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剑京华





?br />   到了宣宗时,内阁大臣全都十分贤能,所拟的意见宣宗通常都不会驳回,宣宗觉得,自己要是每天都得花许多时间抄写内阁拟议,实在太不值得!所以宣宗就把这项工作交给秉笔太监来做!
  秉笔太监的学问当然没有外头的大臣好,对于内阁所拟的意见常常看不懂,为了避免失误,自然必须到外廷请教大臣,这样一来,就开启了一条内外交通的路!再加上后来的皇帝有许多根本就不上朝,大臣想见皇帝一面真是难上加难!大臣不清楚皇帝的意见,所有的奏章自然是秉笔太监爱怎么批就怎么批,没有人能管制!所以宣宗这个为了一时方便的决定,实际上却开启了明朝的祸乱之由!
  而且宣宗又做了几件对后来影响深远的事!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替皇子找个好老师,让王振趁虚而入,糟蹋了英宗这一位原本可以成为好皇帝的人才!
  这里说英宗原本可以成为好皇帝,也许有很多读者会不赞成!从历史课本的记载来看,英宗早年宠信王振,酿成土木堡之役;回朝之后,又在几位大臣的引导下,复辟夺门,杀了于谦,似乎糊涂得不得了,怎么可能成为好皇帝?
  要评论一个人,就必须把这个人的一生所有作为,全都放在一起,平心静气地观察,才能得到一个比较正确的看法,所谓盖棺论定,就是这个意思!历史课本上的记载,实在太过简略,才会造成许多人对英宗的成见!
  英宗宠信王振,百分之八十的责任要由宣宗负起!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英宗是个感情特别丰富的人!这一点,可以从英宗的皇后钱氏,虽然瞎了一眼,瘸了一腿,但英宗对她的爱,却始终不渝看出!而王振是教英宗读书识字的启蒙恩师,以英宗的个性,对王振当然特别的尊敬!
  王振这个人的出身很不简单,并不像后来的刘瑾、魏忠贤等不学无术之徒!明朝严从简所写的殊惑周咨录当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王振,山西大同人。永乐末诏许学官考满乏功绩者,审有子嗣,愿自净身,令入宫中训女官辈。时有十馀人,后独王振官至太监,世莫知其由教职也!」
  学官指的是在地方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在府的称为府教授,正七品,必须是举人出身,而且担任过州、县级学官一任以上,有绩效的,才能转任!在州的称为学正,在县的则是教谕,这两者都是正八品,举人出身即可!在这些正主管底下,还设有许多秀才出身,从八品的训导辅佐!
  从王振入宫以后所受到的礼遇来看,王振原来应该是担任府教授一职!就因为王振的出身不凡,才会被宣宗选去入侍东宫,成为英宗的启蒙恩师!所以前面才会说,英宗宠信王振,宣宗要负百分之八十的责任!
  英宗一生际遇,远比所有小说家所能设想到的,都还要离奇!就笔者所知,英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复辟成功的皇帝,更奇特的是,复辟之后的作为,竟然比原先还要更好!
  成祖靖难之后,建文帝的两个儿子,其中七岁的大儿子朱文奎失踪,两岁的小儿子朱文圭就被成祖软禁宫中,除了衣食无缺之外,什么都没有,长大之后连话都不会讲!生子莫在帝王家,这是最悲惨的写照!成祖暴虐不足论,仁、宣二帝号称明君,仁宗在位不满一年,也许来不及做;宣宗在位十年,时间够长了,但却应该做而未做;还是英宗不忍,将朱文圭放出宫外,给他财产仆人,让他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光这一件事还不足以认定英宗会是个好皇帝,另外一件事,影响到了众多人命,才真的是件盛德之事!
  朱元璋这个人贫苦出身,生性节俭,死后也要求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但是当时,不知道是谁给建文帝出了个馊主意,竟然叫后宫朱元璋的妃子殉葬!历史学家似乎也不曾考证过这件事谁该负责,不过主其事的建文帝,以及建文帝的老师方孝孺,在笔者看来,实在难辞其咎!所以后来建文帝被逐,方孝孺诛十族,也许就是他们残害无辜的冥冥之报!
  朱元璋之后,殉葬这件事就成了惯例,就连被废的景帝,虽是以亲王之礼下葬,但因他曾经身为皇帝,也陪葬了好几名王妃!一直到英宗快要死时,才由英宗下令,废除了这个不人道的规定,这才保全了后宫无数女子的性命!
  关于英宗,还有许多事情可以说,就连夺门之变,也是因为景帝太过分,英宗出于无奈,不得不做!这些细节,在此不再详谈,否则这篇后记,就要变成专论英宗的史学论着,恐怕会影响读者的脾胃!读者若有兴趣,可以读读别的书,咱们还是继续谈谈宣宗吧!
  宣宗影响后世的另外一件事,却是由孙皇后身上所引起!
  英宗生子后,孙皇后找了一名自己的同乡姓万的女子进宫,当皇子的保母!这名皇子就是后来的宪宗,他有严重的恋母情结,竟然迷恋上这名长得十分丑陋,又比自己大上十七、八岁的女人!到了宪宗即位时,万宫娥成了万贵妃,宪宗无力振乾纲,朝政被万贵妃一家把持,使得宪宗成化一朝,整个情势就像是一潭臭水,污浊不堪!
  幸好宪宗的儿子孝宗,是个难得的好皇帝,这才将情势扳了回来,否则明朝有可能会提早几代灭亡!
  通观这几件事,以及这些事对明朝国运的影响,笔者才会认为,宣德这十年,值得多加注意!虽然历史上对宣宗本人的评价甚高,但在笔者眼中,却也不免像汉武帝、唐玄宗、清乾隆一样,被笔者盖上一个亡国之君的烙印!
  这部小说表面上写的是江湖人士和官方之间的恩怨,但笔者原本的想法,却是想从侧面描写宣宗这个人!汉王谋反这件事,可以说是宣德朝初期的一件大事,但是正史上的记载却十分简略,笔者每次读明史高煦传,都会觉得此处有许多疑问不可解!
  疑问之一就是,当仁宗驾崩,宣宗自南京北返奔丧之时,明史卷一百一十八高煦传的记载如下:
  「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藏制而损益之,根本上和秦相似!这套制度由于是承封建而来
  ,地方官员的权力特重!才造成了后来叁国鼎立的局面,也埋下了五胡乱华,南北分裂的种子!隋、唐统一中国,不论领土、格局,都远迈前代!为惩前人之失,唐朝的制度将权力收到中央,中央政府的组织最为完善,这又是一大改变!
  所以钱宾四先生,在他某一本着作中曾说〔抱歉,手边无书,笔者又一时想不起来是哪一本!〕:中国的政治制度,以汉朝的地方政府,以及唐朝的中央政府,最为完善!
  在唐朝之后,各代的制度大约也不出汉、唐的规模!到了明朝开国,原本李善长制订的归制,也只是斟酌损益而已!但是胡惟庸案后,朱元璋不满这套成规,自己参考了各代的制度,重新定了一套!朱元璋的儿子成祖,又在这一套上加了内阁,从此以后朱家子孙遵行不替,甚至到了清朝,仍然还是这套制度在运作!所以近代明、清史大家,孟心史先生的明史讲义里头,有这样一段话:
  「中国自叁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藉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韩林儿龙凤年号,为其后来所讳言,此不考史实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明祖有国,当元尽紊法度之后,一切准古酌今,扫除更始,所定制度,遂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能稍复其旧制者,反是代明之清,除武力别有根柢外,所必与明立异者,不过章服小节。其馀国计民生,官方吏治,不过能师其万历以前之规模,遂又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清无制作,尽守明之制作,而国祚亦与明相等!」
  另外孟先生清史讲义里头,论清世祖一章,还有这样一段话:
  「世祖开国之制度,除兵制自有八旗为根本外,馀皆沿袭明制,几乎无所更改。明之积重难返,失其祖宗本意者,清能去其泰甚,颇修明明代承平故事。
  ...明祖立法,亦实有可以修明之价格,若闭关之世不改,虽至今遵行可也!」
  请读者诸君对孟先生所说:「若闭关之世不改,虽至今遵行可也!」这句话叁致意焉!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就算到了现代,研究明史仍然有他的价值!
  更何况我们若是想要了解,为何我们今天会走到这个地步,就一定要好好研究清史!然而,要理解清史之前,更必须对明史当中许多的问题有个认识,否则根本就无法理解清史当中的许多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初的几位皇帝,全部都是拿明朝的皇帝做榜样,只是改正了他们的缺点,不再犯同样的错而已!笔者这段话是有根据的,不是乱说!简单的说,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是拿明孝宗当模范!这父子两人全都熟读孝宗实录,一举一动,几乎和孝宗如出一辙!雍正学的是明世宗的察察为明,只不过不像世宗那般沈迷于道术,荒殆了朝政!乾隆学的是明武宗,只是没有武宗那般荒唐!在笔者看来,若是乾隆和那位江南游龙的明武宗正德,生于同一时代,这两人一定是难兄难弟,非常投缘!
  只不过清朝的皇帝,为了统治的原因,十分讳言自己学习明朝皇帝的作法,反而在有意无意间,造成了一般人明朝没有好皇帝的成见!就连金庸写的鹿鼎记最后一章,也有下面这一段话:
  「顾查黄吕四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想起了明朝各朝的皇帝,自开国的太祖直至末代皇帝崇祯,若不是残忍暴虐,便是昏庸胡涂,有哪一个及得上康熙?他四人是当代大儒,熟知史事,不愿抹煞了良心说话,不由得都默默点头。」
  明朝并不是没有好皇帝,这段话说得非常不公平,稍有点历史见识的人,都不会这样说!一般人有此误解,还可以原谅,但是以金庸之才,再加上金庸小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写出这样的话,就值得我们注意!笔者一直认为,武侠小说虽然只是消遣之作,但也不该在里头写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见解,误导读者!
  笔者曾经细细探究为何金庸在鹿鼎记当中,会对反清复明的势力例如沐王府和天地会,有许多污 的写法?〔例如金庸笔下的沐王府,有位白痴一般的郡主沐剑屏,而沐剑声也只是个头好看而已,毫无作为!再如天地会,根本就是一群莽夫的大集合!〕后来笔者知道金庸是海宁查家的后代,这才了解金庸这样写的心理!
  查慎行一家兄弟叁人,有两人是黄宗羲的学生,但是他们却辜负了老师,全都成为满清的大官!而金庸身为他们的后代,自然会想办法合理化自己先祖的行为,会有笔者所引的那一段文字出现,绝非偶然!
  扯到这里似乎离题太远,咱们还是回来继续谈谈明史!读明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清史,这并不是读明史最好的理由!
  明朝自朱元璋开国,就流传着许多传奇故事!而明史当中,疑案、异闻又特别多,红丸、梃击、移宫叁案,只是当中最着名的!其他如:建文帝的生死之谜?明成祖的身世之谜?英宗的生母究竟是谁?夺门之变是怎么回事?成化畸恋是如何造成的?
  孝宗的离奇遇合,以及最着名的游龙戏凤正德皇帝等等!就连明亡之后,竟然还有朱叁太子以及九难神尼,这两种传说!整部明史,可说多采多姿!所以就算是以消遣的心态来读明史,也可以得到很多乐趣!如何?有志者,曷兴乎来?
  不过笔者必须先告诉各位,读明史非常的难!
  清朝修订明史,前后将近六十年,编修的人,例如汤斌、陆陇其、朱彝尊等人,几乎都是当时的大家!所以在二十五史当中,明史一向与前四史并称,这是就着作论着作的持平之言!不过明史卷秩浩繁,共有叁百二十卷,二十五史当中,除宋史外,无可比拟者,就算一天读一卷,也要将近一年才能读完,更何况这样的读法,并不见得能理出个头绪!这是读明史的难处之一!
  其次,以前的官修史书,都是由继承的朝代修订前朝历史,为了不让本朝的皇帝难堪,在朝代交替的那几年,势必会有所隐瞒!除此之外,之前的历史,大多都是可信的!但是明、清之间的关系不同,整部明史,自太祖起,就有隐瞒!
  满清的祖先属于金人的一支,居住在渤海一带的建州,所以又名建州女真!元朝曾经在此地设立五万户,元亡之后,建州归附明朝,改称建州卫!所以从明太祖开始,满清的先人就已经和明朝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整部明史,不但建州女真四个字不准出现,就连女真和建州卫这两个名词也没有,相关的历史更是一概抹煞!
  除此之外,为了清朝当时朱叁太子疑案,明史上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