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艳后
矗先缦鹊劾氩豢憬阋谎颐堑幕识嗟娜沸胗姓饷锤龉展鞫 毖员希恼莆造跫悠鹩屠础?br /> 皇太后刘娥,听出了义妹的弦外之音。但她佯作不解地望了望杨太妃,然后注视着雪娟道:“汝可帮帮皇帝。”
雪娟闻言心头怔了一下。她游游移移地去接皇帝手中的双桨,却吃不准这桨怎么个摇法,仁宗将一只桨递给她,说:“我俩一起摇,好让母后和母妃痛痛快快地享受天伦之乐!”
雪娟领悟了皇帝的美意。她接过右桨,就和着皇帝的节奏,一下一下地划着。画舫亦一窜一窜地疾速前进着。但她此时的心里仍是怯生生的,两眼一直不敢正视刘太后……
就在皇帝、雪娟奉陪皇太后、皇太妃泛舟御花园翠绿湖的时候,位于皇宫西南角独秀峰山巅的密林里,透出一只千里眼的“镜头”。这“镜头”径直对准皇宫大内,偷偷窥视着位于后宫中央的乾宁宫。
乾宁宫是当今宋天子赵祯的宫殿。山巅千里眼的镜头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直指皇宫的心脏乾宁宫,足见窥视者的胆大妄为与险恶用心,是一般叛臣逆子难以匹敌的。那么这位赤裸裸窥视乾宁宫的人是谁呢?此人便是西南第一名山——道教发祥地之一的青城山上清宫道长,号称白眉仙姑的清宁法师。
清宁自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以后,十几年来绝少往返京师。一者她认为大宋江山气数未尽,逆天道而行之,不会有理想结果;二者她知道二十八太保和她的胞弟韩钦若,为自保均采用了韬晦之术,即使她前来鼓动唆使,亦断然不会随她冒险。但是,不欲来她今日还是来了。起因在于她近期得了一场大病,险些丢了性命。从而动摇了自信人生二百岁的信念,认识到人生易老,岁月不饶人,先前那种矢志修炼,洁心向道,报仇雪恨,百年不晚的观念与想法,都是错误的,不现实的。于是,她回到了现实当中——恍然明白自己已是年近古稀之人。古稀之人垂垂老矣。若不抓紧时间报仇雪恨了却心愿,岂不辜负了她六岁上山入道的初衷?怎对得起含冤九泉的父母英灵?于是,她带着四名女弟子,晓行夜宿,匆匆地下山北上,直抵东京汴梁。她此次再入京师,抱定了孤注一掷的决心——要么报仇,要么身死;报仇不成,她宁愿从容赴死。
此前,为了替父母及全家报仇,她在牺牲自己的青春之后,还继而断送了女徒弟道真的青春。为了利用和控制二十八太保,她居然将纯真美丽的道真留在了九姑山庄,做了赵元俨的掌中玩偶,乃至终为赵元俨所毒害。同样是为了报仇,她曾与李顺暗中联手会盟,但在李顺陷于官军之手以后,她为了保全自己,居然镖杀了盟友李顺。对于道真和李顺之死,她后悔至极,一向将此看成是她六十八年生命史上的污迹,并以此为鉴。她拿定主意:此次进京,一定要保护好四个徒弟,决不能像对待道真和李顺那样,为了达到报仇目的,便忽略和忘却了道义和亲情。
白眉仙姑到东京以后,径直找到了胞弟韩钦若。是时,多半生在朝为官的韩钦若,亦已到了致仕之年。他和胞姐一样,亦感到所剩时日不多了,若再不动手,便永远没了机会。此前,他以为真宗驾崩是一次机会。便和荆王赵元俨暗中联手,制造了朝廷将以八皇叔赵元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谣言。妄图以先声压人的庞大舆论攻势,胁迫朝廷就范,从而将虚张的声势变作既定事实。孰料,刘娥不吃这一套,依然我行我素,几年下来倒把大宋的江山治理得美若锦绣,固若金汤,最后竟连荆王常常拿来当枪使的曹利用,亦被贬出京师做了襄阳驿野鬼。在这般情势下,他和赵元俨都又进入了韬晦期,但在此节骨眼儿上,他的胞姐白眉道长杀上门来了。
清宁道长此来,已没了前几次的稳健与沉着。看做派,不似一个颇有城府的古稀老妇,倒像个风风火火的毛头莽汉。一谈到报仇雪恨,全然是一副鱼死网破的拼搏架势。姐弟一踏进那间密室,清宁便情绪冲动地对胞弟讲:“人生能有几次搏?何况,汝我姐弟,都是往古稀年纪走的人了。这就是说,鱼死网破的最后一搏,只能选在今天!今天不行,明天不在。到那时,汝我姐弟便只能抱悔此生了!”
韩钦若被姐姐拿话一激,劲头亦就来了。当夜,他秘密造访了荆王府,同赵元俨进行了磋商。次日深夜,清宁素衣白袍,再配上她一头华发和两道雪白的眉毛,飘然降于荆王府的后花园,仍在十几年前他们晤面的那间假山下的地下室里,她同赵元俨密谋了许久。
“越是一片歌舞升平,越是容易失去警惕。”这是清宁说服赵元俨的主要论点,“处处莺歌燕舞之日,正是我等大有作为之时。王爷您就请好得了:刘娥一死,小皇帝一亡,您的六王子赵祜就必然顺理成章地即皇帝位,到那时,您就是天经地义的太上皇,大宋的江山不就是您的了?……”
二十八太保毕生垂涎的,是面南登基做皇帝。但造化总不眷顾他,致使他不得不把皇帝梦幻化成太上皇梦。今闻他是天经地义的太上皇,精神立马就来了,便将此前他同韩钦若多次密谋的“韬晦术”亦抛至脑后去了。于是,一个分两步走的暗杀计划,便在这间地下密室里出笼了:一、利用三月三日长宁节,在刘娥的寿面里投毒,先杀死皇太后刘娥;二、利用小皇帝赵祯大婚,白眉仙姑率四名女徒乘夜深人静,悄悄逼近乾宁宫行刺,杀死小皇帝赵祯。为了便于清宁侦察乾宁宫的建筑格局和防务部署,赵元俨还将真宗皇帝赐予他的“千里眼”转赠给了白眉道姑……
白眉道姑手里的“千里眼”,继续在乾宁宫的周匝窥视着。在“千里眼”的镜头里,她可以清楚看到宫门口宫女的出入,宫院内持械太监的游走,甚至连乾宁宫围墙上防贼逾越的铁蒺藜,亦能看得一清二楚。她这是第五次侦察皇宫了。第一、二次,她带领四个女徒,化装绕皇城一周,侦察皇城守卫的情状,在森严的防卫中寻找可供逾越的空虚所在。第三、四、五次,都是她单独窥视乾宁宫,为谨慎起见,她计划从四个方向侦察乾宁宫的虚实。今天是她选定的第三个方位,明天还有最后一次。
“千里眼”由远及近。当清宁拟收镜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翠绿湖上的几只小舟。起初,她没看出泛舟者的身份。但她仔细观看了几叶扁舟在湖面上的阵形,脑际才忽然一闪:莫非居中那只画舫甲板上坐定的是刘娥和杨紫嫣?莫非那黄裳齐整,文质彬彬,气度非凡,不时翻动着手间橹板的就是她梦里寻他千百度的小皇帝赵祯。
“真是冤家路窄啊!”她暗忖道,“想是此子命该死于我手。不然,平白无故,他缘何自现于镜头?……”
她这样暗忖着观察着,直至将翠绿湖上的那只画舫,目送到湖中央的湖心阁靠岸……
4会庆殿皇太后罢宴 御厨房伍庖厨害主
三月三日长宁节。
长宁节乃仁宗皇帝为母后的诞辰特设的节日。每至这天,不仅宋皇赵祯率文武百官为皇太后上寿于会庆殿,就连北邻的大辽,南邻的暹罗、安南等国,亦均遣使前来为皇太后祝寿。皇太后作为回答,长宁节这天的中午,照例要赐宴文武百官以及外国使节。
今年的三月三,是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大寿之年的长宁节,要比往年办得更排场些。这是皇帝的心愿,亦是满朝文武的乞求。然而,长宁节未至,皇帝和皇太后分别接到了秘阁校理范仲淹的奏折。范仲淹在上呈皇上的奏疏中说:“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而行家人之礼可也。每长宁节与百官同列面北向皇太后跪拜上寿,亏君体,损主威,不可法后世……”
范仲淹的呈皇帝疏是由晏殊当面转交仁宗皇帝的。赵祯览后大为不悦。他三下五除二,哗哗啦啦将奏疏揉成一团烂纸,往废纸篓里一掷:“这个范秘阁,是不是管得太多太宽了?”
范仲淹上呈皇太后的那份折子,亦是由晏殊代呈的。他疏中说:“宫中一桌宴,百姓三年粮。当前官场腐败之一种,乃巨大的公膳开销。我天朝的公膳,可分五类:一曰朝廷赐宴。长宁节皇太后赐百官及使节宴,即此一例也;二曰堂膳,即吏员之无偿中膳;三曰官吏迎来送往之宴聚;四曰常例之宴饮;五曰吏员之膳食津贴。此五种膳宴之费用,年耗白银当以百万计。故微臣乞请皇太后,罢赐宴以盈库虚,兼正吏员之风……”
皇太后还没览完奏疏,已于眉宇间皱出一个疙瘩。长宁节在即,皇帝及后宫上下都在积极为她的诞辰做着准备;邻国的使节亦将不日抵京,范仲淹在这个时候却呈上了这么一个折子,这不是诚心让她难堪么?但她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折子,然后面对折子思虑良久,方将奏疏递给侍在左右的任中正道:“汝速将此折送皇帝一览!”
三月三日这天,自黎明始,整个皇宫便都笼罩于欢乐庆典的氛围中去了。斗大的金色“寿”字,贴满门框的寿联,一排排高高挂起的椭圆形寿灯,还有那幅风靡天下的《仙女献寿图》,几乎将皇宫内所有的楼阁殿宇,甚至御花园的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路旁亭榭,都装点得喜气洋洋,分外娇娆。至于作为寿堂之用的会庆殿,更是张灯结彩,花团锦簇,金“寿”迎门,一派喜庆气氛。一百人的乐班,排列于殿堂之右;一百人的歌班,列队于殿堂之左。殿堂周匝,禁军侍立,内侍环绕,森严之中,透出隆重的喜庆。来去匆匆的礼官,无不在诚惶诚恐的缄默中等候着祝寿时刻的到来。
忽然,《隆安之乐》大作。在轰鸣的乐声中,服通天冠绛纱袍的仁宗皇帝赵祯秉圭而出,他在礼仪官的导引下,身后跟随着长长的两队文武大员,踏着《隆安之乐》的旋律,健步进殿,跪于皇太后的膝前,朗声道:“嗣皇帝儿臣赵祯,拜见皇太后陛下,祝母后与天同寿,与日月同辉!”
刘太后忙近前搀扶道:“皇帝恩孝至诚,贯于天地,垂范万方。母后不胜感慨。请皇儿与百官都平身说话吧!”
在“谢母后!”“谢皇太后!”的声浪中,皇帝率百官再拜起身。这时,礼仪使不待百官站稳脚跟,便朗声宣呼:“两廊奏乐,当今天子向皇太后敬献寿词!”
于是,婉转舒缓欢愉的乐声又起,仁宗皇帝在流水般的乐声伴奏下,朗声诵道:
巍巍太后,哺乳握发,千秋之功,冠于中华;
峨峨太后,呕心沥血,千秋大业,至荣至烈;
伟伟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垂髫,海堰河清;
千古太后,日月之光,福如东海,寿比水长……
诵罢,仁宗皇帝再跪叩首,起伏者三。亲王公爵、群臣百官见皇帝如此,谁敢不跪?便纷纷再跪于皇太后的面前,鸡啄米似的叩着响头。
刘太后见皇帝如此诚孝,百官如此恭顺,深深为之感动。她先泪水盈眶,继而滚滚淌下。她激动不已地从高背椅里站起来,频频还礼道:“谢谢皇帝!谢谢诸位王爷宗亲!谢谢满朝文武臣子!亦谢谢天下黎庶!”
刘太后道完谢,按照往年的规矩,接下来就该任中正宣诏唱赞道:“皇太后赐宴。文武百僚、待制、三司副使以上赐宴于勤政门北两廊;诸军将领就席于勤政门南两廊;宰臣、枢密使以下至龙图阁直学士,赐宴于中书;留后、观察使、刺史,赐宴于客省厅;节度使、都指挥使,赐宴于幕次;乐班、歌班、禁军士卒,赐宴于崇政门。”可是,今日的任中正,却没有这样唱赞,而群臣听到的,亦是皇太后的口谕。只听皇太后娓娓说道:“官银用膳,源于两汉,流及隋、唐,至我大宋天朝,此不良之风尤烈。然而,此风延至今日,却有人大声疾呼:此风当休矣!这位敢于对朝廷大声疾呼者,不是别人,而是新到任不久的秘阁校理范仲淹!”话说至此,她举目向群臣中瞭望:“范仲淹来了么?”
排在群臣最后一排的范仲淹闻太后呼唤,慌忙出班跪地:“微臣范仲淹,谨聆皇太后吩咐!”
斯时,只听“刷”的一声,群臣同时勾首,几百双眼睛一齐投向了范仲淹。不少人心想:这个小小的秘阁校理,真是吃饱了撑的,活得不耐烦了!然而,就在范仲淹几乎为不友好目光所淹没之时,就听皇太后又说道:“范卿仲淹!汝上的那份折子,吾从头到尾,通览了三四遍,开始很反感,但渐渐,渐渐,为汝的一片至诚感动了。汝说得太好了:‘罢赐宴以盈库虚,兼正吏员之风’。今日就从本太后开始,长宁节罢赐百官宴,将节俭下来的银两,充盈国库之虚!”
说到这里,她注目仁宗皇帝?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