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康熙末年3
一路沉默。到了家门口。曹就见外头停了好几辆马车。曹翻身下马。就吴盛带着门房小厮过来牵马。
“来客了?”曹指了指那边地马车问道。
“回大爷的话。是个王公府邸派出管家娘子来送寿礼。”吴盛躬身回道。
明儿是十月三十李氏地四十六岁寿辰。因为不是整寿。加上初瑜身上还带着孝。所以氏就交代了。不用办寿。也不请戏班子。只一家人吃顿饭就好。
没有想到。还有王公府邸赶来上寿。
曹点点头。尚未府。就听到“踢踏”“踢踏”的马蹄声响。顺着声音望去就见两蓝呢马车从胡同口过来。
少一时。就有个管事捧着拜盒。看来也是见过世面地从
补服上。认出他道:“请问可是曹额驸?”
曹点点头。道:“正是曹某。问尊驾?”
那人躬身回道:“回曹额驸,话奴才是裕亲王府外管事。奉命来为伯夫人进寿礼。”
曹家虽说伯爵门第。却是民爵。裕亲王府却是文脉。当家人是康熙的亲侄保泰。就是要往曹家寿礼。也用不了“进”字。
还是因外头地传言连保泰也不准李氏是堂姐还是亲姐。这李氏世的谣言一出来。查来查去。都是早年老王爷在世时往苏州往江宁派嬷嬷之事。
世人皆知。今上手足最厚几位兄弟生前皆封亲王。其中。又同兄王第一代裕亲王福全关系为亲密。
就算李氏不是公主。而是裕王福全流落民间的儿那今上爱屋及乌。视之如女。也说的过去。
在京城多年别地见识不好说。各个王府的事却是常见地。那真是狗仗人势的多就算是对曹。也不过是平平。
像眼前这个管事这般恭地还真没有几个?
难道。保泰还真想认外甥不成?巴巴地使人大张其鼓地送礼。曹心里想着。伸将那管事请到客厅吃茶。马里。是来给李氏上寿地婆子。直接赶到二门。进了内说话。
这管事除了吃茶。就是偷偷地打量曹。不是有那句老话么?叫外甥像舅舅。
老王爷六子七女。如今在世的除了继承王位的三子保泰。就只有五格格六格格两人。偏生这两个格格都嫁到蒙古去了。对娘家也不能提供助力。
李氏虽说不是实封的公主郡主。但是有个郡王女婿郡主媳妇。又有宫里太后的青睐。
就算不能明着认亲。但终究是自家骨肉。因此。保泰与福晋商议后。预备了寿礼。使人送过来。其中不无试探之意。
曹被看有些不在。裕亲王保泰他是见过的。比他大十多岁。算是王公中比较谦和的物。饶是如此。曹也没兴趣去认舅舅。
什么是阴私?
要是李氏的身份能见天日。何必又是“如意”。又是“恩荫”子弟。早就封赏下来。上了皇家御牒。
就是如此。裕亲王还想着认亲。那可真是有些愚蠢了。
内宅。兰院。李氏坐在炕边上。丫鬟给王府过来的两位上茶。
这一晌午功夫。她这边已是招待了好几伙客人。有些王府还好。之前就有些走动。能说上一句两句;有些王公府邸同曹家早前并没有人情往来。
越是生疏的。越不好招待。
不可失了礼数。人觉的怠慢;又不好莫名亲近有了谄媚嫌疑。
还好有初瑜在旁。婆婆不爱说。就代了说几将场面圆过去。
这裕亲王府来人。与别地王公府邸来人不同。连瑜心里。也是有分猜测以为婆婆是已故老王的遗珠。
这来上寿的除了送寿礼外。也是的了保泰与福晋的交代。来看看李氏地。
因平郡王福晋是美人。额驸曹也向来是被人赞貌好的。所以早就想着李氏应是美人。见了面后。除觉白皙些。瞅着年轻些。容貌并不十分出
只是那份从容大气。同寻常贵妇不同。端的是有几分皇家风范。
两位心里面上越发恭敬。说了好些吉祥话。
李氏这边笑着听了。初瑜这边已是叫人预备了银封送与两位。
待将两位送走。氏才松了口气。对初瑜道:“说好了不张罗地倒是比往年还愁人明儿又不吃席。这些送礼的家。难道还要我一一去回礼不成?”
初瑜劝道:“太太多虑了。眼看就要年底。只需年礼时丰厚些。就是了。”
李氏抚着额头道:“样也好。要不然的话。我可跑不起。”
初瑜心里暗道。别说跑不起。就算去了别人家。又当如何见礼呢?以下对上。不妥当;平礼也不妥当。哪里有几个敢受地?
“对了。福晋与大姑娘三姑娘都说了明儿要回来的。王府那边还好。王爷同福晋回来不用使马车接孙家与国公府那边。还预备马车。明儿早点过去接。”李氏想女儿与侄女都家来。脸上也带了笑意。
“已经吩咐下去。人预备了。”初瑜回道。媳两个正说着话就听着廊下丫鬟道:“太太。奶奶。二太太二奶奶到了。”
李氏想起兆佳氏笑话长生抓周之事。闷闷地。对初瑜抱怨道:“瞧瞧。准是又来损我了。都说老小孩。小小孩。这话果然说不假。”
李氏却是猜错了。兆佳氏原是想要过来炫耀炫耀昨日下定之事的体面。没想到了西府正碰上裕王府地马车离去。
最近一个月。李氏的赐“如意”后。各种皇家秘辛满天飞。但是因兆佳氏入冬后。有些子不舒坦。不爱出门。所以并不知晓。
兆佳氏只以为是李氏是借了丈夫儿子的光。才挣的命身份。有今日的体面。心里少不的嫉妒几分。
听说曹颖与曹颐明儿都回来。兆佳氏的神色就有些僵硬。她比李氏大几个月。过生辰时没有操办。两个女儿不过是使人送寿礼回娘家罢了。人并没有露面。
好么?母亲过寿。都不能归宁;伯母过寿。却都要回娘家。
都是自家骨肉。竟还能这般势利。
她只觉一口气喘不上来。看着炕桌地上尚未的及收起的各色寿礼。越发刺眼。连损李氏两句的心情都没有了……
前院。书房。
曹送走王府管事就叫吴盛将这几日的礼单账簿送过来。
好厚的一本。从宗室王公。到其他权贵府邸。有不少人家送礼。
一下子多了这么些走礼的人家。曹觉的有些头。毕竟到了逢年过节。需要登门拜访时。还的他这个做儿子的出面……
第七百二十章 上寿(中)
说远远地传来打更的梆子声,已经五更天,但是正月,没有月光,外头浓黑一片。
厨房这边,则是亮了灯盏,当差的嬷嬷媳妇陆续过来上灶。厨房重地,按照规矩,外人不得禀入,然后现下却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哎呦,大爷,大奶奶,屋子里脏呢,仔细蹭了衣裳。”这边的管事嬷嬷姓乔,是张义的舅母,见曹与初瑜进了厨房,忙上前道。
“嬷嬷,今儿是太太寿辰,我同大爷来尽孝心来了,想着亲手给太太做碗长寿面,还得劳烦嬷嬷这头帮衬。”初瑜淡笑道。
听了这话,乔嬷嬷不敢再拦,笑着说道:“还是大爷同奶奶孝顺,难得这般心意,太太指定欢喜。”
说起来,曹是爱美食之人,对厨艺也颇有兴致。只是这年头,讲究“君子远庖厨”,少年时还好,没事能去厨房,寻大师傅研究研究菜谱;年纪大了,再来厨房,别人的眼神就怪异。
倒是初瑜,受丈夫的影响,本不谙厨艺,几年下来,倒是烧得一手好菜。梧桐苑那边,设了小厨房,她得闲的时候,便也烧两道菜,煲一锅烫,孝敬孝敬公婆,哄哄孩子们。
今儿夫妻两个没在小厨房预备,是因为那边都是小案板,白案不够,才一起到大厨房这边。
见其他人都在门外候着,不敢进门,初瑜对乔嬷嬷道:“只留下一个灶台给我同大爷就行,其他人也进来做饭吧,别耽搁了各院早饭。”
乔嬷嬷俯身应了,出去吩咐大家。
到底是在主子面前。大家都不禁蹑手蹑脚地。默默干活。谁也不敢说话。
曹与初瑜这边。留了个小丫鬟烧火。初瑜和好面。曹拿着面杖。将半个面团成一个长椭圆。切成几根长长地面条。
夫妻两个正忙着。就听到外头有人道:“乔嬷嬷。紫晶姐姐打发我来传话。说是这两日天干。小爷们嗓子紧。小菜要清淡些。油炸饽饽也停两顿。换成发面饽饽或者水饽饽。省得上火。”
“回去跟紫晶姑娘说。我这头记下了。刚好头几日腌制地芥末白菜堆得了。还有外头送来地小黄瓜。正水灵。小爷们嗓子紧地话。不知咳不咳?要是咳。喝冬瓜丸子汤最好不过。”乔嬷嬷道。
“不咳。就是嗓子紧。前几日下雪。火炕烧得热了。紫晶姐姐已经叫人在上房摆了好几个水盆了。这两日已经好些。”那丫鬟回道:“今儿太太寿辰。葵院只传早饭。晚饭在太太院子里用。明儿紫晶姐姐要是传丸子汤地话。我再来同嬷嬷说。”
两人又说了两句。那丫鬟才走。
曹与初瑜在厨房里,彼此对视一眼,神色都有些不自然。两人一个要往衙门当差,一个要操持家务,整日里不得闲。
结果,两个儿子移到葵院,就全都有紫晶照看。
切好的面条,能盛出两碗就不错。剩下的拳头大小地面团,倒是能琢磨琢磨。初瑜看了那面团两眼,揉成长条,切成小丁,捏成猫耳朵,又使人腾出个灶头。
曹府的早饭,多是粥加上几样面食,外加小菜。所以,其他灶上预备的也快。
等她们预备得差不多,兰院来人传饭,曹这才将长寿命下锅。汤是撇了浮油的高汤,里面还下了几个荷包蛋,加上飘着葱花,闻着就香。
这会功夫,初瑜照看的另外一个灶台的猫耳朵汤也好了。
盛好碗后,猫耳朵汤使人送到葵院,专门使人传话,这不仅是给两个孩子的,还有紫晶的一份;长寿面则是叫人提了,夫妻两个带往兰院。
天已经蒙蒙亮,寒意未消。
曹与初瑜两个忙了一早晨,身上热乎不少,倒是不觉得冷。
方才兰院过去传饭的小丫鬟,并没有进厨房,所以没看到曹夫妇。
兰院这边,还不晓得曹夫妇下厨。
因是寿辰,李氏今儿穿得也喜庆,里面是品红色小毛旗袍,外头罩了海棠红的氅衣。除了周身地竹花子外,领口、袖口也都绣了“万字长春”的吉祥图案。
除了身上衣服外,她还难得地带了不少首饰。手上戴了玛瑙戒面的戒指,头上是一对绒花,还有一只步摇,两对金镶宝石的簪子。
浑身上下,红彤彤的,倒映衬着李氏越发白皙。
曹寅看了,都不禁怔住,奉承道:“夫人莫不是睡了一觉,返老还童,怎么瞅着倒是比去年更年轻?”
虽说晓得丈夫是调侃,但是这天下女人,没有不在意自己个儿容貌的。李氏面上嗔着,心里也美滋滋的。
听到丫鬟禀告,说是儿子媳妇来了,李氏同曹寅都觉得奇怪,怎么来得这么早。平素早间请安,都是用了早饭后过来。
曹与初瑜两个进了屋子,先给曹寅请过安,随后夫妻两个便对着李氏双双跪倒。
李氏见了,唬了一跳,忙站起身来,想要上前扶儿子、媳妇起来。却是被曹寅给按住,就听曹寅笑道:“夫人,既是儿子、媳妇要给你上寿,那你就受着吧。”
“都是自家骨肉,还闹这些做什么?快快起来。”李氏还是不忍心,伸手叫儿子媳妇起来。
曹这边,已经同初瑜一并磕了下去。
“祝母亲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曹与初瑜两个嘴里说着吉祥话,磕了三个头。
李氏这边受完礼,忙站起身来,亲自扶了初瑜,又拉了儿子起来,神色间满是慰籍。
这会儿功夫,丫鬟们已经摆好饭桌。听说这碗长寿面是儿子、媳妇两个亲手做的,李氏忍不住红了眼圈,连曹寅都有些动容。
见他们老两口,只拿着筷子不吃饭,曹与初瑜两个便寻了个由子,从兰院出来,回了梧桐苑。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
父母已经渐渐走向衰老,思及此处,曹不禁有些黯然。
“额驸,要不然咱们为太太预备份大礼?”初瑜看着丈夫,说道:“除了吃穿用度这些,摆设物件也是年年换着花样挑。不过,多是搁着,真正的用处反而不多。”
“大礼?”曹听了有些好奇,道:“除了这些,还能有什么?太太这边什么也不缺,用那些古董摆设做寿真不若一碗长寿面实在。”
“额驸,如今太太最牵挂是哪个?”初瑜探过身子,问道。
“最牵挂地?除了父亲,就只有长生那个小家伙?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