陵的奴仆!这还不算,刘娥怕皇帝母子相认,她最后终于食中下毒,心狠手辣地毒死了皇上的生母李宸妃!”
听赵元俨说得头头是道,有鼻子有眼,仁宗皇帝便难免心生狐疑。但李宸妃到定陵为先帝守陵,那可是自愿的,是吃了他的大婚喜酒,才到定陵去的;如今赵元俨却恣意将白的说成黑的,将好事说成坏事,可见其居心险恶!但他往深里想:二十八太保既设骗局,又何以以众人尽知的既成事实为诱饵?赵元俨再蠢,似乎亦不会愚蠢至此。于是,他不无疑虑地追问道:“汝道皇太后以木偶换男婴,可有凭据?若汝拿不出人证物证,朕将以诽谤、骗君二罪并罚,将汝打进地牢,叫汝永世不见天日!”
赵元俨一听,不由吓出一身冷汗。他原本不欲说出寻获木偶的动机。可是,经赵祯这一逼,使之觉得全无了退路。方才,陈尧叟逼问证据时,他可以不理不睬装聋作哑,但他如今不回答皇帝不行——不回答就难解八年遭软禁的心头之恨;不回答他将由软禁而被关进地牢,将在生不如死的恶劣环境中了却残生。于是,他便如实回道:“臣原本就怀疑刘娥无生育能力。后闻其四十二岁生一皇子,便疑心此子为宫人所生。为理清这团乱麻,臣曾于暗中调查此事,方知刘娥与司茶宫女李燕如几乎同日同时分娩:刘娥生一皇子,李燕如生一公主,且李燕如所生公主乃一死婴,当夜即遣一老太监埋掉了女婴。臣闻此情疑心更重,便顺藤儿摸瓜找到了那位掩埋女婴的老太监,并于皇宫西南角的一片林中觅到了埋女婴的土穴,刨出了收殓女婴的棺柩。原来装女婴的棺材是一只长方形的木匣。打开木匣观看,方知其中并无尸体,木匣里所盛殓的正是这具约二尺长的木偶。至此真相大白:原来刘娥的十月怀胎,纯属子虚乌有,她所生的皇子亦乃一具木偶。她以木偶换去了李燕如所生的皇子。”
听到此处,毫无思想准备的赵祯已经乱了方寸。他自知赵元俨罪孽深重,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其所言的真实性。若承认赵元俨所讲事实,耸立于自己心目中二十三年的母后的高大形象,便会陨落于顷刻之间,堕为宋史上的恶人罪人。在此母后是伟人还是罪人的抉择关头,他将犹豫不决的目光投向了大殿之内的文武百官,希望他们之中有人为他分辨是非,把握方向。便问:“各位爱卿都听到了?照汝等判断,赵元俨方才所言,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言毕,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宰相吕夷简。
此时的吕夷简,正由赵元俨方才的一番话联想到了两年前的一封匿名函。那封匿名函中所列举的事实,与方才赵元俨所揭发的木偶换皇子的事实,简直如出一辙,别无二致。他由此判断,向他偷投匿名函者不是别人,正是面前这位斗胆敢怒骂皇上从而获得揭发皇太后机会的二十八太保赵元俨。于是,他不由自主地将目光移向了二十八太保;不承想,恰于此间,二十八太保亦正以期待的眼神,眼巴巴地凝望着他。于是,赵元俨的两道目光就像两根银针,刺中了吕夷简的神经,他陡然抖瑟了一下身子,暗忖:“赵元俨是不是正期盼我挑明匿名函之事?”但此念刚刚浮现,就听原枢密使张耆问道:“赵元俨!照汝所讲,汝获得这具木偶之时,先皇帝还健在。汝既怀疑当今天子不是皇太后所生,又掌握了不可推翻的铁证,为何不向先帝告发皇太后的瞒君欺君之罪?”
赵元俨闻言打了个噎,愣怔片刻,方摆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辩解道:“本王何尝不予告发,而是因为当时的皇兄与刘娥合穿着一条裤子,压根儿就不将此事当回事儿,只敷衍本王几句,就算过去了。本王见告不赢她,才将此事压下来的。后来,刘娥报复本王,将本王软禁了起来。此间,本王为了揭发刘娥,还着人向宰相吕夷简写过一封匿名函,甚冀吕夷简向皇帝奏明此事,不料此信犹如石沉大海,至今未见动静。皇上可问吕夷简,有无此事?”
“断无此事!”不待仁宗发问,吕夷简便抢先出班,坚决予以否认,“臣掌中书期间,从未收到过所谓的匿名信!”
赵祯见吕夷简如此坚决,便又冷面质问二十八太保:“赵元俨!汝言曾向先帝告发皇太后,先帝却只敷衍了汝几句。这说明汝之告发压根儿就是一派胡言,先帝不过念手足之情,才没有责罪于汝罢了。汝又言曾向吕夷简写过匿名函,而吕夷简却又当面咬定决无此事,可见汝所举的所谓证据,并无可信之处。”说到这里,他怒呼一声:“来人!”
四个刀斧手应声而入,个个如狼似虎,单膝着地打跪殿中央,齐呼:“我等恭候皇上圣谕!”
赵祯怒指着二十八太保赵元俨:“汝等将此搅闹金殿的大胆狂徒速速押出殿门,打进地牢!”
四个刀斧手七手八脚,架起赵元俨就要往殿外押。只见赵元俨一晃膀子边挣脱边呼叫:“皇上且慢:臣有证据藏在身上,请皇上圣览!”只因他这一声呼唤,骚动中的殿堂,霎时安静下来。鹰抓小鸡似的四个刀斧手闻得赵元俨的吼叫,不由松开了铁爪,又放开了赵元俨;刚传旨拿人的赵祯,此刻亦激灵一下从盛怒中醒来,骤现出一脸的震惊。他俯身问赵元俨:“汝道什么?”
“臣是说:臣有证据藏在身上。”
“证据藏在何处?”
赵元俨用下颏示意一下右脚上的靴子:“证据为那位掩埋女婴尸体的老太监亲笔所写,臣怕被刘娥发现了,一直珍藏在臣的靴帮里。原打算单独面君时交于皇上。可如今……”赵元俨话音刚落,顿时殿内大哗。大臣们的目光都直直地盯视着赵元俨的右脚上的那只靴子;受命搜查那只靴子的四名刀斧手,他们在皇帝及“二府”大员们的瞩目下,手忙脚乱且小心翼翼地撕裂着那只靴子的靴帮,从中寻觅着什么。忽然,只见撕裂的靴帮里露出一片黄色的纸头。待纸头儿完完整整地拽出靴帮之时,众人才看出,那面折了几折的皇宫独用的明黄色纸页上,确确实实写满了蝇头小字。
“速将老太监的手札呈上来!”赵祯吩咐刘承轨。
刘承轨近前接过老太监的生前手札,双手呈到仁宗面前。
赵祯从刘承轨手间接过几页已经泛青的黄纸,先是一页页地展开铺平,然后从头至尾地览阅开来。只见他初览色变,继而号啕大哭,哭声之大,哭相之凄然,令旁观者心酸悱恻,无不为之动容。但赵祯突然停止了啼哭,疾呼一声:“皇城司使安在?”
皇城司使张希一正背过脸儿,陪着皇帝的哀号而淌泪。他忽闻赵祯的呼唤,尚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便惶然抹泪伏跪道:“臣皇城司使张希一,悉听圣命!”
赵祯擦拭一下满面的泪迹口谕道:“皇太后不法无道,密夺皇子归为己有,还令朕之生母死于非命,是可忍,孰不可忍!朕命汝速带拱圣营禁卒五百,火速包围刘美之府邸。没有朕之口谕,不得一人出入,违旨者斩立决!”
仁宗一语既出,满堂皆惊。就连奉旨带兵前往包围刘府的皇城司使张希一亦不曾想到皇帝会颁此旨,甚至一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皇帝既已颁旨,作为臣子,岂有不遵之理?于是,他亲选五百名禁卒,火速包围了刘府。
是时的刘娥之兄刘美,已经辞世五年,刘美之子刘从德、刘从广亦正为去皇宫吊丧作着行前的准备。忽闻其官邸被官军围了个水泄不通,便懵懵懂懂地出来交涉。张希一一见,便不无抱悔地先于马上作揖道:“我张刘两家,乃两代世交,私谊甚笃;但今困刘府,乃奉旨行事,实出无奈。请二位仁兄海涵!”
原来,张希一乃张耆之子,张耆与刘美是几十年的故交;张希一与刘从德亦已交厚多年。但刘从德、刘从广听说张希一带兵包围刘府是奉了皇帝旨意,便再不问为什么了。哥俩双双转回府里,糊里糊涂地静候着皇帝发落。
其实,难断圣意的何止张希一和刘从德兄弟,皇仪殿之内的“二府”大臣及陈尧叟等一帮致仕老臣,亦都仿若装进闷葫芦里,一时难度皇帝传旨派兵包围刘府的用心。但此时的朝政,已由此前的皇太后垂帘听政变作了皇帝亲政。在皇帝亲政之初即当殿向皇上提出质疑,似乎有失大臣之体。于是,尽管他们疑虑重重,还是耐着性子等待着。一俟散朝,他们便纷纷递牌子上折子强烈要求即刻进宫进见皇帝。宰相吕夷简和致仕枢密大臣陈尧叟、张耆和杨崇勋等人,自是最先进宫的几位……
20范希文上疏全清誉 宋天子执绋留孝名
经吕夷简、陈尧叟、张耆、杨崇勋等人的先后上疏,已经冷静下来的仁宗皇帝赵祯,始知他传旨派兵包围刘府,是绝对错误的鲁莽行为:一者,仅凭一老太监的证言就断定他为李宸妃所生,还显证据不足,为时过早;二者,此老太监已经过世多年,此所谓的证据是否老太监亲笔?亦无他人佐证,不足信;三者,老太监是否与赵元俨狼狈为奸,作此假证,亦未可知;四者,设若木偶换男婴一事不能成立,皇太后加害李宸妃之罪名,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不攻自破。但是,君无虚言,岂能儿戏?即使明知出言有误,亦断然不能马上纠偏。既然包围刘府木已成舟,亦只能暂时维持现状,不能说话不算数。但,赵元俨的闯宫告状,击碎或致残了皇太后在他心目中的光辉形象。今赵元俨既已斩钉截铁地咬定他非皇太后所生,那么,他的当务之急是解开他的生母之谜。他的生身母亲究竟为谁?这桩尘封了二十多年的皇宫积案,他必须弄它个水落石出。于是,他一道圣旨,传来了李宸妃的胞弟李用和。
自打被刘美救活到三班奉职以来,李用和在皇太后刘娥的关照下屡有升迁,现已升至右侍禁阁门祗候,兼权提点东京仓廪。他闻皇太后驾崩,亦正沉浸于哀痛之中。今忽接皇帝诏旨命他进宫见驾,心中便难免又生出几分紧张。他跟随刘?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