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康熙末年3
十七阿哥只觉得心里堵得慌。脖子像灌了铅似的,用尽了力气,才慢慢地点了点头,道:“儿子晓得了。尊额娘安排。”
勤嫔娘娘心疼地看着儿子,道:“晓得你们夫妻感情好,不耐烦那些龌龊事儿,这两个丫头都是额娘精心跳出来的,老实本分,家里也没有什么倚仗的。你们放心使唤就是”若是真能添个一儿半女”媳妇处境也能松快些
虽说是勤嫔要送儿子宫女,但是后宫有后宫的规矩,必须得请示了执掌宫务的德妃同宜妃,两妃用印后,才能将这两人送到阿哥所,归在十七阿哥名下。
所以,勤嫔只是让儿子见上一眼。还不能让十七阿哥直接带着这两个。
待十七阿哥走后,勤嫔就换了身衣裳,出去给德妃、宜妃请安,说起此事。
德妃还好,没有多问,就允了此事。勤嫔已经是一宫主位,不过是给儿子两个宫女,算不得什么。更不要说,十七阿哥没有子嗣,也是宫中上下始终惦记的大事。
勤嫔是十七阿哥生母,张罗此事。正是妥当。
宜妃那边,听闻此事,眼神有些锋利。但是只是两斤。包衣宫女,没有什么名分,她这个妃母也不好相拦。也笑着应了。还说要看看那两个宫女,是什么样的颜色,别再委屈了十七阿哥”
大清内务府银行,后衙,韩江氏案头上,堆着厚厚的账册。
今儿到了旬检的日子,她早早地就过来了,一口气忙了大半日。
这“旬检月检季检”是银行的制度,十六阿哥同韩江氏商议后指定的。因这银行俘门,日日同银钱打交道,就怕账上出错,或者伙计账房有藏私的地方。
因此,为了杜绝后患,就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剩下的,就是检查。防微杜渐。
这银行后衙,专门置出一间静室。给韩江氏查账对账用。原本十六阿哥是想要以自己的名义,安排这间屋子,但是顾念弗江氏的名声,就直接将这间定位为“顾问室”
韩江氏因是女子身份,无法在内务府挂职,十六阿哥就请旨设了斤小虚职“大清银行顾问”每年给俸银八十两,米八十解。
这是五品京官的待遇,韩江氏并不缺这点银米,不过是十六阿哥做给旁人看的。让内务府出来那几位官吏晓得,韩江氏这个女子的分量。
原本,十六阿哥安排一个女子查收银行之事,还有人背后闲话,尤其是宗室里风声更不对。那些心怀嫉妒的,什么难听的都编排出来了。
今年轻寡妇。一个青年皇子,凑到一起,还能有什么。
直到这“顾问室”一出,众人才渐渐熄了声。不管韩江氏是不是十六阿哥的小情人,既是在御前过了明面的,就不是外人能讲嘴的。
曹顒当时还惊诧不已,实想不到康熙能有这份心胸,为韩江氏正名。
还是十六阿哥,很是不以为然,这并不是朝廷正式下旨,也没有正式封赐,不用跟那些老儒斗嘴,不过几丰两银子,就是雇用两个能干的伙计,一年也不只这个数。
更不要说,这韩江氏还是伯爵夫人“义女”若是因协办内务府差事坏了名声,也是叫人不忍。
虽说有点出风头,但是风头过后,还是利大于弊。
曹顒也为韩江氏欢喜,总算能直起身板做人。
韩江氏看了大半日帐,心情却跟着沉了下去,看着账册上的编号。唤人将这本负责统计这般账册的吴账房叫进来。
吴账房四十来岁,是从内务府掉过来的,在银行成立之初就在,也算是老人。
“吴账房,这十日的账你算了几遍,对了几遍?”韩江氏拿着一本账目,问道。
“回顾问的话小人按照规矩。算了三遍,对了三遍。”吴账房垂手回道。
“是么?”韩江氏将账册撂下。淡淡地说道:“这个月存款六十七万八千四百三十二两,贷款四十万零三千五百五十两,这结余怎么到了一百零八万,”
第八百四十六章底细
斤了韩江氏的话。莫账房似乎怀有些糊涂,直到账册到怕上。捧着看了,额头才渗出汗来。
这是九月底的账,记到帐了。将贷出去的账,算成了存入的。
虽说这只是内部帐,但是银行也早有规矩,不得乱的。否则的话,账房同库银对不上,扯起皮来,往后的猫腻就多了。
为了这条,银行早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条例。
吴账房这次,失误不大,但是银钱数额大,这处置不能轻了。
想到顶头上司十六阿哥才到京,自己就出了这么大的砒漏。吴账房脸色煞白,捧着账册的双手瑟瑟发抖。
这上三旗包衣,在内务府挂名的奴才多少,得了实缺的才几个。
他这个个置,还真不愁人填补。
“韩顾问”吴账房想到此处,望向韩江氏的眼神,就带了几分祈求。
韩江氏抬起头,道:“写个陈述书给崔郎中,等十六爷处置吧。”
吴账房与韩江氏接触几东,晓的她是不讲情面的,心里叹了口气,没等撂下账本,就听有人笑道:“等爷做什么?莫不是银行这几个月收益好,等着爷给大家包红包?”
随着说话声,进了屋子的,正是带着十六阿哥。
韩江氏忙从座个上起身,吴账房也跪了下去,十六阿哥摆摆手,叫两人起了,扫了眼案犊上的账册,对韩江氏道:“九月收益如何?”
“中可。”纬江氏回答的简明。
十六阿哥并没有到书案后座,而是捡了边上一把椅子坐了,对韩江氏道:“嗯,年底这几月月份,到是要忙一忙。只是这些月份,来抵押贷款的人多,其他月份的也加起来。看来银库年底要吃紧。”
韩江氏最近也惦记着点,心中已经隐隐有斤,念头,等着十六阿哥回京好商量。只是眼下还有吴账房。韩江氏不好多言,就没有接话。
十六阿哥这才想起边上还站着吴账房,看了看他手中的账本,对韩江氏正色道:“账目不对?”
这两年,京城惦记往银行伸手的大有人在,就算有斤。十六阿哥镇着。但是架不住外头的贪婪之心。
之前,就发生过两次银钱账目的事儿,十六阿哥狠狠发作了,才算消停些。眼下,十六阿哥还以为那些人不安分,又开始算计银行,心里很是不耐烦。
韩江氏点点头,道;“记倒账了。出的记成入的,结余就成了二十七万到了一百零八万
这“倒账”并不算大事,但是十六阿哥的神色却没放松,望向吴账房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吴账房已经站不住,双膝一弯。跪了下去。
十六阿哥挑了挑嘴角,看着吴账房道:“到账?若是爷记得没错,你是去年银行开业就在的老人。那批人,是爷亲自挑的,都是在内务府当差十五年以上的老账房。跟爷说说。这账是怎么回事儿?”
吴账房跪在地上,后背已经都是冷汗,抬起头来想说辩白两句,见了十六阿哥正望着自己,立时改口。如实交代。
原来,上个月他外甥女出嫁,就在算结余那几日。他央求了其他账房帮自己算账、对账,自己抄到账册上,没想到就出了讽漏。
年六阿哥闻言。皱眉不语,过了半晌方道:“帮你对账目,是哪个?”
“回十六爷的话,是董长恭。”吴账房战战兢兢地回到。
“董青源?”十六阿哥听着名字有些耳熟,道:“董殿邦家的人?”
吴账房回道:“是董总管的堂亲。”
十六阿哥看了吴账房一眼,问韩江氏道:“按照规矩,当怎么罚?”
“寻人做账、替人做账,打五十板子,罚银百两;做错账倒帐,按照账面数额分轻重,轻则罚银八十。重则直接交内务府慎刑司问责。
韩江再平静如水的说道。
十六阿哥点了点头,对吴账房道:“听清楚了?去崔华那儿,就说爷说的,知错犯错,板子翻倍,罚俸三百。那个姓董的,也照此例。”
这处罚不算轻了,但是吴账房听在耳中,仍如天簌一般,忙磕头谢了十六阿哥的恩典,下去寻崔华领板子去了。
韩江氏看着吴账房的背影,若有所思。十六阿哥只当她心软,道:“错不算大错,但是要防着有心人,敲打敲打也是好的。”
“十六爷,按照规矩,出了错账。账务总管同我这个顾问总管都要担失查之责。这块儿,爷也当罚了。”韩江氏道。
十六阿哥点了点头,道:“当如此,还是你心细,要不爷都忘了。”
这不是大事,不过罚上百十两银子,给众人看,也算将事情有个交代。
屋子里,除了韩江氏的侍女。就是十六阿哥同他两个近身侍卫,没有旁人,韩江氏就将说出一个筹银的法子。
十六阿哥闻言,眼睛一亮,笑道:“这个法子好,银行开业一年多。且不说房产、地契,质押库里。正经有不少古董字画,值钱的玩意儿。要是这么一出手,不知贷的本银收回来,利润也能有几成。”
韩江氏见他支持,心里松了口气。
她的意思,是将过了还贷期限的质押品尽数拍卖。京城权贵多,年底又是操办婚嫁、走亲送礼的时候。这些东西也能卖上价儿。
往后按照或者三月或者半年,来上一次,也能让银行的银钱活起来。
若是十六阿哥不答应,银行就此下去,用不了一年半载,周转就会出问题。
十六阿哥想起那些宗室股东。挑了挑眉,道:“既是质押的东西,起价就比外头低几成,要是抢着了。也算便宜。也算给那些宗室股东一个甜头吧,这次安的帖子,就往这些人家发。除了股东自家,还能赠每家友亲三张请帖。如此一来。京城有点分量的人家,就差不多齐了。这个月有点赶,就定在下个月月初吧,预备也宽裕些。”
韩江氏点头应了,又借着曹顒当年江宁的招标同内务府当年的招投标,同十六阿哥商定几处细节,
畅春园,清溪书屋。
看着四阿哥递上个折子,康熙不由皱眉,道:“户部亏空清了几年。还余这么多?这银库里没银子了,兵部那边的使唤怎么办?”
不怪他皱眉,十四阿哥率领宗室带着八旗大军出发后,这银子跟流水似的花。户部的银钱有数,不少都是从内库出的银
但是,内库的银子也不富裕。大头还得指望着户部国库。
没想到,这国库账面上有银子,银库中还是空的。
康熙原本已经同大臣们商议妥当,等到明年开春,就要有几场战事要动。如今兵部、户部都是为这个做战前补给。
没想到,卡到银子这里。
“今年的税银还没到,这去哪里凑银子?”康熙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问四阿哥。
四阿哥倒是想起一处弄银钱的地方。倒是没有完全把握,也不敢先说什么。
康熙见四阿哥不支声,叹了口气,道:“看看有没有其他出息,若是没有,这笔银子还是先从内库支,等户部税银到了在填补过来”
曹府,梧桐苑。
曹顒同初瑜用了晚饭,提起乌恩嫁妆之事。乌恩这些年当差勤勉,教天估他们几个的蒙语启蒙,这次又是嫁到曹方家,夫妻两斤。都不想委屈了她。
初瑜的意思,是嫁妆多些,也算给乌恩长长脸面,让她讨讨曹方媳知的喜卞兽颗则是看在小满份上。加上不愿韩江氏多破费,想着自己这边多添些。
“家具早就寻人打了的,原应多置办几抬嫁妆,又有魏管家当年的例摆着,不好过了,就多添些细软吧。”初瑜道。
这些精细事儿,曹颐自走向来听妻子的,点头称好。
因七阿哥随扈回来,曹顒又同初瑜商量x过两日带着孩子过去给七阿哥请安。
夫妻两个正说着话,就见喜烟进来禀道:“格格,曹元家的来了,在廊下侯见。”
初瑜点点头,对曹顒道:“应是为挑人的事儿,内宅不少丫鬟到了岁数,也当挑人了。”
曹顒当然无话,不说别人,就是初瑜身边当用的四彩,如今也只剩年纪最小的喜烟、喜霞还没嫁人。
喜云嫁了张义,去了厦门;喜彩嫁了赵同,出京做知县太太。
梧桐苑早就当补人,只是开春就出城去了,一直没有顾得上这个。
回到京城,初瑜想起此事,就吩咐了曹元家的,从家生子中挑上些来。教导些规矩,好补到各院子中。
如今,这是教导的差不多了。
曹顒站起身来,道:“我网好去看太太,你忙你?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